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舟曲》是一部折射人性光芒的灾难史。
2010年8月8日凌晨,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突袭舟曲县城,二十多分钟就造成了上千人的死亡和失踪。灾情之重,救灾难度之大,古今罕见。《悲情舟曲》真实记录了这场灾难,作者包红霞分别以“记录篇”“悲情篇”“日记篇”后记篇”叙述灾难的始末,并用“情”字一线贯之,让人们感到无论亲情还是爱情都是至纯至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悲情舟曲(一部折射人性光芒的灾难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包红霞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悲情舟曲》是一部折射人性光芒的灾难史。 2010年8月8日凌晨,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突袭舟曲县城,二十多分钟就造成了上千人的死亡和失踪。灾情之重,救灾难度之大,古今罕见。《悲情舟曲》真实记录了这场灾难,作者包红霞分别以“记录篇”“悲情篇”“日记篇”后记篇”叙述灾难的始末,并用“情”字一线贯之,让人们感到无论亲情还是爱情都是至纯至真。 内容推荐 2010年8月8日凌晨,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突袭舟曲县城,二十多分钟就造成了上千人的死亡和失踪。灾情之重,救灾难度之大,古今罕见。《悲情舟曲》真实记录了这场灾难,作者包红霞分别以“记录篇”“悲情篇”“日记篇”后记篇”叙述灾难的始末,并用“情”字一线贯之,让人们感到无论亲情还是爱情都是至纯至真。同时,深刻地诠释了中华民族“大灾不屈,抢险不惧,共克艰难,矢志不渝”的伟大精神。同时,人类在自然灾难面前的那种渺小与无助,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必须要保护环境,忽略了这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就会遭受到自然的惩罚。 《悲情舟曲》是一部折射人性光芒的灾难史,它的意义远远大于文学,这正是它独特的价值所在。 目录 记录篇 赶快跑!妈妈,我的腿今晚可能出不来了! 悲情王伟 悲情杨曙光 杨露梅和她的儿子 获得新生的小丽和妈妈 张新建和他的妈妈 惠建忠:山水来了,赶快往山上跑! 魏玮:穿越泥石流 我是要陪你去报名的啊,弟弟! 3名遇难学生紧抱在一起 曹恒昌:房子没了,人也没了,l0个人在哪里也不知道 一扇天窗让杨阿婆保命存活 中国国际救援队无从施救 薛丽芳:如果那天我们都睡着了…… 有一种重量砝码称不起 泥暴追忆中的刘文智 高次让在泥石流阴影中的四天 女大学生王琰 2010年8月14日的强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火兴才舟曲采访记 邱少云所在部队领导讲述舟曲救援纪实 月圆村之殇 穿过泥石流的陈民 泥石流里漂流约2000米的何新强 截去左腿的赵桂昶 失去l6位亲人的尚蕊丽 王芳芳和她的女儿 八个孩子全遇难的张红红一家人 废墟上的心路历程 泥石流里61小时生还的刘马姓代 青川民兵驰援舟曲小记 给青川营区送水的孩子 第一时间赶赴舟曲的广元女记者杨亦萱 8月28日 打开舟曲“生命通道”的急先锋 “有了你们,我们什么都不怕了” 程五胜:舟曲泥石流救灾“四个第一”的突击队长 我是政委,我说了算,我先上! “开山斧”工兵团团长胡正强小记 宕昌县武装部部长顾文科舟曲救援小记 王志宁:“武警叔叔,谢谢你救了我!” 石家庄市学雷锋车队舟曲救援小记 临时总指挥廖庆中:快打开车灯照路! 志愿者马有布 李九地:舟曲的灾难是共产党和国家的灾难 刘淑珍:人在世上,应记住别人的好,应多行善 陈吴刘:赶快往我这里跑,往亮处跑 雷爱菊:剪剪是情,理理是爱 悲情篇 乔啊乔 陨落在泥石流的“文化舟曲”领军人 哀韩律祖先生 悼仇克珍同志 他叫帕巴 别了,雷兴波 别了,李红艺 三天三夜,老父“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月圆村的幸存者 父子俩都没了,我怎么活 爱美的李玲玲 翠峰山守护人 武坪有个藏寨叫亚哈 伐木工人的记忆 昨日不再的小城 那些日子,人们同病相怜 廉租楼的日子 日记篇 灾区日记 后记篇 国旗的力量 为了忘却的纪念 析谈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成因 泥石流暴发时间与路线图 县医院免费发放中药汤剂防瘟疫 一周年纪念活动素描 《悲情舟曲》后记 试读章节 (一)猛敲脸盆惊醒沉睡群众 日常生活中,谁仔细思考过12分钟能做点啥?2010年8月7日深夜,小城雷声滚滚。刚送走客人的县人民武装部政委余静忠开始并没有在意,夏秋之交下雷阵雨是常事。可是,听雷声,气氛好像有些不对头。 “23时30分左右,全城突然停电。”余静忠回忆说,“这太不寻常了,而且路边平时根本没水的沟渠已经涨满,水流还特别急,特别猛!” “轰隆隆!”一阵巨响。余静忠一抬头,窗外依稀可见一股冒着白气的洪水如脱缰之马,嘶叫着冲下山梁,向县城方向狂泻,瓢泼大雨瞬间倾泻而下! “要出大事!”余静忠马上给人民武装部部长樊黎明打电话,“不好了!洪水下来了!浪头有一层楼高!” 事后一查手机,当时拨出电话的时间是23时46分。 十万火急!接到电话的樊黎明红了眼:“快!快!叫醒工作组!叫醒所有人!赶紧撤出!” 23时47分左右,带工作组来检查工作的甘南军分区参谋长廖庆中也已察觉灾难来临,忙抓起手机向楼下冲去。 在泥石流的冲击下,附近的楼房正在扭曲变形,疹人的“咔咔”声不时传来。翻滚涌来的泥浆,使一辆停在路边的越野车滑向人武部大门,眼看就要挡住这一逃离险境的出口。 “一!二!三!推!”廖庆中、樊黎明迅速指挥在场的人全力顶开已经无法伸缩的电动门,护着孩子和家属一个个通过。参谋朵磊断后,这位藏族干部是当天的值班参谋,他刚刚侧身离开,“砰”的一声,大门被泥石流和那辆汽车堵死。 黑暗中火速撤离,每年三次的应急演习就是这么练的。这样的场面大家也都见过,汶川地震那会儿,人民武装部就曾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单位”。 “叫醒所有人!快!”几个带头人同时大吼。 军令如山,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报警行动即刻展开,院子里的干部职工立即四散奔出,一边扯开喉咙喊,一边用能找到的东西拼命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叫醒群众,赶紧撤! 他们猛敲脸盆,拼命喊叫,旁边楼里的群众全被惊醒,有人夺门而出,也有人被吓傻了,呆呆地愣在窗口。 “快把人抢出来,要快!”当樊黎明这样大喊的时候,一幅惨烈的景象已跃人眼帘:院外两米宽的排洪渠,瞬间变成宽达数百米的泥石流,到处是倒塌的房屋、四散的砾石和奔涌的泥浆…… 从接到余静忠的电话到呼喊撤离,时间约莫过去了3分钟,人民武装部那个院子就面目全非不复存在了。 就在大家忙着撤出太院向山上行进时,忽然有人高喊:“糟了,叶科长还没出来!” 听到这样的喊叫,,余静忠心里“咯噔”一下,泥石流已经快淹到人民武装部的二楼,“再不出来是要出人命的!” 不过樊黎明并没怎么担心:“没事,他出得来。”这位在人民武装部工作多年的老部长,对政工科长叶长春充满信心。 樊黎明对部下真是了解。叶长春当时确实没能出来。楼门被封死后,他立即拉上没来得及撤离的司机,迅速跑上三楼,两人奋力砸碎玻璃后爬出窗口,攀到楼后一个土坎上,暂时脱了险。 可是焦急中的参谋朵磊并不知道科长的位置,他边跑边给叶长春打电话。猛然一抬头,发现路旁二楼阳台上,一个孕妇挺着大肚子急得直哭,他蹬着泥石流几步冲上去,一掌打碎了玻璃进入阳台。他想扶孕妇跨出窗外,可是困难太大了,孕妇根本跨不过去。情急之下,他又踹碎了几块玻璃,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把孕妇成功救出。 事后才知道孕妇叫杨闹吉,第二天,这位叫杨闹吉的孕妇分娩,简易产房里哇哇啼哭的男婴是舟曲的明天,可是他哪曾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已经历了生与死的较量…… 就在朵磊他们救孕妇杨闹吉的同时,叶长春带人踩着废墟爬上摇摇欲坠的隔壁公安局家属楼二楼。在那里,他们将十几位惊魂未定不知所措的群众从窗户里解救了出来。 “大哥快走!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在三楼,叶长春发现一中年男子抱着两个孩子蜷缩在房间里,也许是吓呆了,也许以为又是地震,容不得迟疑叶长春拽起他们就往上跑。在四楼,又遇到一伙跑出来的群众。此时,大楼已倾斜,楼下汪洋一片。紧急时刻,叶长春和同事果断击碎玻璃,卸下门板伸出去,搭在对面土坡上,这条“生命通道”,帮助20多名群众脱险。 就在同一时刻,其他干部职工都在不同地点拼命救人。短短五六分钟内,上百人成功脱险。 时间在一秒秒飞逝,奔涌翻滚的山洪泥石流像一张巨口,以惊人的速度将人民武装部大楼吞噬。 此刻,百十人的队伍摩肩接踵,向着高处突围。 “白龙江边的房子不断倒向水里!”回想起来,樊黎明仍心有余悸,“不过当时谁也没回头看,只顾带着人猛跑!” “救命啊!救命啊!”惊慌撤退中听见近旁泥浆中裹挟着一些垂死挣扎的群众,几名干部立刻停下脚步,冒着随时可能被卷进去的危险,趴在湿滑的土坎上,把手尽可能往泥浆里伸—— 1个、2个、3个……就这样,他们又先后从泥石流中救出4人,其中还有个四五岁的孩子。 叶长春和同事救人的时候,樊黎明、廖庆中发现跑向山上的群众停在一棵大树下瑟瑟发抖。 “树下不能待,小心雷击!”廖庆中一声大喊,大家又组织众人向山上赶紧跑。 “我得回部里看看。”把群众安顿好,樊黎明就急着往回走。没想到,刚一踩进泥石流,整个身子就往下溜,亏得一旁的干部王学茂一把抓住,几个人生拉硬拽,把樊黎明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此时已是23点58分,浑身是泥的樊黎明、余静忠想回也回不去了,因为随着一声巨响,人民武装部大楼被泥石流整体淹没……P35-37 序言 2010年8月,我有事在外省,整天忙碌,晚上也不看电视。大概是8月10日,我在内地的朋友发来问安的短信,才知道舟曲发生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三分之二个县城被夷为平地。 我脑子一片空白。舟曲是我工作的甘南州的一个县,那里有我很多朋友。第一个反应是问问他们是否安好,但是不敢打电话,就一个个地发短信。很多朋友都及时回复了短信,但是包红霞的回复却来得并不及时。在等待回复的时间里,我心里的担忧自不待言——终于等来了短信,极简单,大意是:还好,正在救灾。我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她是县气象局的职工,她爱人是局里的负责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发生,作为气象部门,其任务的繁重和忙碌是可以想见的,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 老实说,我不想阅读包红霞这本集子当中的文字。舟曲泥石流灾害已经过去两年有余,曾经在灾难中痛不欲生的人们,已经捂住伤口,继续奔波在生活的路上。他们都捂住了,而这样的文字,是要再次揭开。我害怕这些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没有人愿意反复咀嚼灾难。可是,与包红霞的交流,得知她终于结束《悲情舟曲》的叙写,我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走进了《悲情舟曲》,走进了发生在两年前的那场灾难。关闭文档的那一刻,抑制了很久的泪水,禁不住奔涌而出…… 洒两滴同情的泪水何其容易。作为舟曲人民的一分子,对于包红霞来说,这场灾难远没有这么简单。她是受灾者,也是救灾者。在那些悲风呼号的日日夜夜,她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抗洪救灾不停地工作。而对于舟曲人民来说,用“大悲”一词,其实远远不能穷尽他们心中的伤和痛。就在一瞬间,无数鲜活的生命消失于无形。阴阳两隔的痛,又岂是文字能够记述!但是也许,我们需要用文字的形式多侧面地呈现这场灾难。呈现灾难的无情,呈现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呈现在灾难中人性的善良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希望。更为重要的是,呈现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无私援助。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各团体,那些有名无名的志愿者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心理障碍,把他们博大的爱的甘霖,毫无保留地洒在了舟曲这片苦难的大地上。 基于此,幸存者应该感到温暖,看到希望。惨不忍睹的灾难已经发生,但是生活还要继续。而作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反思也许更为可贵。作家包红霞以切肤的痛感,记录了这场灾难的方方面面。这种“文字的呈现”,本身就是一种立场,本身就包含着作家对这场灾难的反思。灭顶之灾何以发生?人与自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们需要这样的追问,以及追问之下的冷静分析。 因此我要说,《悲情舟曲》的写作,体现的是作家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这样的写作,对于作家来说,是一种考验,写作者需具备坚忍的意志和强大的心灵承载能力。我可以想象,她在搜集写作素材的过程中,付出的巨大的心理代价。她要再一次面对、重温那些灾难;她要再一次经受心灵的煎熬、感受那些无法言说的悲与痛。没有足够的悲悯情怀,没有一颗强大的心,是无法完成这部书的写作的。 和很多写作者不同,包红霞的写作,总是深深扎根于自己脚下的大地,她很少吟弄风月,有的只是对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对底层百姓的真诚关怀。在舟曲,她不但用文字记录下了大山深处百姓生活的悲苦,更为可贵的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竭尽所能地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社会纷繁芜杂,人心也不尽是美好的。对于社会的阴暗面,她深有感触,并且不免愤慨。在《悲情舟曲》的后记里,作家在尽力呈现“正能量”的同时,还是抑制不住地对灾难中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感到深深的痛惜。她不但记录善,并为此感动;也鞭挞丑,并为此激愤。读者从中可以看出包红霞直率善良的秉性。 灾难已经过去,重建工作也基本接近尾声。被痛苦反复煎熬的人们,依然在那片土地上奔波,并且依然献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在为坚强的人们深感欣慰的同时,也感觉到有十分的必要为后人留下警示。我们必须明白,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忽略了这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悲情舟曲》就是一种警示。作者用蘸满责任感的、沉重的笔,写出了大悲,也写出了大爱。不但如此,除了涌动的情绪,她还有更为冷静的理性分析。《析谈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成因》一文,体现了她难能可贵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我有时会想,如果人们不被膨胀的物欲所驱驰,懂得善待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让那些爱,在平常的生活中,发出耀眼的光芒,该有多么好! 我相信,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心灵都会受到震撼;我也同样相信,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才是读者喜爱的作家。因此,我要向包红霞表达作为一个读者的敬意,并且真挚祝愿她的写作,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王力,甘南日报副刊编辑。作品散见《中国诗人》、《青年作家》、《诗歌月刊》等杂志。) 后记 2010年8月8日凌晨,那个不堪回首的日子,让数千生命骤然离去的同时变成了一串冰冷的数字;那场貌似遥远的雷雨,不知道浸透了多少泣血的心灵;那场灾难,引来了那么多,那么多的关注…… 是的,流逝的时间会冲淡许多思想和碎片,曾经的疼痛终将在时间的涤荡下渐渐远去,但记忆却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政府的重建已将废墟掩盖了不少,这样也好,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或后代的后代就会看不到泥石流的狰狞,我们曾经的痛苦和惊恐都是以传说进入他们的耳畔。 2010年的10月13日,甘肃作协一行人在几位主席的带领下来到舟曲,他们当中有诗人、作家汪渺老师,县委宣传部接待他们的饭场上,我只是礼节性地给汪老师敬了杯酒。10天后也就是说在10月23日早上10时21分我接到了他的电话,电话里说他是汪渺,要我将泥石流中的所见所闻写成报告文学,最好在2011年元月底给他交稿,字数要求在十三四万左右,接他电话时我正在江盘乡排队领取救济的米面和冬衣被褥。我有些迟疑,尽管自灾难发生日起,我每天都在写日记,也不知写这些有什么用,当时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一全面真实的记录。 灾难发生后,好多文化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描述舟曲的灾难,诗歌、散文、歌曲、短信层出不穷……通讯报道是首要的。在阅读那些文字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样的文字才能最真实地将泥石流的图景呈现在世人面前? 亲临那场旷世灾难,我看到了许多,每次目睹那些破败房屋的废墟里人们过日子的所有物件或深或浅地凸显时,仿佛被泥石流堵在胸口,不由得就气喘心慌,那些凸显的大石头,和泥沙裹在一起的碎石子,一切的一切,看在眼里却没有合适或者说自己满意的字词来描绘。抢险救灾不仅仅是物资和力量的汇合,舟曲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可以说让所有参与救援的人们心力疲惫到了极点…… 那些日子,无论是政府官员,也无论是部队还是平民或者说志愿者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虽然没有硝烟但劳动强度和紧张程度都不亚于打仗。救灾长达一个月之久,许多的救援者来舟曲后都是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吃苦受累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在重灾区,帮群众挖掘找寻遇难者遗体。志愿者太多是外地人,有些本地人也参与救援,有男有女,有耄耋老人,也有6~8岁的儿童,或给受灾群众背送物品,或给救灾部队送水送食物。那些天,几乎所有的国人都是很真诚地将爱心献给了舟曲,国家和政府只差没将牙和舌头拿来(群众言)…… 汪渺老师说记述灾难是每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之职责!舟曲的灾难震惊世界,20多分钟造成了几千人的死亡和失踪,这是人类的不幸,他说我在这个环境里更应该记叙,希望我认真完成泥石流的叙写,这是对舟曲、对历史的负责。 可是,当我真正要写起来时,才感觉有些自不量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泪流血的心有了平静;我尽力寻访当夜亲临灾难的逃生者和一些遇难者家属,还有志愿者,听他们的讲述。这一过程中我的领导给了我很大的支持,陪我寻访采写对象帮我整理手稿,提修改意见毫无怨言。还有省局的陶健红等几位局长知道我在写泥石流时都有不同程度的询问和鼓励。陶健红副局长负责气象部门灾后重建工作,多次来舟曲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灾难的深重和真实写出泥石流的意义,每次来他都会热切地鼓励我,这使我更加感受到了泥石流的写作不仅仅是执笔记叙…… 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层出不穷。首先,在此之前,我没认真思考过报告文学,面对如此大的灾难,素材的取舍力不从心。其次,住房被拆除,我没有安静的环境。重建规划中县城大多房子拆除,租房很困难,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后我只好放弃。将单位一间洗澡的小屋打扫干净后我搬了进去,只有一扇门一个小窗口的小屋白天都得开灯,像极了窑洞,我调侃自己进了洞房。爱人说是蜗居,还说房大没人住,房小憋不破,有人连这样的房子都没有住着帐篷,小屋能挡风寒应该知足。支了张单人床的小屋,进门就上床,洗脚盆都放不下,放张桌子是奢望。一般情况是白天搜寻的素材晚上趴在床上在日记本上整理,等方便或有时间时再在单位的计算机上输入和修改,思绪往往会受到干扰甚至强迫中断。再就是,灾后重建的繁忙让我缺少写作时间,很多时候连晚上都要忙于公务,总是没有良好的状态。 让我遗憾可惜又无奈的另一件事,是将我采写记录泥石流的一本日记丢失…… 功底、水平所限,无法避免的重复时时让我很无奈。汪渺老师的信任和鼓励时时激励着我!初稿于2011年5月份发给汪渺老师,汪老师阅读后,真诚地对我说,写出泥石流给世人看,社会意义大于文学价值,只要能表达出灾难的真实性和人们在灾难面前的脆弱、无助及灾难之外的人们所表现的爱心和关怀,我们的目标就已实现。他将初稿的一部分首先发表在《天水文学》上,题目是《悲情舟曲》,阅读了的人大多都被打动,通过看《悲情舟曲》,对泥石流的残酷有了更深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天水文学》还给了我16Q0元稿费,这是我自发表第一篇文章起,10多年来得到的最高稿费,相当于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继《天水文学》发表部分手稿后,汪渺老师一直鼓励我再补充,尽量全方位地写出灾难和社会各界对舟曲的救援,然后出书,他一再强调这是对舟曲对历史的负责。同时他还积极联系自己的朋友,商议决定出版方式,赶在3周年节点推出。接下来的日子他一直时不时在电话里鼓励、督促我不要放弃也不能放弃。著名书法家、天水市文联副主席杨清汀先生也为我题写了书名。 每次执笔,就会想起那些逝去的朋友和熟人,脑海里便会浮现泥石流的场景,尤其那些放置在废墟上和马路边的遗体,有些盖着床单,有些什么都没盖,血迹斑斑,苍蝇蚊子是那么的多!眼泪常常模糊着我的视线,叙写过程中不得不写出一些情景的残忍时,更是泪不成书。多次听到街头巷尾的舟曲平民讲述泥石流,许多人也希望能有客观的文字将灾难和救援真实地叙写出来,包括政府的职责和失误、群众对环境的破坏和乱占乱修侵古河道、排洪道所造成的恶果…… 我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所以写作过程中记述的遇难者家属的讲述、救援者、志愿者之事迹都是经过寻访和电话联系的……同时在汪老师的指导和叮嘱下,我参阅了《甘肃日报》社李宝堂主编的《江河为证》一书,无论个人或集体,从天空救援到地上搜救,我的目标都是力求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情景。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困难实在太大了,那么大的灾难涉及着那么多的人和事,还有时问跨度,毕竟我了解的知道的很有限,听到的看到的也未必全部都真实…… 泥石流的狰狞除了深深地刺激我的感官外,那种文字所不能确切叙述的伤和痛常常让我失眠。那些时日,除让我见证了生平未见的死亡和嵌进骨髓的悲伤外,还见证了生平未见的爱心,也看到了生平未见的龌龊……更多的是感动!很多人,好多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分担抚慰着我们的灾难和创伤。 重建不仅仅是推平废墟和盖起高楼大厦,新建的广场,光鲜的环城路并不代表所有的设计切合舟曲,重建考证着人们的心灵和道德,尤其是社会公德。无论在此之前,人们对泥石流的了解是多么的有限,对生态平衡的认识是多么的不充分,这次灾难后,面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还有贫穷、饥饿、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和过度城市化、房地产泡沫等等,声张人们正视这些问题的呼声越来越多。我相信,每个舟曲人对这次灾难都有深刻的记忆和各自的认识,也深信,关心舟曲的人们对舟曲更有自己的感知。这充分印证了艾伯特·史怀哲那句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充满美好的希望。中组部下派的援建副县长储红飚在他的《援舟日记》里,很详细地记述了来舟曲的所见所闻,他为这里山民生存环境的严酷而发出了感叹,同时也尽力以自己的热忱和忠诚为舟曲人走出困境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很感激写作过程中支持和帮助我的所有人,尤其是我的同事们,在值班室给了我很多的理解,单位的计算机我使用他们从未给我为难。还有我的忘年交文友刘文智老师将他所有收集到的关于泥石流的报纸和图片全提供给了我,并且多次不厌其烦陪我寻访灾难中逃生的幸存者。来自北京的影视编导刘银专先生毫不犹豫把他的素材全发进我的邮箱…… 生命陨灭太匆忙,太急促,泥石流覆盖过的地方看不见身影,听不见呻吟,听不到呼喊,即便你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亲人就在脚底下都不一定能寻找到他们的尸骨,这无疑又是生命最悲惨的一页! 生命是珍贵的也是顽强的,我们应为一切生命的顽强而致敬。那些天,人们忙着救人、挖人,很少顾及牲畜。灾难刚发生的头两天走在废墟上多次都看到困在泥里的猪和狗,急着救人挖遗体的人们谁都无暇顾及它们的挣扎和期盼。朋友李安梅在逃出来跑向楼顶时未带出她的小狗,后因白龙江水淹没了大半个县城,她家所在地一片区二楼全部进水,第二天一家三口被解放军解救后借住亲戚家,而她的小狗就留在屋内,21天后洪水退去,淤泥很深,她爱人搭梯子从窗子爬进屋内,奄奄一息的小狗皮包骨头已虚脱得不能站立,抱出楼房后,连动嘴的力量都没有了,一直躺在地上,她和爱人给它掰嘴喂水,隔几分钟喂一点,坚持让它动弹,水一点点进入小狗的嘴唇,游丝般的呼吸渐渐有了起伏,3天后小狗终于能够自己挣扎着喝奶了,尽管还是迈不开步,头却能转动了,终于走起来是在第四天,两腿交在一起摇摇晃晃……李安梅说小狗21天滴水未进,能活过来也是生命的奇迹,小家伙着实在鬼门关走了一圈。 废墟上的学术意义与灾难留下的阴影将代代相传。一程又一程,光阴牵着我们跑,那个曾让众多心灵结痂的黑色恐怖日一天天远离了我们。燕子低回时,白玉兰撑着赢弱的身子,叶瓣上,印有昨日的伤痕。没有人能将那刻骨的疼痛和钻心的悲伤忘掉,不曾忘记的还有那点点滴滴温暖感人的过往,回首,我们就能看见那条爱心铺成的大道一直通向白龙江的尽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