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地球359°(一位德国工程师的工业之旅)》由斯蒂芬·西蒙斯著。
一位幽默感爆棚的德国工程师,38个全方位画面感的游记故事,颠覆你对世界的想象!
他是快乐的现场服务工程师,他的工作就是解决问题。他曾长期挤在狭窄的飞机座位中,不经意间用自己的文笔感动了老板,升到商务舱的他终于可以在旅途中冥想,像埃及艳后一样优雅地吃葡萄。他和客户一起拜菩萨,在赌场里充当观察家,在中国的电梯里享受被挤成馅儿饼,在伊朗体验“一千零一夜”,在土耳其遭遇腹泻和脱水,在南极陷入鲸鱼和海豹的“阴谋”……
然而他总是能迎来“土拨鼠日”,在年复一年的全球工作中体会旅行的快乐。他是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资深工程师,他是一位幽默感爆棚的资深老鲜肉,在这本书里讲述他的快乐和远方。他的故事是多层面的,娱乐的同时又深挖事物本质,发人深省又鼓励读者质疑主流价值观。
《环游地球359°(一位德国工程师的工业之旅)》作者斯蒂芬·西蒙斯是一位技术精湛的德国工程师,酷爱旅行,因工作关系走遍五大洲,远达南极,对工作旅行中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所接触的人们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并享受着这种经历。本书收录了作者在13个国家和地区的精彩游记,故事中透露出作者的环保理念、技术理念,并用幽默风趣的笔触抒发了对异域文化的好奇与独到解读。
乡路带我回家
众所周知,亚洲人是出了名的热情周到。如果您碰巧来过这里,我敢肯定您将马上亲身体验到他们的热情好客。
不管来的是商务人士还是游客,他们都会让客人们感觉宾至如归。从见面的那一刻开始,主人就全面关注客人,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细节也不例外(不必说,这背后隐藏了动机,主人可能是要在别人的帮助下达到某个目的)。这简直是对客人行为的全面监控。他如何表现?他如何反应?他的偏好是什么?他喜欢什么食物,不喜欢什么食物?
说实话,我是过了一段时间才注意到受到了特殊待遇。我第一次到中国出差期间,我提供服务的化工厂的初级经理雷蒙德(Raymond)很随意地问我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那时刚好在车上,车窗外掠过的风景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自行车之旅,还有旅行期间经常唱的一首歌。所以我说:“旅行的时候,我有时喜欢听约翰·丹佛(John Denver)的《乡路带我回家》。”
要是我早知道就好了!
在中国的日子很快过去了,几周后,我再一次到这个客户那儿出差。
我们的会面地点是上海浦东机场的10号出口,上次接我的司机已经恭候多时。我们将行李塞进汽车行李箱后,坐上车。他一拧开点火钥匙,CD播放器和汽车引擎同时启动,伴着清晰的吉他声,约翰·丹佛开始唱着:“我的天堂,西弗吉尼亚……乡村小路,带我回家,回到属于我的地方……”
那时,我高兴得几乎哽咽。然而,从那一刻开始,不管司机从机场接到酒店,从酒店到工作现场,还是从工作现场到市中心或者回酒店,一上车就有约翰·丹佛的陪伴。想想我受关注的程度,您可能会说:“这不是很好嘛,想得多么周到啊!”
当然好啊!尤其是头两三天真的陶醉其中,无法自拔。从第四天起不间断地听着约翰·丹佛,突然发现这首歌不仅仅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司机的脑中也一直在回荡着这首歌。起先他只是跟着旋律哼着,两天之后,司机就跟着唱了:“家乡小楼(路),得喔回驾(带我回家)……”
又过了两天,与这位中国版的约翰·丹佛同行之路似乎永无止境,令人遗憾的是,他那蹩脚的练习一点儿也没提高他的歌唱水平,这位“艺术家”认为他知道歌词。他一边唱,一边时不时地扫我一眼。可能是想了解这位西方来的客人怎么看这首歌。他还跟着节奏摇晃着脑袋,冲我满意地笑,就像一位母亲给孩子哼唱小曲似的:“啦,啦,啦,月亮上的人正在看着你……”
我不想妨碍这位中国约翰的幻想之旅,确信此次行程25分钟之内就会结束,我报之以谦和的笑容。我也许不应该这么做,事后诸葛亮啊!目光回到窗外马路,我轻柔地跟着音乐节奏以及他那恐怖的歌声摇晃着脑袋。折磨我的人将此视为对其艺术的肯定,更响亮的声音重唱一曲:“家乡小楼(路),得喔回驾(带我回家)……”
我们此刻生活在CD时代,我不寄希望于卡带来结束我的苦难,但车经过一些大坑时,音乐确实戛然而止,遗憾的是,约翰·丹佛和我的司机每次都能回到调子上来。“尽管中国的道路崎岖不平,但是没有一个坑洼大得能将这该死的CD甩出CD播放器。”我暗自寻思着,继续接受我的命运吧!
后来,我试了试心灵感应。我将注意力集中在汽车发动机盖,尽全力祈祷发动机盖底下冒白烟,如果发动机散热器坏了,我们就可以不再同行。诚然我得承认,这会导致我要徒步行走近10公里,但能换来内心的安宁。
引擎也不想回应我的祈祷,我开始寻找更实际的方法。也许我应该利用撬棍来结束这刺耳的声音。很快,我心安理得、明明白白地让司机明白:太多的关照让我非常痛苦。但这会伤害他,而且,我会与之前提到的“我喜欢听约翰·丹佛”的偏好自相矛盾。最糟糕的是,这可能会使我的信用受到质疑。您可能会说这是小心眼儿,但是毕竟亚洲人就是这么思考问题的。
如果约翰·丹佛没有死于飞机失事,他极有可能会故意跳车,来逃避中国人翻唱其著名歌曲的折磨,一天两次,还不得不听。跳吧!显然这就是解决办法。简单地打开车门跳下去……
那么就轮到司机去跟他的老板解释他是如何在空旷的道路上将乘客弄丢的。
大概4分钟后全部结束,吉他的尾音消失,一切归于安静。令我懊恼至极的是,我的亚洲朋友相信他已经掌握了我最喜欢的歌曲类型,给我放了更多约翰·丹佛的歌。接着是很多其他著名的乡村民谣,如《离家五百英里》《加利福尼亚蓝》和《如果你去旧金山》。幸运的是,我们德国的海诺(Heino)在中国鲜为人知,不然的话,我可能不是乘坐大众的帕萨特去工作现场,而是天天坐在“黄颜色汽车上”,穿过“高高的冷杉树林”海诺的另一首畅销金曲。,与哼着“女登山者”的的司机在一起。
P21-24
封面故事
“359°”
如果你看到书的标题,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是359°?为什么少了1??359°有两层含义,当然是与圆周360°有关。
就旅行方面而言,360°指的是“周游世界”,而359°却能提醒我们,没有人能看尽万物,不管你多么努力,多么快速地旅行,总有那么1°UI错过。
就日常生活而言,它提醒我们,没有人能完美地完成一项任务,不管你多磨用心,多么努力,总有那么1°的不足。
说起来,萌发359°这个概念缘起于2011年我出差到上海的经历。一个周日,我在逛街时看到“361°”,我惊奇地问自己:怎么可能,圆周角度大于360°。基于这个疑问,我开始查询相关资料。原来这个361°是一个运动品牌,他们公司官方的口号是“领先1°”。从技术角度出发,以及我环游世界的旅行经验来看,我觉得大于360°的圆周根本不可能,于是我的359°这个概念诞生了。
“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这句话的灵感源于2008年去英国利物浦出差。
我在为一篇新短篇故事收集资料时,读到一篇利物浦FC论坛上的文章。利物浦FC是利物浦最出名的一家足球俱乐部。这篇论坛文章讲述的是一出早期的百老汇音乐剧的插曲,由奥斯卡·哈姆斯特恩作词,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利物浦球迷将这首歌当成球场赞歌,每次都会在球员们走出球员通道奔向球场上的时候准时响起。
这首名为“你永远不会独行”的歌曲讲述的是一位孕妇遭受丈夫突然离世,鼓励她坚强面对未来。
受这则煽情的生活故事影响,我的思绪飘向客户方的同事——他们在这次机械维修中给了我强有力的、专业的支持。我这次来利物浦就是为了这套设备,来的时候带着深深的怀疑,整个人被负面情绪笼罩着,因为我担心可能无法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
但是最终我与他们一起成功完成了任务。
这个事件结合这首歌,遂激发我将歌词中的“walk(行走)”改成了“work(奋斗)”。我们独特的工作模式由此诞生,“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这句话便出现在这本书的封面上。
多数情况下,我都是独自去往世界各地的客户那儿,有时会有种孤独的感觉,在这沉重的时刻,“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能提醒我,即便当前我是独自一个人,但始终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不久前,我加入德国SMS公司。当时,我并不认识本书的作者,直到偶尔一次与别人交谈时,才第一次听说斯蒂芬·西蒙斯这个名字的。大家这样评论他:“他在家才待了几天,就坐立不安了。他衷心地盼望再一次来到梦想之地,开始下一轮有趣的工作,他才到了那儿一次。”听到这些,我才意识到我们在德国SMS公司工作的特色就是跑遍全球来完成公司的有趣项目。我顿时醍醐灌顶,这正是我们工作的乐趣所在。
各大洲的潜在客户会将询价函发到公司销售部,适当研究后,销售部的工作人员会给出合理的复函,复函不仅要在技术上具有可操作性,从经济角度上看也要具有吸引力。我们要为项目选择适当的设备、设备部件、具体的型号和尺寸。这项工作要求很高。我们的设备非常广泛,从磷虾加工到乙醇分离,从聚合物热解挥发到污泥干化,无所不包。大多数项目都需要对我们的薄层干化机、短程蒸发器、膜分离设备、黏胶处理机、干化机进行中试实验。实验结果是选择这些核心部件配套设备和装置的基础。我们会凭借专业经验和技术诀窍把设备设计得恰到好处,在工厂生产后,最后再和其他制造商制造的配套设备和相关部件一起,运送到客户的项目现场,即项目建设和设备调试的地点。
安装和调试设备期间,离不开本书作者的技术支持。我们永远也不知道项目现场有什么问题亟待解决。有时候设备启动会非常顺利,有时候冷却水泵转不起来了,一切都是未知,现场的状况,决定着客户的喜怒哀乐。就像我们在本书中所能感受到的那样,从荒芜的沙漠到繁华的亚洲都市,再到海上的磷虾渔船,所有地方和发生的状况,都需要手拿扳手的工业旅行者,用他们的创造力和专业知识,保证设备正常地运转。
贝恩德·格嫩恩(Bernd Genenger)博士
德国SMS公司销售总监
这本书以独特的技术视角、优美的语言和轻松的语气,带领读者跟随其远行的脚步穿越边界和时区,学习地理、历史、哲学、社会学、艺术、文化和沟通能力。
——新华网
看完这本书,会感觉自己刚随斯蒂芬完成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工业之旅,意犹未尽。
——中国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