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致我们遥远的青春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亚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大荒兵团知青故事,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

我们确实幸运,目睹了时代的斑斓色彩,伟大的民族复兴;我们曾经不幸,经历过清苦的贫瘠年代,青春的荒诞不经。人生值得珍视的,或许就是那些创伤与痛苦、爱恋与遗憾,那些湿漉漉的记忆,那些在黑土地上沸腾过的青春浪花……谨此,纪念“知青大潮”四十周年!

内容推荐

本书以“我”——一九六九届北京知青刘涛的视角和讲述,回望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生活,缅怀一段极其特殊的北大青春岁月。一群年轻人抱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激情和理想,远离亲人,在蓝天、黑土、白桦林的世界里,反复经受酷暑严寒、繁重劳动、严酷政治、城市与边疆生活反差的考验。经历了文宣队演出、武装排训练、水泥试验、黄书事件、伐木事故等一系列人生悲喜剧,直至知青返城风愈刮愈烈,建设兵团行将撤销,知青们屯垦戍边的热情彻底崩溃。北大荒见证了知青的流血、流汗、流泪,从狂热到迷惘到冷静到反思的成长、成熟;也见证了他们稚嫩、纯真、曲折的初恋和友情。他们思念倒下的战友,擦干悲怆的泪水,带着深深的遗憾和惆怅,告别青春,告别黑土地。

小说融化了一代知青的怀旧情结,情感真挚,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起伏跌宕,具有浓郁的时代氛围和极强的可读性,堪称后知青文学长篇力作。

目录

01 出发

02 连队

03 任务

04 一班

05 情趣

06 团部

07 割草

08 盖坯棚

09 半夜行动

10 宣传队

11 创作

12 演出

13 过年

14 水泥试验

15 三排

16 割麦

17 老曲

18 武装排

19 脱产军训

20 训练成果

21 扑火

22 学新闻

23 初恋

24 龙口夺粮

25 赠书

26 蜂场

27 探亲

28 看戏

29 水利会战

30 情殇

31 入团

32 架线

33 佳木斯做客

34 积肥

35 改稿奇遇

36 喜悲之情

37 创作班

38 位置

39 动摇

40 茫然

41 辛连长

42 黄书事件

43 探监

44 推荐上学

45 割大豆

46 严冬

47 悲情

48 大吴

49 纪大仙

50 迷茫

51 不算恋爱

52 派争

53 情波

54 燃烧

55 乐极之悲

56 震动

57 长征组歌

58 崩溃

59 调转

60 悲情之夜

61 失落

62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01 出发

“什么时候啦,送行李的卡车还不见踪影?”

女同学裴清抽动着鼻翼,凑到我身旁,郁闷地说道。我一边点头说,是啊,拿到行李才算顺利到达,一边下意识后撤一步。没留神脚下湿滑,吧唧跌坐在地。众人哄笑。裴清尖着嗓子叫道,谁让你假正经,自讨没趣儿!我感觉屁股上湿叽叽,懊丧地摸到一手泥。刚下过雨的黑土地稠油般滑腻。

北大荒已现凉意。天空云雾消散,西方裸露一片湛蓝,橘红色晚霞将连队驻地前那条蜿蜒的沙石公路镀上了一层薄金。漫山遍野的植物也因此活泼起来,苍绿、翠绿、嫩绿点缀其中,挤挤挨挨,错落辉映。路旁那片年轻的白桦林宛如精神抖擞的战士,静悄悄卫戍驻地。叶片上水珠儿盈盈闪动,透出诱人的浪漫光彩,平添出雨后的安宁。

告别北京火车站的刹那,我恍如丧家犬一般逃之天天,带着对城市骚乱与喧嚣的厌倦。由国家心脏引发的狂热躁动,漫天扬尘一时难以澄清。这场秋雨宛若圣坛洒落的清水,呛人的尘埃逐水而下,让我们油然生出被北大荒远接高迎的自豪感。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绿色植物的香氛,淡淡的腐殖质味道,和烧柴火的气息。

我悠然沉浸在原野牧歌般的悠闲天地中,品味着世外桃源般的无忧无虑。组长姜虹风拂柳摆走到我面前,半含羞涩地说,刘涛同学,看你弄的,黄裤子后面一大摊泥印子!黄裤子?这可是我父亲穿过的旧军裤!没情绪浪费口舌给她解释这些,我满不在乎随口一答说,没事,一阵风就吹干啦!

无意看了姜虹一眼,我忽然发现这个绰号“林妹妹”的大小姐,有一种不事雕琢的清纯韵味,颇具江南姑娘的秀气,瓜子脸上嵌着一双柳叶眉,只可惜眼睛小了点儿,胸部发育可能慢了半拍,唉,要是能配上李秀荣那个饱满的……咯噔一下,我莫名其妙涌出一股难以遏制的激动!这个不良欲念,令人心惊。我灵机一动,提醒说,姜虹,同学二字已经过时了,自从登上知青专列,咱们就算走上社会,现在都是战友……或者叫北大荒的荒友?

姜虹不以为然地撇撇嘴说,刘涛,别跟我耍臭贫!人家问你正经事,记得李秀荣分到了几连?

哈,居然提到李秀荣,多有意思?好像刚分手的老同学又重逢,我眼前晃动一张张熟悉面孔,如数家珍说,李秀荣吗?分到农业九连耪大地,左右逃不过她那个受累命!齐建国分到农业二连,离集贤火车站最近!郭文革在学校挺激进,八成是为了照顾那小子情绪,发配他去远离团部的十八连!李停战这小子算最运气,留在团部机关直属警通排,当首长警卫员,发真枪站岗,多美啊……

姜虹嗤笑道,美,美什么?臭美呗!依我看,说不定他爸巴结上什么兵团领导,这小子受到某种特殊照顾,难道这也算运气?人家可不像我爸那么清高,规规矩矩做学问,吃了大半辈子粉笔末儿!

李停战是我哥们儿,岂容他人肆意攻击?我冷笑着回敬道,嘿嘿,玩学问才算有真本事!别看你爸现在沦为“臭老九”,早晚还会吃香!何况你爸是清华园知名教授,得意门生都有当上部委高官的,还不知足?换了俺们平头百姓,就剩下满大街要饭喽!

姜虹嗔怪道,真够讨厌!谁不知谁家老底儿?你们高干家过去没少享受“特供”,在外面还要故意装出平头百姓样子?

自知不是姜虹唇枪舌剑的对手,我偃旗息鼓道,得啦,亲人远在几千里外,对你我都是鞭长莫及,咱们只能跑到这疙瘩人生地不熟的北大荒,当这份儿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知青……我龇牙咧嘴装出二傻相儿,气得她推我一把,撅嘴道,滚,赖了巴叽的,就没个正经时候?她常耍大小姐脾气,没人跟她一般见识。

璀璨的晚霞仅仅闪现一下,瞬间隐没,天光变幻成隐藏某种诡谲的青白色。阳光温馨散尽,气温仿佛失脚跌一跤,阵风裹着逼人凉意袭来,我忍不住打个寒战,有某种不良预感。

不知何时,绰号“鬼精灵”的小个子张明远闲来无聊,与又瘦又高的石军歌玩起“撞拐”。他们一高一矮,各自扳起一条腿来个金鸡独立,像袋鼠那样蹦蹦跳跳,相互撞将起来。

姜虹郁郁寡欢地咬住下唇,盯住我,一声长叹道,唉——真舍不得离开学校!我妈在家说,上山下乡也是国家没办法的办法!我不屑一顾道,咱们留在学校还有意义吗?轮番学了一年多“工农兵”,学到多少狗屁知识?

我与姜虹闲聊之际,撞拐的石军歌脚下一滑,身不由己扑向我,我随之撞向呆子一般想心事的姜虹,冷不防的碰撞连锁反应,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姜虹像枯树枝般摔在泥泞里,单薄的身子趴在地上半天没动,好像脑袋摔蒙了。众人一时呆了,纷纷猜测这个意外变故的严重后果。

裴清狠狠瞪我一眼,抢先一步上前俯身搀扶姜虹。姜虹哼哼唧唧勉强站起,半边脸和半片儿身子乃至头发上沾着脏兮兮泥水,不时往下滴答着。姜虹哭哭啼啼骂道,呜呜……该死的缺德鬼!行李没到,这,这可怎么好?让人哪儿去找衣服换!她匆忙打听水房方位,旋风般跑去擦洗,裴清好像很不放心,贴身保镖般跟上去。

她俩回来时,裴清一副悻悻然神色,姜虹的鬓角滴着水珠儿,上衣那一侧也是湿唧唧,蓝裤子依然挂着深浅不一的泥污。

有个跛腿男人像矮墩墩菜坛,一摇一摆晃过来,距离我们还远,便站定,弓腰驼背,斜着右腿,扁塌的胸部有些可笑地挺起来,从腰间抽出一把明晃晃军号,一手叉腰,滴滴答答吹响,号音尖厉而急促。众人愕然,面面相觑。

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汉子健步来到我们面前,整一下发白的军装,掸掸旧军帽上的砖灰,再端正扣在脑袋上,绛红色方脸上不大的眼睛连眨几下,增添了一些威严,厚实的嘴唇咧开一笑,额头浮现几道鲜明的抬头纹。他的声音有些嘶哑,却中气十足:新来的知青同志,咱姓孙,是连长……哦,孙连长!一连之长!我们的注意力,齐刷刷集中到绛红色方脸上。孙连长说完这一句,便收敛笑容道,刚才林司号员吹的是紧急集合号!

孙连长稍作停顿,粗粗嗓门喊道,同志们,现在有临时任务!全体都有,听我口令——紧急集合!

P1-3

后记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九六八年组建,一九七六年撤销,历时短暂。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知青故事可歌可泣,就像那片神奇的黑土地,蕴藏了丰富的矿藏。建设兵团原建制撤销后,改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改革开放给黑土地带来巨大变化,新世纪以来,他们带着绿色农产品多次来京参展,几乎每次都邀请在京的老知青聚会座谈。数次相见,作者产生了负债感,愧对第二故乡亲人,尤其现在农场的场长,恰好是作者当年下乡时连队老书记的儿子。可敬的老一代垦荒战士多已作古,可是知青的感情没有作古,得到岁月阳光雨露的滋润,无时无刻不在发酵,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作者告别了多年漂泊的日子,定居北京,世纪之交终于摆脱了繁忙和蜗居的窘境,享有一张安静的书桌。静夜里,作者面对皓月反思,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虽已遥远,但饱蘸着血汗的青春爱恋却很近,这对于今天和明天,对于知青以及下一代(八〇后),或许还有滋润和珍惜价值。

二〇〇四年初,作者从翻阅知青历史研究著作入手,找到了创作感觉,设定第一人称为表现视角,写出十万多字,结识了《十月》文学杂志社的编辑宗永平,一席长谈,小说暂名《沸腾的黑土地》并改写一遍。当年曾朝夕相处的人物呼之欲出,作者与之同悲欢、共命运,花费了两年的业余时间完成小说初稿。作者的妻子也是北大荒知青,鼎力支持,相伴度过创作的寂寞时光。作者的母亲生前爱读小说,但是坚持不看此书稿,不忍回味知青年代里母亲思儿的滋味。在她身患绝症的艰难时刻,得知儿子为书稿的结尾而苦恼,提供了“回环式结尾”的建议,促成本书前后呼应,结构基本完整。

感谢宗永平编辑的真诚指点,小说经过八次修改,于二〇〇九年初秋修定。感谢中国青年音像出版社黄大卫社长的鼎力推荐。感谢本书的责编、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编辑室曾玉立主任,提供了富有诗意的书名《致我们遥远的青春》,精心润色编辑,并为该书如期出版付出诸多努力。

小说出版前,作者参考了责编的意见,再次修改后定稿。因水平所限,小说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权作引玉之砖,求教于知青朋友和各位读者。

小说纯属典型化生活的表现形式。作者不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而是依据真实生活进行的合理故事构想和环境再创造,小说人物如与某君相似,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作者由衷地拜托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