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台上台下张火丁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景贤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程派为“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所创,作为程派第三代传人,张火丁师承京剧大师赵荣琛,在继承和发展程派艺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先后创演了《绝路问苍天》、《白蛇传》、《梁祝》等程派戏,她创演的京剧现代戏《江姐》成为我国首部流派现代戏和首部流派现代戏电影。她的唱腔风格独具,不仅体现了程派艺术和婉如萧、清脆似笛的特色,而且融入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戏迷和专家称之为“程腔张韵”。她先后荣获中国京剧之星、中国戏剧梅花奖和国粹传承大奖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京剧百美图,是我国首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个人演唱会的京剧演员。

著名作家莫言、陈忠实分别为本书题写书名和题词。莫言写道,“水袖翻飞美难收,凌波莲步掌上轻。听君一曲春闺梦,十万貔貅罢长征。”陈忠实则以“戏魂”二字相赠。杨景贤所著的《台上台下张火丁》系独家采写,书中有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均系首次公开披露。

内容推荐

杨景贤所著的《台上台下张火丁》系独家采写,书中有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均系首次公开披露:张火丁童年时代曾被认为没有艺术细胞,“丑小鸭”是如何变成“白天鹅”的?如今张火丁名扬梨园,她的名字的寓意是什么?在她四考戏校中又经历了些什么?她为何能赢得众多戏迷的喜爱?她是如何赢得京剧大师赵荣琛青睐的?她的父亲在其成长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台上台下张火丁》中都可找到答案。

目录

前言

一 祖父爱上了文艺

 曾祖父是“奇人”

 祖父痴迷艺术

二 父亲进入演艺圈

 一场戏改变人生轨迹

 父子同台献艺

 父亲圆了梨园梦

 幸遇名师学丑角

三 诞生在“水房子”

 思女梦成真

 父亲两度历险

 张火丁名字的由来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举家迁廊坊

四 唱评剧爱京剧

 体验“江湖”生活

 痴迷京剧的情结

五 坎坷的考戏校之路

 三考戏校难如愿

 一个冒险的抉择

六 京剧启蒙老师王兰香

 独特的学艺生活

 打开京剧之门的“金钥匙”

七 天津戏校的学艺生活

 一封信叩开戏校之门

 戏校首位自费生

 师承李近秋习张派

 自学《坐宫》成“看家戏”

 南下四川初显身手

 师承渠天凰、张芝兰习梅派

 聆听关肃霜的教诲

 师承孟宪嵘习程派

八 师承李文敏

 考入战友京剧团

 师承名师,专习程派

 亮相京城

 随武丑泰斗津门行

 心系京剧方执着

九 拜名师技艺大进

 徐笠翁荐名师

 赵荣琛的关门弟子

十 首次举办专场演出

 宋任穷的关怀

 冯牧写前言

 专场演出“动”京城

十一 进入中国京剧艺术最高殿堂

 首演程派名剧《锁麟囊》

 众口皆溢美

十二 痛别恩师赵荣琛

 先师风范永留心间

 为恩师举办专场演出

十三 红线女识才爱才

 慧眼识珠

 羊城评赞

十四 当选中国京剧之星

 八星光耀菊坛

 “一个好角儿”

十五 新版《秋江》首次公演

 成功塑造陈妙常

 赴香港参加回归演出

十六 从“自学”《春闺梦》到“改造”《春闺梦》

 “悟”字当头

 “新”字于心

十七 宝岛台湾之行

 为程派艺术争辉

 拒演“红包会”

十八 强素质攻读研究生

 向新艳秋学《鸳鸯冢》

 成就梨园佳话

十九 专场演出轰动京城

 精湛技艺火爆市场

 “丛芳艺苑簇欣荣”

二十 古城西安“摘梅花”

 “艺术要靠观众给分”

 荣膺中国戏剧梅花奖

二十一 创演程派《白蛇传》

 演绎经典,挑战自我

 融入新的艺术理念

 轰动北大校园

二十二 津门行人气飚升

 接受天津戏迷的“考试”

 两次“忘词”仍精彩

二十三 专心继承探索发展

 为艺术插上“翅膀”

 毕业论文成范文

二十四 打造京剧现代戏《江姐》

 首部流派现代戏

 创新的“牵头者”

 成功塑造英雄江姐

 《江姐》搬上银幕

 赴德国科隆演出

二十五 京剧史上的首个工作室

 故乡行走红泉城

 新机制彰显活力

 火爆江城武汉

二十六 演绎京剧版《梁祝》

 “狂客”为角儿写戏

 自任导演出手不凡

 一座新的里程碑

二十七 视戏迷如上帝

 火丁“温暖”戏迷,戏迷“温暖”火丁

 “误落凡尘的仙女”

 戏迷追星的故事

二十八 公演《鸳鸯冢》

 饰演小家碧玉亦精彩

 活脱脱的小花旦

二十九 唱响人民大会堂

 超级人气,叹为观止

 38万元献爱心

 京剧振兴靠好角

三十 高沽的人品

 “非常难得的一个人”

 一个木象显孝心

 德艺铸戏魂

 成功的谜底

后记

试读章节

曾祖父是“奇人”

张火丁祖籍济南章丘,这里曾诞生了中国最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清代咸丰末期,张火丁的先祖张正在当地生活困顿,无法维持,便带领一家十几口人闯关东,当时并没有目的,一家人漫无边际地走着,一边走一边行乞。当时先祖张正认为关东土地多,只要舍得出力流汗,总能养家糊口。当他们一家人走到辽宁省昌图县城西大波林子村时,看到这里还有生存空间,便落户在大波林子村,靠给有钱人打短工维持生计。太祖张庭英因家庭困顿,无钱娶妻,三十多岁了还是孑然一身。此时,村里一大户人家有一位姑娘,由于找对象过于挑剔,都二十五六了,还未嫁出去。现在二十五六的姑娘未出嫁者比比皆是,但在当时,却是一个“老姑娘”了,是一个不容易找到婆家的“老大难”了。正因为这样,上天把缘分赐给了光棍张庭英。这位曲姓姑娘“下嫁”给张家,后来生下了张火丁的曾祖父张显。张显在长成小伙儿后,身高在一米八以上,身材魁梧健壮,力大无穷,被当地人视为“奇人”。有一次,张显肩挑二百多斤重的东西,要过一座独木桥,当时跟随的五弟胆量极小,看到滔滔的河水,头脑发晕,心慌肉跳,不敢行走。于是,张显背上背着弟弟,肩挑200余斤的重担,从容地走过了独木桥。当时瓜园买瓜论挑不论斤,只要你有力气把瓜从瓜地里挑出去,瓜就归你。张显不用扁担,而是找来一个大粗杠子,用秫秸编了两个大篓子,将数百斤的瓜挑出瓜地,结果五个人才将这一担瓜运走。张显力大无穷,饭量也十分惊人。他一餐能吃二十多个大馒头。由于他饭量太大,一般雇主都不愿雇他,因此生活依旧拮据。后来张显到吉林省通榆县西艾力做长工,在那里找到了出路,于是把昌图县的亲戚全接了过去。后来,张火丁的祖父张成林就降生在西艾力。

祖父痴迷艺术

西艾力是盐碱地,庄稼收成不好。张显给人家做长工,人家又不给房子住,生活很难维持。于是一家人继续向北行进,最终落脚在吉林省洮南县。张火丁的父亲张一便诞生在这里。那时张成林在洮南县城以打短工谋生计,他学了成衣匠(裁缝)。这时,张成林有机会接触小市民,成为他热爱艺术的起源。在学成衣匠的同时,张成林还给东家买菜做饭。无论什么社会,无论人有多穷,但他们对娱乐的喜好是不会泯灭的。张成林年轻时爱听戏和唱戏,他经常参与一些文娱活动,如听评书、扭秧歌等,这恐怕就是张家的艺术起源。张家涉入娱乐圈是自张火丁的祖父张成林开始的。张成林痴迷艺术,但张火丁的曾祖父张显却对此十分不屑,以为儿子是不务正业,张成林为此时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但张成林无法割舍对文艺的喜爱,而且在他的影响下,二弟张成春、小弟张成富均喜欢上了文艺。一个儿子喜欢艺术就够烦的了,如今三个儿子都爱上了艺术,张火丁的曾祖父也十分无奈,只好听之任之了。

日军侵略东北时,疯狂地抓劳工。张成林与二弟张成春均当过劳工,那种日子真是暗无天日,苦不堪言。那时流行一种传染病,张成林被感染,生命危在旦夕。丧心病狂、灭绝人性的日本侵略者一看病人不行了,就将人装在木箱内,然后就抬到后山,浇上汽油进行焚烧。这天,命悬一线的张成林也被装在了木箱内,也许张成林命不该绝,在准备将他抬到后山进行焚烧时,突然间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下。此时主管焚烧者说,先把箱子放在这里,等下完雨再烧吧!当时钉的箱子很简陋,有很大的缝隙。在箱子里面的张成林被冰凉的雨水一浇,居然清醒了过来,但他干着急,无法从箱子里出来。待到雨过天晴之后,焚烧者准备抬箱子焚烧张成林时,突然发现他还活着,便打开箱子将他抬了出来。张成林踏了一下地狱门槛,居然又死而复生,那真是个奇迹。真应该感谢上天那场及时雨,否则,张成林一命归西,便不会有张一,更不会有张火丁了。

在解放战争时期,张成林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某担架队任队长,参加过著名的锦州战役,后来转业到了地方后,在区上担任公安助理,参加过土改和剿匪。张成林成为张家第一位走向革命道路的人。由于在革命队伍的锻炼,他学到了文化知识,告别了文盲。张成林爱好文艺的初衷依旧,只要有机会,他就要参与文艺活动。1950年过大年,张成林决定办一支秧歌队。这时张火丁的父亲张一已经九岁了,也成为秧歌队的成员。这样,张家两代四口人成为秧歌队的成员,张成春担任秧歌队的头,他男扮女装,扮成《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其余人便扮成《打渔杀家》中的人物。张成林扮演萧恩,张成富扮演萧桂英,张火丁的父亲张一扮演教师爷。大家踩着高跷,扭起了秧歌,吸引着大批观众齐声喊好。这是张家首次出现在表演行列里,这时的张一已经上学读书了。

P2-4

序言

我自小喜爱京剧,在少年时代,时常结伴去观看传统京剧演出,对京剧的化妆、行头和唱腔兴趣浓浓。那时对京剧只是好奇,对“古代人”有一种神秘感,由于对京剧知识一无所知,自然不能完全看懂剧情。少年时代对武打戏尤为青睐,看得如醉如痴,对于我这个对京剧艺术懵懂的少年来说,看一场武打戏就算是一种精神享受了。

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传统京剧被作为“四旧”扫出舞台,失去这样一种精神享受,心中不免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十余年未能看到传统京剧,一直是我心中的块垒,总感到这么优美的戏剧艺术,不能在舞台上展现,真是令人遗憾,同时又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文艺迎来了春天,传统京剧重新登上舞台。作为一个传统京剧爱好者,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也许时间间隔太久,自己对传统戏剧的热爱已经与少年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不再有少年时代那种痴迷情结了。各种娱乐艺术门类的增加,已经使传统京剧在自己的艺术天地中占不到重要的位置了。

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中央电视台偶然看到张火丁主演的程派名剧《锁麟囊》,顿时被剧中的情节和主角精妙绝伦的表演所陶醉。从此,张火丁这个名字便镌刻在我的心中。她的表演美轮美奂,给人一种精神享受。传统京剧在张火丁的演绎下,显得更加富有魅力,更加具有艺术光彩,令人如醉如痴,欲罢不能。一出《锁麟囊》,使我重新迷上了传统京剧,重新认识到京剧艺术无穷的魅力。自此后,张火丁成为我心中的偶像。我喜欢张火丁,除了她精妙绝伦的艺术外,在她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另类气质,这种气质使张火丁的艺品和人品大放异彩,相映成辉。在京剧舞台上,不少青年女演员扮相十分俊美,但张火丁的美却有点与众不同,她的扮相也很美,但她的美有一种古典风韵,这种风韵成为京剧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令众多戏迷为之兴奋,为之仰慕,为之陶醉。难怪有戏迷将张火丁比作“误落凡尘的仙女”呢!

我第一次看到张火丁清唱,是在澳门回归祖国的一次晚会上。首次在荧屏上看到张火丁的“庐山真面目”,给我的感受是气质高雅,清新脱俗。不穿戏装的张火丁依然很美,尤其是那种古典美的风韵并没有因为不穿戏装而消失,反而“味道”更浓了。

自从在“荧屏”上“结识”张火丁之后,我的生活有了一种精神追求,我开始关注张火丁的演出,只要节目预报有张火丁的演出,我几乎一次也未落下,即使再忙,也要挤出时间进行观看,在观看中享受京剧艺术的魅力。因为喜欢张火丁,我成为一位痴迷京剧艺术的发烧友。

2001年4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我与山东画报社记者高玉琦先生专程由济南来到北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采访著名青年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有幸见到自己心仪已久的偶像,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们在中国京剧院接待室见到了张火丁。站在我们面前的张火丁身着一袭黑衣,风姿绰约,形象很靓,一双俊眼灵动有神,透出一种和善的光芒。名扬神州的张火丁,虽然不善言辞,但待人真诚,从她那甜蜜的微笑中,感受到外表内敛的她,胸中有火一样的热情。对于自己的艺术经历,张火丁并没有谈很多。她说,自己的艺术经历父亲最清楚,他老人家将会抽时间向我们作一介绍。

第三天下午,张火丁的父亲张一来到了我们居住的宾馆,张一先生性格爽快,为人朴实厚道,讲话声若洪钟,有东北人的豪侠之气。果然,张一对女儿火丁的艺术经历如数家珍,他侃侃而谈,言谈中不时地流露出对爱女火丁的关爱之情。同时,记者从中了解到,在张火丁的艺术经历中,张一为女儿付出了太多的心血。这次与张一的交往,使我们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当我撰写的文章《张火丁火了梨园》发表后,张一先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我的文风朴实,在朴实中见功力,是他看到撰写张火丁文章中的佳作之一。自此后,我与张一先生的联系更多了,由于我们不在同一座城市,难以有机会促膝长谈。为此,电话便成为我们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

自2001年之后,我有机会在剧场观看张火丁的演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享受。我在北京观看了张火丁主演的《锁麟囊》、《荒山泪》、《白蛇传》、《梁祝》、《鸳鸯冢》、《红鬃烈马》和《江姐》等。在济南观看了张火丁主演的《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和《大登殿》等。现场观看演出与荧屏上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近距离欣赏张火丁的艺术,感受她的艺术魅力,那种感觉真是妙极了!那是一种精神享受和艺术享受,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张火丁的艺术,以及全面地了解她的艺品和人品,大有裨益。

在中国还没有一名演员像张火丁这样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原因不仅在于她形象靓丽,气质高雅,演艺出众,而且还在于她身上体现了一种特有的气质,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正”。张火丁的艺术成就不仅仅来自于她的天赋,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她的精神和气质。每位演员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魅力,但张火丁的魅力很有个性,正是这种个性化十足的魅力,才使得那么多青年男女为之倾倒,为之迷醉。在当今时代,不乏有天赋的演员,但像张火丁这样正气如虹的演员却极为罕见。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张火丁能独善其身,抵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殊为不易。她真正称得上是德艺双馨的典范。当然,张火丁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她个人的执著奋斗外,还在于她继承了前辈大师的艺品和人品。在抗日战争时期,程砚秋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走下了心爱的舞台,去当一名农家翁,这是何等的气节!多么高远的境界!在民族利益面前,他居然舍弃了自己心爱的艺术,以示对日本侵略者的抗议,真可谓“正气映日月,浩气贯长虹”。张火丁在台湾演出时,面对“红包会”的滚滚金钱,她丝毫不为所动,为了京剧艺术和程派艺术的尊严,她拂袖而去。她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偶然的,这说明张火丁在继承先师艺品的同时,她也很好地继承了他的人品。一个“正”字很好地诠释了张火丁的精神境界。

张火丁的唱腔艺术是她艺术元素中的亮点之一。凡是看过张火丁演出者,无不为她那美妙动听的唱腔所陶醉。张火丁在继承程派唱腔艺术庄美、纯正、深沉、凝重和幽远个性的基础上,倾力打造具有个人鲜明特色的艺术风格。不少戏迷都有这样的感受,张火丁的演唱韵味浓郁,清新雅致,使人如饮甘醴,回味无穷。有的戏迷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来形容张火丁唱腔之美妙。张火丁的唱腔不仅好听、耐听,而且耐品,越品越有味道。张火丁唱腔特色在哪里?一些专家和戏迷对张火丁的唱腔进行了艺术上的探索,最终用四个字进行了科学概括,这四个字就是——“程腔张韵”。用“程腔张韵”来诠释张火丁的演唱艺术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张火丁从艺以来先后学过张派、梅派和程派。当她决定工程派之后,并没有对其他艺术流派采取摒弃的做法,而是博采众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将其有机地融合到程派艺术中去。张火丁虚怀若谷,不拘门户之见,善于吸纳众家之长,只要对提高艺术有益,她均采用拿来主义。1995年,张火丁拜见了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两人一见如故,一向不善言辞的张火丁好像有许多话要对这位评剧名家说。新凤霞幽默风趣地说:“火丁,我是京戏改评戏,你是评戏改京戏,我俩杀了个过河。”新凤霞当年曾向程砚秋大师学过《锁麟囊》,对程腔有所研究,她曾亲自指导过张火丁行腔中的咬字和气口的运用技巧,使火丁受益匪浅。张火丁十分喜欢新凤霞老师的唱腔艺术。她说:“新凤霞老师大小嗓结合堪称绝妙,韵味浓郁,悦耳动听。”因此,张火丁在演唱中注重借鉴新凤霞的演唱艺术,把新凤霞的唱腔技巧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演唱中。张火丁还注重研究粤剧大师红线女的演唱艺术。当年,红线女曾给张火丁教过粤剧《卖荔枝》,使张火丁有机会涉猎红派唱腔。她科学吸收红派唱腔中的艺术元素,并将其融合在自己的唱腔艺术中。随着艺术阅历的增长、文化底蕴的厚实,张火丁这种融合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于是,张火丁在这种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色彩和与众不同的演唱风格。而“张韵”就是这种融合中的“果实”。

纵观中外艺术史,凡是有活力的艺术,都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发展是艺术生命之源。张火丁的演唱艺术为何能受到众多戏迷的青睐?因为她在继承程派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她不仅在程派剧目上有发展,而且在程派唱腔上也有发展。“程腔张韵”就是张火丁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的生动体现,也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随着对张火丁的深入了解,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使我萌生了为她写传记的冲动。如果能将张火丁的艺术人生用传记这种文学形式表述出来,不仅对张火丁本人,对整个文艺界都很有价值。当今文艺界需要火炬,尤其是在戏剧艺术比较疲软的状况下,需要用火炬来点燃激情,需要用火炬照亮前进的航程,张火丁就是这样一把火炬,她在艺术上的成功,她高洁的品行,她对京剧艺术火一样的热情,就如同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中国文艺界需要这样的火炬。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张火丁时,张火丁并不同意给自己写传记。她认为自己还很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况且自己与那些老一辈艺术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一名年轻演员,应当虚心向老艺术家求教,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上执著追求,力争在艺术上卓有建树。但我给张火丁写艺术经历和人生经历的目的不是为她歌功颂德,而是通过她在艺术道路上艰难跋涉中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为艺术界注入一种精神元素,尤其是让青年演员从张火丁成长的道路中领悟一个真理:在艺术的海洋里,只要目标明确,百折不挠,奋发进取,就有希望采撷到成功的鲜花。

当我把为张火丁写传记的想法与张一先生交流后,张先生开始也有些踌躇,认为现在张火丁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给她写传记有点早。但在我真诚的感化和执著的坚持下,张一先生还是赞同了我的想法,并给予我积极的支持。2003年11月,在北京大栅栏的一家宾馆,我与张一先生聊起了张火丁的艺术人生。张一先生不仅具有非凡的记忆力,而且他是一个有心人,对于女儿成长中的重要事件,多数作过记录,在张火丁成长的艺术经历中,不仅倾注了张一伟大的父爱,而且也显示了张一不同凡响的目光,他能在火丁未成名之前就能预见到她的未来,为女儿的事业作了那么多铺垫工作,付出的心血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样一种伟大的父爱,这样一种远见卓识,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张一是做过演员和导演的人,他的叙述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但字字句句朴实无华,没有任何夸张的成分。他虽然在交谈中倾注了对爱女火丁的爱,但他实话实说,没有任何演绎的成分,听来真实可信。为栽培这朵艺术奇葩,张一先生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

真实是传记之“魂”。在撰写张火丁的艺术人生时,笔者不仅饱蘸着真情,而且始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用素描的手法来展示张火丁的艺术人生。张火丁的艺术经历和人生经历中,确实有不少使人心潮激荡、感人肺腑的故事。如何去表现这些故事?是用华丽的语言去打动读者?还是用事实和真情去打动读者?我选择了后者,我认为“天然去雕饰”的效果要更好些,用真情和事实说话,比任何华丽的词藻更有感染力。然而,在写作过程中,我时常遭遇痛苦的熬煎。张火丁实在是太出色了!我在表现这个人物时,有时会感到笔拙、词穷。因为张火丁异彩纷呈的艺术人生就像一部史诗,作者表达起来难免会有一种“江郎才尽”的感觉。

客观地说,这部书并非是张火丁的传记,只是她艺术人生中的一个片断。因为三十多岁的张火丁,今后的艺术之路还很长,还会续写更多的辉煌。但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凸显了张火丁在踏向成功之途的奋斗历程,尤其是展示了她在成名和成功前的坎坷经历。这种坎坷的经历对于读者和张火丁本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坎坷的人生经历更能放射出璀璨的火花。

作为一名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作为红透梨园的大角儿,火丁的做人始终保持低调,她不事张扬,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张火丁再三叮咛我不能忘记那些帮助和提携自己的人,因为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也凝聚了他们大量的心血。

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段话在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张火丁在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上历经坎坷,也曾受到一些不太客观的评说,但她有一颗包容之心。她对此并没有任何怨恨和不快,反而认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自己,给予自己一种向上的动力。作为一名三十多岁的青年艺术家,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度,令人肃然起敬!相信火丁对人的真诚,对艺术的执著,以及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会叩动你的心弦,继而使你的心灵产生震撼。她在当今滚滚的红尘中,能远离世俗,远离功利,做到超然待人生,实属不易。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张火丁的成功,与其是得益于她的艺品,不如说是得益于她的人品,是高洁的人品造就了卓尔不群的张火丁。

我相信这部书对于那些喜爱或者想了解张火丁的读者会有所帮助。因为这部书是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撰写的,它记录了一个鲜活的、生动的、真实的张火丁。

杨景贤

后记

我在写了一个比较长的前言之后,本来不想再写后记。那么,为什么又要写呢?一是意犹未尽,感到有些话在前言中表述不太合适,需要在后记中进行补充;二是有了前言,没有后记,总感到有些缺憾。

《台上台下张火丁》是如何成书的?我在前言中已有阐述。但这部书如何得到出版社的青睐?我还要说上几句。我在写好《台上台下张火丁》的初稿后,当时还没想到送哪家出版社出版。一天,我与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董明庆先生聊天时,他问我:“你近来都写过什么作品?”我对他言道:“我近来写了一位在中国梨园颇负盛名的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董明庆先生问我这位艺术家姓甚名谁时,我说道:“她是中国京剧院青衣演员,名字叫张火丁。”董先生略显激动地说:“你说的是唱程派的张火丁?”我说:“是呀!你熟悉她?”董先生说道:“我岂止是熟悉,我还很喜欢她的艺术呢!你能否把书的提纲及有关章节发给我看看?让我拜读一下?”后来,我给董先生发去书中的一个章节。董先生很快给我打来电话,说:“写得很好啊!我跟社里领导汇报过了,如果你想在我社出书,可否来签个合同?”这个消息对我来说是始料不及的,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自然十分高兴。于是,我与山东画报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从我本人来说,选择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台上台下张火丁》一书,并不完全是因为该社看好我这部书稿,也并不因为和董先生比较熟悉,而是山东画报出版社这个品牌口碑很好,值得信赖。该社以出版人文类图书为主,出的书很有文化品位,很讲究社会效益。该社还曾获得过不少国内大奖,是一个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出版社。就这样,我与山东画报出版社“敲定”了《台上台下张火丁》一书。  这部书只用了两幅张火丁的照片,一张是她的生活照,一张是她的剧照。生活照代表张火丁台下的生活;剧照代表张火丁台上的生活。有的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张火丁有那么多生活照和剧照,为何只用了两张照片?特别是那些喜欢张火丁的戏迷,他们更希望在书中看到更多火丁的照片。其实,作为作者,我的心情和广大火丁迷是一样的,也希望多刊载一些火丁的照片,以丰富书的内容,增加书籍的厚重感。但只用两张照片是张火丁的意思。她以为书主要是让读者读文字的,照片放多了会增加书的成本,也会给读者增加负担。她希望这部书简洁明快,能方便读者阅读就可以了。这就是张火丁与众不同的地方,她一向追求朴实无华,力戒奢华。她在舞台上为戏迷着想,在出书时又为读者考虑,这是张火丁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她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

在本书中,请了两位在当今文坛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大家题了字。他们是著名作家莫言和陈忠实。这两位作家题字由我相约。他们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当我说起自己给张火丁作传时,他们都很支持我,在百忙中题了字。这两幅字对我来说弥足珍贵。他们不仅作品一流,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且都很重视和喜欢传统文化。像莫言先生为张火丁书写的那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诗意很美,且很有意境,对火丁的艺术有点睛之笔,说明莫言先生对张火丁的艺术不仅很了解,而且颇有研究。陈忠实先生所书“戏魂”两个大字,遒劲洒脱,颇见功力。“戏魂”是对张火丁艺术的一种评价,代表了戏迷的心声。在这里,我特向这两位文坛名家致以真挚的谢意!

在本书的写作中,张一先生给我的帮助最大。在京城我俩进行了两天多的对话,这两天多的对话是我写作这部书的主要“源泉”。后来,我们又多次见面,张一先生又给我提供了不少素材,我真打心眼里感谢这位兄长,数年的交往,我们已成为很亲密的朋友。

在本书写作中,借鉴了有关张火丁的某些资料,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笔者水平所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同时,对给予本书帮助的董卿等同志一并表示感谢!

杨景贤

2008年11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丛芳艺苑族欣荣,赵系秋声别有情。应是传薪传续火,张灯会意谢高明。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奚派传人、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

目前戏曲界女演员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女性的美。古代女性有妩媚之美、娇柔之美、典雅之美和皮之美,演不出这些美可能是缺乏文化修荐的问题。……火丁演出了古典美,这很了不起。我喜欢火丁是因为她人老实,不狡猾。她外表是沉默的,内心却有一团火。追求艺术的火。

——粤剧大师红线女

她是有理想,有奋斗目标的。火丁很有发展前途,前面的路还很长,还要多下功夫。程派艺术,艺如其人。……学程派不仅要研究艺术,也要研究人。希望火丁能深入研究程派艺术的精髓,不断进步。

——京剧大师程砚秋之子程永江

一是我喜欢她的演唱,沉郁、深婉、洗丽、细腻,一个字,雅!二是我喜欢她、本人的仪表风度,朴素、大方、不饰于外而中秀自溢,一个字,雅!她的人雅,艺雅。

——北京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钱世明

喜欢张火丁的人很特别,很多人并不是戏迷,也并不了解程派,他们或是被、她特殊的名字,或是被她含蓄内敛的气喷,抑或是被她低回幽怨的嗓音所吸引,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不少人虽然不懂程派,不了解程砚秋,但愿意从自己喜欢的火丁身上找到认同。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燕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5: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