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草根力量--夏士林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王婴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九连冠”企业老板的心灵倾诉,一个中国制造五百强企业的成长轨迹,一个企业与一个小镇19年风风雨雨的故事……这是一本以财经记者的视觉和笔调撰写的一本财经书籍,其笔墨聚焦于一个人——夏士林。在这部书稿中,作者记录了一种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力量,并将一个企业家团队多年的风雨历程,真实、客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该书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是个不可多得的励志书籍。

内容推荐

在浙江,在东南沿海,在中国,生存着太多这样的企业,没有耀眼的光环,不处在社会热点产业,年产值不过数十亿,这样的特性决定了这类“隐形冠军”企业会在远离大众视野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可能永远登不了《福布斯》富豪榜、成不了世界500强企业,他们的胜利鲜有人喝彩,他们遇到的困难与迷惑、他们的寂寞也无人为之排谴。但他们异常坚强地活着,他们是不该——也完全不可能被遗忘和忽略的力量。它们其实才是中国崛起的真正的脊梁。所有关于中国商业进步的秘密,都隐藏在如同夏士林的升华集团这样至今并不为人所了解的企业肌体里。阅读到这股容易被忽略的力量,相信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这样的公司案例或许比那些大公司的传奇故事更让人感觉真实和珍贵。

目录

容易被忽略的力量 吴晓波

自序

第一章 浙北春早

 一方水土

 初试牛刀

 粮草先行

 “猎头”行动

 走出围城

 十年一剑

 启示录:浙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路径分野

第二章 资本之道

 艰难上市

 惊险配股

 附录:升华拜克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慨然扩张

 启示录:论道资本战略,利润与市值以何为大?

第三章 管理革命

 “自我革命”

 成本管理

 管理升级

 附录:出成果能分红 用成果要掏钱

 启示录:集权与放权,如何收放自如?

第四章 用人之痒

 “将帅和”

 元老不老

 调兵遣将

 启示录:用人如投资,制衡应有术

第五章 运筹未来

 创新永远

 老树新枝

 再筑蓝海

 启示录:浙商,走多远?

第六章 真我性情

 小镇之恋

 绿色使者

 日出海上

 启示录:企业家的力量

附录:18年,18个不凡的创举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方水土

自古就有“人杰地灵”之说的浙北平原,在孕育了南浔丝商的近代商业文明之后,是否能够续写中国商业文明的新篇章呢?

杭嘉湖平原。

星罗棋布的水网绿波荡漾。晨间,小桥流水,薄雾似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点点。

一片片银光滟涟的水域之外,人们随处可见一幅幅蚕桑簇簇、春华秋实的画面。

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时候,这里曾是“粮食丰收”捷报频传的地方。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不,确切地说应该叫“钟管人民公社”,一个不通公路,只有水路与外界连接的江南水乡。

夏士林,一个清秀、高个、20来岁的年轻小伙子,钟管人民公社的植保员,因其所在的钟管公社成为全国粮食高产典型公社,而被戴上大红花并被请到县农业大会上介绍经验。

这个出身于钟管人民公社审塘村农民之家的年轻人怎么也没想到:十数年之后,他会成为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掌舵人,一位进入中国最高殿堂——北京人民大会堂参政议政的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但这个初中毕业的年轻人还是受到了那一方水土的特别垂青——1970年,17岁的他被推选为生产队的植保员,同时还兼任大队医疗室的临时工。也许是他天资聪颖,也许是他特别勤奋,也许是他特别有人缘,4年时间里他在植保员岗位上完成了从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的“三级跳”。

作为省农业厅植保站的试点公社,省农业厅给钟管派来了3位专家。这让夏士林有了“恶补”的机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植保方针在夏士林使来得心应手。在给所有的乡村都装上黑光灯以诱杀害虫的同时,钟管公社成为全县26个公社中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

“当时省农业厅给拨了7万元钱,我们就用它盖了一个有实验室和职工宿舍的农技站。那是钟管人民公社的第一栋三层楼房。”

农业科技,给这个清贫与僻静的乡镇洒下了一缕阳光。

岁月之河悠悠。

曾经孕育过中国近代史上最大丝商群体的湖州市,这个因南浔丝商的崛起而富足、因中国近代藏书最多的私家藏书楼——嘉业堂藏书楼而闻名的浙北丝绸之府,当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便“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地萌动了市场经济的“初恋”情窦。

湖州市各个县城的大街上,精神焕发的个体户们清亮着叫卖的嗓子;乡镇的角角落落里,星星点灯似的开起了“家庭作坊”生产的炉火。

浙北平原,有一种东西在静悄悄地复苏……

翻开历史,湖州人自豪地发现:作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萌芽发源地之一的湖州,其南浔丝商的崛起,对当时的上海以及中国最富有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都曾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近代湖州南浔商人的兴起正逢中国对外开启商埠之时。他们在经营湖丝、从事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逐渐壮大,之后又涉足盐业、典当、房地产和钱庄业等多项产业,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四大家属”中的庞家和张家,更是出了两位鼎力支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人物——庞元澄和张静江。

庞元澄终身追随孙中山先生,资助革命。而早在公元1905年的清朝光绪年间,年仅30岁的庞元澄就在上海创办了复旦公学。100多年过去,在当年复旦公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海复旦大学,现已成为中国内地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而被孙中山称为“民国奇人”的张静江则是国民党元老级的人物,为推翻帝制、缔造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张静江曾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48年任总统府资政。

那时的夏士林也许还不了解南浔丝商的辉煌历史,但他的血脉里、性情中却有着和南浔丝商一样追求卓越的性情、基因。

“小时候家里养羊养猪,让我去割草,我总是不太甘心,在地里东想西想,想着哪一天可以做点大事。”不安现状,是夏士林与生俱来的性格。

而这样的天性是有着深厚的地缘根基的。

夏士林的家乡德清钟管镇,当时虽是一个没有通公路的乡镇,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境内有辉山、审塘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4100年。而“钟管”之名则始于晋代,而且历来文献中都写成“钟官”。“钟”的意思是铸造钱币,“官”指铸钱的官。这个官是晋代大都督沈充,他在龙溪边铸造钱币,晋《食货志》载“吴兴沈充铸小钱,谓之沈郎钱”,称小五铢。钟管境内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遗址辉山塔和县级文物保护遗址范蠡、西施居住地——蠡山戏台。小小的一个乡镇,竟是古时铸钱官造币之地,中国商人之鼻祖的栖息之地,财富之地!

自古就有“人杰地灵”之说,钟管,一颗被淹没的明珠终将跟随一代新人的脱颖而出而闪亮。

当日历翻到1987年,农业植保员出身的夏士林开始了赴乡镇企业力挽狂澜的新使命。P2-5

序言

容易被忽略的力量

吴晓波

这本书的记录对象和作者,都与我有或浅或深的交情。

我在2000年前后认识了升华集团的夏:上林,并去德清他的企业拜访过几次。印象很深的一个细节是,他告诉我当年创办企业的时候,钟管镇一带是如织的水乡,进出都要坐很长时间的小船,然后再转乘汽车。在如此的环境下,他硬是办起了一家高科技的药剂企业。我去跟他的干部交流的时候,发现不少人是从繁华的上海来的。他们甘于寂寞,常年工作在那个至今还半城乡化的土地上。在夏士林身上,我读到很多熟识的浙商的气质,个性沉稳坚毅,精于谋略,敢于投入。

徐王婴是我当年在新华社工作时的同事。很多年里,她一直“没有理由”地执著于浙商群体的研究与写作,她发起创办了浙商研究会,如今它已经成为浙商研究最重要的非官方机构,她采访过的浙江商人应该比我接触过的还要多,两年前写出的《浙商之变》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作品。

如今,她写出了《草根力量——夏士林传奇》,笔墨聚焦于一个人,夏士林。

读了书稿,我觉得该书大概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夏士林是一个典型的草根企业家;二是,升华集团并不是一个声音很大的企业,它一直默默无闻,或者甘于默默无闻,在热闹而喧嚣的中国商业界,各种各样的排行榜之类似乎都与它关系不大;三是,升华发展壮大的整个历程,那种凤凰涅槃的经历真实地写照了“草根”的力量。

不过,我还是想在这里对徐王婴的工作表示敬意。因为,在这部书稿中,她写出了一种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力量,事实上,这可能才是浙商精神的商业本质所在。

夏士林和他的升华集团正在用一种甘于寂寞的、十分坚定的方式奠定中国产业的基石,这是一项与掌声、鲜花或任何排行榜都没有关系的事情。没有耀眼的光环、不处在社会热点产业、年产值规模不到50亿,这样的特性决定了升华集团这类“隐形冠军”企业会在远离大众视野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可能永远登不上《福布斯》富豪榜、成不了世界500强企业,他们的胜利鲜有喝彩声,他们遇到的困难与迷惑、他们的寂寞也无人为之排遣。但他们却异常坚强地活着,他们是不该——也完全不可能被遗忘和忽略的力量。

在浙江,在东南沿海,在中国,生存着太多这样的企业、这样的“隐形冠军”,它们其实才是中国公司崛起的真正的脊梁。所有关于中国商业进步的秘密,都隐藏在升华集团这些至今并不太为人所了解的公司肌体内。

在赫尔曼·西蒙所著的《隐形冠军》中,记录的这样一个事实令我印象深刻:当年,西蒙在美国哈佛商学院演讲,被问及“德国为什么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哪些企业贡献最大”?他本能的反应想说是西门子或奔驰公司,但其后展开的调查却令他背脊冒汗,因为他发现,真正促使德国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的,是德国1000多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它们作的贡献远大于声名显赫的奔驰或西门子。

这样的事实同样该令国人警醒。

今天,我们终于能够在徐王婴的《草根力量——夏士林传奇》中阅读到这股容易被忽略的力量。我相信,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这样的公司案例或许比那些大公司的传奇故事更让人感觉真实和珍贵。

(吴晓波 知名财经作家,畅销书《大败局》、《非常营销》、《激荡三十年》作者)

后记

确切地说,这是我离开媒体,却仍以财经记者的视觉和笔调撰写的一本财经书籍。

当出版社把校样稿交到我手上,看着自己在50来个夜晚赶写的书稿,内心里竟有些心潮起伏,同时又有些惶惑——一个企业家团队18年的风雨历程,是否真实、客观、生动地展现出来了呢?

惶惑归惶惑,对于这本书的意义却多了几分自信:夏士林之于浙商,升华之于浙江企业都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升华发展18年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众多正在努力寻求成功的浙商和浙江企业,无疑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也许,囿于我的功力和笔力,还不能很好地把夏士林的创业精神、财富智慧、经营理念,以及一个企业家的情操和境界完整地展现给大家。但我可以坦荡地告诉大家: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我始终充满激情!

这里,可以交代一下我个人的动向。在2005年3月,我的《浙商之变》一书经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不到半年,我也随“浙商之变”而变——于同年8月离开浙商杂志社,去了上海证券报社。

许多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离开?你放得下你热爱的浙商研究事业吗?”

后来,我曾在一篇短文中这样写道:“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我要告诉朋友们的是——我的骨子里已经融人了浙商的一种精神——超越自我,哪怕粉身碎骨。正如浙商的基业长青必须超越地域性、血缘性的限制,要突破成长的天花板。我的这个‘变’,就算是对浙商群体主动应变的一个回应吧。”

由杭州到上海,由上海回杭州。一年时间,又从起点回到了起点。

但,这个起点已然不是当初的那个起点。

去上海之前,我的眼里差不多只有浙商;到《上海证券报》担纲人物版,放眼的是全国、乃至全球的财经人物,这使我重新审视企业家的时候更多地采用平视而不是仰视的目光。

另一方面,去上海之前,我关注浙商,更多的层面在于浙商的产业之路;而《上海证券报》对资本市场的关注使我深刻地感受到:资本战略,是浙商发展必不可少的“利器”。

于是,我选择浙江产权交易所,这个服务浙商的地方资本平台作为我回归家乡的着陆点;并在浙江产交所的交易大厅里,与浙商研究会、《浙江市场导报》共同开办每月一期的“浙商资本大讲堂”。

从这个角度讲,浙商之于我,就像庄生与蝴蝶,究竟是物我两忘了。

应该承认,刚回杭州,又是人生的转型期——离开流连忘返了十多年的媒体而到一个企业,从一个媒体人转身而为职业经理人,这对我还是颇具挑战[生的。客观地讲,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去承接写书的任务。

感谢浙江产交所董事长颜春友先生的理解和支持。同是浙商研究会副会长的这位专家型董事长一直关心浙商的发展。站在浙江产交所的立场上,他也希望升华的上市之路、购并之策能给更多的浙商以积极有益的启示。一心要做浙江省上市公司摇篮和浙商资本课堂的浙江产交所也真诚地关怀浙商的发展。因而,对于我这次利用业余时间悄悄写书,同事们也都善意地给予包容。

而我,实在是无法拒绝这样的冲动——解读一个企业家内心的情怀,记录一个企业18年的历史,解析一个企业的得失成因、探讨一个企业的进退之策。这从我自私的角度讲,是媒体情结的一种释放;从公心的角度讲,是把自己对一个企业的观察与思考传导给同样在路上行色匆匆的浙商。

坦白地说,选择夏士林,更多的是因为他的低调。国际竞争的鼓点声越来越急。我不知道,与跨国企业相比,在资金实力、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的浙商有什么理由可以高枕无忧甚至“夜夜笙歌”?

当然,认识到差距并不意味着要拔苗助长。我没有选择那些飞速发展的“庞然大物”而是选择了升华就是这个道理。在我的内心里,更赞成“充满激情走楼梯,而不是坐电梯”的做法。

综观升华发展的18年,其创业历程中有矛盾、有冲突,有挫折、有失误,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历练了我们的“草根”企业家,培养了职业经理人团队,壮大了企业实力……

衷心地希望:我呈现给读者朋友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融合了东西方文明,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财富智慧。

而这本匆忙间赶写出来,多有疏漏的著作中,还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与关爱。这里要特别感谢升华集团《升华报》的主编罗坝塘先生。是他陪同我采访,并以他多年来精心编辑的《升华报》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还亲自为本书挑选了配图,一遍遍地审阅稿样……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慨然应允为本书作序,并在百忙中赶写了序言,体现了浙江财经写作圈领袖的风范。

还要感谢我工作过的每一个单位,工作的每一个站点,它们都是我曾经学习和成长的园地,我会永远感怀在心;感谢每一位关心过、帮助过我的领导、朋友和亲人,人生道路上的每一缕阳光都会汇成我源源的动力;感谢我曾经采访过的每一位朋友,是无数次的感动才沉淀为一次写作的冲动。

为此,我真心地希望,一路上依然有朋友们的关爱,有朋友们精彩的人生让我感动,并可以借着这份关爱和感动,用激情之笔继续叙写中国企业家的力量。

另叙:本该于早春2月问世的这本书,因故延到了今天。拖延出版的原因,在于原本支持本书写作及出版的升华领导层,因“低调”与“平稳”的作风决定不予出版此书。

出于理解企业与企业家的原因,我将这本原名《寂寞浙商》的书“雪藏”了半年。最终,我发现这种“雪藏”的办法对谁都是不公平的——升华发展的18年,有必要真实地还原给升华人;一个草根企业成长的力量有必要拷贝给社会……所以,修订该书后我以个人之名义出版,在此,再一次真诚地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对我的理解与关爱!

徐王婴

写于2007年早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