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浦书院设立之初,曾经考察过很多地方落脚:两处海边、一处海岛,还有一处在鲁西平原。这些地方今天看来各有利弊。一西部平原显然离传统文化根脉更近,民族文化的根基在那儿。但是海滩美丽,海湾漂亮。鲁东南的一处海湾也有很多松林,缺点是地势低洼,每隔一些年就会有风暴潮来袭。
找来找去,最后选址在龙口湾以东的这个地方。
现在的龙口市属于秦始皇时期郡县制的古黄县,那时的面积比现在要大得多。黄县是古代东夷时期莱子古国最重要的地区,有一个说法,认为这里就是齐国将莱子国逼迫东迁的国都。由此往东南二十多华里有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地,叫“归城故城遗址”,就是考古人士说的东莱古国的都城。一些最有名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出土文物,大量来自这一带。
可见这里的文化渊源很深。
今天的龙口从地图上看就像一只犄角的小小分叉,而这只犄角由渤海湾伸出,直向着更辽阔的海域——黄海伸去。而这支犄角的分又是探向了相反的方向,好像格外留恋渤海的一次回望似的,这就形成了龙口湾。龙口全境由面积大致相当的三部分组成:山区、丘陵和平原。这三个部分自南往北依次展开。最北边是胶东丘陵北部的一片冲洪积平原,离海岸大约七八华里的一片,是海冲积平原,也就是海浪海风海沙的合力,把冲洪积平原压在了下边,再次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沙粒,当地人叫做“大沙滩”。
据书上记载,直到上世纪30年代左右,这片大沙滩以及四面还是无边的树林。那是一片自然林,稀疏相间,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一直绵延到很远。古代讲到蛮荒,说“人民不胜鸟兽虫蛇”,听着有趣好玩,实际上那时的日子是很难过的。由此也可以想见这个边缘地带的情形,显然是极端荒凉的。直到40年代中期,这里还是人烟稀少,几乎没有太大的村落。比如离这里较近的一个村子算是很大的了,它的名字叫“灯影”,可能是当年有人往北部荒野走,远远看见有闪烁的一点灯火吧。那时林子里大概只有零星的居民,是渔人或猎人,后来才一点点繁衍成今天这样的自然村。
记忆中这个地方全是自然林,树木品种很杂,长得最大最多的有橡树和白杨,有洋槐和合欢树、柳树等。松树是五六十年代植起的人工林,为了防风,它的位置更靠近大海。自然林是最诱惑人的,树种杂,分布得没有规律,神秘极了。50年代末这里还是一片蛮荒面貌,是典型的边地荒原。那时来往出没的不过是猎人、采药的人、打鱼的人,林子里一些弯曲小路就是他们踩下的。这些小路纵横交织,形成了迷宫。
如果一般的人进了林子,十有八九要迷路,说不定要出大问题。
记得离林子不远的一个村子就出过一个吓人的事情。那里有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就是因为在林子里迷了路——他不知怎么一个人深入了林子内部,看到了一个动物,这个动物很怪,从背影上看很像一个人。他跟它打招呼,它也不理;他追上去拍了它的肩膀一下,它就猛地回头,露出了一张野兽的毛脸。他立刻吓得倒在了地上,人事不省。从此以后他再也长不大了,据说是给“吓散了骨头”。于是医生要根据他的形体做一个石膏床,让他每天躺在上边好几个小时,以便将散开的骨架收拢起来,长出正常的骨骼——我们几个同学去看过,见他真的躺在一个石膏床上。我至今还记得他头上戴着针织小帽,正中还有彩色的三条杠。
这不是传说,而是真事。他的石膏床大约每年都要重新做一个,一直到他的骨胳长好,长得强壮起来。
只要想到过去,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片林子的神秘,它的一些无尽的故事。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林子开始缩小,但也只是相对而言,在一般人眼里它还是无边无际的大。这里先是成立了一个国营林场,再后来又有了一个国营园艺场。大约也就是这时候,在国营林场的经营下,开始了近海防风林的栽种,这就有了几万亩的黑松林——它与无边的自然林混到了一起,算是人们对原来那片缩小的林子的一种补偿吧。
有关材料上介绍书院,只说它四周原来的树林有两万六千亩,这是不对的,应该是几倍于这个数字。
有一部中篇小说,九万多字的《蘑菇七种》,就是写了那时候的林场记忆。书中的描述并没有多少夸张,真是那样怪异和神秘。它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中期,也就是人工林刚开始栽培不久的时候,林场成立大概没有多少年。
丘陵北部的这片冲洪积平原上,自南向北有几条主要的河流,按大小排列为黄水河、绛水河、泳汶河与港栾河。
万松浦东边紧邻的就是港栾河,现在看它像一条大水渠一样狭窄,可是在七八年前还是一条中型河流的模样,经常可以看到渔人在上面撒网。而在古代它是很宽的,河床大约有一百五十米,里面有很多航船,河湾就是一个大码头。现在从这里往南不远的“港口栾家村”,通常简称为“港栾村”,就是以这个河头(的)码头取的名字。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