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适应也好,学会改变也好,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有一副聪慧的头脑和灵动的眼睛,让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许多时候,我们出入的地方并不都是壮观的大门,或虽有大门也不是随时可以出入的。在这时你就要学会弯腰和侧身,只有暂时放下自己的尊贵和体面,你才能够出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大门之外。要学会改变,就是要时刻准备好应变的策略,审时度势,这正是在社会中做事,特别是在职场中做事的人,尤其是决策人所必备的,只有具备学会改变的思维头脑,才能保证自己的公司或事业立于不败之地。有些时候,迫切应该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人类可以经由改变自己而改变命运。如果你对现在的处境感到不满,那就请你学会主动地适应和改变,你会成为命运的主宰者;被动地适应和改变,你只能终生受命运的摆布。
先适应,再改变,这是成功的铁律。因为它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无论对于哪个行业,经营人际关系也好,经商也好,谋职也好,为官也好,都必须要经历适应、后改变的发展过程。遵循了这条铁律,你的事业就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学会了适应和改变,你就会成为事业中的佼佼者。
按照人们的美好愿望,好人总是一生平安,其实不然,一个人要一生生活得好,需要许多条件因素,如不具备这些条件,好人也未必就有好报。
华佗是位好人,但他不了解人性的变化,更不会适应,所以,他好心好意想救曹操的命,反而被其杀害。
光绪皇帝同样是位好人。他想改革旧制、振兴国家,但是他不知道如何变通才能与时俱进,所以,他虽有一片好心,却未办成好事,不仅害得“六君子”丢了性命,而且自己还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忧郁成疾,悲愤而死。下面我们要说的苏东坡也是一个好人,是个聪明人,但他又是一个不能适应环境要求的人,因此他的命运也曲折多艰。
苏东坡是一位伟大的天才,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诗词脍炙人口、千古流芳。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去看,苏东坡无疑是成功的;但从做人的角度去看,苏东坡似乎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准确地说,也不是力不从心,而是苏东坡“不识时务”。他从来都是凭着性情去做人,从来就不想改变自己,也不愿意改变自己。
苏东坡是一个好人,但从人生的角度看他并没有得到好报,他的一生几乎是在贬谪中度过的。中年时,规贬谪到了湖北黄冈。此时,虽然他内心苦闷,但毕竟贬谪的地方不算太远,而且自己还身强力壮,还能经得起这次打击。对一般人来说,一生有这一次挫折就足够了,但苏东坡的命运要比一般人苦得多、曲折得多。一个人62岁时,应该是考虑安度晚年的时候了,然而,苏东坡却在人生的风烛残年之际又一次遭到了贬谪,而且是越贬越远,被贬到了荒无人烟的海南岛。此时,苦难深重的老人感觉到他再也没有生还的可能了,便把家眷安置在了大陆,只让三子苏过随行。他说他到达海南岛后,首先要做的是棺材,其次要做的是坟墓,死后就葬在海南。
在那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孤独地漂泊着,他从哪里来?他要向哪里去?他的命运似乎从来都由不得自己。他只能悲伤地向大陆望去,向家乡望去。但大海茫茫,他哪里能看见大陆,看见家乡?他看见的只是望不到头的海水。老人痛苦万分:我这一生啊!哪里才是苦难的终结呢?…………
这就是苏东坡,这就是苏东坡苦海无边的人生。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苏东坡的命运如此多艰呢?
有人说,是“因为统治者的黑暗!”也有人说,是“因为小人的陷害!”
然而,人们不禁要问:“如果是统治者的黑暗,别的人为何不像他那样呢?如果是小人的陷害,难道聪明绝顶的苏东坡对付不了几个小人?”细细想来,苏东坡命运多艰的原因正是在于他自己,在于他自己的不合时宜。这一点,苏东坡自己也非常清楚。一次,苏东坡吃完午饭后,捧着肚子,问左右的人说:“你们猜一猜,我这肚中装着什么?”一位女仆颇为机敏地答道:“都是文章!”苏东坡不满意地摇了摇头。另一位女仆说:“满腹都是机关!”苏东坡仍摇了摇头。这时,爱妾王朝云走过来,对苏东坡说:“你呀!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东坡听后,长叹一声:“知我者,朝云也!”
据说,苏东坡出生的时候,天庭饱满,鼻如悬胆,一双眼睛宛如两泓山泉一般。众人皆说这孩子前途无量,而父亲苏洵看了很久才对夫人说:“这孩子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不通机变,日久必定遭人口舌之诬,一生恐怕多有磨难。”
不管上面这个传说真实不真实,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信的,这就是父亲苏洵早就对苏东坡的不合时宜有所察觉。 苏东坡的一生确实如此。他的性格直露、毫不掩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他不管客观情况怎样,不管对方是王安石、司马光,还是阴险小人。他都一样对待。他认为正确的,他就坚持到底;他认为错误的,他就反对到底。当时的政坛有“新党”和“旧党”两派。“新党”以王安石为首,主张变法;“旧党”以司马光为首,反对变法。苏东坡呢?他与司马光交往很深,关系不错,又与王安石同出一门,也无话不谈。按理说,这两派无论谁掌权,他都能如鱼得水。但苏东坡恰恰相反,他总不合时宜:王安石掌权时,他说司马光的好话,王安石认为他是旧党,要打击他;等到司马光掌权时,他又替王安石说话,司马光又认为他是新党,又打击他。就这样他不合时宜地夹在两党之间,自然命运就变得艰险起来。虽然苏东坡自己问心无愧,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出于一片赤子之心,但客观效果却恰恰相反,他是好心没办成好事,又让自己受尽了折磨。客观地说,即使是世界上被公认为最伟大的人物他也只能按照客观现实和规律办事,否则他在现实中的伟大形象将是短暂的,因为历史可以打造英雄,英雄却左右不了历史。所以,任何人的行为和言论都不可能随心所欲,但苏东坡却偏偏要做一个随心所欲的人。他毫无顾忌,想说就说,谁也劝不住他,谁也没有资格劝他。如果他的这些不善变通的行为仅仅表现在文学艺术的领域,自然无可厚非,也许还被当作是文人的风骨和个性而受人推崇,但在充满复杂斗争的政界,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社会就不会容他了。
P3-5
就当今时代,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而言,永远都是先有社会后有个人,它不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纠缠不清。一个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社会上,要想生存就要首先披上社会的外衣,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积极主动地被社会所同化。你也许很有个性,也很有能力,而且拥有的是能改变社会的能力。但你个性再强,如果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那你必将成为孤家寡人;你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单枪匹马、挥刀舞棒地去改变社会。一个人的发展、成功历程必然是先去适应环境,洞悉环境的本质和底里后,再努力改变自己。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当你发现自己改变不了环境时,你不妨学会先改变你自己。改变自己的目的,就是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融人环境,然后再变被动为主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敢精神去逐渐改变环境。所以,先适应,再改变,这是成功的定律。
适应能力对一个成大事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你做事、谋生存的基础,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对于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来说,与其选择违逆和对抗,还不如选择适应和乖顺对我们更有利。我们要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因为谁也无法让环境随人意愿去改变,你可以改变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没有,又谈何成就自己的梦想呢?学会适应主要不在于适应自己,而是力图适应别人;学会适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自己,迎合环境和适应环境。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在社会竞争的舞台上开辟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站稳自己的脚跟。
但一味地去适应别人适应环境,必然使自己永远处于被动地位,使自己永远跟在别人的后头。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味地适应就是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想有大成就、大作为,就必须要学会改变环境,创造环境。环境是我们用来改善的,而不仅仅是用来适应的。
如果你能够改变自己,其实也就是在改变环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环境。我们虽然生存在同一片蓝天下,其实是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因为环境是相对于每个人的生命主体而言的,每个生命主体看到的世界并不会完全一样。有人看得很重的东西,有人却视之如敝屣。俄国作家索尔尼仁琴说过的:每一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每一个生命的消亡,都是他的宇宙的消亡。叔本华则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在死亡前都会意识到自己世界的末日来临了。因此,他得出的结论就是:世界是我的意志与我的表象。如此来看,你不能够改变环境,还能够改变什么?记住:你就是环境中的一分子,而且是环境中最重要的那一份。你改变了自己,也就是在改变环境,关键是看你怎么改。
学会适应也好,学会改变也好,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有一副聪慧的头脑和灵动的眼睛,让自己做生活的有心人。在许多时候,我们出入的地方并不都是壮观的大门,或虽有大门也不是随时可以出入的。在这时你就要学会弯腰和侧身,只有暂时放下自己的尊贵和体面,你才能够出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大门之外。要学会改变,就是要时刻准备好应变的策略,审时度势,这正是在社会中做事,特别是在职场中做事的人,尤其是决策人所必备的,只有具备学会改变的思维头脑,才能保证自己的公司或事业立于不败之地。有些时候,迫切应该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人类可以经由改变自己而改变命运。如果你对现在的处境感到不满,那就请你学会主动地适应和改变,你会成为命运的主宰者;被动地适应和改变,你只能终生受命运的摆布。
先适应,再改变,这是成功的铁律。因为它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无论对于哪个行业,经营人际关系也好,经商也好,谋职也好,为官也好,都必须要经历先适应、后改变的发展过程。遵循了这条铁律,你的事业就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学会了适应和改变,你就会成为事业中的佼佼者。
作者
2010年3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