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孔繁森来到我的宿舍,与我谈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送他时,在院子里,他看到我栽的一棵红柳树,便停住脚步关心地问:“活了没有?”于是,我们俩又站在红柳树的旁边,聊起了阿里地区怎样发展利用红柳防风固沙等等,聊着聊着,不料,太阳灶聚焦点正好对准孔书记的肘部,等他感觉到有什么不对时,已经晚了,他仅有的这件西服被烤糊了一大块。
事后,孔繁森心疼了好长时间,并找人在那件西服上打了块补丁,每逢下乡时,就是坐在房内,他也很少脱风衣。
1991年7月的一天,孔繁森带领工作组下乡搞调查研究。晚上,他有洗冷水澡的习惯,为了讲究卫生,他随手就把内衣内裤洗了,然后晾在帐篷外边的绳子上。下午了解情况回来,看见工作组的男同志都在那里指手画脚,品头论足。走近了,才知道大家是说他的内衣“有碍观瞻”,几乎是补丁摞补丁。
他风趣地回答:“反正穿在里边也看不见,法律也没规定,领导干部不能穿带补丁的内衣呀?”
通讯员帮他洗衣服时,看他的一件背心都破得不成样子了,便扔掉了,他又拣了回来洗净,自己缝缝补补又穿上了。
阿里地委宣传部理教科长(山东人)先后给孔繁森织过两件毛衣,但他都在下乡时送给老百姓了。
援藏干部,阿里地区普兰县委书记刘明说,有一次,孔繁森上街给两个女儿买衣服,“一条裤子要20多块钱,他不停地讲价,让人家便宜点、再便宜点。”
无独有偶,1997年7月中旬,我陪孔繁森夫人王庆芝到云南、贵州等地看望一些阿里援藏干部,到西安时,我们去逛市场,她看中了适合孔静孔玲穿的裤子,价格也是20元一条裤子,她一直讨价还价,最后以35元的价格买了两条。
二、吃兰州拉面的高级干部
1994年5月,孔繁森到北京向有关部门汇报阿里灾情,请求国家支持灾后重建工作。当时,我正好也在北京。有一次,我们下午一点要到国家发改委去,已经12点多了,中午饭还没吃,看见路边有家兰州拉面馆,孔繁森就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这家小面食馆条件很一般,而且人也很杂,我们正在犹豫时,孔繁森已经坐了下来,并且吩咐,一人一碗面,赶快吃。
就这样,我们啥菜也没有点,一碗兰州拉面了事。
在阿里,孔繁森吃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饭桌上的饭菜不能剩,如果有吃不完的,他就说谁点的谁吃完。
他儿子孔杰到阿里后,一次下乡时,吃中午饭的时候到了,正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我们在一个戈壁滩上停了下来,大家用“喷灯”烧开水,泡上方便面,正准备吃时,一阵狂风挟带着沙子扑面打来,大家赶紧用手捂住方便面盒。这时,行署副专员王玉昌笑着问孔杰:“小杰,这里苦不苦?”孔杰脱口而出:“这鬼天气,来前想都没想到!”孔繁森瞪了儿子一眼:“将就着吃吧,别太娇气了。”
P2-3
从1993年初到1994年11月,我有幸在阿里与孔繁森朝夕相处将近两年。两年中,留下了我许许多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时光如梭,岁月流逝,孔繁森逝世整整二十年了。但是我的阿里情结愈加浓厚,对孔繁森的怀念愈加强烈。每逢见到阿里的朋友,就有一种亲近感,就会格外地热情,谈话的主题总是离不开魂牵梦萦的阿里和孔繁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高瞻远瞩,锐意进取,反腐大刀阔斧,改革大展宏图。在这种形势下,孔繁森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显得弥足珍贵,人民更加需要,时代更加需要。
这些年,经常有人问我:孔繁森是不是像宣传的那样好?我回答:作报告时间有限,写文章篇幅有限,即使茶余饭后,也很少有充裕的时间听人细讲当年他的那些感人故事和动人事迹。
但是,几乎所有与孔繁森熟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在聊城、在拉萨、在阿里,孔繁森做过的好事说不尽,道不完。直到现在,许多人都还能随口讲出孔繁森生前所做的几件鲜为人知的好事。
生活中的孔繁森比报纸上、屏幕上宣传的还要好。他所做过的许许多多的好事,他身上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地方,还没有讲出来,写出来。
因此,在孔繁森逝世10周年前夕,我创作的《永远的孔繁森(之一)》出版了。
在《永远的孔繁森》中,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详尽的客观记录,让读者进一步走近孔繁森、进一步认识孔繁森。2013年11月29日,在聊城纪念孔繁森逝世19周年活动中,王克玉(孔繁森同事、山东原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人大副主任)对我讲:写孔繁森的书大概有十几本,你在阿里亲临其境、现身说法,写得好。
但是,我也有遗憾,由于这本书,只记录了我与孔繁森在阿里一起工作两年中的一些往事。尽管都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但对全面、完整地反映孔繁森明显有些不足。特别是该书当时印刷数量少,读者范围很窄,宣传效果也很有限。
日月匆匆,10年弹指间。在孔繁森逝世二十周年带来之际,我终于完成了《永远的孔繁森(之二)》。
写这本书有很大的难度。由于时间跨度大,当事人分散,采访和收集资料非常困难,但我还是克服了经费和本身伤病等困难,走了大半个中国,总算完成了这一心愿,弥补了心中的一块缺憾。
我之所以下功夫写这本书,一是因为孔繁森的事迹需要继续宣传。现在,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大多数人不知道或不了解孔繁森。我接触过一个企业的宣传部长,他竟然不知道孔繁森是谁,我还看到一位网友在网上说孔繁森出车祸是因为自己飙车。试问,20年前,领导干部有自己开车的吗?还有网友用一种极端的逆反心理来否定党报党刊的宣传,很不负责地乱发议论甚至妄加猜测,把孔繁森想象成日常生活中一些祸国殃民的腐败分子。我有必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孔繁森,这是我的良知和责任。二是因为多年以来,许多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名日公仆,实则老爷,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许多“老虎”和“苍蝇”严重败坏了我们党的声誉,玷污了我们党的形象,需要刮骨疗毒,需要拨乱反正,需要有一批像焦裕禄、孔繁森与郑培民这样的好领导干部来为我党提高执政能力输送营养液和提供正能量。三是因为2004年。习近平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就在《执政意识和执政素质至关重要》一文中向全省(浙江)领导干部提出要求:“像领导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英模人物那样,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公仆,做一个忠诚正直的党员,做一个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不变质的领导干部。”。他在讲到领导干部要树立五种崇高情感时,还要求“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他有一句名言: ‘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摘自习近平:《之江新语》)。他还用“百行以德为首”“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巴豆虽小坏肠胃,酒杯不深淹死人”等教育干部、警示干部。
在不久前召开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为政以德、政者正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等等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觉得,孔繁森身上蕴含了中华民族许许多多的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元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优秀美德,与人为善、诚实待人的思想品格,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忘我工作、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甘于清贫、艰苦朴素的高尚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胸怀,所有这些,都通过孔繁森点点滴滴而又真真切切的言语行动,集中在他身上。虽然孔繁森不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但是,请问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多年如一日,时时、处处、事事心里想着别人,心里装着人民,持之以恒地“鞠躬尽瘁”,直至“死而后已”?
新中国经过60多年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近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的现象。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每一位炎黄子孙,更应该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需要学习孔繁森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孔子日: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忙;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司马光据此立布衾铭:颜乐箪瓢,万世楷模。孔繁森正是如此。
就在本书已经完成排版之时,还有朋友或同事不断打来电话,说又想起了孔繁森的一些模范事迹。我知道孔繁森还有许许多多的事迹没有挖掘出来,由于自己水平和时间原因,该书还是留下了一些不足和缺憾,敬请读者见谅。我以后还会继续写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的老领导和好兄长,才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本书部分资料选自《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高原雪魂》《心碑》《永恒的纪念》《孔繁森》及《孔繁森之歌》等书,特向原作者和编者致谢。另外,本书与《永远的孔繁森》(之一)有一些个别重复的内容,包括孔繁森的基本情况与主要事迹,这主要是为使读者对孔繁森有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了解,敬请读者理解。
感谢陈孝忠、威武、王志东、崔建勇、黎穆萨、周美亭、曾钟等同志及聊城孔繁森纪念馆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
1994年11月19日,孔繁森书记与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汉昌,阿里行署专员达娃次仁(刚担任专员一周时间)率领阿里地区赴疆工作组一行13人抵达新疆。在完成了赴疆的各项任务后,11月25日陈汉昌由新疆乌鲁木齐返回西藏。孔书记与达娃次仁专员带领阿里地区10名同志继续留在新疆落实有关具体工作。
29日9点30分,孔书记和达娃次仁专员一行在完成与油田关于阿里使用液化气供应问题协商后离开克拉玛依市,前往位于原中苏边境的新疆自治区北部边城塔城,考察巴克图口岸。
车队在柏油路上疾驶,开阔的戈壁滩上的芨芨草、红柳等植物在车窗两边一闪而过。突然,万里长穹出现了一道明亮清澈的彩虹,彩虹凌空生出,横跨天地,孔书记让司机停车,他要下车拍摄照片,瞬间即逝的大自然奇景,对嗜好摄影的孑L繁森书记来说,一旦错失机会,将会留下他一生的缺憾。
他“啪啪”一连拍摄了几张,并以彩虹作背影让别人也为他拍了一张照片,才满意地上了车。
这时,前面开路的阿里地区公安处的警车早远驰而去.司机加大油门,风驰电掣般向前追去。由于路面有水和薄冰,司机处置不当,车祸便发生了,孔繁森书记从车内被甩出13米,摔断九根肋骨,其中一根刺人了内脏,导致大量内出血,没有留下一句话就……
时间定格在1994年11月29日12点50分。
12月8日,孔繁森遗体在克拉玛依市火化。
12月5日、8日、10日,在西藏阿里狮泉河、拉萨,在新疆乌鲁木齐,在山东聊城各地,党政军部门分别举行遗体告别或悼念仪式。在狮泉河的悼念会场里,一副醒目的挽联挂在两边: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
在这天的《阿里报》中“一瓣雪心慰忠魂”的文章写到:
一朵朵白花,象征着您仍活在人们的心里。
一个个花圈,为您在人们心中树起丰碑。
一块块黑纱,凝聚着人们对您的敬意。
一副副挽联,记载着人们对您的赞许。
您虽然死了,但是您还活着。
您永远活在阿里人民的心里!
后来,人们整理孑L繁森书记的遗物时,冲洗他最后拍摄的照片,却怎么也找不到那道戈壁彩虹的踪影。
有人说,那道七色彩虹已随孑L繁森书记相伴而去。孔繁森书记的生命似那道彩虹,一同化人了天际。
二十年来,每当想起孑L繁森书记的时候,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他严以律己、光明磊落的普通一生;他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共产党员的本色,几十年如一日,时时刻刻以身垂范;他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生命绝唱,赢得全国人民最深沉的爱和拥戴;他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忘我精神、那种理论联系实际,不说空话,说到做到,襟怀坦白的品德、那种平易近人,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岁月匆匆,孔繁森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新中国经过60多年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近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的现象。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每一位炎黄子孙,更应该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需要学习孔繁森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柴腾虎编著的《永远的孔繁森(之二纪念孔繁森逝世20周年)》为纪念文集,为读者展现了孔繁森书记更多的感人肺腑的事迹,让读者了解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孔繁森。
柴腾虎编著的《永远的孔繁森(之二纪念孔繁森逝世20周年)》为纪念文集,作者曾参与援藏工作两年,与孔繁森书记在西藏阿里共事,作为他的部下和好友多次参与孔繁森事迹的宣讲工作。本书从亲历者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孔繁森书记更多的感人肺腑的事迹,让读者了解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孔繁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