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享誉西方学术界的奠基之作!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如果你知道亚当·斯密,那你一定要读《道德情操论》,因为它与《国富论》同样精彩。
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它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德情操论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英)亚当·斯密 |
出版社 | 山西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享誉西方学术界的奠基之作!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 如果你知道亚当·斯密,那你一定要读《道德情操论》,因为它与《国富论》同样精彩。 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它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内容推荐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在本书中,斯密继承了以《沉思录》为代表的斯多葛学派的道德哲学思想,把“内心平静”而不是“物质享乐”看作人生幸福的重要标志,将人性中利他和利己这两种本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之后出版的《国富论》奠定了道德哲学的基础。《道德情操论》相比《国富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它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目录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适宜 第一节 同情 第二节 相濡以沫的快感 第三节 通过自我感情与别人一致与否,来帮助我们判断其恰当性 第四节 续前章 第五节 论可亲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各种合适的激情 引言 第一节 来自于肉体的激情 第二节 来自于思维定式的激情 第三节 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节 友好的激情 第五节 自私的激情 第三章 顺境逆境对于人们行为恰当性判断的影响,以及不同情况造成的同情心的差异 第一节 虽然同情悲伤的感觉比同情快乐要来的强烈,但它仍然远不及当事人自身的感受 第二节 野心起源于社会等级的区分 第三节 嫌贫爱富所引起的道德情操败坏 第二篇 论优点和缺点;或奖惩的对象 第一章 论对于优缺点的感觉 引言 第一节 任何值得感激的行为都应受到奖赏,任何遭致怨恨的行为都应受到惩罚 第二节 论合宜的感激或愤恨的对象 第三节 对前几章内容的简要回顾 第四节 对优点和缺点判断力的分析 第二章 论正义和仁慈 第一节 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节 论正义与悔恨的感觉,兼论对优点的意识 第三节 论这种天赋的作用 第三章 论在行为的优点或缺点的判断上,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引言 第一节 论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论命运影响的程度 第三节 论情感变化无常的根本原因 第三篇 我们评判自身情感和行为的基础与责任感 第一章 论自我认同与不认同的原则 第二章 人们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的品质的喜爱;与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品质的畏惧 第三章 论良知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论自我欺骗的天性,和一般准则的起源与作用 第五章 论上帝的法则:道德普遍原则的影响和权威 第六章 如何诠释责任感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动机 第四篇 论效用性对赞同感的意义 第一章 效用性的意义以及影响 第二章 效用性表现赋予人品质与行为的美,以及这种美在何等程度上被看做原始的赞同原则 第五篇 论习惯与风气对我们的影响 第一章 习惯与风气对我们关于美丑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篇 论关于美德的品质 引言 第一章 论个人的品质对其本人幸福的影响或论谨慎 第二章 论个人的品质可能对他人幸福产生的影响 引言 第一节 论天性让我们依据何种次序关注他人 第二节 论天性让社会团体成为我们行善对象的次序 第三节 论普遍的仁爱 第三章 论自我克制 第七篇 关于道德哲学的体系 第一章 道德情感理论中需要讨论的问题 第二章 关于美德本质的解说 引言 第一节 论将美德置于适宜性之中的道德学说体系 第二节 论将美德置于谨慎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三节 论将美德置于仁慈之中的体系 第四节 论将美德等同于放荡不羁的哲学体系 第三章 对赞同原则的三种不同解释 引言 第一节 从自爱推断出赞同原则的那些体系 第二节 把理性视为赞同原则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三节 把情感视为赞同原则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四章 不同的作者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论适宜 第一节 同情 一个人,无论被人们认为如何自私,在其天性中却总是很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快乐,虽然除此之外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同情,就是当我们亲眼看到,或者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流露出的感情。我们往往会为别人的担忧而担忧,为别人的痛苦而伤感,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无需证明。这种情感与人性中其他一切与生俱来的感情一样,绝不仅仅只属于德高望重的正人君子,虽然他们对此可能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力。即使是罪无可恕的暴徒,无视法纪的恶棍,也绝不可能全然丧失同情心。 因为我们不能直接体验别人的感受,要想了解别人真实的处境,除了设身处地地想象之外,别无他法。如果我们停止我们的想象,即使我们的兄弟正忍受着严刑拷问,我们也会因为自己身处事外而无法感受到他们所受到的痛苦。感官从来不会也绝不可能超越我们自身所能触及的感受,只有依赖于想象,我们才能感受到兄弟的感受,才能对他人的感受有概念性的认识。然而想象力也不会给我们更多帮助,它只能告诉我们,倘若我们身临其境的话会有什么感觉。而我们并不能真正了解兄弟感官上的信息,我们能模拟的,只是自己感官上的信息。依靠想象,我们似乎进入了别人的躯体,设身处地地想到自己忍受着所有同样的痛苦,仿佛合而为一。于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会体会到一些与之相似的感受。如此一来,他们的痛苦也会加载于我们身上。当我们承受着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痛苦时,那些痛苦也终于对我们产生了影响。因此,在想到他们的痛苦时我们不寒而栗。由于任何痛苦或烦恼都会引起一个人的过度悲伤,所以当我们想象自己身处于同样的情境中,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会产生同我们的想象相应的类似情绪。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众多显而易见的事实可以证明,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别人所承受的痛苦,正是因为我们心中存有同情,设身处地地想象他人的痛苦。当我们目睹他人的手臂或腿正要受到攻击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将自己的手臂或腿缩回;当他人真的受到了攻击,我们也会对此有所感觉,好像自己也被攻击了一样。当观众凝视松弛的绳索上靠扭动身体来平衡自身的舞者时,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像舞者那样做出扭动的动作,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正处在舞者的境况下,必须这样做。那些承受能力欠佳的人常抱怨说,如果他们在街上看到乞丐暴露在外面的溃烂和脓疮,自己身体的相应部位也会感到痒痛难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他们在想象自己正是那不幸的乞丐,他们对其痛苦的感受,传达到了身体的那些部位,因而造成比其他部位更强烈的反应。这种想象的力量足以在他们脆弱的身体上产生不适之感。与之相同,即便是最健硕的人,当他看到溃烂的眼睛时,其眼睛也会有所感应,那是因为在最健硕的人身上,眼睛——与其他任何人一样——是最脆弱的地方。 不仅是那些痛苦和悲伤的情景能让人们产生同情,旁观者通过身临其境的想象,用心地去体会,就可以感受到当事人任何一种激情。当我们观看舞台上的戏剧时,我们为自己关心的传奇主人公的成功脱困感到由衷的高兴,就像看到他们陷入困境会感到悲伤一样,看到他们得到幸福我们也会觉得快乐。我们像他们一样感激那些在危难之时不曾背信弃义的忠实朋友,怨恨那些伤害、抛弃他们的负心人,憎恶那些欺骗、出卖他们的背叛者。在每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感情上,旁观者的心情总能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与受难者保持一致。 我们常用“怜悯”和“体恤”来表达我们对于他人不幸的同感。虽然“同情”原意与前两者几乎相同,然而现在我们用它来表示人们对各种情绪的同感。 在有些情况下,一旦我们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就会产生同情。即便并不了解其中的原委,激情还是会迅速由当事人传递到我们身上。如果一个人将悲喜之情明显地挂在脸上,看到他的人便会有所共鸣。这就是为什么一张微笑的面庞能带给人愉悦,而悲苦的面容总是令人黯然的原因。 但事情却并不总是如此,有些情绪,在人们弄清它从何而来之前,非但不会取得人们的同情,反而会招致厌恶和鄙夷,甚至会触怒人们因而遭到攻击。一个人在盛怒之下的狂暴举动,在我们不了解原因时,我们不会设身处地地为其着想,也就不能体会到他的感受。于是,对于那些在发怒者震怒之下瑟瑟发抖的人——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很可能会受其伤害——往往会得到同情。这样一来,我们便与他们处在同一阵营来反对胡作非为的发怒者。 因为我们能感受到人们悲伤或高兴的表情之下的痛苦或幸福,正是这些表情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使我们产生了相似情绪,但是只有去感受的人才会受到影响。而愤怒却不同,它强加在每个面对它的人身上,它会使我们联想到那些我们所关心的人和正受到它威胁的人。正因如此,由于我们对痛苦或幸福的感知会使我们对他人的命运产生由衷的关切;然而出于对愤怒情绪本能的反感,暴怒者很难博得人们的同情。在知道发怒的原因之前,我们对此大都会持反对态度。 在真正了解别人悲伤或愉快的原因之前,我们的同情总是显得十分有限。显然,一个人的痛哭流涕也不过只是表现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对此我们也只能产生去关心的意愿,比如询问“你怎么了?”这只是我们想要去同情,而并不算得上真正的询问。在我们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之前,虽然我们会因为模糊地意识到他人痛苦而感到些许不安,甚至不惜折磨自己费尽心思地去揣测他人的遭遇,但是就算如此,我们的同情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与其说同情是因为看到对方的情绪而产生的,不如说是因为了解到激发这种情绪的情景而产生的。在我们同情别人时,当事人往往全然不知。这是因为我们将自己设身处地地摆在他人的境遇时,同情之感自然就会产生,而当事人对此却并无知觉。 P2-4 书评(媒体评论) 我最近常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他实际上讲过两只看不见的手,一只是讲市场,一只是讲道德。财富如果长期为少数人所占有,而多数人处于贫困状态,它是不公平的,而且注定这个社会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非常关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当然,我也得讲另一个道理,就是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和进步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我们必须做到要使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要逐步地缩小贫富差距。这是我们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的话 左手拿《国富论》、右手拿《道德情操论》。其实亚当·斯密一生中非常看重《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他的《国富论》揭示了人的物质属性是利己的,而《道德情操论》则指出人的精神属性是利他的。亚当·斯密去世前曾经想把《国富论》这本书烧掉,单独留下《道德情操论》,因为他担心《国富论》会像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样被胡乱打开。 ——经济学家 邹恒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