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戈铁马辛弃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晓岚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经“金戈铁马”,纵横沙场,少年壮志凌云;无奈“醉里挑灯”,北伐梦碎,终成词中将军。继讲述帝王词人李煜之后,赵晓岚教授再为你细说词坛飞将辛弃疾的传奇一生。

本书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

内容推荐

辛弃疾被认为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领袖,曾写下许多慷慨豪迈的英雄壮词,也有婉约细腻地表达儿女情长及其日常生活的妙词。而他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又是別一番曲折动人。百家讲坛主讲人赵晓岚教授继评说李煜(《赵晓岚说李煜:林花谢了春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之后,又对这位“醉里挑灯看剑”的词人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进行了绘声绘色地讲述。书稿对讲演稿作了较大的补充、修改,主要是在各章新设置了一些悬念,增加了传奇性,使之更具可读性。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少年志士

第二章 起义南归

第三章 三献奇计

第四章 政坛新星

第五章 铁腕平乱

第六章 建军风波

第七章 贪酷疑案

第八章 闲退岁月

第九章 英雄相惜

第十章 道义情深

第十一章 烈士暮年

第十二章 词坛飞将

附录 辛弃疾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件事,是辛弃疾这次到底考中进士没有?一般的看法是认为辛弃疾没有考中,因为根据《大金国志》中的记载,当时在金国中了进士后马上就可以做官,而目前并没有发现金国曾任命过辛弃疾官职的记录。但是,在南宋人徐梦莘编的《三朝北盟会编》中“绍兴三十二年正月”下面的记载中,却清清楚楚地出现了“进士辛弃疾”这几个字。徐梦莘是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跟辛弃疾基本上是同时代人,年龄比辛弃疾还要大十多岁。他的这本书利用了当时所能见到的两百多种官方和私人著述,在史料上显然比后人要全面。因此,也有一些人认为,徐梦莘的记载是可靠的,辛弃疾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前,也就是在金国时期是中了进士的。

上面这两种看法各有道理,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材料发现,那么目前也只能让它继续“疑”下去了。不过,辛弃疾中过进士的看法在重视科举的时代显然更有市场一些。人们可能觉得,辛弃疾的文才这么好,如果连科举都考不上,那不是没天理吗?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辛弃疾中进士的故事。据元代王恽编的《玉堂嘉话》这本书的记载,辛弃疾投奔南宋以后,得知南宋一定要通过科举才能进入仕途。辛弃疾哈哈一笑说,这有什么问题?我只要拿三百文铜钱买部科举考试的范文模仿一下就行了。不久,他果然就考中了进士。这事情很有些轰动效应,一路传到了宋孝宗的耳朵里,他在召见辛弃疾时,劈头第一句话就问:“你就是那个用三百文铜钱来赚我的官爵的人么?”随即,就给辛弃疾安排了一个级别很高的官职。王恽很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他后来在拜访辛弃疾坟墓的时候,还写了一首诗说:“青铜三百了时文,大节知公在致君。”(《过稼轩先生墓》之一,《秋涧集》卷三一)意思是你不过花三百文铜钱就完成了对科考作文的模仿,轻轻松松中了进士,但你真正的志向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后,来辅助君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明君主,也就是要为国尽力。他把辛弃疾的文才和志向狠夸了一通。不过,这个故事实在是漏洞百出。因为很多资料都记载,辛弃疾一到南宋后就被授予了官职,根本不需要再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我们就把辛弃疾在南宋中进士的故事当成小说来读吧。

第二件成为疑案的事,就是辛弃疾这次在燕京期间,是否见过蔡松年?他和蔡松年之间是否存在师生关系?蔡松年这个人在当时非常有名。他本来也是宋朝的官员,“靖康之变”中,他跟随父亲一起投降了金国。这个人在金国官运亨通,一路做到了右丞相,封卫国公,而且,他在金国文坛上的地位也很高,特别善于写词,是响当当的大腕。辛弃疾当时跟他相比,顶多算一个文学小青年。关于这两个人的交往,在南宋末年人陈模的《怀古录》中,有这么一条记载:

蔡光工于词,靖康间陷于虏中,辛幼安尝以诗词参请之。蔡曰:“子之诗则未也,他日当以词名家。”故稼轩归本朝,晚年词笔尤高。

这段话中的“蔡光”在历史上找不到踪影,有学者认为“蔡光”是“蔡公”的草书之误(“光”与“公”的草书很相似),而这个“蔡公”指的就是蔡松年。按照《怀古录》的这个说法,辛弃疾曾经将自己的诗词作品给这位文坛大腕看,蔡大腕的评价是:小兄弟,你的诗呢,还不到火候,但词写得很不错啊,有成为名作家的潜力,以后就在这方面好好努力吧。后来辛弃疾果然不出他所料,成了宋代最伟大的词人之一。

说实话,这个评价在当时对有志于从事文学创作的青年来说,其实并不算好。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在宋朝,诗和词的地位不一样。诗是严肃文学,是负责板起脸来一本正经地说道理、谈人生的,在酒桌上是正菜,虽然时常让人感到腻味;而词属于通俗文学,主要用来写鸳鸯蝴蝶梦、风花雪月的事,虽然人人喜爱,但在酒席上不过是开胃的风味小吃罢了。北宋有个著名的文人叫钱惟演,他对别人说我很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我读经史(也就是儒家经典和历史书),躺着的时候我读小说,而上厕所的时候我就读两首小词玩玩。另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文人苏东坡,性格是很开放的了,有一次也曾劈头盖脸地将他的学生秦观训斥了一顿,说好久不见,你怎么这么不上进,去学柳永写起词来了?他自己手痒做了几首词,得意地向朋友写信献宝,结尾的时候还不忘打几个哈哈,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可不一样啊,你可得注意喽。苏轼之后,词的地位倒是有所提高了,谈理想、谈人生甚至谈国家大事的内容在词中多了起来,不过,这一类的词作一直还是被看成“非主流”。而且,词的整体地位也始终比不上诗,就好像姨太太虽然可能更受宠、更出风头,但厅堂中间那个位子还是得由诗歌这个大太太来坐。蔡松年的情况正与此相似,他的词受苏轼的影响,品位算是比较高的了,名气也远远比他的诗歌要大。但你若要他给自己编个文集,将诗词排个座次,那么不管他的诗是多么对不起观众,他也不会将词排在诗歌前面的。因此我觉得,蔡松年的评价对辛弃疾其实是一个委婉的批评,他的意思是说,你要搞严肃文学,那可能是没希望加入中国作协了;搞通俗文学,你还是有点才华,能够弄出一点名堂的。

有人根据这段记载,认为辛弃疾是见过蔡松年的,至于见面的时间,算来算去,就以辛弃疾这次燕京之行最有可能。只是由于缺乏其他的旁证,所以很多人对此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件疑案本来可以到此为止了,不料,元代人编的《宋史》中的一条记载,却又让人们为辛、蔡二人的关系奉献出了更多的口水。《宋史·辛弃疾传》说:辛弃疾“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这里的蔡伯坚,就是蔡松年。《宋史》说辛弃疾小时候就拜了蔡松年做老师,跟党怀英是同学,两人并称“辛党”。这话把老师、同学、外号都给摆了出来,看起来是言之凿凿,像模像样,不过,问题也就由此产生了。什么问题?历史资料互相打起架来了。在金代元好问编的《中州集》卷三《承旨党公小传》中,虽也说辛弃疾和党怀英是同学,但他们的老师并不是蔡松年,而是亳州一位名叫刘瞻的名人。

对于这两种说法,有人根据辛弃疾词风跟蔡松年的某些相似之处,再加上《怀古录》中的记载,就认为辛弃疾确实当过蔡松年的学生。如果联系辛弃疾后来也以词而名家,这种说法是很容易让人相信的。P14-16

序言

南宋咸淳(1265—1274)年间,金国已灭亡了三十多年,但腐朽的南宋统治者不但无力北上收复中原,反而在北方新崛起的蒙古民族的进逼下,面临着亡国之祸。

国势风雨飘摇,呼唤着忠臣良将。可是到哪里去寻找这样的人物呢?南宋都城临安,虽然依旧是“车如流水马如龙”(李煜《望江南》),说不尽的繁华热闹,但多的是争权夺利、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少的是精忠大义、力挽狂澜的英伟奇才。

寻寻觅觅之中,终于有人想起了冷冷清清处的他,想起了他的远大志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想起了他的英雄热血:“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也想起了他的奇谋远虑和报国无路的悲愤:“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于是,在江西铅山县阳原山中的一块墓碑前,就多了一些从远方来祭拜凭吊的人。

这天,有个叫谢枋得的人来到了这里,因天色已晚,他就在墓地附近的一座寺庙里住下了。不料,从黄昏时分开始,他就听到从墓地边的祠堂里传来阵阵急促的呼喊,声音很大,越接近他的卧室越悲伤哀痛,好像是有人在抗议自己的不公平遭遇似的。这种呼喊声一直持续到了半夜都不停止,寺庙里几十个人都被惊动了,以为是什么神在显灵。

谢枋得被搅得根本无法入睡。他回忆起这位人物的生平,联系到当前的现实,不由得想,难道是这个人在向我诉说他的冤屈,要托我为他申冤吗?于是,他披衣起床,点起蜡烛,为这位人物写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

他称赞这个人说,你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对南宋忠心耿耿,是宋王室南渡以来“忠义第一人”,不在岳飞等人之下,但是生的时候没能够实现自己恢复中原的志向,死了以后又没人能理解你的心意,反而不断地遭受怀疑,不断被人泼脏水,这实在是天地间的一大冤枉!

他说,以你的远大志向和经纶天下的才华,如果在宋朝开国之初,做个宰相也轻而易举,但是南归四十多年,到老只不过是侍从官、地方长吏这样的职务。你死之后,中原神州的忠义之士完全失去了希望,报仇雪耻的大计完全落空,我们的国势连东晋也远远不如,这实在是那些只顾个人私利的当权者的责任啊!

他还承诺说,如果我见到皇帝,一定披肝沥胆替你洗雪冤情,还你应该得到的待遇。而且还要将你的言行记入史册,让千秋万代的人们都了解你,以你为忠臣义士的榜样。

说也奇怪,这篇文章一写完,那种呼喊的声音马上就消失了,谢枋得总算睡了个安稳觉。后来,谢枋得也真的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在皇帝面前为这个人辩护,替他争取了应得的荣誉。

上面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事件,记录在《宋史》里面,那个为谢枋得所祭拜、所赞扬的人,他的名字,叫做辛弃疾。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辛弃疾是宋朝著名的词人,唱过他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吟过他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朗诵过他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感叹过他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但是从上面这个故事来看,如果我们仅仅把他当做一个词人,那么谢枋得口中这位南渡以来“忠义第一人”的英灵未必能够安息。

事实上,辛弃疾的一生非常复杂,有着种种的传奇故事,争议不断,疑云重重……

后记

两年前接受《百家讲坛》讲座任务的时候,就是打算讲述辛弃疾的,虽然编导安排先讲了另一个我也很喜欢的词人李煜,但内心的天平其实更倾向于辛稼轩。这不仅因为我在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门下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时,研究的对象就是辛弃疾,我的出站报告是《辛弃疾文化析论》(书稿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另行出版);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中国士人的责任感与悲剧感: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理想,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命运,尤其是“醉里挑灯看剑”的向往和无奈,实在是说尽了中国文化史上历代志士报国无沙场的悲哀!比之李煜,他所扮演的人生角色与所设定的人生理想之间同样发生了错位,但由于时代与社会的原因,辛弃疾身上更加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士大夫的多元性文化因素,因此,他的生命承载较之李煜更为丰富和厚重,他的悲剧命运也更令人扼腕叹息。

辛弃疾有两句词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面对着辛弃疾这座不老的青山,我看到他的感觉总是非常的可爱,因此也非常地喜欢。现在,我在书中对辛弃疾做了这番讲述,如果他真的地下有知的话,不知会有什么感受呢?我是不敢有“料青山见我也如是”的自信和期待的,因为他这座青山的美好之处、值得挖掘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我只希望自己尽量地做到“应如实”,能够如实地反映辛弃疾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我期盼着大家共同努力,让这座青山更完整地还原出他本来的妩媚和宝贵,永远矗立在天地之间!

感谢中央电视台教育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女士,《百家讲坛》栏目组制片人聂丛丛女士,主编那尔苏先生,总导演高虹先生,制片吴林先生,执行主编王珊女士,编导兰培胜先生、李锋先生的热诚指导和帮助!

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葛云波先生、胡文骏先生,他们的严谨、细致和体贴,使我们的第二次合作非常愉快!

感谢我的博士生符继成君,在自己博士论文写作的紧张进程中,仍旧为本书的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赵晓岚

2010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