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对“心理问题”这个词比较敏感。实际上,心理问题有程度的差别,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并不能画等号。在心理问题中,程度由轻到重可以划分为“心理烦恼”“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烦恼,是指在外界强烈刺激的作用下,个体出现暂时的情绪烦恼。主体对自己的情绪可以清晰识别并能适当地自我调节或求助于他人。心理烦恼一般不会持续影响自己很久,也不会给他人带来烦恼。比如:和同事发生误会,产生了心理烦恼,随着自我情绪调节或者相互间良好沟通,误会消除,心理烦恼也随之消除。
心理困扰,是指在轻微程度的个性缺陷,以及心理烦恼等因素的作用下,当个体面临挫折境遇时,出现难以摆脱的负向情绪和认知等问题,身边的人也许能发现,但是发现了只有部分理解。比如:看到别人拥有了某些东西,自己难免紧张和焦虑,不能安心工作,出现胃痛、失眠等一系列的生理症状。虽然明明知道自己是为什么焦虑,但是却无法摆脱。
心理障碍,是指由于个体存在明显的个性偏差,伴随一些轻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现持久的、较大范围的情绪障碍,自己只能部分识别但是无法摆脱,身边人会发现异样但是难以理解。比如:强迫行为症患者要求自己房间的一切必须高度整洁,连零食都得分成“罐头类”‘‘膨化食品类’'“奶制品类”“糖果类”摆放;或者强迫自己洗手,结果将手洗肿了都无法停止。对于这种心理障碍患者,普通人难以提供帮助,需要专科医院的心理医生对其进行治疗。
心理疾病,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等,是心理问题最严重的一种。此时病人会出现意识障碍、缺乏自知力,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等症状。比如:蜡样僵曲的病人(空心枕头)、被害妄想的病人(看到别人走近自己,就觉得这个人是某些外星系的人派来暗杀他的,表现得非常恐惧和害怕)。再比如认知错位,将自己当成蘑菇的精神病患者。
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心理困扰,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问题没有扩大化之前,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让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这也是爱自己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它能够让人生恢复快乐、安宁,真正享受生命的旅程。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一句话:“人需要困扰,困扰是心理健康的必需之物。”
虽然困扰让我们感到很不舒服,还可能引起身体上的不适,不过,困扰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心理困扰和困惑,说明我们在成长。就像航船行驶在海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浪一样。
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承认问题的存在,不在心中排斥、厌恶自己的问题,看清问题的所在。
想想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呢?不妨列一张清单。例如:
工作业绩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
做事没有激情,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不到最后一分钟便完不成工作。
人际交往中遇到一些麻烦,担心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怕无意说的话、做的事引起别人的误解。
和爸爸妈妈有一些代沟和摩擦。
总觉得自己无辜,口不择言,说出来的话伤害了别人还不自知。
心理敏感脆弱,总觉得别人故意针对自己找碴儿。
急躁,容易发脾气,越来越没有耐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越来越差,不信任自己,也不信任他人,凡事都抱着消极冷漠的态度。
这些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困扰,也会给我们带来挑战。如果处理不好,或是沉溺其中,将严重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
P4-5
当我们的身体有了不舒适感,很容易就能感觉到,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吃药、打针等方式将其治愈。然而,如果我们的心灵有了不舒适感,却很难察觉,更不知道怎样给它更好的安慰。
虽然心灵属于自我,但自我却往往不能完全接纳心灵,许多人正徘徊于自我与心灵之间的这一无人地带。当我们试图从外界寻找慰藉时会发现,绿洲在缩小、高山在变低、白云在飘走。只有从自我的内在发掘真实的过去和自我,才能发现更可爱的现实。
过去各种不愉快的遭遇,会在心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划痕。我们总认为,是这些痕迹让我们陷人无法自拔的境地。事实上,并不是内心创伤使我们沦为“负面特性”的牺牲品,而是我们对伤害的判断导致了负面性。当我们在自己的心目中是一个情绪低落或失败的人时,我们是否看到了需要我们去护理和照顾的内在创伤?
用接纳的态度对待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从对自我的关注过渡到对心灵的关注,需要能够和自己共处。你愿意了解自己的内心痛苦,接受它,理解它的起源,并允许它陪伴在你身边吗?
有一些情绪,你认为自己早就摆脱它们了,可它们却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那些让你憎恨的东西,一旦触碰,还是会让你生气,引起不安全感、懒惰、急躁等情绪。现在,试着去理解这些特点或脾性背后的真正动机。是什么迫使你一次又一次地感觉或做这些事?在这些动机背后,你又在恐惧什么?
当你能够察觉到,恐惧的核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你就已经接触到了心灵的真实。不管我们的外在行为应该受到怎样的谴责,如果你能认识到行为之下的疼痛、孤独和需要保护,你就已经接触到了那些负面行为的灵魂。
不管是他人还是自己,时常因为内心的恐惧而表现出侵略、上瘾、奉承、虚荣……如果我们对这些基于恐惧的行为进行评判,你的内心将越来越冰冷。当我们将有些行为判断为“坏”“有罪”或“愚笨”,对人对事就会态度严苛。这种心态,让你的表情严肃、双眼冷漠。 我们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和身边的事物进行评判?将它们严格用正确、错误,接纳、排斥区分开来?在这些评判之下,是怎样的恐惧?我们害怕面对深藏于内心的过去的黑暗。从本质上说,就是害怕生命——自己的和他人的。
一旦你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心中的那种潜藏在灵魂中的恐惧,就能走向内心的强大成熟。你可以宽容地看待他人,也能坦然地接纳自己。你不再陷入冲突和纠结,不再排斥和愤怒,并且可以对自己说:“对不起,过去我一直没有关注到你的需求。现在我知道了,你很害怕,我会帮助你,让我们一起走下去吧!”
在这个过程中,你将变得宽容而有爱。随着自我意识的恢复,你会想建立一种全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所有的看法在你的描述中将更倾向于中性,这意味着你只记下“那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也不是“那不是什么”。
当你能够认清过去的自己、现存的自己,通过透彻地观察能明了自身的因果,能找到恐惧的根源,就能通过自己看到一个透明的世界。不管那是怎样的视角,都意味着你可以放开心灵、放飞自由。
阅读杨安的人生哲学图书《疗愈》,你能够认清过去的自己、现存的自己,通过透彻地观察能明了自身的因果,能找到恐惧的根源,就能通过自己看到一个透明的世界。不管那是怎样的视角,都意味着你可以放开心灵、放飞自由。
杨安教授的催眠是通往心灵和潜意识的神奇工具,杨安教授的催眠适合任何人,是最快速最有效的心理提升和治疗方法,他可以输入任何你想要的指令,让你立刻有所改变,让你迅速开发内在的无穷智慧潜能和动力,迅速腾飞迈向人生的全方位成功。同时还可以提升您的学习力、记忆力、开发右大脑、梳理心理障碍、治疗精神类和生理类疾病。《疗愈》教会读者与过去和解,拥抱不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