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萧卡,1919年,湖南湘乡市人,1949年时任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29军87师260团政委。解放后先后任上海电机厂厂长、上海市电机局局长、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局长、市航空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亲身经历并参与领导了中国第一台12000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研制发明、国家上海电机工业基地建成、上海仪表无线电工业初创与规划、国家第一个大型飞机项目“运十”的研制和试飞等一系列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大事。 沈晓明等几位六七十年代在萧老身边工作的老部下,都强烈希望萧老能把他战斗的一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上海工业战线和国防工业战线摸爬滚打、艰苦奋斗三十余年的经历,整理成书,编撰出版,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雨洗风磨八十年——萧卡忆述》是以萧卡老人个人经历回忆的口述为基础,及其本人以及相关机构、同事搜集整理有关档案、书籍等史料,编撰成书。 内容推荐 《雨洗风磨八十年——萧卡忆述》由沈晓明主编。 已届九五高龄的萧卡老人,是新中国工业战线上一位受人尊敬的前辈,他于建国之初带着一身硝烟,奔赴南京工业区党委、市总工会等处工作,后又调往中国最早、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先在华东工业部机关任职,经他本人坚决要到基层工厂的恳切要求下,到上海闵行工业区新扩建的上海电机厂当厂长,继历任市电机局长、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局长、市机电二局长、市航空工业办公室主任、市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市委秘书长等职,前后在工业系统摸爬滚打奋斗了30余年,亲身经历并参与领导了中国第一台12000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研制发明、国家上海电机工业基地建成、上海仪表无线电工业初创与规划、上海高新科术发展及国家导弹研制、国家第一个大型飞机项目“运十”的研制和试飞等一系列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大事。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萧卡口述(2008年4月21日—2012年1月12日)/萧小红 沈晓明 陈正卿采访、整理 第二篇 萧卡风云人生/萧卡等提供资料并审阅 陈正卿执笔 第一章 家世和早年求学(1919年11月—1937年10月) 一、家世和童年生活 二、求学·湘乡东山小学 三、求学·长沙长郡联立中学 四、求学·湖南高级工业学校 第二章 转战在抗日战场(1937年11月—1945年8月) 一、奔赴延安 二、抗战地下斗争岁月·长沙 三、抗战地下斗争岁月·金华 四、跨人新四军的行列(上) 五、跨人新四军的行列(下) 第三章 为新中国而战(1945年9月—1949年5月) 一、到主力部队参加高邮之战 二、坚持通海启原地作战,保证战役胜利 三、编入主力参加盐(城)南和淮海大战 四、渡江之役和血战上海月浦 第四章 奔向新中国工业建设岗位(上)(1950—1960年) 一、主动要求到第一线上海电机厂去 二、同心协力,理顺体制使工厂走上轨道 三、抓生产准备力求生产能按计划进行 四、抓质量管理引起的一场风波 五、再接再厉,背水一战拿下“双水内冷” 六、在“大跃进”的高潮中 七、转战另一仪表、电讯工业领域 第五章 奔向新中国工业建设岗位(下)(1960—1966年) 一、一项北京交待的新任务 二、上海导弹基地在一片原野中起飞 三、中国“红旗一号”导弹圆满打响 四、在西南三线大山里另建基地 第六章 十年动乱中的思考和抗争(1966—1976年) 一、风暴倏然而起 二、历史机遇幸运地让他去搞“运十”飞机 三、奔走在“运十”飞机研制的第一线 第七章 为中国“大飞机”而冲刺(1976—1980年) 一、尽快解决“文革”遗留问题,恢复正常工作秩序 二、拨乱反正,千万不能让飞机从天上落下来 三、“运十”飞机早日上天的最后拼搏 第八章 为上海的改革开放出谋划策(1980—1984年) 一、市委秘书长任上 二、在市顾问委员会 三、离休生活 附录 三月(1939年1月27日)/平子(萧卡) 展开地方文化活动(1940年12月20日)/萧仲讷(萧卡) 胜利艰苦战斗的一年(1947年12月)/萧卡 掌握辩证法,跃进再跃进(1958年5月)/萧卡 血战月浦,解放上海(1999年5月)/萧卡 上海创建导弹研制生产基地和首批试制历程(2009年9月)/萧卡口述 吕德鸣整理 日伪苏中“清乡”和新四军的反“清乡”斗争/陈正卿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十四次谈(2011年12月8日-2012年1月12日) 问:萧老,您不再当市委秘书长后,应该安度晚年了,但还有什么想法吗?答:只是想现在在年纪大了,只能做做老干部活动,没有精力了。现在看来,搞搞书画对身体有好处,没准备写自传。 你这次来,把音录下来,不管能不能写出来,是有个录音也好,后面的人听听也有好处。年纪大了,写不出来,也没精力写,过去一两小时能写出一篇文章,现在要三、五天。有时作作诗,不是很擅长古诗,懂是懂一些,但作诗要高度概括,要形象思维,把一辈子主要事情写上去,只有四句话。从小受教育,有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靠自己。我是地主家庭出生,但不依靠地主家庭财产。我11岁进高小离开家乡,附近的高小,一个在湘乡,一个在湘潭。我在湘潭的花市镇上高小,当时手表很稀罕,有个同学家里有钱有手表,他耀武扬威。我开玩笑说,这有什么稀奇?我大哥也有手表。后来,他的手表不见了,被人偷了,就大吵,说我大哥偷了他的手表。大哥莫名其妙,大哥实际上没表。那次我挨了一顿打,打手心。在那里读了一学期,我就不读了。后来,我转到湘乡的东山书院,去年是建校100周年,毛主席、萧三、陈赓、宋希濂等都在这所学校读过书,培养了不少人才。在这所学校寄宿读书,自己洗衣,独立生活。后在长沙读中学,要寒暑假才能回家。因此,家乡观念淡薄,也不依靠家庭财产,这种环境养成了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靠自己干一番事业。 我的母亲、祖母从小培养了我对穷人的同情心,他们是地主家庭出身,但很同情穷人,很勤劳、善良,穷人讨饭给饭吃,给米,偷偷摸摸给,怕父亲看见。小的时候,常看一些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还有武侠小说,讲江湖义气,打抱不平,打坏人、救助穷人。到了中学,接受了教育救国、知识救国的思想。我财产观念淡薄,一直到现在,金钱还看的淡,只要有吃有穿有用就可以了。总之,一个是依靠自己,一个是淡薄金钱名利,什么都看得开,只是要干一番事业。走上革命道路就是这种思想,平时比较勤奋、比较乐观。 我的性格比较直爽,什么事情都不客气,都要讲的,这是优点。但易得罪人,容易吃亏。在上海战役,我对师部指挥有意见,就批评师部,毫不客气,说指挥不对,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作战参谋随意通知我们部队撤下来,很好的干部牺牲了,很伤心的。我这个人很直爽,军党委开会我也提意见。有一次,钟期光看到我说,调我到师政治部当主任,三野总部也批准了。但师部不同意,就仍在团里当政委,所以当的时间比较长。这可能是因为我和副师长吵过架。我说我们伤亡大,你们不听我们意见,也不到前线来看看。他说,你们为什么指挥旁的团?我说:他们团团长牺牲了,无人指挥,不是我们要指挥,是259团的政治处主任要我们指挥,要我们加强联系,一起战斗,你们不下来了解情况。 在上海,柯庆施在大会上曾批评我,你萧卡骄傲个屁?以为你搞工业很行,你还不如我!大会休息时,我就问他,柯老,你批评我什么事情骄傲?柯说:你怎么打电话的?四十几岁还不会讲话啊?实际上,那次为部里计划指标是马天水叫我打的,毛主席说年底不完成计划要受处分,后面的修改指标又翻了一倍。马天水说,你完不成计划你受处分,我也受处分。你赶快给部长打电话,你们部里下计划指标要统一下达,不要部的各局又都分别下指标,我们承担的任务已经超过一倍了。这账怎么算法啊?结果,部长告状到柯庆施那里,说萧卡很骄傲。 还有一次,柯庆施也在会议上说,你老萧嘴巴无毛,办事不牢啊!实际上,这也是冤枉。就是在搞导弹时,上面犹豫不决,聂荣臻支持,部长支持。有的副部长、副司令不支持,海空军里也有反对的,当时反对的意见不少。到上海市委,书记里马天水也不是很积极,有些拖延时间。北京的部长跑到上海来谈这项工作,当时,刘述周是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市科技委主任管尖端技术,他要我给部长讲,搞不搞请中央决定,要我们搞,我们会使劲搞,不要我们搞也没意见。部长告到柯庆施那里,说我“要挟”他。那时我还很年轻,四十出头。散会后,我找柯庆施想解释一下,曹荻秋在一旁拉我的衣服,不要我做声。柯往家里走,我跟着柯,边走边问,柯老,什么事情我办事不牢?柯庆施才说,老萧,你要和上面搞好关系!柯庆施有些霸道,随便批评人,但他了解我这个人,对我还是相信的。 我为人直爽,有话就讲,吃了亏,但我问心无愧。 有些人能迎合上面,见风使舵的就提拔的快了,我就不干这一套,因此提升慢,升级我大多是让的。在上海电机厂,工资升级时下面闹情绪,我带头不升以便做工作。有两次提升,我都没升。工资从1952年起到1983年当市委秘书长才升一级。秘书长下来后我到了市顾问委员会。 P61-63 序言 萧卡老人已96岁高龄,行动虽已迟缓,思维仍清晰敏捷,他的忆述即将出版,我们都深感欣慰。 1993年7月,萧老从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常委任上离休,仍兼任上海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会长。他大力支持和帮助许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又转业到地方,参加新中国建设的老同志,撰写回忆文章,推荐到《大江南北》杂志及其他书刊上发表。他自己却本着一贯谨慎、低调的风格,没有写回忆录的打算。 1937年9月,萧老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1949年8月新中国建国前夕,萧老从军队转业到地方,投身国家的工业建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先担任上海电机厂党委第二书记,后任厂长,市电机工业局局长,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市仪表电讯工业局局长,市第二机电工业局局长,参与领导了我国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和“红旗一号”地对空战术导弹的成功研制。70年代初起又参与领导我国第一架大型客机“运十”的研制,“文革”后任上海市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兼市航空工业办公室主任,将大飞机成功地送上蓝天,为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沈晓明等几位六七十年代在萧老身边工作的老部下,都强烈希望萧老能把他战斗的一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上海工业战线和国防工业战线摸爬滚打、艰苦奋斗三十余年的经历,整理成书,编撰出版,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历史资料。 我们和萧老的夫人徐希及长女萧小红为萧老撰写回忆录的事劝说了多年,在萧老90高寿之际,他终于同意口述回忆,同时要求我们认真查阅有关的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核对“口述”涉及的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背景,必要时可以进行实地调研,力求回忆的陈述实事求是,尽量减少记忆失误。 沈晓明虽年过花甲,但在希望为萧老撰写回忆录的老部下之中年纪是最轻的,故有幸负责承担萧老回忆录的编撰等任务。 萧卡,1919年11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一个普通的乡绅家庭。少年时就读湘乡东山学堂。毛泽东、萧三、陈赓、谭政等人也曾在此读过书。高小毕业后,考入长沙的长郡中学,这是湖南省内师资优秀、教学严格的名校,由毛泽东的表兄、著名教育家王季范任校长。许多民主革命先辈及中共早期的领导人任弼时、李维汉、郭亮等人都曾在这所中学里读书或任教。萧卡中学时期就关心国家大事,阅读进步书刊,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了“科学和工业救国”的理念,从而促使他中学毕业后报考湖南高级工业学校机电科学习,学英文、学高等数学、学机械电气等专业知识。立志学成后,成为一名机电工程师,以自己的才能,拯救贫穷落后的中国。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间萧卡与同学熊谟远卖掉可变钱的书籍、仪器,又向亲友借钱,瞒着父母家庭,带着不多的路费,怀着投身抗战的满腔激情,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他俩背着行李,从湖南长沙出发,经武汉到西安,在西安遇到了其他六位同往延安参加抗日的同学,一同找到了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八人终于10月徒步走到延安。到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就在自己的窑洞亲切地接待了他们,其中一位同学李明松呈上父亲李继桢写给毛的亲笔信,他俩原是湖南一师的同学、好友。毛看信后亲自打电话又亲笔写信给陕北公学校长成仿吾,将萧卡等人推荐到陕北公学学习。 1937年11月,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是当年中共在延安创建的两所并列的学校,陕北公学以“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培养政治人才,抗大以“七分军事、三分政治”培养军事人才。萧卡人陕北公学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政策方针,学习游击战争、群众运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也时常到校为学生讲课。在校期间,萧卡于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3个月学习结业,党组织派萧卡回大革命失败后受到严重破坏的家乡湖南,参加重建党的工作。 萧卡经武汉中共长江局回到湖南长沙,由中共湖南省工委组织部长、任弼时的堂兄弟任作民安排,派往毛泽东的家乡湘潭县,和章蕴等人一起重建中共湘潭县工作委员会,19岁的萧卡曾担任县工委书记。 1938年9月,萧卡由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派往正在长沙、由进步人士刘良模领导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合唱团工作。 1938年长沙大火后,萧卡随团撤退到金华,但和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又在当时国共合作情况较好的浙江,由组织派遣到国民党省管区教导总队当政治指导员,后到《浙江潮》等杂志当编辑。 同期,萧卡又兼任过中共金华县工委青年部长、长兴县政府政工指导员兼县政工队副队长及中共党团书记、中共武康、德清、崇德三县“边区工委”宣传部长等职。在浙西山区和乡民打成一片,开辟敌后抗日工作。 1940年8月,国民党反共气焰抬头,萧卡幸而外出躲过对他的抓捕,潜回金华,由组织介绍,到皖南中共东南分局组织部学习。12月,有幸于皖南事变前夕,随先撤退人员过长江到苏北盐城中共中原局所在地,投入新四军的战斗行列。 1941年1月,他历任新四军一师政治部干事,一师三旅及四分区政治部宣教科长,团政治处主任,一师师部秘书,三旅政治部宣教科长,如中县工委委员等职。苏中“反清乡”,他担任过南通掘马北区区委书记、南通县委组织部长等职,坚持在南通地区抗击日伪残酷的“清乡”扫荡。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萧卡随解放大军驰骋在华东战场。1949年春,“百万雄师过大江”,紧接着渡江战役之后,就是解放上海的攻坚战。 …… “运十”飞机最大载客量178人,最大起飞重量110吨,具有全天候的自动导航和着陆能力。 708工程的研制,形成了一支1.1万余人飞机和发动机的研制队伍,建成了具有先进装备的飞机、发动机工厂和研究院所,为今后国内干线飞机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和物资基础。 “运十”飞机的研制费用总计5.377亿元人民币,其中研制费3.34亿元,基建费1.747亿元,上海市提供的流动资金0.29亿元。 萧卡为我国首架大飞机的研制夜以继日,呕心沥血,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做出重要贡献。 1980年4月至1984年6月,萧卡从工业战线调任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1986年3月萧卡被选为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常委。 1993年7月,萧卡离休后,潜心于书法、诗词研习。。萧卡6岁入学开始临习柳公权、米芾和二王、智永、张旭、怀素等诸家之帖,擅行草、楷隶等书体。参加革命后,一时难以持续。离休后,他反复学练体悟,将诸家所长吸收融人作品中,形成自己风格,多次在国内外书法展上获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在书法、诗词艺术创作上颇有所获。 已96岁高龄的萧卡老人在参加革命75周年之际曾自述: 祸急寇深延水边,九年奋战扫狼烟。 重整河山写新篇,攻尖跨越夜难眠。 屡起狂飙多失误,幸经调整避深渊。 雾迷神州曾蒙冤,牛棚迫害史无前。 领命运十皆自造,几番整顿保安全。 竭力尽心机关事,奔波不止社团间。 一生正气心安定,两袖清风度余年。 改革创新发展路,民富国强追梦圆。 本忆述是以萧卡老人个人经历回忆的口述为基础,及其本人以及相关机构、同事搜集整理有关档案、书籍等史料,编撰成书。只是希望对研究那段历史起一些抛砖引玉和史料参考作用,并为对这些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所喜爱,这是萧卡老人的心愿。 编者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日 后记 萧老的夫人徐希1925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学毕业后就读于美国基督教会办的南通基督医院高级护士学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了医院,徐老不愿意为日军工作。1942年7月年仅17岁就参加了新四军。1943年3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投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行列。 新中国成立以后,她于1951年转业到上海,先在华东局工业部轻纺处工作,1956年7月任上海卢湾区卫生局副局长。“文革”中受到冲击和迫害。“文革”后任中共上海市卫生局党委统战部副部长,1982年离休。 萧老和徐老相濡以沫60多年。徐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位称职的领导干部。除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非常辛苦地照顾家庭、孩子和萧老。萧老为新中国的建设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对上海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徐希老人当之无愧有一半功劳。两位老人离休后,一个研习书法,一个爱好摄影,珠联璧合,相敬如宾,令我们十分羡慕。萧老回忆录的撰写,徐希老人精神矍铄,记忆清晰,为我们解说了不少当年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老照片。 我原在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办公室工作,1973年3月调局708工程办公室秘书组,分管航空发动机研制方面的资料汇总、文件起草、情况报告等工作,曾多次作为秘书随同萧老参加国务院有关部委召开的国防工业会议,当助手做具体工作。主要是搜集、整理会议下发的文件资料,做好大小会议的记录,跟随萧老拜访空军、中央有关部委以及有关省市的国防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参加会议的领导干部,探讨、协商、争取对708工程的支持和帮助。1974年2月组建航空发动机组,由我担任组长。 从1973年3月至1976年年底,我在萧老身边工作了近4年,尤其是跟随萧老到北京开会,到外省市的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协调有关708工程的协作配套和发动机的加工业务。在与萧老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每当工作之余,他遇见多年不见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老战友,总是十分兴奋,晚上回到宾馆休息,他会对我讲一些当年投笔从戎,奔赴延安,艰苦而充满激情的学生生活,在湖南家乡和浙江金华搞地下斗争,到苏北新四军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工业建设的往事。 从那时至今一晃已有40余年。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萧老受中央驻上海工作组的委派率市委工作组到5703厂主持工作。1977年10月在原机电一局‘708工程办公室的基础上由上海市政府正式成立市708工程办公室,萧老任主任。1978年12月改名为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萧老任上海市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兼市航空工业办公室主任,全面主持工作。1980年3月萧老调中共上海市委任秘书长。 我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8月离开708工程办公室,“回炉”继续因“文革”中断的大学学业。毕业后,萧老已调任中共上海市委秘书长。国家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 此后,按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各省和直辖市国防工业办公室撤销,上海市航空工业办公室也转制为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航空处,后又组建了上海经事工业技术应用总公司,指导协助下属军工企业做好“军转民”的工作。80年代中后期,我在市经委基金会属下,先后担任了几个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承接过上海市的大型工程项目。但是跟随萧老参加在708工程研制的那段日子里,开眼界、长知识的经历是终生难忘、刻骨铭心的。 萧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谨慎低调的处事风格,对我的教育影响很大,使我终生受益。 毛泽东的母亲文氏是湖南湘乡人,与萧家也有往来。萧老的族兄萧子昇、萧三与青年毛泽东关系甚密。毛还去过萧家冲。毛泽东的姨表兄王季范是萧老在湖南长沙长郡中学读书时的老师和校长,其子王德恒是萧老的同班同学,70年代其孙女王海容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但是萧老谨慎低调,即使在“文革”遭受迫害的艰困之中,仍然不张扬,不随波逐流,不计个人仕途名利,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勤恳地做好本职工作。 萧老不苟言笑,除谈工作可以几个小时滔滔不绝,平时言语极少,令人敬畏。但在他身边工作的人都知道,萧老爱护干部、与人为善,即使个别干部犯错误,政工部门要处理,他总会提议以教育帮助为主,尽量保护。 我认为可以毫无避讳地说,萧老是建国三十年,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不断的极左年代里,上海市工业系统为数不多的尊重科学知识,爱护科技人才,自身不断学习,懂生产技术管理的实干型领导干部。 萧老一直是我心目中崇敬的老领导、老前辈,为萧老编撰、出版回忆录,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萧老的长女萧小红,在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院任教。她利用回国探亲的时间,请父亲口述其一生的经历,做成回忆口述录音磁带17盘,复制了一套交上海市档案馆保存。 我能听懂萧老浓重的湖南口音话语,于是由我将萧老口述录音的磁带逐字、逐句、逐段地听、记,整理成首篇回忆录的手写的初稿。此后,我就开始联络尚健在的萧老部下进行沟通交流,请他们回忆当年与萧老一起工作的往事,着手制定调研计划和写作大纲。遗憾的是当时我也已年过花甲,在初稿手抄誊清后不久,就因双眼先后视网膜脱落,只能停笔就医,三年之中先后5次住院做眼底手术。 显然,由我继续执笔整理完善萧老的回忆录已不可能,由萧小红推荐,我们邀请了对上海工业史颇有兴趣的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陈正卿,参与萧老忆述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担任萧老忆述的执笔人。 当我的眼疾稍有好转后,就立即抓紧时间,会同萧老的另一位老部下吕德鸣和陈正卿三人一起,先后走访了湖南省党史办、湘潭市党史办、江苏省南通市党史办等处,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到萧老的家乡和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实地寻找采访有关人员,搜集、研究忆述的编写提纲。 吕德鸣是一位新四军的老战士,60年代初就任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党委办公室负责人,经历了上海研制导弹、“运十”飞机的艰难曲折历程,离休后任上海新四军暨华中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萧老抗日战争期间在浙江金华等地发表的文章是他从上海图书馆等处仔细查询出来的。萧老主持市第二机电工业局关于导弹研制的口述史料就是他配合整理的。 陈正卿在执笔撰写萧老忆述的过程中,依据已有的文字资料,编列提纲,认真查阅市档案馆留存的相关文献资料。对萧老口述的重大事件,认真核对史料,了解事件背景。有一段时间,隔天就到医院与萧老反复沟通,形成文字稿后,萧老的小女儿萧小兰女婿杨展业将文字稿放大再由萧老亲自审阅酌定。 萧卡老人的忆述即将出版,按萧老的资历和对革命建设的贡献,可请市委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写回忆录的序言,但是萧老一生为人做事谨慎低调,坚持要我这个70年代在他身边工作过的秘书,写一忆述编撰的经过,作为“前言”。在萧老和他家属的一再要求下,我只能从命,表述心声。 萧老的子女:江海、小红、小鸽、小海、小平、小兰以及萧老家乡的亲友,自始至终关心着忆述的写作过程。 , 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老干部处的杨文耀和老干部学习活动室华兴、邵筱余对萧老的生活和健康关照多年,得知萧老同意口述回忆录后,都非常高兴,询问忆述的写作进度。主动表示如有需要将全力以赴给予帮助。 上海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对萧老忆述的写作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和指导。上海电机厂党委指派专门人员查阅档案,搜集和提供萧老任厂长时有关的历史资料。上海航空工业公司提供了有关708工程研制的资料。 萧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部下:原航空工业部上海浦东开发中心副主任乔根昌,原航空工业部上海物资供应站副站长周纪泉,原上海市经委航空处副处长裘君宜,原上海经事工业技术应用总公司总工程师王仲群,原708工程办公室飞机组组长凌文华、档案室负责人谢爱珠,原上海航空发动机厂厂长程宏法、副厂长卞崇良、办公室主任许生棉,原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党委书记周克诚,原上海重机铸造厂厂长曹寅等同志都十分关心忆述的写作,回忆往事,提供资料,便于写作。上海市档案馆彭晓亮、张姚俊等积极配合资料查阅。封面图照由青年摄影师朱彬拍摄。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沈晓明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