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春屐痕(北京知青大事记)/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主编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70年

1月24日 北京市石景山区慰问团一行20人赴黄龙县慰问北京知青。

2月27日 黄龙县22名长期患有严重慢性病而不能参加生产劳动的北京知青,经批准返回北京。

2月28日 延安地区革委会出台《关于处理回乡插队人员几个具体问题的意见》,《意见》指出:城镇知识青年、脱离劳动居民和其他人员,要求回到外省区原籍插队落户(包括少数投亲的),应予以鼓励和支持。

是月 陕西省革委会、延安地区革委会组织60多人的慰问团分赴各县,慰问下放干部和插队知青。

3月10日至26日 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主要讨论加强插队知青工作和改变延安地区贫穷落后面貌问题。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延安地区和12个县革委会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12日,延安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刘舒昌就北京知识青年在延安地区插队情况作了汇报。16日,召开“座谈会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李先念、纪登奎、余秋里、吴庆彤、吴德、丁国钰等中央和北京市的领导出席。纪登奎等就做好插队知识青年管理工作讲了意见。17 Et,讨论修改《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纪要》。会议第二阶段,讨论迅速改变延安贫穷落后面貌问题。3月26日,会议形成《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纪要》,制定《首都关于支援延安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案》,草拟《延安地区来京代表给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致敬信》。下午,周恩来总理接见全体与会同志,并作重要讲话。会后,延安地区革委会作出《关于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和中央首长对知青“再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纪要”的决定》。北京市和中央各部委开始对口支援延安,发展“五小”工业。(1970年初,周恩来总理从与北京知青周秉和、何立群的谈话中了解到延安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和北京知青安置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周秉和是北京市三十五中学生,在延安县枣园公社插队,何立群是北京市八中69届学生,在延安县李渠公社插队。他们俩向周恩来和邓颖超汇报了在延安插队的情况和在延安的见闻。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北京市各城区分别召集从延安返京的北京知青座谈。)

3月12日 延安地区办理打击破坏上山-F#案件26起,批斗11人,拘捕8人,其中判刑7人。

▲一年来,北京插队知青因公伤、疾病等共死亡20人.其中抢救集体财产遇难2人,病亡2人,自杀1人,车祸致亡1人,水淹致亡5人,失足落崖致亡6人,窑洞崩塌致亡3人。

3月13日 甘泉县王坪公社大庄河大队插队北京知青彭延,通过针灸治愈一名患聋哑病5年的农村儿童。

▲ 中央安置办公室主任于驰前等人先后到延安、延长、安塞、宜川、黄龙5县4个公社14个生产队,检查北京下乡知青安置和再教育工作。

▲ 北京市政府向志丹县支援工具车、拖拉机、米面加工机等70多台,并派48名干部协助县上管理北京知青。志丹县共有北京知青和下派干部604名。县上先后拨款39.9万多元修建住房209间(孔)。

4月13日 宜君县创办反映知青再教育的刊物《广阔天地》。

5月1日 志丹县顺宁公社插队知青发出倡议书表示:一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创“四好”争“五好”;二要在革命实践中锤炼一颗红心;三要举办识字班,为扫除文盲作贡献;四要在“破四旧”斗争中冲锋陷阵,发扬革命精神;五要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中大显身手;六要积极试验,推广优良品种;七要加强团结,加强纪律性。

5月5日 延安地区革委会政工组转发志丹县顺宁公社北京插队青年《为建设好革命圣地延安立新功》倡议书和安塞县10名北京插队知识青年《扎根延安干革命,终生献给毛主席》决心书。

5月22日至24日 1214名支延北京干部中第一批干部离开北京前往延安,北京市革委会负责人及两万群众到车站欢送。24日到达延安。

5月28日 126名支延北京干部到达富县。富县举行欢迎仪式。

……

P7-9

后记

回望北京知青在延安下乡插队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需要当事人的回忆,需要当事人在这个历史时期的日记、书信。没有这些,历史就没有细节,没有情感,没有鲜活度,因而也就没有了温度。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历史也许更需要理性、客观与系统的记载,大事记就是这种理性、客观与系统地记叙历史的载体之一。只有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历史才有可能是丰满的、生动的,是全面而真实的。才有可能既有血有肉又有骨有架,真正发挥其启迪今天、开拓未来的作用。因而我们在规划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的编撰方案时,就确定把以编年体的形式,将北京知青在延安下乡插队其间大的历史事件给予准确记录,为后人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集中力量编撰一部《北京知青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

《大事记》的编撰任务由延安市档案局(馆)承担,他们坚持历史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发挥自身优势,在全市各县(区)档案局(馆)和各相关单位、相关人士的密切配合下,广泛收集资料,认真疏理研究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以大事、要事的记载为原则,删繁就简,认真编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丛书编委会对《大事记》初稿多次组织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力争不遗漏大事、要事,保证其既完整准确又要言不繁。在反复阅读《大事记》初稿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了再次修订,补充了许多重要史实,并多遍校正,为《大事记》的进一步完善做了大量工作。

《大事记》始于1968年10月,止于2014年12月,基本上概括了北京知青来延安下乡插队这个特殊历史事件的起始、发展、式微、余响。记载了其间所发生的大事、要事,较好地突出了延安精神的传承,突出了城市文明对乡村落后文化的改造,突出了延安各级党委、政府及人民群众对北京知青的关爱和北京知青对延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其”黄土地情结”,反映了北京知青与延安人民近半个世纪以来所结下的深情厚谊。是第一部全面反映北京知青来延安下乡插队的大事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段特殊的历史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线索。因此,也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尽管我们对《大事记》的编撰采取了慎重的态度,并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但由于资料、时间、水平等诸方面的限制,缺点和问题肯定不少,可能还有很多遗漏。总之,仍然不尽如人意,期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

2015年1月13日

目录

引 言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后记

序言

总 序

宝塔山下倾听历史的回声

圣地延安,三山鼎峙、二水交融。宝塔山、延河水相映生辉,构成了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红色符号,成为圣地延安绝佳的形象标志。

这套散发着陕北黄土气息的丛书,用以情纪史的笔法,向人们展示了近28000名北京知青,在延安黄土地上度过的峥嵘岁月和苦乐年华。丛书中所收录的每一个人,或作为插队岁月的亲历者、见证者,或作为对青春往事的追忆者,他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深藏着一个与自己相伴终生的“圣地情结”,他们对延安的宝塔山和延河水,对这片曾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始终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深植于灵魂深处的红色革命情结,在那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这批满怀革命豪情的青年学子,告别了繁华的首都,开始了人生最初的“朝觐”。他们从金水桥头集结,向着一个越走情思越浓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圣地进发。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类似贺敬之在《回延安》中所表达出的那种真挚的感情,并在赶赴延安的征途中,就产生了一个朴素而又简单的意念——以延安的宝塔山和延河水为背景,照一张留驻青春倩影的照片,寄回北京,告慰父母及家人。这样的情感与意念,都出自对圣地延安的一种向往与景仰。从知青们当时所接受的教育来看,充满红色革命传奇的圣地延安,无疑成了他们最向往的地方。延安的宝塔山、延河水,以及山崖上错落有致的土窑洞所构建起的红色革命历史长廊,是最能表达革命豪情、展示英雄主义情怀、放飞青春梦想的绝佳之地。能在圣地延安的宝塔山下,倾听历史的回声,解读革命之所以能在穷乡僻壤取得胜利的历史逻辑,能在革命圣地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和滋养,对人生的成长,定会聚集起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浑雄苍茫的陕北高原,像被群山环绕成的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她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79年前,接纳过一支在枪林弹雨中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来传播共产党人改天换地革命理想的红军队伍。长征,是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一个大事件。延安,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共产党人演绎红色革命传奇的大舞台,已被载入中国革命的辉煌史册。近28000名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堪称是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实践活动,是继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又一个庞大的外来群体,也是对延安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1969年那个多雪的冬天,充满红色革命印记的圣地延安,在接纳这批胸怀革命理想的青年学子的同时,也将这方地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知青们开始用一种平民的视角来观察体验生活,他们看到了生息在这方土地上的父老乡亲,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劳作却难以温饱的生存现状;看到了牛踩场、驴拉磨,传话隔山吼,点灯靠麻油的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在经历了痛苦的磨炼和深刻的思索之后,知青们很快就从浪漫、狂热和困惑中平静了下来,以一种平民意识和平民情怀来融入生活,用青春的激情,在贫瘠荒凉的黄土地上燃起了理想的火焰,以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风貌,面对严酷的现实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他们与延安人民一道,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搏击贫困,演绎出一幕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青春活剧。

从文化史、思想史和自我认知的结合上来看,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里,蕴涵着一种豁达、包容、互助、亲善的文化基因。知青们少小离家,来到这块被群山阻隔、举目无亲、多风少雨的荒僻之地后,很快就从这块厚重的土地上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同时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这里淳朴的民风,古老、甚至近乎愚昧的乡俗,就像蹲在土窑洞里的粮食囤和酸菜缸,在不紧不慢地散发着一种湿润温和的气息,让远离父母的知青们有了一种归属感和家园感。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为了接受一种“再教育”,而这种“教育”,实际上是让这些来自城市的年轻学子,通过自我认知的方式来阅读社会这部无字的大书;通过上山下乡的磨砺,来接受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知青们在延安插队的岁月里,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最真实、最基层的一面。他们在接受艰苦生活的考验中,懂得了人生的衣食之难,体会到了稼穑之苦,并在与延安人民朝夕相处、共同生活中,学会了坚忍、顽强与拼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才“玉成”了知青健康的人格、志存高远的情怀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气质;正是因为有了上山下乡“这碗酒垫底”,他们才会在日后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对遇到的各种人生风浪总能等闲视之。在圣地延安的土地上接受了精神洗礼的知青们,学到了在书本中根本就无法学到的东西,收获到一部不着一字、但却可以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作为一种回馈和反哺,知青们将大好的青春年华、将单纯而又质朴的青春热情挥洒在延安的土地上。

在那个困苦的年代,曾作为革命中心的延安,战争的创伤早已恢复,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十分落后,知青们的到来,为这两大建设注入了活力。他们将书本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聪明才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对提高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改变延安贫穷落后面貌可谓勋业卓著、功莫大焉。尤其是在文化建设上,知青们更是领文明之首,开风气之先。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了文明的信使,成了乡村中一道亮眼的风景。他们将京城的先进文化、生活方式,将文明的种子和知识的甘霖,播撒在延安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全新的生活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乡俗和民风,给生活在这方闭塞土地上的群众进行了一次现代文明的启蒙。从历史的角度来重新看待和审视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落户,就能让人发现:闭塞的黄土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能够很快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这与知青在延安插队期间,对这块土地在思想和文化建设上所做出的贡献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于这片远离现代文明的土地,对于生息在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知青们在插队岁月中,对这方土地所付出的热情,所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并将会被这片土地和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延安父老乡亲所铭记。

宝塔山高延水长。感谢造化的恩赐,将这样一方圣洁的山水景象馈赠给了延安;感谢历史的垂青,将这道亮丽的风景演化成中国革命的一种象征。尽管岁月不居、时光荏苒,但宝塔山和延河水所激荡起的历史回声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回响。“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是从延安土窑洞中走出来的一代“老延安”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踏遍了黄土吃遍了草/我也是你怀里的羊羔羔”,这是在延安度过青春岁月的插队知青的真诚吟唱。这种眷恋、这种吟唱,是跨越时空的心灵对心灵的回应,更是一种历史的链接。知青来延安插队的火红岁月,已成为延安红色革命历史的一部分,并丰富和拓展了延安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而今,英雄的延安人民可以引以为豪的是:这块浸润着英烈的鲜血、洒满了知青青春汗水的沧桑土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涌动着现代潮的延安城乡,蔚然深秀、满目苍翠的山川大地,以及洋溢在延安人民脸上的幸福笑容,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和战斗过的革命前辈,不正是近28000名北京知青所希望看到的美好景象吗?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延安变了,变得山绿了、水清了,变得文明了、富裕了,而唯一没有变的是延安人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淳朴、厚道、善良的精神品质。寸草常念三春晖,涌泉永记滴水恩。40多年来,延安人民与知青结下的这种亲情,在岁月的流逝中愈加显得弥足珍贵。曾在延安黄土地上插过队的知青,将对圣地延安的眷恋化成了一条条红色的感情纽带,将北京与延安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怀着一种“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心”的情愫。他们在这40多年间,时刻关注着延安的发展。让延安人民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是他们由衷的期盼。他们以游子感念慈母的情怀,发挥自身所长,整合知青们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不遗余力地给延安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无私的帮助,其情其意,令人感佩。为了铭记这段难忘的历史,珍藏这份亲情,我们觉得趁这段历史还不算久远,趁知青们当年在延安插队留下的珍贵史料还没有被岁月所尘封,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搜集、抢救和挖掘这批弥足珍贵的史料来以情修史、以诗纪史,这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所在。延安的历届领导,对知青来延安插队的这段历史向来十分珍视,延安曾在不同时期,编辑出版了北京知青在延安的画册、图书,拍摄了电视专题片以及举办图片展览,旨在通过各种形式,来真实地展示知青在延安度过的青春岁月和苦乐年华。为了更加完整地记录这段历史,让这段历史在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资治、存史、育人”的作用,延安市委决定开展广泛的史料征集活动,通过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悉心梳理与钩沉,编辑出版这套从思想和文化视野上都具有经典和史实意义的大型系列丛书。丛书共分为六卷本,依照编著的内容和体例,第一卷以知青追忆插队生活为主,用第一人称的手法,真实地讲述了插队岁月所经历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和人生成长的过程。文中所展示出的原生态的乡土场景,所散发出的青春气息,在朴素真诚的表达中,让人感到一种温馨。第二卷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未了之情。卷中着重记述了知青返城之后,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所给予的关注和所浸注的心血,让人在感受这份亲情中,看到在艰苦岁月中所结下的深情厚谊,历时愈久,愈加显得珍贵。第三卷中所收录的知青日记和书信,填补了记述知青史的一个空白。这些带有私密性质的日记和书信,像一幅幅清晰的心理图谱,照彻出知青们所经历的心路历程。第四卷按编年体的形式,将知青在延安插队期间大的历史事件给予了准确的记录,为后人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第五卷则以更加直观的读图手法,来展示知青们来延安插队时的花样年华。尽管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但面对这一幅幅泛黄的照片,犹如在时间的遗址前流连。第六卷所收录的许多篇什,在知青插队的年代曾被传诵一时,是谱写在他们心田里的人生华章。在对这六卷本丛书的编撰中,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来再现知青插队岁月的历史场景,让原生态的乡土风景在追忆中复活起来,让结缘于黄土地上的这份亲情,像陈年的老酒,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让昔日高唱的理想之歌不要成为绝响,让每一幅老照片都留驻着知青们的青春梦想。对于已经走入人生秋天的知青来说,这套丛书不仅仅是他们对插队岁月的一种追忆和记录,而更多的是,表达了知青们的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情怀。在一年四季的轮回中,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生命的流程中,人生之秋是思想凯旋的岁月。这套丛书中所展示出插队岁月的乡土场景,所表达出知青与延安父老的那份真挚的感情,既能勾起知青们对青春岁月的怀想,又能让人感悟到:历史就是由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链接而成。这套丛书更像是一幅纷繁万状的历史画卷,那一幅幅熟悉的乡村景象,包含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飘着炊烟的村庄,朴素的窑洞,包括硷畔前的那盘石磨,窑壁上挂的那顶草帽,都在知青的心中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景象和器物,并让人在阅读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时,似乎看到陕北高高的山峁上,黄牛正在缓缓行走。犁尖像唱针,在嵌入土层的那一刻,一首无言的黄土之歌在心中骤然响起,那感人的旋律舒缓深沉,令人回味无穷。

宝塔山依然屹立在延河之滨,那高耸的塔尖上曾悬挂过当年来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的理想风帆。尽管岁月像延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但历史已经将那段难忘的岁月,将曾在延安插过队的每一个知青的光荣的名字镌刻在延安的大地上。

宝塔含笑遥祝赤子幸福安康,

延河欢歌颂唱神州筑梦时代。

是为序。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

内容推荐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主编的《青春屐痕(北京知青大事记)》是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的第四卷,对北京知青与延安在长达四十七年的时间内发生的大事进行了记录。客观反映北京知青在延安插队以及返城的人生经历,对北京知青关注延安、情牵圣地,与延安人民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所结下的深情厚谊也予以记载,对研究知青历史和知青文化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脉络与线索,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编辑推荐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主编的《青春屐痕(北京知青大事记)》从1968年延安地区开始筹备北京知青接待工作为上限,下限至2014年12月底,共记录了47年间、延安14个县区(1983年10月宜君县划归铜川市,为了全面记述该段历史,所以该书把宜君县仍划在记载范围)有关来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的大事、要事。  

大事记的记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简明扼要,重结果简过程,述而不评。大事记记述主要采用编年体,辅之以记事本末体。按事件发生的时序编排,同日内有两条以上大事者,第二条以上者,以“▲”为标识。凡日不清的记在月末,以“是月”标识;月无考证记年末,以“是年”标识或者以春夏秋冬作为事件发生时间记载。对于人物的记载多以记事本末体集中记载,个别影响较大的人物以编年体分年记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