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民编著的《西非风雨路》内容介绍:二十世纪末,正值中国快速发展时期,而几十位来自大江南北的农垦人,却抛家舍业,义无返顾地来到西非几内亚一个紧邻大西洋的小镇科巴(KOBA)参加援非项目的建设。西非的原始风光醉人。习俗独特,人们热情好客。几百个日日夜夜,他们在那里坚守岗位,披星戴月,风雨兼程;敢做敢当,敢爱敢恨,走出了怎样的人生之路。留下了几多感人的故事和发人探镥的启示,证人久久不能释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非风雨路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振民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振民编著的《西非风雨路》内容介绍:二十世纪末,正值中国快速发展时期,而几十位来自大江南北的农垦人,却抛家舍业,义无返顾地来到西非几内亚一个紧邻大西洋的小镇科巴(KOBA)参加援非项目的建设。西非的原始风光醉人。习俗独特,人们热情好客。几百个日日夜夜,他们在那里坚守岗位,披星戴月,风雨兼程;敢做敢当,敢爱敢恨,走出了怎样的人生之路。留下了几多感人的故事和发人探镥的启示,证人久久不能释怀! 内容推荐 张振民编著的《西非风雨路》内容简介:20世纪90年代,中国为了履行援助非洲兄弟国家的国际主义义务,选择地处西非的几内亚作为援建重点。根据两国政府的协定,要在几内亚科巴建设一座示范农场,以帮助几内亚解决农产品严重不足、依赖进口的困难。国家农业部承担了这一任务,高度重视,设立了部属的中国—非洲农业中心。当时,北京市国营农场管理局也属援建单位之一,负责援建的是养鸡场。经过考察,发现难度很大,一是畜禽业需求大;二是发展养鸡业难度大;三是环境条件十分艰苦。而援建人员的待遇很低,工作强度又很大,为了完成这项援建任务,援非人员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喜悦,获得了几内亚人民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赞誉。 《西非风雨路》是一本纪实文学。 目录 第一篇 沙场点兵 鼓角声声 激情旋流 万里戎机 第二篇 情真意切 躁动 抉择 告别 踏出国门 第三篇 风雨飘摇 异国他乡 农场印象 沸腾的工地 机声隆隆 拒绝道歉 夜半歌舞 暴雨、森林、碧水、蓝天 难忘“七一” 第四篇 骄阳似火 亲密接触 伐树“运动” 总统视察 大雨豪情 罢工风波 来了一位“领导” 五种精神 工棚里的歌声 农田“会战” 瀑布小息 大桥遇险 新天地 第一批鸡苗 迎接考察团 风雨过后 碧波荡漾 离别的伤感 伤情、病情十万火急 第五篇 惊涛拍岸 第一批饲料 招工的故事 养鸡户·金迪亚 丰收的喜讯 玛达姆·雅路 斋月 挪沃戴勒尔(Nvotel) 科巴心事 难忘今宵 第六篇 风情无限 鸡蛋、鸡苗、养鸡户 接近总统 快乐足球 我要学车 异乡异俗 科巴情种 小卖部 家书 高亚的比利时人 邻居芳达 自给自足 希望小学 寂寞时光 霍乱 康博萨、巴雷德 五姐与杜十娘 故乡人 马来西亚 憨厚的老者和他的玉米 小偷的故事 意外地感动 第七篇 浴火重生 家乡领导 县长希拉 飞火流星 战友情深 风云突变 路在何方 画饼充饥 痴情的宾杜 世界杯前后 巴勒斯坦 风流韵事 科纳克里的一天 座谈会 往日如风 我要回家 病倒 邦邦之行 第八篇 夕阳熔金 桑盖里·卡马拉 酒吧艳遇 大选 贝壳 伤感 无言的结局 男儿有泪 节日余欢 美丽的晚霞 第九篇 归心似箭 落日余晖 游历山川 换岗 离别之殇 意犹未尽 第十篇 日月如梭 后记天空飘雨 星光闪烁 要说的话 留给历史 大事记 试读章节 躁动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悄然离开了他深爱的大地和人民,中华大地寒风凛冽、江河哀鸣。在全国人民深切缅怀着这位世纪伟人的同时,中国依旧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阔步向前。 北京,中国美丽的首都,改革是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大大小小的官员在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出“政绩”的良策,会议一个接着一个,汇报没完没了,调查组来了一拨又一拨。 京城南郊,一个国营农场的会议室里,正在召开一个月来的第N次党委会。农场是农垦留下来的管理体系,又属于地方的一个乡,所以,有农场、乡政府、党委三套班子,被人们形容为“三套马车”;党委书记是第一把手,场长是二把手,乡长是三把手,人称“三巨头”。 农场的党委书记杜长门,是一位四十出头的男子,个子不高,说话慢条斯理,含而不露。场长康彦龙三十多岁,黑红的、略显消瘦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沉稳而带一丝傲气。乡长臧国顺,五十开外,只有小学文化,在当地颇有势力。三个人各有特点,各守一个山头,钩心斗角是免不了的。 那时的我三十出头,身材魁梧,浓眉大眼,血气方刚。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当过技术员、团委书记、厂长。当时,我担任农场工业公司经理、党委委员,自然也参加了那天的党委会。农场场长康彦龙是我的老同学,而我和党委书记杜长门是同一位领导提拔上来的,两位上级面和心不合,我在他们之间处事格外!小心。 会场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着。 “各位,刚才讨论的问题就到此吧,现在就你们分管的工作谈一谈看法,要抓住重点和问题的实质。”杜长门提高了嗓门,满面红光。会议室顿时安静了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人们面面相觑,似乎没有明白杜书记的意思,也许这些天的文山会海早已把人们的脑子灌得满满的,产生了视觉听觉疲劳。忽然,屋子里浓浓的烟气呛得一位女乡长咳嗽了两声,杜长门睁大了眼睛,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小刘,你先说说吧!” 小刘,二十五岁,是县乡两级班子必须配备的三十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年轻气盛,办事经验不足,说话缺乏条理性,既然书记点了名,她索性天南海北地拉开了话匣子。在场的人听得乏味,昏昏欲睡。小刘讲完了小李发言,小李讲完了老朱,老朱讲完了老马,老马讲完了老于……杜书记不时地在一旁进行“现场指导”。 “路明,说一说你分管的工业吧。”杜书记转过脸,看了一眼正在认真记录的我,我迅速地合上本,抬起头,略加思索。 “好吧,那我就讲讲,咱们的企业虽然不少,但除了酒厂一枝独秀以外,其他企业一缺资金,二缺产品,三缺人才,经营举步维艰,特别是汽修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存在不少问题。我认为目前要加快企业的改革,适合承包的就承包,适合股份制的要进行股份制改造,没有前途的要下决心关闭,有发展潜力的要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有力的支持……”我滔滔不绝地表明着自己的观点,而好大喜功的书记却紧锁眉头,“成绩,我要的是成绩,怎么这么多问题?特别是那个问题企业的厂长,不就是我提拔上来的王树春吗?……” “路明,你不要说一大堆问题,如果资金、产品、人才都不缺,还要我们干什么?你要善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听听下边的意见,把效益不好的企业都关了,我们的产值怎么完成?……”杜长门左一句,右一句,让我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是不是那个问题厂长触动了杜书记敏感的神经?”我本来不喜欢“假、大、空”式的说教,只想脚踏实地的干点实事,可现实离我的理想似乎越来越远。 “我看问题已讨论得差不多,思想也基本统一了,今天的会议就到此为止!明天是周日,县领导要来乡里视察工作、听汇报,各位回去要认真做好准备,千万别说走了嘴!……”杜长门一脸苦笑地看了手表。 党委会从下午五点开到晚上九点,终于有了尽头。 杜长门迈着四方步回到隔壁的房间,突然一阵电话铃响起,他急忙拿起话筒,“噢,县长啊!好……好,您要的机票已买好了!什么?酒……二十箱,好!……我明天派人给您送去……”撂下话筒,他惬意地笑了。 “走,到我家喝两口,你嫂子还给留着酒菜呢,哈哈!”身高体胖、面色红润的朱场长,不由分说地拉上老马、老阎,消失在夜色中。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办公室,忽然想到司机老李还在等我,“你赶紧回家吧,明天我自己开车上班!”看到司机老李骑上自行车消失在夜色中,我走进办公室,真想靠在沙发上好好地睡上一觉,可眼前总浮现出过去的一幕幕。 生长在农村的我养过猪,拾过柴,捡过粪,干过农活,当过装卸工。恢复高考以后,我考上了大学,成了十里八村的“骄傲”。大学毕业后,我从政府机关调到了经济发达的国营农场,和大学同学们相比,算是事业上的佼佼者。可政府里扯不断的裙带关系,虚无缥缈的做事风格,以及一轮又一轮重复而不讲效率的会议,让我感觉是在虚度光阴。“难道永远这样混下去吗?我理想中的事业在哪里?……” 我茫然地走到屋外,此时的夜空星光闪烁,一轮明月光芒四射。 “这世界有多大……宇宙有多广阔?我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将来要走向何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P18-20 序言 几内亚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紧邻大西洋,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不能自给,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但那里土地肥沃,植被茂密,山川秀美,河流纵横,年均降水量3000毫米以上,被誉为西非的小水塔。1959年10月中国与几内亚建交,从此以后,两国友好往来不断,中国援建的科巴制糖厂、金康水电站、科纳克里人民宫和总统府、拉贝电台等,早已成为中几友谊的象征。 1996年初,几内亚发生军事政变,同年6月,时任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兰萨纳.孔戴访问中国,希望中国在几内亚建设一个示范农场,帮助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之后,中国农业部相继成立了非洲中心和中几农业合作公司,从全国选派的援非“志愿者”先后奔赴几内亚博发省的科巴,开始垦荒、建设。 科巴是紧邻大西洋的一个小镇,属热带雨林气候,通信闭塞,潮湿炎热,蚊虫肆虐,疾病多发,农业生产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几十名中国人在一片废墟上落脚后,便顶烈日、冒风雨,披星戴月,开始了艰辛地垦荒和建设;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开垦出了千顷水稻田,建起了种鸡场、饲料厂、碾米厂、编织袋厂,成立了商贸公司,招收和培训了近千名几内亚工人。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方式援助非洲,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在20世纪末,援非“志愿者”们放弃国内安逸的生活和发展机会,远离故土,来到充满风险与挑战的非洲大地垦荒、播种,他们远离亲人,在茫茫原野上耕耘,在炽热的阳光下劳作,在狂风暴雨中呐喊,在漆黑的夜色中奔波;这里骄阳似火,风雨飘摇,风情无限,惊涛拍岸,夕阳熔金…… 如今,大西洋的浪花依然一次又一次拍打着科巴银色的海滩,仿佛是在抚摸熟睡的婴儿,追寻着一段久远地记忆。那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层峦叠嶂的群山,辽阔起伏的丘陵,一望无际的沙漠,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奔腾不息、清澈见底的河流。那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参天茂密的古榕,压满枝头的芒果,香飘四溢的柑橘,波光粼粼的水库;那是一片风情无限的土地,黑色肌肤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粗犷豪迈的歌舞令人如痴如醉! 执著、可敬的中国农垦人,在中国改革开放奔向小康的时代,你们义无反顾选择了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在西非经历了怎样的风雨之路,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思考? 后记 我拿到书稿后,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拜读。开始并不经意,因为早就听说过张振民同志在写书,写我们去西非参加援外项目的过去。但令我没想到、让我敬佩、使我惊讶和刮目相看的是,他用文学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在西非几内亚两年的工作、生活和情感经历,而且时间、地点、人名及事件等细节都记得那么准确。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早就发现他有才,项目的一些文字材料曾多次请他帮忙;但我没想到他如此有心,他肯定早有准备,他一定坚持写日记。书中,他对一些情节做了独特处理,增加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对涉及的具体事件进行了创作与升华,增添了不少文学色彩。他描述的基本线条很清晰,对人生的解析充满哲理,使我越看越想看,仿佛又把我带回了13年前的那个火热时代。 1997年的春天,组织上找我谈话,派我去西非参加援非农业项目的工作,我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于1997年4月8日启程去西非几内亚,担任中几农业项目的领导职务,主要负责党务、人事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圆满完成任务后,于1999年4月8日回到祖国,两个4月8日是巧合也是必然。在整整两年时间里,我和绝大多数援非人员(志愿者)一样没有回国探亲,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地奋斗在祖国援非事业的第一线。 我和作者是在西非几内亚的工作中相识的,他担任项目组中层领导。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在一起工作,朝夕相处,互相学习,共同生活,结下了战斗友谊。我俩没有一起出国,但却一同回国,如此的缘分,使我们也成了哥们兄弟。他身材高大,目光锐利,为人憨厚,待人热情诚恳,对人和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两年在人生中是短暂的,但这两年在非洲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却是我们终生难忘的。我们不为个人,只为中非友谊;我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私奉献。虽然彷徨过,也坚定过;虽然埋怨过,也感激过;虽然伤心过,也高兴过;虽然病倒过,也坚强过;虽然后悔过,也喜悦过;虽然失去过,也收获过。回首往事,虽然我们对不起家庭,对不起亲人,但我们对得起祖国,对得起组织,对得起同事,对得起良心,更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年华飞逝,时光如梭。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当中有的已成花甲老人,有的正值青春壮年;有的事业进步、升迁风光,有的举步艰难、默默无闻;有的踌躇满志,有的无奈忧伤;有的幸福安康,有的已撒手人寰。当年曾经激情豪迈的“志愿者”境遇不尽相同,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这样。 回望人生的经历,是一种欣赏;总结走过的路途,是一次升华;如果再有机会,可能不会这样;假如还有来世,也许会活得更好! 王春波 2013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