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既然是给孩子们看,就重点强调趣味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达到益智的目的。上篇收录了福尔摩斯、狄仁杰与包公三位遐迩闻名的“大侦探”的探案故事。每个故事都精彩纷呈,不仅刺激有趣,而且还能引导孩子们在“破案”过程提升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并且获取知识。我们一直在强调“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东西,才是皆大欢喜的快事。这里奉献的三个系列故事,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在安抚孩子们旺盛猎奇心的同时,还让他们逐步认识探案这门学问。下篇则选取了一些简短的疑案故事,有点类似于加强版的“脑筋急转弯”,引导孩子们动脑筋去推理。
思维的逻辑性与孩子的学业密切相关,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还关系到孩子的综合分析、判断以及推理能力。由此看来,培养孩子的思维逻辑性是促进智慧发展的关键。
对于如何对孩子进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本书编选了古今中外著名侦探的经典探案故事,在满足孩子们旺盛猎奇心的同时,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以及全面分析、判断的能力。此外,还选取了一些简短的疑案故事,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拓展他们的思维。
“他说那是一张十镑的钞票。他的钱包里确实有一张十镑的纸币。不过你所提的其他疑难问题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难于解决。他在这一地区并不是一个陌生人。每年夏季他都要到塔维斯托克镇来住些日子。麻醉剂可能是从伦敦带来的。这把钥匙,既已达到使用目的,也许早已扔掉。那匹名驹可能在荒野中的坑穴里或在一个废旧矿坑里。”
“至于那条领带,他是怎么说的呢?”
“他承认那是他的领带,可是却声称已经遗失了。不过有一个新情况足以证明是他把马从马厩中牵出来的。我们发现许多足迹,说明有一伙吉卜赛人在星期一夜晚来到距发生凶杀案地点一英里之内的地方。星期二他们就离开了。现在,我们假定,在辛普森和吉卜赛人之间有某些协议,在辛普森被人追赶上时,他不是可以把马交给吉卜赛人吗?现在那匹名驹难道不可能在那些吉卜赛人手中吗?”
“这当然可能。”
“我的手下正在荒原上搜寻这些吉h赛人,我也把塔维斯托克镇周围十英里以内每一家马厩和小房屋都检查过了。”
“听说,就在附近不是还有一家驯马厩吗?”
“对,这一点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因为他们的马德斯巴勒是打赌中的第二名驹,名驹银色白额马的失踪对他们非常有利。传说驯马师赛拉斯·布朗在这个比赛项目中下了很大赌注,再说,他对可怜的斯特雷克并不友好。不过,我们已经检查了这些马厩,没有发现他和这件事有什么关系。”
“辛普森这个人和梅普里通马厩的利益没有什么关系吗?”
“完全没有关系。”
福尔摩斯向后靠在车座靠背上,谈话中断了。
到达目的地以后,福尔摩斯没有急着去现场,而是先仔细查看了斯特雷克的遗物:一盒火柴,一根两英寸长的蜡烛,一支用欧石南根制成的ADP牌烟斗,一个海豹皮烟袋,里面装着半盎司切得长长的板烟丝,一块带金表链的银怀表,五个一英镑金币,一个铝制铅笔盒,几张纸,一把象牙柄小刀,刀刃非常精致、坚硬,上面刻着伦敦韦斯公司字样。
“这把刀子很奇特。”福尔摩斯说着,把刀拿起打量了一会儿。
华生医生说:“这就是我们医生所说的眼翳刀。”
“我也这样想。刀刃非常精致,是做非常精密的手术用的。一个人带着这样的小刀在暴雨中外出,又没有把它放到衣袋里,这倒是很奇怪的事。”
“我们在他的尸体旁边找到这把小刀的软木圆鞘。”警长说道,“他的妻子告诉我们这把刀原本放在梳妆台上,他在走出家门时把它带上了,这本来不是一件得手的武器,可是或许在这种时刻这可能是他能拿到的最好武器了。”
“这些纸是怎么回事呢?”
“三张是卖草商的收据,一张是罗斯上校给他的指示信,另一张是妇女服饰商三十七镑十五先令的发票,开票人是邦德街莱苏丽尔太太。发票是开给威廉·德比希尔先生的。斯特雷克太太告诉过我们,德比希尔先生是她丈夫的朋友,往来信件有时就寄到她这里。”
“德比希尔太太倒很阔绰呢,”福尔摩斯看了看发票说道,“二十二畿尼一件衣服可不算便宜。不过,这里没有什么可查看的了,我们现在可以到犯罪现场去了。”
一出起居室,就遇上了斯特雷克太太。P12-13
探案是一种高智商、高情商的超综合性推理活动。它像是一出不知道结局的戏剧,里面潜伏着无数鲜为人知的阴谋。它集合了出其不意、无意不备、诡谲离奇等一系列的冲突、矛盾。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规律制约,游戏的参与者总是在制造更新、更绝妙的方法,企图制伏对方。
其实,换个角度看,案件不只是警察与罪犯之间的智力博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人类思想、行为活动的激烈反应。为什么会犯罪呢?因为人有欲望。纠结在形形色色的欲望里,人们的平静似乎总是存在“局限”,有时候是为了“得到”,有时候是为了“隐藏”,有时候是为了“反击”……总之,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制于“欲望”。只要它存在,犯罪就永不会停止。这些大道理对孩子们来说可能过于玄奥,他们很难去理解人心的叵测。而我们把这些故事读给他们听的目的,也不是让他们从中“悟道”,而是因为这能帮助他们发散思维,让他们学会思考。
传说中福尔摩斯的大脑结构是否异于常人?电视上神乎其神的狄仁杰是怎样断案的?被广大人民群众视为“青天”的包公到底神到什么程度?……在我们津津有味地品评这些故事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的奥妙呢?要知道,这些案件虽然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总能琢磨出点什么来。如果能够掌握诀窍,沿着某些线索“追”下去,总能找到答案。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出猎人的手心,这世界上不存在天衣无缝的东西。所以,尽管千百年罪犯与“警察”们一直乐此不疲地玩着捉迷藏游戏,却没有一种手段能成为千古悬疑。犯罪的手段再怎么变换多端,总有破解之道。
本书既然是给孩子们看,就重点强调趣味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达到益智的目的。上篇收录了福尔摩斯、狄仁杰与包公三位遐迩闻名的“大侦探”的探案故事。每个故事都精彩纷呈,不仅刺激有趣,而且还能引导孩子们在“破案”过程提升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并且获取知识。我们一直在强调“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东西,才是皆大欢喜的快事。这里奉献的三个系列故事,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在安抚孩子们旺盛猎奇心的同时,还让他们逐步认识探案这门学问。下篇则选取了一些简短的疑案故事,有点类似于加强版的“脑筋急转弯”,引导孩子们动脑筋去推理。
人的大脑就像一把刀子,你越磨砺它,它就越锋利。在探案这样的头脑风暴中,神经高度兴奋,精神高度集中,从而刺激大脑迅速思考。在每个孩子的童年里,多少都会存在一些探究的隐秘幻想。某棵枯死的大树、某个长相怪异的人、某些自己解释不了的现象,都能给孩子充满童真的“刺激”,让他们忍不住想象、揣测,得出的答案不一定是对的,甚至会令人忍俊不禁。可对孩子们来说,万事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逻辑。看到这些探案故事,或许会在某种程度上圆了他们的“梦想”,并且为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增加一些“理论”依据。就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也得到了锻炼。
天黑下来了,吃饱喝足的孩子坐在床头,睁着澄澈的眼睛望着爸爸妈妈,希望今天的故事能给他们带来一个美妙的夜晚。
夜色深了,好戏开场。小朋友们,要讲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