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中,广大读者将会聆听到中国金融领域充满魅力和睿智的历史故事;将会了解到在中国金融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这些风云人物各种各样的曲折经历。他们始终在成功中不断跋涉,追求更高的价值;他们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寻求夙愿;他们提醒着人们要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在面对全球化经济竞争的角逐场上去勇敢博弈,让梦想成为现实,让思想变成价值。通过此书,我们将会看到一幅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全景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融中国/中国金融文化系列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何世红//高强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这本书中,广大读者将会聆听到中国金融领域充满魅力和睿智的历史故事;将会了解到在中国金融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这些风云人物各种各样的曲折经历。他们始终在成功中不断跋涉,追求更高的价值;他们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寻求夙愿;他们提醒着人们要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在面对全球化经济竞争的角逐场上去勇敢博弈,让梦想成为现实,让思想变成价值。通过此书,我们将会看到一幅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全景图。 内容推荐 本书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关于中国金融的精神盛宴。这是一本描绘中国金融高管和金融专家的思想智库,也是一本反映中国金融专家智慧的历史侧影记录。在过去的岁月里,中国作为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大国成功地跨越了20世纪,中国经济地位在全球经济领域越来越高,作为经济中心的金融业在这一核心地位中又显得尤为突出。本书所记录的这些历史风云人物和他们在这个东方文明国度里所放射出来的智慧,向世人昭示出中国金融业欣欣向荣的前景。对于全球的经济学家来说,中国金融的历史与发展是一个永远研究不尽的题目。而对于正在高速发展和转型中的中国金融业,它的出版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目录 一、政策篇 揭开当前中国金融业形势探究未来发展趋势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 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新资本协议与银行业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 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与创新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尚福林 着力解决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 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 资本项目开放新政策出台的决策思路与来龙去脉 ——专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 多层次金融市场与金融脱媒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唐旭 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配置资源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 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新阶段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 全球不平衡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 金融改革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宪容 二、研究篇 中国应坚持“以我为主”的金融开放战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 中国金融领域与不良资产有关的十大串谋及其定律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平 怎样认识利率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 变化中的中国外资策略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 当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宏观调控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 物权保护、资产流动与流失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赵锡军 建立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 市场利率尚未形成银行存款保险时机未到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 四大融资方式变异与民企成长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建臣 三、银行篇 银行科技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 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思考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杨明生 银行反腐必须垂直管理 ——专访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 从“大”到“优”,建设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 ——专访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 银行国有控股与商业化不冲突 ——专访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树清 股市对银行是一种挑战 ——专访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 建设一流银行打造百年兴业 ——专访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 推进综合化经营。提升股份制银行核心竞争力 中国光大银行行长郭友 再论资本平衡术 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 如何面对金融业全面开放 ——专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 金融腐败单靠道德约束不能制约 ——专访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吕随启 中国中小银行:挑战和出路 北京银行董事长阎冰竹 打造基层“和谐银行”的典范 ——专访兰州市商业银行董事长李治文 谋事于智成事于实 ——专访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行长王建宏 四、城商篇 新时期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思考和认识 北京银行行长严晓燕 做专做精做强,但不一定要做大 ——专访济南市商业银行董事长邱云章 探索国际化的好银行 ——专访包头市商业银行行长李镇西 大庆商行发展的战略转型目标锁定 ——专访大庆市商业银行董事长关喜华 城市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审时度势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 廊坊市商业银行董事长、行长关景春 逆水行舟走出困境 ——专访鞍山商行董事长方允明 南昌商业银行欲顺势更名造时机 ——专访南昌市商业银行董事长徐荣生 低调行长的金融谋略 ——专访吉林市商业银行行长毕国军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商行 温州市商业银行行长夏瑞洲 五、农信篇 发挥金融积极作用,缓解城乡收入分配不平衡 天则经济研究所专家茅于轼 农村金融完全可以商业化 高利率并不可怕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 尧都现象开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新模式 ——专访山西省信用联社临汾办事处主任兼尧都区信用联社 理事长卢天录 农村金融依然任重道远 ——专访昆明官渡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施增荣 支持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合作银行的职责与希望 义乌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王剑伟 农村银行市场如何定位 ——专访云南红塔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王伟华 民营经济是我们生存的土壤 常熟市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吴建亚 金融开放后基层金融当如何发展 吉林省四平市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张树 发挥新农村建设中金融主力军作用 山东润丰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郑爱华 联保贷款破融资难题 ——专访安徽马鞍山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孙晓 宁夏联行欲三年内上市 ——专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主任道月泓 六、证券篇 拥抱互动数据时代 ——专访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玖 大力发展多层次市场 适时推进创业板 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 重构现代金融体系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 股权分置改革的有益启示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 全流通后资产价格体系新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 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一个中庸的成功 颐合财经首席经济分析师张卫星 中国股市第一次走出牛市五浪 ——专访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 我们不应该主动刺破泡沫 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水皮 中央强调股市健康发展更要防止大起大落 新华社经济采访室主任谢登科 正确认识“全民炒股”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苏培科 股市可能向四千五千点进发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李振宁 迷信券商报告小心中招 南方日报社经济新闻中心记者贾肖明 七、保险篇 没有狼也要看住羊 ——专访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系主任郝演苏 重振昔日冠军辉煌的领跑者 ——专访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总经理吴焰 解析“平安”发展关键词 ——专访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马明哲 把握机遇全面创新 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剖建 优先发展再保险 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总经理刘京生 新起点新跨越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杨超 推进中华保险又快又好发展 中华联合保险控股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月生 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创新之路 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钢 保险资金拓展运用与金融市场发展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办事处研究员 巴曙松 八、投行篇 伤害市场机制的调控措施不可取 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 迎接私募股权基金的时代 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巍 全球资本涌入中国成新避风港 原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 风险投资如何看待美国和中国互联网机会 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高级副总裁熊晓鸽 国际资本看中国风险投资前景 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 金融企业并购:先梳理、再整合 ——专访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肖金泉 资本运作需要选择时机 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朱新礼 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国企改革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朱云来 九、布局篇 滨海新区发展布局1轴1带3城区7功能区 天津市市长戴相龙 黄奇帆解密重庆国资暴增 ——专访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 金融生态城市建设廊坊市长的新思路 ——专访廊坊市市长王爱民 为经济发展政府大有可为 ——专访廊坊市常务副市长寇德松 天然百湖之城。绿色油化之都 ——专访大庆市市长韩学键 加快金融发展推动金融与地方经济双赢共进 包头市市长呼尔查 直挂云帆济沧海 记包头市副市长王波 积极推进区域“城市联盟” 泉州市副市长黄维礼 把金融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 ——专访呼和浩特市市长汤爱军 四资并举推进民企升级 ——专访台州市市长张鸿铭 整合地方资源作强做大地方金融 ——专访哈尔滨市常务副市长史文清 低调与张扬的守望 《国际金融报》北京记者站站长李峻岭 十、观察篇 中国宏观经济的流行误读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中国银行全球市场部高级分析员谭雅玲 改革优先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 中国银行业——被宠坏的孩子 《财经时报》金融记者贺江兵 打造一流金融机构 ——专访山东临沂兰山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张效节 依靠创新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宋亮 谁是阻碍加息的利益集团 《中华工商时报》财经新闻部主任张立栋 不良贷款明降暗升银监会严控反弹 《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孙铭 十一、附录 后 记 试读章节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如何能够进一步和经济同步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想这是值得我们金融界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到GDP的发展还存在不稳定、不均衡、不协调、不持续。这是非常客观的,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因为我们经济发展应该说是快的,但是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方面也需要金融界的同志们通过研究和实践来帮助国家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的金融问题不是单纯的研究自己国内的问题能够解决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世界也在发展。我曾经讲过金融全球化有几个特征,其中一个特征就是货币的虚拟化,货币一定程度的虚拟化。什么意思,自从货币脱离了金本位和金汇本位之后,我们知道从1820年的英国开始到20年代的上海,各国的货币发展是以黄金做保障,但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萧条,经济不稳定,所以,1944年出了一个协议,改为金汇兑本位,就是美国保证35美元换一个盎司黄金,所以,储备美元等于储备黄金。由于马歇尔计划,等于说确立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但是,1970年的两次金融危机,美国也守不住了,所以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货币和黄金撤出,这个时候货币在一定程度上被虚拟化,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存在,只能用它的购买力来衡量。 由于货币的一定程度上的虚拟化,使得汇率成为各国之间的政策博弈的工具。这是因为汇率代表国际购买力,只要不买进口商品,对国内汇率是没有影响的。所以,各国的汇率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升值和贬值往往根据自身利益来考虑。没有一个国家先考虑全球的利益,再考虑自己的利益。 所以,我们说在货币问题上,一定是主权在我,一定是我们自己掌握。当然,我们也要不断的改革自己。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就是当时美国等七国试图协调汇率一致,但是,实际上不可能做到。所以,不要指望国外,他们是为他们的利益,我们自己一定要做好。我在1997年东亚危机的时候写过一书——《东亚危机的分析和启示》,当时写三步走的战略,第一就是盯住美元,第二是盯住一揽子,第三是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现在看来我们是从前年的7月开始,实行了参考制度,灵活度高,盯住的话,盯哪一些币种这些很重要,要参考。但是不管怎么说,现在汇率币种的改革已经从单纯的盯住美元改变了。这个改变还有一个过程。因为我们外贸的结算,外汇、外资的结算等等,还是以美元占的权重大。所以,一揽子货币改革的同时还需要改革,改变外贸、外资等等各方面的币种的结构,包括外汇资产币种的结构。至于第三步,国家已经宣布,最终目标是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我们1996年开放了经常账户,资本账户也在逐步放开。蒙代尔曾经和我谈过,他建议2008年应该实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因为奥运会大家都来,这是最好的时机。这个问题我有点担心,当然机遇是好的,但是,我们不一定能够做到。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当时看世界金融的情况,看美元、欧元、日元,世界货币体系的消长的情况,还有就是自己人民币的能力,管得住才放开,管不住就很危险。至于什么时候,现在没有时间表,我想政府会宣布的。 金融创新的发展,虚拟经济大大增长,这是金融业很大的特点。全世界股票的市值,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是50.6万亿美元,超过全世界GDP的总额。全世界金融衍生品,没有平仓的合约总数,在2005年已经达到325万亿美元,包括期货、期权等等。P3-4 序言 一 金融如水。 老子曰: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今天,放眼社会,储蓄存款、办理汇款、购房贷款、投资理财,乃至买卖股票、待办收费、保险理赔……金融之水,百姓无不润其中,天下无不享其利。它帮你打开走向精彩世界的门窗,它帮你拉近通向现代社会的距离。 金融如水一样滋润社会成员,浇灌着经济发展。然而诸位想到没有,金融之水,既如处女般之温柔,又如野兽般之凶猛。金融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金融之水管理不当,发起水来气势汹汹:“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金融之水的效应,实在可爱和可怕。 二 金融是一座水库,它将社会闲置资金储存起来再重新进行配置。金融资产,这座中国金融“水库”的蓄水标志,改革开放之初仅为2000亿元,现在已达到60万亿元。这是金融的“蓄水效应”。 金融是一道闸门,它将贮存起来的社会资金推动这道闸门进行调节。对需要的行业,它慷慨解囊,落落大方。对限制的行业,它横眉冷对,毫不动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特别是2003年以来,GDP增长连续超过两位数,实现了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通胀比较低、运行比较稳的效果,金融之水功不可没。这是金融的“调水效应”。 金融之水需要水渠。今天,一方面中国金融水库之水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水向低处流,农村、中西部这些“经济高地”严重缺水。究其原因,不在于水,而在.于渠,在于这些地区还不完全具备市场化的条件,急需建立“市场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体系”;这一新的引水之渠,将金融甘泉之水引向农业,引向中西部。这是金融的“引水效应”。 金融之水需要水坝。金融是一个高风险行业。金融之水如果调控不当,将会像洪水一样冲堤决口,滔天而来,给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危害。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停滞10年,今天人们仍然谈虎色变;5年前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一个月内5位总统下台,今天人们仍不寒而栗。因此,从事金融工作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防止“洪水效应”。 金融还具有“潮水效应”。金融风险特别是以不良贷款为主的表现形式的信用风险,如同海边的礁石一样,在经济高涨时,它被淹没;在经济退潮时,它将被暴露。历次经济过热,都带来生产要素的不平衡,都要逼迫人们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下马一批项目,关闭一批企业,造成一批不良贷款。因此,从事金融工作要学会“逆向思维”,经济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防止“潮水效应”。 金融还具有“污水效应”。金融风险以案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操作风险,虽然损失的金额与整个金融资产相比只是小数,但如同一块污泥落入清水池中,使整个水池严重污染。因此,从事金融工作要严防“污水效应”。 金融还具有“漏水效应”。金融业在经营中一方面创造利润,一方面也会产生不良资产,需要提取拨备冲销,即如同管道泄漏一样使利润流失。银行要增加利润,不仅要适当裁员,还要严防“漏水”。 今天,我们还应培育金融的“汤水效应”。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担当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虽功劳不小,但也活力不足。监管当局适时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催生一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虽然从数量上看农村金融的主体许多改变,但可激活农村金融体制,如同一桶白水放入几匙调料,虽主’体依然是水,但性质依然为“汤”。 今天,我们还应培育金融的“净水效应”。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中国的一代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处置不良贷款,净化水源。今天资产管理公司要总结经验,兴利除弊,锻炼得更加专业、更加有效,提升我们的净水能力。 今天,我们还应该培育金融的“治水效应”。金融监管如同治水。当年系治水,以堵为主。禹治水,以疏为主。治标为“堵”,治本为“疏”,治理金融亦然。我们既要加强延长检查和非延长监督,更要建立起内控机制和现代企业文化,提高我们的治水能力。 三 金融如水,金融界的朋友,当细细思量。 唐双宁 后记 2007年3月31日至4月2日,1200名中外金融界的精英云集北京,一年一度的中国金融业的思想盛宴在这里盛大开席。这一被中外金融界和新闻界誉为“中国金融大典”的“第三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在中国金融开放的历史元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被冠以年会另一美誉的中国金融界的“奥斯卡”也由此名扬中外。 “高朋满座、群贤毕至”。从大会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欧阳夏丹;大会开幕式主题演讲贵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唐双宁,以及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前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袁木、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侯云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等领导和专家的演讲和谈话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言语:“因为各位嘉宾的到来,这片会场成了今天中国智慧与财富最集中的地方。世界金融生态的波澜、中国金融格局的演变,已经越来越紧密地和与会的嘉宾关联在一起!” 从2005年、2006年再到2007年,中国金融(专家)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活动组织的越来越隆重;与会嘉宾越来越全面;讨论议题越来越深远,而这一届年会,又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2006年12月11日,中国信守加入WTO的承诺,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2007年1月具有重大意义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成功召开。在后金融开放时代,中国的金融业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如此之多的机遇和挑战。 从银行、证券到保险,中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后金融时代的中国精神在哪里?对这些答案的追寻,正是“中国金融大典”暨第三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和中国金融市长年会的价值所在。 三天的相聚虽然短暂,然而三天的智慧却是来自每一位领导、专家和精英们多年呕心沥血的精髓。他(她)们深邃的目光里,闪烁出的是中国金融业繁荣与发展的信心与坚定的力量。 “中国金融大典”的盛况在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引人关注,甘肃卫视90分钟的实况首播波澜壮阔,上万条关于“中国金融大典”的新闻报道从海内外滚滚而来,海南航空飞往全球各地的航班上,4月的春光里通过《新华航空》到处洋溢着“中国金融大典”的气息。和2006年一样,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用心血浇灌出来的成果和喜悦。 这个喜悦中最耐人寻味的是:“中国金融大典”用最简洁的文字将2006中国金融年度人物一年的工作进行了精细雕刻,可谓年度之碑。体味着津津有味,读起来朗朗上口。最让人永久体味深刻的是“中国金融大典”给以下人物的颁奖词: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6,他是一个细节大师。以渐进之法把舵汇率改革航程、以稳健之手拨动基准利率之变、以进取之心推动工行中行上市、以洞观之察渐升存款准备金率。在一次次细节的雕琢中,让急风暴雨渐次落下,润物无声。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作为监管者,他坚信银行开放没有回头路。在风险中他寻求创新之途,于监管处他勘察经营新路。他是一个冷静的瞭望者,注视远处的暗礁;他是一个热情的开拓者,践行腾越的壮志。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2006年,他为中国证监会赢得了历史以来的最高分。股权分置顺利收尾,股市融资功能恢复,全流通新股启动发行。他让股改成为精彩的制度建设,也让投资者感受喷薄的温情。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定富:他有侠者之怒,以雷霆治患,剑指商业贿赂潜规则;他有智者之思,以无厚人有间,勾络保险发展新思路;他怀仁者之心,凭敬事以济困,引导行业为构建和谐尽力。他为保险业的行进掌灯。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她阅历沉厚,以睿智和远见为中国金融政策精确作注;她直言不讳,以锐利和坦率直陈过度金融控制将限制经济发展的弊端;她思虑深远,以敏锐和细致勘察潜在的金融风险。她为国家货币赢得的,有信心,还有尊重。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唐双宁:他主导中国城商行的改革。扶优限劣,是他践行改革的尺度;风险为本,是他推进监管的力度;有耻且格,是他倡导金融文化的高度。他是儒将,笔走龙蛇;他是勇将,大刀阔斧。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中国外汇储备冠盖全球,她是操盘人。驾御着一万亿美元,她进退有度,镇静里是果断;身处金融界焦点中心,她游刃有余,沉着中有锋芒。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2006年,他创造了全球最大的IPO。激情中是金融梦想、坚韧中有持久耐力,运筹时靠精湛技术、冲线时凭超人速度,还有默默跑完全程。于是有凤凰涅磐,有“工”到自然成。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他曾临危授命背水一战,却驾“超级航母”驶入A股。他,带领中行垒起金融板块的镇基石,演绎了一个缔造资本神话的好故事;他,危难之中绝地反击的上市路,成就了一段资本市场的发展史。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树清:2006年,他领导建行实施中国银行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机遇还是陷阱,他有进与退的抉择;成功或者失败,他有道与术的考量;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他有收与放的气度。惊天一跃,他迈出跨海的步伐。 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他是金融建设的工程师,他以精致刻画蓝图,他以精确锁定目标,他以精准启动转型,刷新着银行战略的交行版本。他要趟出一片风景一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沙尘一并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知屋漏,他在宇下明察,成为政策研究第一人。知政失,他在草野直谏,彰现中国金融业的诤臣;知经误,诸子慎思竭虑,他是制度建设中的肱股。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他秉承“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北大传统,以一流的学术氛围及人格魅力,聚拢了一大批国内外最优秀的经济学人。身居象牙塔,忧济在元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他站在了股改最前线,被称为“企业股改第一人”。他相信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他对政策频频犯颜献策,让我们看到国家希望,文死谏、武死战。 除此之外,年会让人最感动的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唐双宁带病出席大会,他演讲的方式是用嘶哑的嗓音为大会朗诵了一首散文:《金融如水》。一时,会场的掌声久久不能停息。 作为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历史见证者,“中国金融大典”暨第三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中国金融市长年会的成功举行,其意义之大、影响深远。 金融,是一个生硬的词汇。“中国金融大典”,给人们感受最深的是:它实际上也可以因为一群人的存在,而具有一种社会认同的品质。 何世红 2007年6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