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族风情(城市文化读本)
分类
作者 田兆元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结合这一主题,我们推出了“城市文化读本”系列图书,介绍相关主题下的中国城市。《民族风情》立足介绍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中国城市。探讨中国的民族概念、城市与民族生活及民族发展的关系;凸显民族风情城市的美丽自然景观、多样性城市建筑和多彩民族生活画卷;展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如何共同造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本书四色印刷,图文并茂,文字优美,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体验中国民族风情城市之美。

内容推荐

中国这些具有民族风情的城市,是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汲取历史经验形成的。这样的城市格局,显示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熔炉,是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也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大势。欣赏中国城市的民族风情,就是在了解一幅幅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画卷,在观看一幕幕中国城市成长的灿烂图景。

目录

绪论 当民族与城市相遇

 一、中国的民族概念

 二、城市与民族生活

 三、城市演变与民族发展

 四、多民族的城市,多彩的城市

第一章 塞上都会——乌鲁木齐

 一、天山风景

 二、古道新城

 三、宗教信仰

 四、丝路诗情

 五、都市风物

第二章 草原青城——呼和浩特

 一、历史沿革

 二、青城景观

 三、传奇人物

 四、民问文艺

第三章 雪域佛国——拉萨

 一、拉萨历史

 二、拉萨景观

 三、传奇人物

 四、著名风物

第四章 深山神话——恩施

 一、巴人传奇

 二、生态文化

 三、名人传说

 四、城市景观

第五章 神秘湘西——凤凰

 一、凤凰沿革

 二、凤凰名人

 三、文化奇俗

 四、神秘传说

第六章 纳西古城——丽江

 一、丽江简史

 二、吾土吾民

 三、泡在丽江

 四、丽江故事

 五、丽江特产

后记

试读章节

作为城市的乌鲁木齐是非常年轻的,在《乌鲁木齐市志》第一卷中,真正载入史册的第一件事,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靖逆将军富宁安抵乌,而乌鲁木齐真正建市的历史不到百年。专门研究城市志的人不免有些尴尬,因为在清代以前的千百年间,乌鲁木齐的历史常常眉目不清。同那些赫赫有名的西域古城,比如高昌、楼兰、龟兹等相比,乌鲁木齐的专门史研究总有些资料不足的困窘。

不过,作为屯田之所和游牧栖息地的乌鲁木齐历史是非常久近的。由于地处“丝绸之路”北道的必经之地,乌鲁木齐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她见证了亚欧不同族群经济、生活、宗教、艺术碰撞交融的历史。东进西出的商旅驼队来来往往,朝拜传教的僧侣巡回徜徉,他们都有自己的来处与归属,而乌鲁木齐则与众多西域古城一道,汲取、提炼、沉淀,把不同色彩的文明融铸在自己的历史之中,为整个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增添了几许别样风情。

在没有文字记录的远古时代,新疆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眼睛和皮肤的颜色、衣着和装饰是什么样?这些只能通过对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来想象。根据天山南北的考古发掘研究,从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新疆人的老祖先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与亚洲、欧洲文明发展基本同步。那些稚拙粗朴的石器、彩陶器、青铜器与中原既有相同之处又体现出一些特点。相对中原地区的器物发展来看,他们彩陶器的制作和使用一直延续到铁器时代;青铜器则形制简单,只是小件工具和随身装饰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著名的殷商文化遗址——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750多件玉器中,居然有用新疆和田玉雕刻的陪葬品。我们不禁要问:在原始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和田玉是怎样穿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原的?

尽管整体上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但西域的战略地位却绝对不可忽视,这里是军事入侵的战略缓冲要地,东方文明输出的商路,西方文明进入的窗口。

新疆境内所发现的最早的文化遗址大多集中在天山以东、以南的绿洲和草原带。古代车师人也在至少2世纪以前就穿越了天山峡谷,给乌鲁木齐留下了最初的生存痕迹。这些星罗棋布的文化萌芽,到张骞出使西域时,已形成30多个规模不等的国家。其国民以天山为背景,牧马草原,耕耘绿洲。自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有文字记录的时代开始了,乌鲁木齐的历史脉络渐渐清晰起来,结束了几乎空白一片的史前阶段。

两汉至隋唐以前的乌鲁木齐,在拉锯战中一次次被争夺和占据。这片水草丰肥的牧场先后曾隶属于车师后国、劫国、卑陆国、北魏、前凉、柔然、高车、■哒、突厥、西突厥等诸多王国及游牧政权。这一段纷繁多变的过去,使这座城市的文化与历史因融合而丰富,因交流而变得成熟起来。

从地理分布来看,乌鲁木齐地处天山中段,经过天山峡谷南下可到高昌(吐鲁番),继而与南疆各绿洲打通联系;北上则经北庭(吉木萨尔)进入巴里坤草原,可与北疆的游牧部落互通有无。很自然的,这样一个天山南北的通道,在恰当的时候便一定会寻机绽放光彩,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事实上,在唐王朝建立庭州都护府(后升为北庭大都护府)前后,乌鲁木齐的作用便开始显示出来,并渐渐成为中原王朝在西域的重要驻军屯垦处所。

纵观整个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古代史,大概能够得到这样一种结论:凡是政权统一国力强盛的朝代,对西域就能实现有效控制,如西汉、唐、元、清等;相反的,若是政权孱弱,自身难保的,便会很快失去对西域的有效管辖权,比如在政权分立时期的南北朝、五代十国时代及宋代等时期。

学习历史总是能够教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中原与边疆的关系远远近近,几千年来仿佛就是这么微妙复杂。可是,怎样才能突破人力物力限制,最大程度地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呢?古人想出一个可操作性强而且充满智慧的方法——屯田。于是,每一个进入西域的中原兵士便有了双重身份,战时杀身报国,闲时开垦田园,既能完成朝廷使命,又能自力更生。乌鲁木齐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人气渐旺,慢慢在进出西域、连通南北的天山中部初露峥嵘。

大唐盛世,是令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为之自豪的时代,文学、艺术、经济、军事空前强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成果在长安被集体展示出来。一时间,长安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东方文明的魅力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周边辐射,而西域也在这样一段大好时光中首次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历代王朝对西域苦心经营的成果鲜明夺目:亚欧大陆文明交往的最重要的通道畅行无阻,终于在唐代爆发出所有的潜力,成为文明交汇、文化沟通的唯一桥梁。

“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来源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Richthofen)。这条路由张骞开拓,在唐代空前繁荣(当然,这条路在西汉之前也并非毫无踪迹,殷墟出土的和田玉器证明,它应该早在西汉以前就初现端倪了)。

这条“丝绸之路”其实还有很多的别称。比如“玉石之路”,深受文人雅士所推崇的,能够比拟君子之德的和田美玉便是通过这条路运往中原的。还可以叫做“陶瓷之路”,中东半岛的阿拉伯人就是在元代青花瓷的启发之下,烧制出了白底蓝花的精致瓷器。将之称为“香料之路”当然也能为人所理解,西亚、南亚的乳香、龙涎等各类香料经过这里运往长安,驼队一路叮当向东,风中弥漫着宜人的芳香。

只是用这些名称仿佛还不足以代表这条通道的多义性,倘若命名为“求法传教之路”,亦或是“歌舞传播”之路也非常恰切,因为在这条路上还曾经走过世界三大宗教的传播者: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元代的丘处机,天竺的昙无谶,龟兹的鸠摩罗什。而那些擅长反弹琵琶,大跳胡旋舞步的歌者与舞者,也是沿着这条路来到长安,把西域的乐舞带到了中原。

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感受,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管是面对其辉煌的过去,还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现在。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群的人们,因为陌生而产生隔膜、互生敌意,因为了解而熟悉交往、和睦友好。道路沟通的意义又岂止商贸往来?季羡林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感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这段话,只怕是对丝绸之路价值的最经典概括。

如果考古发掘与历史研究无误,那么位于乌鲁木齐市以南17公里处的乌拉泊古城就应该是地处丝路北道重镇的唐代轮台城了。抛开历史的考证不顾,当你置身于这座方圆不过五百米的古城废墟中,听着来自达坂城的狂风呼啸,眼看萧瑟秋意中随风摆动的芨芨草,遥望天山沉默地矗立于蓝天之下的时候,是否也萌生敬意呢?

在乌鲁木齐专门史中,尽管关于唐轮台古城的记录尚存有争议,不过关于丝路北道之“白水涧道”的历史记载却非常确切。《西州图经》云:“古道出交河县界,至西北向处月以西诸蕃,足水草,通车马”,这一路线大约是从吐鲁番的交河出发,翻越天山峡谷,经白水古城、轮台古城,然后直接与西去碎叶、地中海的丝路主干道相联。这是一条天山南北交通史上举足轻重的咽喉要道,也是丝绸之路主干道在疆内的重要分支。这里的白水涧,即乌鲁木齐市南郊的白杨沟水系;而白水城这个颇有古意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达坂城前身,在今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的西南方向。

王洛宾先生一曲《达坂城的姑娘》唱遍天下,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追寻浪漫爱情的梦想,可我们谁又还记得,在千百年前这里还曾是一个亚欧商旅过客频频光顾的小站呢?“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商旅东进西出的繁荣景象虽一去不再,而那些奢华精美的汉锦、汉绣、隋锦、唐锦,却在驼铃的陪伴中留在了西域的古老大地,留在了古代埃及、希腊、罗马、波斯人的记忆中。

唐宋以后,当丝绸之路因为人类航海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而黯然失色时,那些丝路主干道所途经的西域重镇——庭州、交河、高昌、龟兹、和阗、碎叶也逐渐沉寂下来,漫漫黄沙遮蔽了原有的喧嚣与繁华。只是,曾经的那个夏季牧场——乌鲁木齐却开始在古老的西域大地上吐露风华,准备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个因天时地利而汇聚人气,因丝路交通而逐渐兴起,因屯田驻军而发展壮大的美丽牧场,展示了她强大的生命活力,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潜能。

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755~1758年),已然成为回忆的轮台、白水古城旁边,一座初具规模的城池筑土而成,这就是今天的乌鲁木齐。乌鲁木齐这个名称显然不是来自汉语。它应该是在元、明两代游牧于此的蒙古人命名的,意思就是“美丽的牧场”。不过喜爱舞文弄墨的乾隆皇帝却不满意这个名字,他亲自为乌鲁木齐命名“迪化”,取其启迪智慧,教化民众之意。

有清以来,新疆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渐渐集于迪化一城,1884年光绪帝将迪化定为新疆的首府;1945年迪化得以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正式恢复使用“乌鲁木齐”的名称。至此,乌鲁木齐,这个沉淀了千年历史的交通重镇,会通中外的绿洲中心,日渐成为塞上都会,漠北明珠,在写尽沧桑印刻年轮的西域大地上,展示出自己新的生机。

P23-28

后记

城市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密切关联的话题。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代城市社会的主潮,而多元文化并存,是中国城市传统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多元多彩的民族风情城市,是中国城市文化最为绚烂的类型之一。

本书由田兆元担任主编,褚潇白协助主编工作。参与撰写的作者对相关民族城市有较为深入研究和了解,具体分工如下:

绪论,田兆元、褚潇白;乌鲁木齐,田欢;呼和浩特,田甜;拉萨,俞蓓;恩施,柳倩月;凤凰,丁宁;丽江,方小晏。

本书的资料和图片收集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由于图片众多,我们不能一一在书中注明,在此一并列出,以表谢意。

乌鲁木齐,田欢;呼和浩特,田甜;拉萨,朱霞、刘波;恩施,黄伟、刘伦文、刘绍敏、刘桃源、柳倩月、谭天仲、魏泉如、吴凡、吴华斌、肖华林、杨顺丕、袁桥、岳琴;凤凰,崔丽君、丁宁、黄晓雯、陆燕、沙济淳、尚志明、唐克俭;丽江,李慎、舒剑。

我们的作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单位,他们的单位都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方便,本书责编也为图书的编写做了不少工作,并给予了耐心的帮助,在此谨向以上帮助本书完成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本书编写组

2010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