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大地》是一个开放型的书系,首批这12册小书只是搭起了一个稚嫩的框架,更多支撑和完善有待以后不断地拓展和积累。
《中国化管理(总论卷国学的大地珍藏版)》(作者于江山)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已被教育部选为高校管理类主要参教书目。这次是修订后重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化管理(总论卷国学的大地珍藏版)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于江山 |
出版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学的大地》是一个开放型的书系,首批这12册小书只是搭起了一个稚嫩的框架,更多支撑和完善有待以后不断地拓展和积累。 《中国化管理(总论卷国学的大地珍藏版)》(作者于江山)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已被教育部选为高校管理类主要参教书目。这次是修订后重版。 内容推荐 《中国化管理(总论卷国学的大地珍藏版)》(作者于江山)融合国学智慧、西方管理思想、红色经典管理经验于一体,是中国人写中国管理的第一部管理哲学著作。在哲学和科学的交叉点上凸显了中国化管理的特点、功能和文化魅力。《中国化管理(总论卷国学的大地珍藏版)》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已被教育部选为高校管理类主要参教书目。此书不但教给广大读者思维方式和管理规律,更重要的是指在提高丰富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灵觉悟。 目录 总序跋涉在国学的大地上 序“中国化”不仅是信仰的坚守 第一章 推出中国化管理顺势应时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分类 第二节 苏联管理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美、欧、日、新管理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节 管理学在中国 第五节 中国化管理——掀起你的盖头来 第二章 中国化管理是领导人的必修课 第一节 中国化管理是中华文明的结晶 第二节 学习中国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讲政治是管理者的基本功 第四节 中西合璧与教学相长 第五节 主要经典导读 第三章 中国化管理的特点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管理主体观 第二节 以企世合一为特点的普适性管理模式 第三节 以虚拟血缘为人际定位的层阶观 第四节 以太和为终极管理目标的价值取向 第五节 以中庸为标准的评价体系 第六节 以阴阳互生为本源的太极思维 第七节 以与时俱进为指导的发展理念 第八节 以艺术为理想境界的管理追求 第九节 以兼容并包为特色的文化传统 第四章 和人之道 第一节 明己 第二节 修身 第三节 聚焦“关系” 第四节 和人之道(上) 第五节 和人之道(中) 第六节 和人之道(下) 第五章 用人之道 第一节 人际关系是重要生产力 第二节 观人 第三节 察人 第四节 用人 附:秦始皇的用人之道 第六章 天下第一难题——接班人工程 第一节 史鉴 第二节 宗法基因与家族化诉求 第三节 人身依附和圈子效应 第四节 禅让——美丽的传说 第七章 为官之道 第一节 压力和抱怨的交响 第二节 做健康的管理者——养生是一门功课 第三节 做快乐的管理者(上):慢生活是一种心态 第四节 做快乐的管理者(下):快乐是一种能力 第五节 做平安的管理者——守住底线 跋:“中国化管理”及其背后 试读章节 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最初几年“拨乱反正”的岁月,在中国新时期发展中是一段重要的时光。一方面,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昭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诉求;另一方面,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仍旧是强大的,同时一个“洋跃进”的高潮又严重透支了已濒临崩溃边缘的综合国力。于是改革求变一时间成为全国上下一致的呼声。虽然当时的中国仍然国门紧锁,但异域文化之风还是强劲地通过各种渠道送来世界飞速发展的风信。 正当我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基本国策、在市场经济的探索上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有两个事件在客观上成为引进国外管理的催化剂。那就是“渤海2号”事件和宝钢事件。 这两个事件的起因和人们关心的焦点虽然不是管理方面的内容,但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解中国之急需却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自此开始,美、日、欧、新、韩等代表异质文化的管理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争先恐后地涌进中国。管理学一下子成了显学。 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影响等综合优势,美国管理率先进入中国。其宏大而完善的管理体系和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吸引了国内大部分管理者和企业界的目光。其后,关于以学习美国管理为目的的考察、培训、译著等层出不穷。西方管理制度、欧美的管理模式成了国内大多数管理者的必修课程,也成为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 日本的管理文化也几乎在同时进入中国,那时,中国刚刚打开国门。沾了贸易的光泽,日本的电器、汽车等迅速铺满中国市场的同时,日本的管理文化也靠着文化血统的襟带关系与中国管理界进入了蜜月期。比起欧美的管理,日式管理早已超越了当初“脱亚入欧”的初级阶段,日本人在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时保持了对传统文化主干的坚守,许多东方文化语境下带有浓重人文色彩的管理理念使日本管理文化更具有东方文化特色,更适合日本国情,从而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大部分员工都视企业为自己的家,以至于卖命工作至“过劳死”也不惮。日本政府、企事业会社对国民和员工的关怀也是终身的,所以日本经济才实现了十年飞跃,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式管理文化始终旨归于强烈的民族主义,这使得日式管理具有较为特殊的适应性。看起来实在很美,但实施起来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例如,全球流行的卡拉OK,这是日本文化对世界的一个创造性贡献,它的诞生与日本人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和超负荷负担有关,原本的用意是音乐治疗和放松,但这种形式在全世界蔓延开来,它的原旨便荡然无存,由自娱自乐变成了产业。 日式管理在中国有一定市场,许多日本大企业公然标榜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等思想内涵治理企业,引起许多国人的自豪,但究其实,那种枝枝叶叶的拿来主义并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灵魂,术多于道、枝多于干,日式管理委实难以与中国的管理实现亲密无间地移植和交融。但是,回顾一下日本崛起的历程,从哲学思想上梳理一下“日本化”的特质,对深入理解中国化管理还是有益的。所谓“日本化”过程,也就是从17世纪初叶开始的经历了“汉学传入日本一明治维新一脱亚入欧”过程的日本崛起的路径。从这条路径不难看出,“日本化”的过程相较中国要简洁果断得多。究其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日本人崇尚脚踏实地的干,而不热衷于玄空的形而上思考,因此,他们在哲学思想范畴中很少产生本体绝对问题。日本思想界往往循折中主义,在外来的不同思想体系中他们往往致力于研究其中的“同”,而不关注辨析其中的“异”。这种选择的背后是实用主义的驱使,但这种驱使让他们成功地避开了无谓的争论,实际上是走了捷径。在一个民族急需异质文明狙击的时候,折中主义其实是一种兼容的胸襟,是“和而不同”的本土版。开放的态度加上侧重于实效的评价体系,无疑加速了日本脱亚入欧的进程,助推了国力的崛起。第二个原因就是日本民族对于他们自己奉行的道德价值和文化传统的坚守,这是日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任何外来风暴都难以摇撼的,特别是对于忠、孝这样的理念。执着地传承已经化进了民族的素质,足以抵御诱惑和误导。在这方面,日本民族不讲无善无恶,永远是黑白分明,宁愿放弃生存也不通融。 文化的开明兼容和价值观的坚守,构成了“日本化”的特色,这种特色铺就了两条捷径,导致了两大结果,一是日本迅速崛起;二是坚持了日本特色。 日本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一些令人深思的课题。 除了欧、美、日的管理以外,新加坡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 新加坡是一个特殊的国家,自从与马来西亚分治以后就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建国强国之路。经过精心策划和设计,新加坡决定利用国民中80%是华裔这一特点,遂择以儒教治国。新加坡从世界各地邀请了著名的汉学家为新加坡立国出谋划策,并打出新儒学旗号,将儒家学说提升为国教,儒家学说成为国家的主体意识。然后,以新儒学化成天下,其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无一不打上儒教的烙印,在统一意志的强势政府运作下,新加坡实现了历史性发展,成为亚洲腾飞的“四小龙”之一。P13-15 序言 进入国学的天地,是偶然也是必然。但不管是命运的偶然还是人格履历的必然,似乎都是一种文化的命定。 20世纪60年代末叶,我从山东的一家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故乡的农村教学。先是小学,继之初中,最后是高中。总之是把那时的基础教育经历了一遍。 …… 《国学的大地》是一个开放型的书系,首批这12册小书只是搭起了一个稚嫩的框架,更多支撑和完善有待以后不断地拓展和积累。我内心的愿望是:以我和同事们的努力,在国学的大地上耕耘出一片片令人喜悦的丰收,并让这丰收嵌进像轮作一样良性的轮回。为了这个心中的愿景,我们辛劳在这方古老的大地上,一度忽视了此前那漫长艰难而又愉快的跋涉。 后记 6个月紧锣密鼓的写作,6年间时断时续的讲演和讲课,接近60年的学、思、用、悟,终于形成了面前这本《中国化管理》的小书。对于作者来讲,属于厚积薄发,书成之日,小有沾沾自喜。 感谢生活,赐予作者相对丰富的阅历。阅历有时是人生的奠基,有时是视野的平台,有时又变成一种理性的自信。是阅历引领作者进入中国化管理的理论建构和践履,又是阅历成就了作者的某些优势:管理者团队中大都缺乏淹博的学业背景,学者队伍中又鲜有从管理第一线走来的实践战士。当然这也不说明什么,现代社会毕竟有明确的分工,人人都可以扬长避短。但扬长避短和体用互补是两回事。例如,有同胞跑到英语世界中学《诗经》,并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旋又回到中国开设英美文学课,这是一种扬长避短,在学界不失为一种聪明选择。但同样的智慧用在中国化管理中很难奏效,因为管理是操作,容不下半点无用的高谈阔论。有不少“著名”管理学教授专家在自己办的公司里纷纷落马,这个现象是令人深思的文化折射。我们不想轻率地取笑,反倒沉甸甸地陷入一种悲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学统就是学以致用,缘何我们的管理学者遭遇如此下场!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是阐释者,充其量是隐约捕捉到其个中原因部分在于知识和实践的错位。知识并不是天生注定要充当实践的提升者,它最基础的功能还在于对实践提供文化支撑。不具备支撑功能的知识是天桥把式,同时我们也知道许多天桥把式都在标榜他从事的是基础研究。我们在《中国化管理》中之所以反复强调实践的作用,其用意并不是轻视理论研究,而是寄托着我们善意的怂恿:我们企望着一种学风的回归,这种学风与中华民族的优秀学统一脉相承。 本书内容虽然庞杂,但核心内容只有五个字:九九用一管。即中国化管理的“九”大特点、和人的“九”大原则、“用”人之道、天下第“一”难题和“管”理者修为。每个章节中重点的一个字,组成了“九九用一管”。这属于不上台面的小聪明,只想帮助读者在最短时间和最少的阅读中抓住本书的内容核心。只要大家记住“九九用一管”,就是对我们的厚爱了。 隐身在“九九用一管”核心内容背后的思维资料有两大体系:一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实践所形成的体系。由于追溯到文明的源头,所以褪尽了朦胧的外衣,在历史开阔的原野里,我们的思路自然无羁,很有一些新的发现和对宿案的推翻让我们初尝了创新后的兴奋,依靠祖先的遗泽,我们在《中国化管理》的行进路上构筑了不少亮点。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新天地的丰功伟绩和沿着“马恩列斯毛邓三科”之路向所展示出的“中国化”体系。在滤去了许多偏见、误解和后现代浮游物后,历史大方而朴素地还原了本真,推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评价标准。毕竟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共产党人的毕生事业实质上是在全球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化”奋斗。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的最大功绩之一就是将马列主义成功的“中国化”,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在此之后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和谐为标志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化”道路上一座座里程碑。回顾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绝不仅仅是一个试探性的语词结构到凝固型概念的表述改变,而是斩钉截铁宣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战告成。民族复兴的伟大成功强化了我们的自信,也支撑了《中国化管理》的内在逻辑构架。 在以上两个体系之间发挥承启过渡“斜面”功能的,则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代表的近代先驱先烈的思想和实践。我们十分重视中华文明环链中一连串“斜面”的作用、张力,它使文明呈现出进化的曲线美。缺少了它们,历史将显得破碎和生硬。 至此,支撑“九九用一管”体系的思想重点便一一走上前台了,它们是:以典籍为载体的中国古代管理、“中体西用”主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读者如能把握以上六处重点,便能读出“九九用一管”体系的内蕴。 尽管努力调动了我们的实践和知识积累,但还是感觉到对某些领域和内容驾驭得有些吃力,另外作为一本管理学著作,还有许多命题没有纳入本书。很期望得到读者赐教,以匡正我们的浅陋。 作者 2007年夏·北京太阳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