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市检察院公诉处副处长苏方圆提前介入了江城市建委副主任、城建开发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忠诚的住宅被盗案件,调查发现此案与刘忠诚的小保姆秀儿有关,并得知少女秀儿怀有身孕。关键人物秀儿在盗窃的当晚,下落不明……在侦破“黑社会”头目“焦老大”制造的凶杀案件时,意外发现秀儿线索,然而,侦察人员最终只找到了秀儿的尸体,是自杀,还是他杀?案情扑朔迷离。苏方圆的初恋情人、干部子弟江陵涉嫌犯罪,指定要见苏方圆,谈话时给苏方圆强烈的暗示,但欲言又止待苏方圆欲进一步解开谜团,却得悉江陵在检察院讯问室自我了结了生命,苏方圆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被动局面。案情突现转机,“耗子”自首,坦承自己杀害了秀儿,但却存在诸多疑点。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展开,触目惊心的黑幕一层层揭开……
本书围绕着小保姆秀儿之死,全书展开了一场情与法、生与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故事曲折迷离,悬念迭生,扣人心弦。作品对腐败之网与暴力之网的揭露,惊心动魄。以苏方圆为代表的当代检察官刚直不阿、大义凛然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所体尝的苦辣酸甜,尤显得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警车在江城市城郊结合部的一座别墅门前停了下来,现场拉起了警戒线,民警早已经封锁了现场。 眼前的这座别墅,五百多平方米的院落布置得风雅别致。有瘦、透之美的假山,清澈见底的池塘,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回廊曲折,匠心独具,巧夺天工,一看就是一件不凡之作。 这是江城市建委副主任,城建开发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忠诚的住宅。 屋外风景宜人,屋内一片狼藉。 桌子、椅子被掀翻了,柜子里的东西被翻了一遍,席梦思居然也被翻了个底朝天。 书柜、桌子、椅子翻倒在地,茶杯、茶壶、装饰物砸了个粉碎,满地纸张。 衣帽间里放置的保险箱被搬了出来,原来那平整笔直的门,被撬得凹凸不平、歪歪扭扭。 三台电视机,两台电脑全部泡在有脉冲的大浴缸里,水还在不停地流淌着。 客厅的墙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四个大字:“恶有恶报”,红色的墨迹显得格外醒目,墨迹还未干,一道道地顺着墙流下来,像是深红色的血从身体中流淌出来,触目惊心。 就冲着这四个大字,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起普通的盗窃案,而是典型的破坏性盗窃,是谁对刘家怀有如此深仇大恨呢? 门口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臃肿肥胖的女人,腰身如同黄果树瀑布般宽大,喷发着一种长期的丰衣足食濡养出来的光亮肥美。面孔肥胖白皙,五官紧凑在一起,深深地凹在发酵过度的面团上,仿佛包子上的褶儿。也许,是由于家里遇到意想不到的打击,这女人慌得惊魂未定,六神无主,呼吸急促,手在不自觉地颤抖着,眼里盛满了恐慌。 “太可怕了,太可怕了。”胖女人嘴里喃喃自语道。 “这是刘忠诚的妻子蔡洁云,她父亲是我们市的老组织部长。”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大队长李强对我耳语了一句。 “蔡阿姨,我们来迟了一步,让您受惊了。”李强上前拉着蔡洁云的手。 “是小李啊,你来就好。”蔡洁云紧紧拉着李强的手,哭丧着脸,眼鼻嘴三点凑成了一点。 “蔡阿姨,这是市检察院公诉处的苏处长,来一同协助破案。” “是副处长。”我补充了一句。 蔡洁云伸出了肥厚的手与我礼节性地握了握。 “蔡阿姨,您坐下慢慢说。”李强顺手翻过了一张四脚朝天的沙发。 “好,好。”蔡洁云把自己抛在了沙发上,弹性般地抖动了几下。 她很快从恐惧转为了愤怒,李强成了她发泄的目标。 “小李,你们公安是干什么吃的?你们不是治安形势一片大好吗?大白天就敢来偷,来砸?江城有几户像我们这样的人家?防范工作是怎么做的?你看看,你看看?我要是在家不将我杀了才怪!”胖掌不停地拍打着的沙发扶手,身上的肥肉因愤怒而颤晃着,目光霎时变得犀利,话语咄咄逼人。
P1-2
女人的艰辛,女检察官的艰辛,体会最深刻的是自己,在情与法、生与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终身难忘。为了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我以《女检察官手记》为题,在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了一批案件纪实文字,这不仅是为了我个人,也是为了我们这一代女检察官。2000年,我成为镇江市作家协会的会员,并开始萌动写一本书的念头。真正动笔写,才发现创作带来的挑战,绝对不亚于检察工作所面对的挑战。
检察官的工作文字是单调的,写得最多的是起诉书,千篇一律的文书格式,统一了再规范,规范了再统一。尽可能的法言法语,不敢越雷池半步。
开始进入文学创作,我一方面感到一种解放,可以将平时不能说的话,平日不敢表的态,平日不能左右的事,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去描述、去评判、去发挥,在写作中体会到宣泄的快感。当然,这种自由也是一种有法度的自由,要驾驭题材,也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检察官,说实在的,我不是为了写小说而特地去设计这个角色的,因为从事检察工作二十多年,经历上千件刑事案件,检察工作早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乃至生命的一个部分,因此,我的写作不能挣脱个人经验的影响,这个人物身上有很多我个人经历的影子。生活就是由许许多多、零零星星、琐琐碎碎、具具体体、形形色色的事情、人物、欲望和行为组成的,就如一串散落的小珠子,跌落其间,一粒一粒将它找出,并且串起来,便成为一个富有血肉的故事。这里面有忠诚、善良、忘我、无私,也有奸诈、丑恶、贪婪、无耻。
由于工作之便,我得以窥见人生的丰富和奥秘。世态炎凉,让我得以体验了人间的生死无常。我曾多次经过那条通往死刑执行刑场的道路,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走向终结。作为一名检察官,当罪犯被绳之以法的时候,我感到欣慰和自豪,但是在刑场上,作为一名担任死刑刑场执行的监斩官,我没有因罪犯受到严惩而产生快感和兴奋,而是体会到一种难言的沉重,这沉重来自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罪犯也是人啊!他们自然要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但他们被剥夺的同样也是生命。我们是人间正道的捍卫者,同时又是罪犯生命的剥夺者。当我扮演着这样一个双重角色,又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合下,时间凝固,大海屏息,地狱的阴森与天堂的温暖模糊了界限,只留下一片寂寞而无情的空白,生命无常黑洞洞的感觉匍匐在我心里,我的内心深处因此而笼罩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悲戚。
其实,人性在每个生命个体身上的表现是复杂的,即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他的身上也有善的一面。从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法律是界限分明的,但人性不是单色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善与恶统一于世间百态。一个人的生命基调的美与丑、善与恶的定格有时只是因为一念之差。生死场,阴阳界,常常就在这一线之间。无数起真实的案件,无数次生生死死的心灵碰撞,让我震撼,引发了一些很个性化的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用“生死一线间”来为我的这本书命名。
整部小说的人物、情节、事件似真非真,说假也不假。小说是虚构的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我没有把所经历的某个具体案件原原本本地搬进小说,而是对所经历的多个真实案件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串联。小说用第一人称也是为了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是方便叙述的需要,自然不能将作者与小说中的“我”划等号的,在此郑重提醒读者,切勿对号入座,包括我的亲人和朋友们。
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为了写作这本书,我前后用了八年时间,为此,我舍弃了许多休息和娱乐,在写作过程中一遍遍经受着心灵裂变的煎熬与痛楚。我希望书中人物和故事能对腐败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预防和警示作用,能对人们正确认识金钱、权力、欲望以及幸福产生某种启示。也希望在生生死死中营造出的生命意境,以及书中人物身上透射出来的人性之光,能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与升华。
董新建
二八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