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口碑热销重印45次,各大畅销书榜同类图书NO.1,全新白金典藏版,新增2万字欣频心灵启示,配彩色书影图片,北大创意导师、文案天后的生命教学笔记。
这是一本最鲜活的生命教科书,让你从书影看到新的人生哲学,从创意生活中获得新能量,吸纳经典与新知,用阅读、旅行、观影,伸出触角与世界相连,把知识内化为生命的智能,打造自己独特的生命风格。
本书把人生可能遭遇的问题浓缩到十四贴心灵药方中,李欣频以她跨越不同领域的知识、阅历,和她广泛的人生兴趣、视野,丰繁的想象,娓娓叙述于每一贴“药方”,既是她在大学教广告课程的教学笔记,同时还是她在广告专业上的全力演出,当然,这其中更多的是如何重新看待世界、自然和自我的种种人生课题。
本书脱胎于李欣频在教授广告创意课时的笔记,在授课时,李欣频认为不需事先准备具体的教程,因为世事变化太快,每周都会有新的生命教材在发生,还来不及写进教科书里。于是她在每周的广告文案课里,以当周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每次上课的开头,依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开始了她的生命教学。
这样14堂课下来,以电影、旅行、观察、阅读、情报、演练、想像、梦、自信、生命与危机意识,架构出一部:横跨书写、影像、广告、设计,丰盛且庞大的个人创意系统。这不仅是一座运转李欣频独特风格的秘密工厂,也是一座能让读者功力暴增的创意发电厂。
白金典藏修订版增订2万字“欣频告诉你”,请你从电影里看到新人生哲学,挖掘新创意;另全新设计每堂课后电影与阅读图片,让你从生活中获得新能量。
推荐序一 创意的秘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陈刚)
推荐序二 没有圆滑,就不可能有真诚的创意人生(著名传媒人 梁冬)
推荐序三 十四贴心灵药方(台湾著名诗人 向阳)
推荐序四 创意是来自精彩的生命(台湾政大中文系教授 丁敏)
推荐序五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再版序(台湾政大广告系教授兼系主任 赖建都)
自序 我是老师心中的宝藏
再版自序 感谢
写在十四堂课之前——纪念影响我一辈子的甘训宾老师,以及我给学生们的课后总复习
第一堂课 如何在意外频仍的时代活下来——从9·11到SARS,谈如何存活
第二堂课 如何开挖自己的生命穴脉——从电影《偶然与巧合》到《傀儡人生》谈自我潜力的各种繁衍
第三堂课 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
第四堂课 如何栽培自己——从五项养成教育开始
第五堂课 如何建立独特的自我风格
第六堂课 专心就是最大的力量
第七堂课 拉大自我格局,漂亮的场面调度
第八堂课 不中止的自我要求与评量
第九堂课 精通多项技能,与各精英Hyperlink的多孔变频插座
第十堂课 如何在25岁前顺利接班
第十一堂课 智慧与知识的均衡比例
第十二堂课 低谷反弹,高处思危,如何愉悦自处人生高低曲线
第十三堂课 想象力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第十四堂课 相信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带来独特的生命惊喜
附录A 跨世纪的人类影像百科全书——记埃罗尔· 莫里斯之《第一人称》
附录B 请现在开始思考:科技生命学——从马克· 佩斯的《游习世纪》到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
附录C 《小宇宙2:基因狂想曲》——给厌世者80分钟的生命温习
附录D 春夏秋冬,成住坏空,人生最震撼的四部曲——记金基德的《春去春又来》
如何栽培自己——从五项养成教育开始
【如果你是自己的老师,你会怎么教自己?】
找自己,挖与世界相连的矿脉,是一辈子要学的功课,请从现在开始。你会发现,自己是一个永远让你惊奇的生物,这个世界比你想象中还有趣好玩。请你们回家开始想自己的人生规划单及自我教育方案,简单地说,就是请你们花一个星期想自己、帮自己画蓝图,然后根据这张理想中的蓝本,想想如果你是自己的父母,你是自己的老师,你会怎么教育你自己?你想把自己打造成什么风貌的人?你还欠缺什么能力要补足的?自己做自己的门徒,你还应该再补修哪些课程?你想得越清楚,条列得越详尽,你就越清楚看见你未来的细节,你就越有可能完成你心目中的自己。《哈佛经验:如何读大学》里面的一些教育理念,也可以拿来作为你教育自己的参考。
【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自己的情报系统】
每个生物在环境中生存,必须有健全无虞的觅食系统,以及一套对环境敏锐的感知系统,如此才能实时知道气温有什么变化、周围有什么危险即将靠近。
前面第三堂课提过:“碰触世界之前,先端详自己。”在发展出个人风格之前,我们必须由自体长出感知与觅食系统,长得越长而广泛,你的根就越扎实,也越不会有能源殆尽的危险。所以你们一定要有固定的阅读习惯,这阅读不只在书本,像是网络、电影、生活对话等,都是你们采集养分的来源。然后养成定期“进食”的习惯,就像是吃综合维生素那样,借着知识与情报,有计划地养大自己的脑容量。
你们可以试着制作自己的个人秘笈,把平时吸引你的文句、DM、广告、电影对白、歌词……收集成一本你的私人宝典,以你自己的分类方式逐页补充,甚至把你突来的灵感奇想也列进去,这样做好几年之后,就可以有你私人的情报局与智库,当你临时需要时就有资源可用,但要记得注明出处。老师永远只能教过期的知识,因为时代分秒在变。等你们离开学校后,接下来就只剩下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无止境的,有的人10年后心智还是停在原地,有的人已经向前进展到很远的地方了,一天差一点,10年后就是天壤之别。你们唯有现在开始养成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吸取第一手原始未被加工的创意、材料与养分,才能在未来漫长的挑战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以下列出自离开校园10多年来,我的五项自我喂养管道供你们参考,并请开始着手构思专属于你们的自我教育单。
【自我养成教育之一:书本】
书永远是我最重要的朋友
我自觉比同龄的小孩早熟,多愁善感,除了求学时遇到很有爱心耐心的老师,与我亦师亦友地陪着成长外,我最好的朋友不是同班同学,也不是兄弟姐妹,而是书本。我总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世界边缘的港口,独自打开知识货柜,收获其中的惊喜。
当我迷失自己,当我怀忧丧志,当我在人际或是爱情上挫败时,我就会去找书来解困。要不是这些书,我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这就是身为人可贵之处:动物心情不好,没有前人的智慧为心灵疗伤、为情绪疏困;但身为人,坐拥书城千万本知识智慧,都是过去数万人以生命、以创痛、以惊喜所留下来的灵魂记录。在我们眼前的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线索与灵感,我们怎能住在人类文明巅峰的宝山之中,还哭穷喊寂寞呢?
书可以带着你的心灵,走最远的旅行
我喜欢看书,因为书可以让我身体不必动,就走出最远的心灵旅行,只要躺在床上窝在棉被里,就可以让作者带我去普罗旺斯、去外层空间、去魔法学校……久了,我就能长出自己的想象到很远的地方,迅速传导感官领域,无远弗届。
心情不好时,我很少会打电话去向朋友吐苦水(因为吐完洞缺还在),我会挑一本能马上带我出走、带我离开当下困境的书,有趣的书能让我忘记挫败,想起世界之可爱,借着作者的文字,把自己拉到更开阔的视野水平上,然后就瞬间恢复情绪。
每天看一本书,一年别人与你就有365本书的差距
知识会让你对外在环境有很不一样的眼光,就像是发现世界的线索与指南:如果不懂天文学,你如何对满天星辰背后庞大的运行奥秘臣服?如果不懂得法文,你如何被巴黎墙角下一行情诗感动?如果不懂得心理学,你如何知道昨晚的梦境反映了你的什么心理状况?知识是鹰架,透过阅读让你爬上去,从高处看更广的视野与风景——每天醒来,觉得能活着打开一本有趣的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我希望你们在人生心智发育最精华时刻——18至28岁期间,养成每天看一本书的习惯。刚开始看书速度比较慢,没关系,先从两三天看一本开始,以后阅读速度快了,就可以让自己一天看一本。因为一天有很多剩余或零碎的时间,比方等人、等车、等餐、等挂号、等银行号码牌……就已经可以让你看好几页的书了,所以我包里一定会有一本我正在读的书,我家里也到处都是书:我在探索频道的广告时间,与我在客厅的书片刻相处;浴缸边的书,是在泡澡时陪我说话的情人;在床边的书,是哄我入睡的心灵伴侣;在电话边的书,是让我接到话既多、无趣又无法打断的电话时,可以暂时把我的耳朵脑袋假释出来的保释官。至于选书,你们可以先从自己有兴趣的开始读起,然后延伸阅读,读出一个自己能乐在其中的阅读脉络,并随手绘制一棵今年的阅读树:比方读了黛安?艾克曼的《感官之旅》,就想延伸阅读里面提到的蜜雪儿· 柯蒂斯的《第六感官》……然后就一路延伸阅读下去,自己的阅读地图就越来越广,慢慢地累积出一张属于自己的阅读地图;最好再搭配你规划好的人生蓝图,来设计自己的书单,让自己在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尽可能地丰足,一进社会就有条件做老板、同事们的包打听顾问,而不是什么都一问三不知的新手。
此外,还要顾及你的延伸兴趣与次专长,有很多非你专业领域的书,比方艺术、美学、文学都是最好
的创意来源,因为它们很滋补,像是灵魂的胎盘素。如果可能,最好每星期都去书店浏览有哪些刚出版的书,在脑中建成目录文件,每周去更新一到两次,把自己当成FBI情报员,建立专属于你自己的知识情报网,即使没把书买回去,但以后如果需要相关的信息,你马上知道有哪些书可以买来救急。此外,要去书店亲手翻书,毕竟真实的书与在网络上查书的信息有差异,至少你还可以翻一下里面的内容,感觉文字流洒在指间的丰沛,体触纸香在手中余味缭绕的满足,但也别买了书就回家束之高阁,以为自己已经有了这本书的知识——如果你的书还是干净无瑕地躺在漂亮的书架上,里面没有画出你很喜欢、对你受用的句子,没有留下你的眉批心得,书角没有任何折角的痕迹,那很难想象你已经真正读了这本书。
你们不要小看一天一本书的影响力,一年之后,你比不读书的人就多了365本书的知识与智能(闰年还可以多读一本),10年后就多更多了。除了书本之外,杂志、网络等信息都是随手可得的资源,帮自己建立左右逢源的情绪及情报支持网,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养分运转无虞的自体情报系统”,是你们在进社会之前就得先准备好的功课,虽然没有学分,但绝对受用一辈子,这也将是你们未来的“维生系统”,在一进社会就被大量挤兑能力、体力之前,你得让自己储粮丰沛、供应无虞,并有办法一消耗就随时补给、能量不灭。
关于“阅读”的书,比方《读书的艺术——如何阅读和阅读什么》《我生命中的书》《阅读地图》《文字生涯》《一生的学习》《学习与知识》……都是我们在开始进行阅读蓝图前,几本很好的参考书籍。建立这样的阅读路径,除了能让你扩充思考视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惑之外,也有助于将来应付大小考试,或是理出客户、老板所给数据的头绪,是很实用的技能。
一半经典、一半新知的书单调配
我的建议是:假设一个月读30本书,你们可以安排一半是最新信息或是未来趋势的书,一半是老的、经典的书籍——往上往外跳跃,往下往里深耕,让你从立足点起,往最老以及最新的两端延长自己的智慧,然后自体合成一股创新纪元的力量。到图书馆找读经典,可以让你从知识的源头转换出属于你自己的原创想法,而不是尽读别人已经产出风格的作品,比方要写好广告文案,你就得去读诗,并且是大规模的阅读,而不是去读别人已经写好的广告文案,如此,你才能从诗人最精粹见骨的文句中,找到深触你灵体的入口,有助于刺激你长出自己的笔下生命。
此外,有些已读过的书可以安排再读一次。书是可以一再反刍、越嚼越香的东西,因为你的人生体验已不同,再重看你以前读过的书将会有新的领悟与发现。
最重要的是,你得先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有了这个架构,新的东西进来就可以各归其位,或是让你扩增、改建原有的知识架构。但如果你没有一个清楚的知识骨架,新进来的讯息就很容易忽略而过,就像你随手把纸条放进身边的抽屉,等你需要它的时候,又常常找不到它在哪里了。有知识架构,就像你有了一栋空房子,你再去买家具时就会有所构思,知道该买多大的沙发、灯应该是什么颜色……那是因为你已经有了具体的空间观念,知道哪些适合放入、该放哪里,哪些不该放入,因为你已可以判断具体的尺寸或调性不合──阅读也是如此,你有了自己的知识架构,就知道这本书的这一段文字,或是哪一部电影的哪一句对白,应该放在哪一类的信息储藏室。阅读也可比喻为人的饮食,消化之后哪些养分进循环系统,哪些养分进淋巴系统,都已分类妥当;但如果没有自己的知识架构,读进来的东西,因为不知该分到哪一类,然后就又排出去了,等于没读。
注意知识与智能的比例
另外也要注意知识与智能的比例。现在你们虽年轻,但书单里至少要有四分之一的比例,是那些会增进你智慧的书,你可以视自己的稳定度改变比例,但不能完全不读人生智慧的书。我目前看的是克里希那穆提、奥修,以及一些修行和心理学的书,这些书帮助我在不安定的都市生活中,过着片刻静修的离尘生活,让我不再随世事波动起伏。关于知识与智能比例这部分,留待第十一堂课的时候再做详述。
欣频告诉你:
阅读是自己最大的资产
阅读是一种感官享受
我在阅读、看电影的时候总是非常投入,仿佛作者正在我面前讲话;想象他的作品在第一时间从脑袋出来的状态;会把自己当成电影或是小说里的人,亲身经历一个故事。
就像我在听音乐会时,我只留耳朵;吃饭的时候,只留味觉和嗅觉;欣赏一朵花时,留下一双眼睛──因为我们感官长期混用的结果,使这些原本敏锐的感官都变迟钝了,所以一次只用一两个感官,会让那个感官发挥到极限,就像电影《香水》把嗅觉发挥到极限、《红色天空》把声音展演出千奇万变……很快地,你就会找到每一分每一秒呼吸的活力,连在走路时都充满了创意,活在当下,活得最真。
读书是我戒不掉的瘾
还记得高二时,因为课业的压力,图书馆成了我的避风港,让我可以自由地悠游在哲学与小说的天地,在卡缪、卡夫卡的存在主义世界中,找寻人活着的意义;也在文艺风潮盛行的当时,在琼瑶、三毛的文字中,开启了我写诗及创作的本能,一路直到现在。如今我涉猎最多的书,主要是创意学、心灵哲学方面的书籍,最欣赏的作家则是英伦才子阿兰· 德波顿和《我的圣经狂想曲》的作者雅各布斯,从文字中往往可以窥见他们对生活及事物的有趣解读。
阅读是自己最大的资产
对我来说,阅读是一个很棒的感受,如同召唤另外一个灵魂来跟你对话,即便书中的作者已经不在世界上了。很多人只注意身体养生,其实心理也需要养生。你知道人生是没有答案的,但各类的人生剧本都在书里,不同的生命体验、文化感受都在书里,那么多经典为什么不去读?多可惜!
而且慢慢地你就会知道,创意都是阅读积累的果实,而文化是要靠积累而成的。一个人真要想长远发展,一定要读书,否则没视野、不长线。阅读才是自己最大的资产,没有人能拿得走!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书单、电影片单都必须自己去找,因为只有你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而且依我过去的经验,在自己找答案的过程中,还会意外发现其他有趣的事物,这就是我人生爆炸性开展的原因──所以不要完全仰赖别人现成的书单、电影推荐,自己去觅食,路径与本事才是自己的。
如何一天读完五本书
读书并不一定是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整本书对你有用的部分可能不到60%到70%,甚至不到30%。刚开始觉得一天阅读一本书很困难的人,要坚持。在看书时,试着体会书中哪些信息对自己有用,从而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慢慢地,在阅读足够量的书后,你会发现自己看书速度自然会变很快,也能快速找到这本书独特的地方和重点。当然这也是积少成多后的结果。
事实上,我以前一天读四到五本书很正常,我现在也会跟自己的学生讲,一天至少读一本书。在课堂上,我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学生如何从自己的生活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意脉络。比如教他们怎样看一部影片、一个表演或是一本书。有时候学生不知道怎么去阅读,那么我就告诉他们,可以先从自己有兴趣的书开始读起,然后再从这本书,延伸阅读书中提到的别的书,或是同位作者的其他书来继续阅读,久而久之就能透过随机的阅读路径,读出了自己的阅读版图,进而内化成属于自己的资讯和创意系统。
但是对一般人而言,我认为读书并不是一件可以勉强的事。当你真的喜欢看书时,就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而不会觉得困难。就像有的人喜欢美食,有的人喜欢旅行,而我是喜欢看书、看电影。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读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他干脆不要去读,而应该去做自己觉得快乐的事。
阅读和写作就像呼吸一样
一天读一本书,但这样还不够。我觉得阅读和写作就像呼吸一样,有吸收就一定要有产出。当阅读过一些书,充分吸收之后,就需要产出,那就是写作。这两样东西是密不可分的,不可能只有呼没有吸,或者只有吸却没有呼。写作之所以很重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果只读不写,就没有一个思想整理的过程,读完一本书就如同过眼云烟。如果让你讲一个月前你写过书评的书,你一定会记得。 所以我给我的学生留的期末作业就是写一本书,从封面设计到全书内容的撰写、从怎么为这本书办发布会到怎么做宣传,全都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因为我觉得他们办得到。每个人都应该是作家,不一定是有知识的人才写书,而是有体悟的人就应该写书。书的力量太强大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沟通。网络也可以,因为博客的兴起,发表变得非常简单,省去得通过出版社才能出版的门槛,省去得上媒体才能暴红的关卡,我认为博客或豆瓣都是很棒的发表舞台。
创意的秘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陈刚)
在中文中,有的词本身就很有气质。创意这个词就是很有气质的词,这两个字里面就包含了无限的韵味和意绪。
广告业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个褒贬不一的行业。如果说,这个行业还有些微魅力的话,也只是因为创意了。绝大部分人喜欢广告,主要是因为创意。而绝大部分人希望进入广告圈,吸引力也主要是创意。
创意的魅力迷倒了无数红男绿女。
许多创意人也会介绍自己创意的经验和技巧,甚至可以讲到在创意的过程中,如何因为一些生活的细节突发奇想,然后产生了拍案叫绝的创意。
听的时候确实很过瘾,但听完之后,一旦回到自己的工作中,马上会像以往一样茫然一片。同样的策略,为什么别人会那样想,而自己苦思冥想也只能拿出一个平庸的方案?这种差距是无法解释似乎也无法通过学习来填平的。
创意的悲剧性和珍贵,就在于创意的技巧是没有办法复制的。从这个角度讲,创意是无法学习的。
如果创意是无法学习的,那么创意就只能是一种天赋了。
李欣频的这本书揭开了创意的真正秘密。
创意其实是可以学习的。创意不是一种技巧,创意的功夫,在创意之外。创意是人生资源的积累和能量的开发。所以如何创作出优秀的创意,首先要学习如何创造性地生活。只有掌握生活的技巧,不断丰富和深化人生的质量,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使能量瞬间进发,从而产生优秀的创意。
所以创意的技巧是人生积累的技巧。
这种技巧如果做一个不准确的概括,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万张碟。从广度和深度上体悟和感受生活,而读书和看碟的过程,既是间接接触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学习别人对生活的表达的一种方式。而这一切最终的目的,是形成自己的独特语言。
秘密一旦说出来就是最简单的。但在没有说出来之前,秘密始终是秘密。说出秘密的人,必定是这个领域优秀的一批人,卓有成就,洞彻自己和他人,并进行智慧的提炼。当读者阅读的时候,字里行间渗出的思想和结构,—下子令原本混乱迷茫的感觉清晰而完整起来。
这就是《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一书的秘密。这本书的秘密就是说出了创意的真正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