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过往不恋将来不负(心经修行课)(精)
分类
作者 李叔同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过往不恋将来不负(心经修行课)(精)》是李叔同先生的著名作品。李叔同先生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造诣于一身,是同时代最有才华的天才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再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僧人,历尽荣、辱、悲、欢,在俗在僧,都活得精彩。 《过往不恋将来不负(心经修行课)(精)》用诗意的语言,洗涤了世俗的尘埃。“人生旅程漫漫,似水流年;笑看风尘起落,沧桑人间。出尘入世,收放自如,不恋过往,不负流年。”读李先生的文,有傲骨有慈悲;品他的人,真挚脱俗。

内容推荐

《过往不恋将来不负(心经修行课)(精)》出自艺术大师李叔同之手,他是著名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戏剧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造诣于一身,堪称全才。他的文字是美的代表。书中李叔同先生的诗文词赋、人生领悟,犹如洗涤心灵的净化剂,帮助我们洗去浮世铅华,释放生命本真。《过往不恋将来不负(心经修行课)(精)》是一本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李叔同先生在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及抗战时期的不同作品以及李叔同先生本人对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其作品主要包括诗词,如《春风》、《醉夜》、《无题》等;谱曲如《送别》、《祖国歌》;文赋如《悲智颂》、《李卓吾像赞》等,表现了这位大师出尘脱俗的艺术魅力。

目录

代序 怀李叔同先生

第一辑 慧海佛光

 佛法大意

 净土法门大意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学习初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切莫误解佛教

 授三皈依大意

 晚晴集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人生之最后

第二辑 华枝春满

 浅谈书法

 浅谈国画

 浅谈篆刻

 谈写字的方法

 歌词

 悲智颂

第三辑 天心月圆

 题丁惊绘《黛玉葬花图》二首

 题陈师曾画荷花小幅

 书愤

 西泠华严塔写经题偈

 《淡斋画册》题偈

 竹园居士幼年书法题偈

 甲戌初夏大病说偈

 《药师经析疑》回向偈

 受赠红菊报偈

 临灭遗偈

 净峰种菊临别口占

后记 李叔同别录

试读章节

晚晴集

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12、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13、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智者大师)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16、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19、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23、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24、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禅师)

25、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禅师)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禅师)

27、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28、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禅师)

29、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30、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31、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32、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33、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34、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35、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3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

37、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

38、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师)

39、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师)

40、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蕅益大师)

41、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师)

42、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禅师)

43、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44、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45、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46、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大师)

47、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大师)

48、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印光大师)

49、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印光大师)

50、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51、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无量寿经》)

52、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53、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5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55、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56、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57、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天如禅师)

59、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什禅师)

60、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妙什禅师)

61、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什禅师)

62、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什禅师)

63、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禅师)

64、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

65、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

66、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西斋禅师)

67、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68、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70、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71、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蕅益大师)

73、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蕅益大师)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薰修净业。(彻悟禅师)

75、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77、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着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79、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着,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80、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师。以下悉同)

81、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82、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83、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85、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86、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87、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88、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89、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P48-57

序言

李叔同,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谱名文涛,字息霜。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著名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戏剧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先生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造诣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中华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在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人,其创作的歌曲《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李叔同先生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他属于我们的时代,却又跳出我们的时代,最终走到红尘之外。

李叔同先生一生风雨历程。其品格、处世之道、为人之道、学习之道、人生态度等,皆具智慧的光芒。本书甄选了弘一大师的部分故事、佛学作品、文学作品,及其作者本人收录的一些国内外文学作品,提出自己对佛学、绘画、书法的认识,并提出相关的学习方法。涉及了国内外近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全面系统地向读者讲述为人及生活的智慧。

另外,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李叔同先生的人生轨迹、艺术特点以及文学创作历程,编者在序言、后记中收录了一些李叔同先生的名言,和与他的思想、生活较为相关的内容及他人对李叔同先生的研究评价,余者从略。

人生需要一种淡定,需要一份从容。将身心世界放下,以超然淡定的态度对待人生,享受一份淡然与洒脱。本书中李叔同先生的诗文词赋及其对佛学人生的描述犹如洗涤心灵的净化剂,帮助我们洗去浮世铅华,释放生命本真。我们需要这样一盏心灯,在尘事纷扰中寻一份恬适,享受洒脱自在的人生。另外,该书对专门研究李叔同先生思想的人而言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由于编者学识和种种条件的局限,内容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蒙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选委员会

后记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言。宜俭约。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以和气迎人则乖诊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动于欲,欲速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干祥骈集。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重。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行,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到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以淡字交友。以齐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何以息谤,日无辩。何以止怨,日不争。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尹和清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受。不可不谨。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吕新吾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入,怒则言难入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词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怒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趋死若鹜,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风。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现诚。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导友善不纳,则当止。宜体次言。

学以静为本。

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凡取人,当舍其旧而图其新。自贤人以下,皆不能无过。或早年有过,中年能改。或中年有过,晚年能改。当不追其往。而图其新可也。若追究其往日之过,并弃之其后来之善,将使人无迁善之门,而世无可用之材也。以是处心,刻亦甚矣。

寡欲,省多少劳扰。

待人当宽而有节。

轻诺则寡信。

只可潜修默进,不可求人知。

凡事皆当推功让能与人,不可有一毫自得自能之意。

读正书,明正理,亲正人,明正心,行正事,斯无不正矣。

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类以坏名节。

既往之非不可追,将来之非不可作。此吾之自省也。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业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身埋在鸩毒中矣。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张梦复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忍。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湾早耳。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海。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