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都很重要,但做人是根本。做事先做人,做事必须先在做人上把握方向,识正道,才不误入歧途。也就是说,只有学会做人,才会做事。
本书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结合,既有中华传统的美德教育,又有现代教育及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形成了富有传统特色与现代感的家庭教育理念。
书中有很多成功案例故事,还有一些至理名言,更有大量切实可行的培养孩子能力的建议,相信这些一定会强烈震撼广大父母和孩子的心灵,一定会对父母培养好孩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真诚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培养出成功做人、高效做事的好孩子。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小时候形成的做人与做事习惯,常会阻碍我们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所以,引导和教育孩子养成传统美德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应从小抓起。本书特设了36堂课,手把手教您关注影响孩子一生的做人与做事细节,一步步改变和提升孩子做人与做事的习惯和能力。
“信”字的左边是一个“人”部,右边是“言”部,意思是“人言为信”,就是说,一个人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兑现。中国俗语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信义”,而且把是否守信当成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出尔反尔的话,将会被人看不起,在社会也很难立足。
古时候,因为科技不发达,两朋友之间相约,都是说好下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时问短则一年,长则十几、二十年,无论时间多么长,他们都会如期而至,除非这个人已不在人世。不过,即使是这样,这个人也要在临终前与亲人交代此事,嘱咐亲人代自己赴约。
而今,虽然通信技术日益发达,人与人之间一通电话就能建立一个约会,也能取消一个约会。但是,守信依然是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的道德规范。作为父母,当然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信义。从古至今,常常越是守信的人威信越高,也越容易取得成功。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10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两。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两。商鞅这一举动,在-g4g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所谓“得民心”就是获得人民的信任,只有信任才有支持和拥护。无论是一国之君,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父母长辈,还是孩童晚辈,信任始终是人和人交往的基础,每一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诚信来换取他人的信任。
所以,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建议一:认真履行对孩子的许诺
父母如果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时时都能信守自己的承诺,不但会建立教育孩子的威信,更是把“守信”这个良好的品质表演给孩子。
首先,父母要谨慎对孩子许诺,不打算去做的事情,就不要答应;自己不确定是否能够履行的事情,也不要满口答应;一些为期尚远的计划,更不要说的振振有词,谁也不能保证中间会有什么变化。古语讲:“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只要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如约完成,才会获得孩子最大程度的信任和敬佩。
1998年11月9日,美国犹他州士尔市的一位小学校长一42岁的路克,在雪地里爬行1.6公里,历时3小时去上班,受到过路人和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原来,这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路克公开说:“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
全校师生使劲地读书,连校办幼儿园大一点的孩子也参加了这次活动。终于在11月9目前读完了15万页书。有的学生打电话给校长:“您爬不爬?说话算不算数?”也有人劝他:“你已达到激励学生读书的目的,不要爬了。”但是,路克坚定地说:“一诺千金,我一定爬着上班。”
与往常一样,路克早晨7点离开家门,但是他没有驾车,而是四肢着地爬行上班。为了安全和不影响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行,而在路边的草地上爬。过往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新闻记者也前来采访。 经过3小时的爬行,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终于到了学校,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自己心爱的校长。当路克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蜂拥而上,拥抱他,亲吻他……
一位校长的一句诺言,因为认真的履行,而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在教育孩子的历程中,要想让孩子学会守信,父母就要教给孩子如何守信。就像是那位校长,他的行动,一定比他对着全校喇叭说一万句:“大家要守信”起作用的多,行动永远比语言有说服力。 培养建议二:不以“哄骗”的方式教育孩子 有时,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或为了让孩子达到某种要求,就哄骗孩子,比如:“如果你要是听妈妈话,妈妈周末带你去公园。”孩子确实一时安静下来,可是,如果到了周末母亲并没有兑现诺言,孩子一定会大闹不止。
其实,这种交换条件式的教育,原本就存在着一定的隐患,这本身会使孩子形成“没有条件,我就不听话”的错误思想模式。但是,与其父母给孩子开空头支票,不如把自己原本的“哄骗”去落实。“曾子杀猪”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回去等着,我回来杀猪给你吃肉。”她刚从街上回来,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杀猪,就急忙阻拦道:“我只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哄他的。”
曾子说:“同小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孩子年幼没有知识,处处会模仿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你的样子骗人。做母亲的欺骗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啊!”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自己的言语,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更不要用哄骗的方式使孩子听话。虽然能换来孩子暂时的平静,但是孩子却开始明白:随便承诺没什么大不了的,说到做不到是很正常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学会用哄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这样,父母就得不偿失了。P14-17
孩子是在家庭中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成长的,每位父母都应该把培养快乐成长、幸福生活的孩子作为第一任务,要培养孩子真正具备决定他未来人生发展的综合素质。那么,这些综合素质说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做人与做事的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人的一生只在做着两件事:做人与做事”。一点都不错。对父母来说,都希望孩子将来能有出息,成大器。父母的愿望很美好,但因诸多原因,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有一个较大误区,就是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孩子做人做事的教育。
有智慧的父母一定会教孩子学会做人。对孩子的“做人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要对孩子为人的正确态度和品行进行有效培养。孩子只有学会了做人,才会正确做事、学习和与人交往。
做人,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活动;做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做人,是人们对待生活和事业等一切外在表现的来源。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无数智者才把做人置于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做人的关键就在于人格上的高贵,人格的高贵才会造就事业的高贵。因为,一个人播种什么,他就会收获什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意思是说,教孩子做学问前一定要先教会孩子做人。著名教育实践家冯恩洪先生曾说:“我们的教育要教会孩子什么?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更重要,要引导孩子学会做人,然后是做学问。”可见,每个孩子成长时首先应该学会的就是如何做人。
如果父母对孩子只是育智,而不是育人,无异于舍本逐末。教孩子学会做人,是父母给孩子上的第一课,对孩子来说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孩子未来人生的成功源自做人的成功。
《新三字经》说:“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为先。”在这里,“德”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行、做人的根本。“德为先”就是要求父母在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也就是要把教孩子如何做人当作教育孩子的根本任务。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可见,德行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是枝末。正所谓“德者,本也”。父母千万不要误根本为枝末,不要认枝末为根本。
所以,父母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当今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从孩子的实际出发,积极从做人的基本思想、品德、情操以及多种能力等方面来帮助、引导孩子,使他成为具有孝心、爱心、诚实、守信、谦虚、感恩、宽容等品质的一代人才。
其实,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学习也不会差,因为他会时时考虑到父母的需要,他知道“亲所好,力为具”的道理。所以,父母即使不盯着孩子的学习,孩子也会主动学习。这是因为孩子有孝道这个根基,自然会做出孝敬父母的事情来。
作为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提起教育的敏感度,不能想当然,人云亦云。
在此,提醒父母,教孩子做人,父母首先要学会做人,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做好,为孩子率先垂范。要知道,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自己都偏离了做人的轨道,就是用再动人的语言来教育孩子也是苍白无力、毫无效果的。
对孩子的做人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孩子为人的正确态度和品行的培养。一位没有不为孩子率先垂范,没有正确人生态度和良好品行的家长是注定不能培养出会做人的孩子的。
其实,做事和做人是分不开的,因为人的思想素质只有在做事中才能形成,人的各种智慧、能力与潜能只有在做人中才能真正挖掘和发挥出来。做事与做人,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将共同成就一个人的人生。
所以,有智慧的父母一定会教孩子学会做事。做事是孩子在当前生活中和未来事业中的重要能力,也是成就自身的关键。对孩子来说,做事的能力决定未来事业的大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做事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
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对人的做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培养孩子适应现代世界变化的综合做事能力。教孩子学会做事其实就是培养孩子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包括社会行为技能和个人素质,如有责任心,做事有计划,注重细节,不怕吃苦,敢于梦想,热爱劳动,脚踏实地,等等。
现在,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找不到工作,或者是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不会做事。父母也可以看得出,现在有很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已经把能力当作用人的标准,是唯才是用,而非唯学历是用,这里所说的能力其实就是做事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成功案例已经表明,一个不会做小事的人,也注定不会做成大事。同样,一心只想做大事而不愿意从小事做起,结果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有人说,万事从小做起,这真是太对了。所以,教孩子学会做事,一定要让孩子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
关于做人与做事,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曾说:“人活着,总要做点事。无所事事,虚度年华,是最没有出息、最没有价值的。做点什么事呢?做点令人满意的事,做点对人民有益的事,做点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的事。一句话:做点好事,不做坏事。做好事不容易,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更不容易。能不能做到,要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了知识,有了基本的技能,就能做事,但不一定就能做好事。做事能否有益于人民,关键在于是否有理想,有道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因此,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其根本还在于要学会做人。”由此可见,做人做事都很重要,但做人是根本。做事先做人,做事必须先在做人上把握方向,识正道,才不误入歧途。也就是说,只有学会做人,才会做事。
既然做人与做事如此重要,那么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做人做事的能力呢?基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做人与做事,决定孩子的一生》。本书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结合,既有中华传统的美德教育,又有现代教育及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形成了富有传统特色与现代感的家庭教育理念。
书中有很多成功案例故事,还有一些至理名言,更有大量切实可行的培养孩子能力的建议,相信这些一定会强烈震撼广大父母和孩子的心灵,一定会对父母培养好孩子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真诚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培养出成功做人、高效做事的好孩子。
参与本书编写的还有张淑涵、梅云、梅梅、雒真真、丁慧娟、周扬、周雅君、张振健等老师,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