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庚被赞为“戏剧界的顾准”,从其留存于世的日记,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戏剧史乃至知识分子精神史之脉络。
张庚是早期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与延安戏剧的领导者,日记显示在历次运动中,环境越严苛,他的艺术主张越清醒,越自觉,越执著。而两种状态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内心纠结。
《张庚日记(共3册)》中处处散发着张庚对中国戏剧的艺术主张、求索意识及价值判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庚日记(共3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庚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庚被赞为“戏剧界的顾准”,从其留存于世的日记,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戏剧史乃至知识分子精神史之脉络。 张庚是早期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与延安戏剧的领导者,日记显示在历次运动中,环境越严苛,他的艺术主张越清醒,越自觉,越执著。而两种状态之间又存在明显的内心纠结。 《张庚日记(共3册)》中处处散发着张庚对中国戏剧的艺术主张、求索意识及价值判断。 内容推荐 《张庚日记(共3册)》全3册,为张庚先生现存日记的整理。张庚终其一生从事戏剧工作,为我国戏剧创作、评论、教育和史论研究做出了贡献。本书把张庚日记进行整理收录在一起出版,将对戏剧史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目录 (一)1951—1962 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五年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八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二)1 963—1967 一九六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一九六五年 一九六六年 一九六七年 (三)1988—1998 一九八八年 一九八九年 一九九〇年 一九九一年 一九九二年 一九九三年 一九九四年 一九九五年 一九九六年 一九九七年 一九九八年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十三日 星期日 上午,在家休息。一时,在雨中谒列宁墓。 我们住在红场附近,每天从窗子望出去,无论天晴下雨,站排谒墓的总有半里路长。我们去这天也是雨天,人也是这样多。有的有雨衣,有的没有雨衣也这样在那里淋着。我们还想象不出来,这些人都是外地来的呢还是也有莫斯科人。 红场是一个不大的长方形。东西(不正)长,南北短。西边是历史博物馆的红房子;东边是一所有名的古迹,一个古教堂叫作华西列·不拉任勒堂(音),是400年前的古建筑,九座塔,下面是立在一个基础上,据说这是当时的作风,现在这个教堂是历史博物馆的分馆。北面的一排楼房是一些政府机关,据说是商业贸易机关。西南就是克里姆林宫墙,宫墙不高,红色;墙西的钟楼下面就是克里姆林宫正门,这就是有名的依凡钟楼——高72m,上面的红宝石五角星高3.75m,是1937年安上去的。 列宁墓位置在依凡钟楼西边宫墙下面,位当红场东西的正中点。墓的外表不算高大,暗红和黑色的大理石建成。从印象上说和许多皇帝的陵墓以及南京的中山陵完全不同,不是那种故作崇高尊严的大,而是朴素的、可亲的,但无疑的是庄重结实的,象征着列宁的作风。进门后,左转又右转,下石级,然后再右转进一个铜门,就到了列宁的陵寝了。内部光线柔和,列宁的玻璃棺材停放在较高处。我们再右转上一二石级,在左手边和视线相平的地方,透过玻璃便清清楚楚可以看见列宁的遗容了。初看的时候,只见一个透着红光的列宁的头脸,一双手平直而安稳地搁在身上,仿佛是握着的手。好像红的灯光是从头和手的里面发出来的光,仔细看时,才知道是红灯照在脸上、手上的反光。身上是黑色的衣裤,所以身上没有光。这样就认识出来,列宁似乎是安稳地睡着了。 我们一边走,一边目不转睛地望着列宁,希望让他的印象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子里,可惜时间是那么短,我们已经走过了他的遗体,下了台阶,出了另一个铜门,并且走出墓门了。 沿着雨的走道,我转到西边的宫墙下。靠左手,一个长形的大理石沿边的草坛,这就是兄弟陵,是十月革命时500个革命者牺牲在此的墓地。列宁曾在此讲演过。右边,在宫墙上和视线平行嵌着一列黑大理石小方碑,这也是许多革命先烈骨灰的藏放处。这是墓西墙上的一列,墓东也有一列,高尔基的骨灰就在其中。墓后正中的宫墙上有一座严扃的铁门,门和墓之间有五个墓,从西到东是:日丹诺夫、伏龙芝、斯维尔德罗夫、杰尔任斯基和加里宁,都是大理石的,颜色是青灰,稍有深浅不同,都立有胸像。过去是东边的兄弟陵和烈士骨灰。然后转到墓前。 我们这样完成了谒墓的巡礼。 P10-11 后记 父亲张庚现存的日记,最早始于1951年出访苏联的两个月,其后间断记录了1955年出访东德、1956年出访印度、1958年再度访苏的过程。这是他在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时所记,这四部分日记曾作为“出访笔记”收录在“张庚文录》(补遗卷)中,这次经重新整理同其他日记收录在一起。此后便是,自1961年下放徐州到1967年3月“文革”全面开展,共六年零三个月的记述。 记日记之于张庚,其作用莫过工作笔记,这在五六十年代的日记中尤为明显。日常如此,出访亦如此,无论政治运动、行政事务,还是业务活动,凡所做过的事,记录无不详细,即便沛县下放、柳河“四清”,仍是一丝不苟地记,直至无法再记下去。 “文革”以后的日记,开始于1988年,终止于1998年3月。这阶段张庚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及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等社会职务。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改善,父亲日记的风格有所变化。会议记录、领导讲话不再出现,当然他所参加的戏剧活动是必记的,更多的是日常流水,读书心得、写作思考时有流露。可以在日记的字句中感受得到,这是他一生中最愉快,亦是最有成就感的时期。 整理和编辑这部日记,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前半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这段时间的九册,虽然年代不甚久远,但在浩劫中遭专案组抄去,归还时纸张黄脆浸渍,字迹模糊不清;后一半有六册,是1988年至1998年十年间所记,由于年龄与疾病的原因,书写困难,笔迹越来越潦草,最后近乎涂鸦了。总之,面对近百万难以辨认的文字,迟迟下不了决心整理,若不是国宾兄一再鼓励,恐怕也就放弃了。所幸经周鹏先生、赵光诚先生的不懈努力,将日记原文一一录入电脑,国宾兄又亲自充任了责编,再加上邢俊华女士细致的编辑工作,康宁女士对所涉外文做了认真核校,《张庚日记》才得以付梓。在整理编辑日记的过程之中,还得到了父亲的故旧——沈达仁、王安葵、刘沪诸先生的赐教,在这里一并衷心地向他们致谢。 张小果 2017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张庚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他的一生,开辟了戏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开创了理论研究的一代新风。 ——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100岁) 张庚是我国戏剧运动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人,是我国有创见的戏剧理论家、戏剧艺术学科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同时还是卓越的戏剧艺术教育家。 ——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徐晓钟 他是中国戏曲学术领域的一面大旗。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 张庚先生是戏曲学学科建设的倡导者、设计者、组织领导者和奠基人。 ——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叶长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