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蕊蕊编著的这本《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以公民教育为核心》集中考察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时期社会文化的冲击碰撞中公民理想的萌生和孕育过程,及公民教育萌芽、发展和涫蛮的历史过程。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中西交汇中公民教育思想的萌生;本土语境下公民教育的自主生长;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分析;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分析;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外活动分析。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之厘定
(二)有关公民教育思想起源、意义的研究
(三)有关中小学公民教育实施的研究
(四)有关近代社会、民众的研究
(五)有关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理论深化及实践推进的研究
(六)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三、研究构想与内容框架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中小学”
(二)“公民”与“公民教育”
(三)“本土演进”
第一章 中西交汇中公民教育思想的萌生
第一节 冲击与共鸣:公民理想的渐次导入
一、求新于外:异质文化碰撞下对“民主”的初步认识
二、上下求索:思想家的“国民人格”向往
三、革故鼎新:民国成立与民主思想的绽放
四、曲折前行:复古思潮中民主求索的短暂阻抑
五、浓墨重彩: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思想革新
第二节 借鉴与移植:植入中国土壤的异域理论
一、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引入
二、杜威来华对中国公民教育的促动
第二章 本土语境下公民教育的自主生长
第一节 从无到有:修身教育的更易与公民教育的萌生
一、外向求索:修身步入课程体系
二、顺应趋势:修身向公民的转换
三、取而代之:公民教育得以确立
第二节 上下互动:公民教育的图景绘描与本土实践
一、关于公民教育的实际讨论
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地开展
三、全国公民教育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 趋向异变:国家政治干预与公民教育的改造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宗旨的确立
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异变
第三章 生成与变迁: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分析
第一节 课程目标之变更
一、修身科:“涵养德性,导以实践”
二、公民科:“养成营现代生活的习惯”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三民主义为最高原则”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四维八德”
第二节 课程内容之变更
一、修身科:“孝悌礼义”“忠君爱国”的个体道德导向
二、公民科:儿童中心的团体生活导向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三民主义的政治生活导向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系统化的身心规约
第三节 教学方法之变更
一、修身科:由精神训练渐重实践考察
二、公民科:多重方法综合应用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课内训练与课外陶冶融合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公共训练与个别训练并行
第四章 价值的表达与呈现: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分析
第一节 教科书的演变历程
一、道德文本的时代转换
二、政治文本的走向与变革
第二节 教科书内容之分析
一、《修身》:德目趋变
二、《公民》:培育“明达公民”
三、《三民主义》与《党义》:政党政治下的千书一面
四、《公民》与《公民训练》:培养党治的“公民”
第三节 教科书形式之分析
一、《修身》:渐趋现代
二、《公民》:贯以现代气息
三、《三民主义》与《党义》:编写体例的单一化
四、《公民》与《公民训练》:沿袭前期
第五章 衍变与更易: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外活动分析
第一节 学生自治会
一、从专制到自由:清末民初的潜滋暗长
二、从理论走向实际:“五四运动”后的全面勃兴
三、从自由发展到全面限制:国民政府时期的强制整顿
第二节 童子军
一、形式上:由民办走向党办
二、内容上:由军事训练而及政治训练
结语 近代以来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历史反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