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全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
《读库1405》是《读库》丛书的第一本。一共包含十篇文章,《告别演出》,《回城》,《纽卡斯尔的中国水手》,《半亩山池半壁天》,《1936年以前的肖》,《我自聊斋来》,《禁忌之盐》,《囊云、贡云与锁云》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库(1405) |
分类 | |
作者 | 张立宪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库》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全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 《读库1405》是《读库》丛书的第一本。一共包含十篇文章,《告别演出》,《回城》,《纽卡斯尔的中国水手》,《半亩山池半壁天》,《1936年以前的肖》,《我自聊斋来》,《禁忌之盐》,《囊云、贡云与锁云》等。 内容推荐 张立宪主编的《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当下“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 《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此书在编撰时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目录 告别演出 回城 纽卡斯尔的中国水手 半亩山池半壁天 1936年以前的肖 我自聊斋来 禁忌之盐 鹤的四季 改地名 囊云、贡云与锁云 试读章节 回城 火力 这些已经把新疆当作家园的人,忽然又记起了黄浦江畔,记起了自己原来是个上海人。 争抢回家的通行证 顾幸运只记得那是个冬日的傍晚,一整天的大田劳作之后,身处南疆阿克苏农一师五团的她,从广播里忽然听到有关知青回城的政策,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命运要有转机了。 团场的各个连队虽然分散,但幸亏都有广播站,就像那时全国各地的城乡一样,大喇叭挂在树上或房上,最高的房子上肯定有最大的喇叭。连队每天早中晚都用大喇叭广播,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播报各级的通知或任务安排,播送政治文件、大批判稿、革命歌曲、样板戏等等。大家一早起来,中午吃饭,或傍晚扛着农具从田间工地回来,大喇叭就在广播,在任何角落都能听到。 关于回城的政策,顾幸运就是这样从广播里听到的。听那意思是,如果上海的家里属于特困情况,本人就可以回去。她和旁边的同伴都互相诧异地看看,不用说,一下子意识到有回去的消息了! 人人都宁愿相信,只要上面开口子,就表示有希望。从这以后,他们没那么多心思干活了,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这些十几年前离开上海的人,毕竟都还年轻,三十出头,整天在田头工地,或是在地窝子、土坯房里跳啊、蹦啊、吵啊、说啊,好像就快要回去了。 那天,周敦福和其他人正在外面挖水渠,通信员往连部送信来了,路过他们旁边就掏出信看看说,谁谁谁,你们有信。有个人手最快,把信拆开一看,马上叫起来:“妈的!上海有好消息了,能顶替父母工作的可以回去啦!”在他们的心底,大概从来也没有放下梦里的石库门和南京路。同时,当十多年的青春抛撒在大漠戈壁,步入而立之年的“上海青年”大多在地窝子、土坯房里结婚生子,早已完成了从城市学生到兵团农工的转变。长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着婚姻嫁娶,养儿育女,忙着添置家什用具。而这个时候,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着超出他们想象的剧变。 七十年代后期,高考全面恢复,思想解放正在萌发,改革开放已经启动,给彷徨中的知青带来强烈冲击。上山下乡运动积重难返,长年远离家乡的知青正在出现倒流回城、上访请愿。返城风潮从边疆、乡村波及各地的大中小城市。 与早年从内地迁到新疆的老职工相比,上海支边青年虽然也已经在兵团安家,但是难以完全安心。漫长的岁月与遥远的距离,并未真正削弱思乡之情和内心的回城渴望。当那些六十年代末插队的弟妹们纷纷返城的时候,他们这些当初知青的先锋,再一次面临着人生选择的路口。 全国知青的所谓“胜利大逃亡”,是从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触发的,代表人物丁惠民,也是一位来自上海的知青。1978年9月,他冒着极大风险,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写了一封公开信,历数广大知青的困惑、烦恼和对生活的无望,希望能在政府的帮助下回到原籍。10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通知》。据说当时的一个背景是,邓小平委托一位分管的副总理组织调查知青的总体情况。得出的说法是,国家花了二百多个亿,那时的二百多个亿,换来几个不满意:“国家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地方政府和百姓不满意。” 进入1979年以后,这些支边在新疆的上海人从亲友的来信得知,全国都在松动。云南那边是疾风暴雨式,一下子争取了三个月,把问题解决了。新疆这边的上海支边青年也免不了要着急起来,心想怎么就把我们给忘了?在他们中间有一种说法,当年他们被动员出来支边的时候,没有父母当大官的,不是普通市民就是家庭出身不好的。但后来上山下乡的知青呢,父母当官的不少,因为在“文革”初期作为当权派给打倒,或靠边站了,他们的子女也只好走;到后来,爹妈平反的平反、解放的解放,又坐回到位子上,就赶紧把自己的孩子往怀里搂。 中央在解决云南知青问题的时候,有相关干部提出,应当一并考虑新疆的上海支边青年。但是从上海至新疆的列车搜集反映上去的信息是,他们每次探家都大包小包地往新疆运东西,可见已经很安心了,所以不必急于给他们解决。 1979年春节前的一天傍晚,南疆阿克苏农一师十四团的欧阳琏,从收音机里听到云南发起知青返城并取得成功的消息。当时他们正在排长家里,六个上海人坐在一起聊天,收音机开着,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和报纸摘要”,里面提到云南的事情。听完以后都没有走,谈到很晚,发发议论,后来忽然提出来,我们干脆也集体请愿吧,一拍即合。于是写了张海报:“定于正月初五星期天上午,在团部商店门外,举行上海支边知识青年聚会,商讨相关事宜。欢迎积极参加。” 这个消息一下子在整个团场传开了。到了那天,骑自行车的,坐毛驴车、牛车的,走路的,农场的上海青年能到的都到了,有的连队快要走空了。聚会的时候都站在那里,主要的话题就是讲云南知青、黑龙江知青能回去,我们在新疆的为什么不能回去?我们也要自己争取。 P24-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