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懋之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百岁将军。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经历了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历史进程,百年沧桑,历史巨变。晚年他亲笔写下《一生与回忆》,在讲述自己生平的同时,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经历的事情。他的回忆涵盖了那个动荡的岁月与特殊的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与激烈变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旧中国在风雨飘摇中腐朽没落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真实。他是个身经百战的战士,在回忆中记录了许多战争的场面,那既是他在战火中由士兵成长为将军的过程,也是人民军队在人民解放事业中成长壮大的一个生动剪影。
作者李懋之是一位百岁将军,他在《一生与回忆》中回顾了自己一生走过的路程,他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青少年时期外出闯荡,历经坎坷、磨砺,以及参加革命后,在战斗中不断成长的经历。他的回忆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围困沁源”等著名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在太岳革命根据地历次战役和强渡黄河、开辟豫陕鄂,建立新中国的生动史实;建国后协助陈赓大将创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参与领导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科技装备建设等丰富内容。全书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人入胜。
书中还收集了作者历年写的部分回忆文章。包括:《陈赓大将创建哈军工》、《沁源围困战》、《奇袭耿壁,一次漂亮的歼灭战》、《尖刀宰杀鬼子兵》、《难忘的抗大岁月》、《横扫晋南》、《参加抗美援朝的日日夜夜》等。
在我幼小的心灵烙上深刻烙印的悲痛事是母亲在五弟新吾后又生了两个女孩,头一个生下来就在产盆里用水淹死了。我没看见,是姐姐告诉我的。我8岁那年母亲又生了个女孩。孩子在产盆里哭,母亲叫大嫂端水来往盆里倒,大嫂含着泪不忍心倒,我在旁边一脚把那盆水踢翻,哭喊着就是不让把妹妹淹死。母亲又叫嫂子端水来,嫂子还是不忍心倒,母亲一边哭一边从她手里抢着倒,实在惨不忍睹。我哭着在母亲背上打了两下,母亲哭出声来说:“你们兄弟太多,家里没有粮吃,再多一口人,实在养不起,你们都不怕把我和你父亲累死?”在那个年代,穷人真是连亲骨肉都不能养活啊!
再一件使我终生难忘的事是借王桥村地主韩万金的40吊钱,每到过年就来要账,腊月三十日坐在我家不走,逼着我父亲过年就躲到姐姐家或我小姨家。一直到半夜迎神放鞭炮时韩万金才走,父亲才敢回来。三分利的债务,每年12吊利钱也交不上,利上加利,驴打滚似地往上加,越背越多。直到我当兵两年后,当上了见习参谋,每月能往家寄15块钱时,才慢慢地把债还清了。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变越穷,开始我不明白,后来读了邹韬奋办的《生活周刊》才明白这就是剥削。
我6岁开始上国民小学,我们村是比较开化的,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后,我们村就成立了国民小学,不收学费。语文课一开始就是教人、手、足、刀、尺等简单的字,还教《三字经》《千字文》,每天念几段。课文短的,老师教一遍我就能背下来,长的也是老师教两三遍就能背下来。到三四年级以后我就识很多字了。先生说我记性好,理解能力强,就课外辅导我学《论语》,给我讲文中意思,我也爱提问题,先生很喜欢我。四年级时加了历史、地理课,我都很感兴趣。不用讲我都能看下来,但不能都理解,总是问先生,他也很耐心地给我讲,每期考试我总是第一名。那时老师要求我们每天还在课堂上写一篇毛笔字,我的字给红圈最多。先生说:“你可以不套我写的影格,自己看着字帖写。”并送给我颜真卿的字帖,让我临摹,并告诉我用笔方法。我常到老师房间里翻他的书,看到小说,就看得人迷,连饭也忘了吃。先生问我:“你爱看小说,我给你找些书你看,你想看什么内容的?”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我小时候爱看打仗的故事,就说:“爱看打仗的,很喜欢战斗中的那些英雄豪杰。”老师常到城里图书馆里借书,给我找来《七侠五义》《薛仁贵征东》等,我看完后,他又找来《大破天门阵》《秦英征西》,还有《精忠说岳》《水浒传》。他说:“看不懂就问我。”还给我买了一本小字典,教我查字典方法,好多“拦路虎”我一查字典就认识了。
我课余时间就帮家里劳动,农活什么都干,春天撒种,夏天铲地,秋天收割,冬天积肥,身体练就得很壮实。白天干完活,晚饭后还同小伙伴去煤窑上扫煤末。我们村有几家小煤窑,产的都是炼焦用的好煤,每天都有许多沁县、屯留等地的马车、牛车来拉煤。路上的土都变成黑土了,外边都叫我们村是“黑五阳”。在煤厂装煤,漏下的煤末,穷孩子们扫回家,加上土和煤和在一起,做成煤块就能烧饭、取暖。有一次我同小伙伴栓柱到都家煤窑上扫煤,栓柱扫到大煤堆跟前,在大煤堆里抓了两把煤,被煤头子看见了,煤头子跑过来狠狠打了栓柱两巴掌,还把他扫到筐里的煤都倒回到大煤堆里。我从小看古书,好打抱不平,气愤不过,就对煤头子说:“你打人不对,还把人家扫在筐里的煤末也倒到你的大煤堆里就更不对了。”煤头子看我年纪小,瞪着眼睛对我说:“小孩子,你管得着吗?”我说:“不讲理的事,谁都可以管。”他过来一边说:“你管、你管,把你扫的煤也倒下。”一边提我的筐子想往煤堆里倒。我死死拖着筐子不让他倒。正在拉扯中,被井下上来的窑工蔡包子看见了,就过来问,“怎么回事?”栓柱在旁边哭,我给他说了经过,蔡包子对煤头子说,“你再打穷孩子我就打你!”后边跟上来的几个煤工说,“现在就揍他。”吓得煤头子灰溜溜地跑回去了。蔡包子用锹在大煤堆里给我们俩装满箩筐说:“挑上跟我回家去,不要怕。”这件事,使我认识到,跟坏人光靠讲理是讲不成的,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斗争才行。
我们村有三四个小煤窑,全村不到二百户人家,除了富裕户和外来落户的木匠、石匠等有点技术的以外,差不多家家都有煤矿工人。下井挖煤的工人最苦,因为煤层低,巷道矮,煤工们在矿井里身子站不起来,就在膝盖上裹上破袜子、破鞋底,跪下挖掘。把煤挖下来后,往井口拉小车也得爬着走,拉到井口由井上工人往上绞。穷苦矿工都很团结,所以窑把头和煤头子也不敢轻易得罪他们。
P5-6
李懋之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百岁将军。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经历了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历史进程,百年沧桑,历史巨变。晚年他亲笔写下回忆,在讲述自己生平的同时,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经历的事情。他的回忆涵盖了那个动荡的岁月与特殊的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与激烈变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旧中国在风雨飘摇中腐朽没落和新中国建立的历史真实。他是个身经百战的战士,在回忆中记录了许多战争的场面,那既是他在战火中由士兵成长为将军的过程,也是人民军队在人民解放事业中成长壮大的一个生动剪影。
李懋之生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那时清王朝已病人膏肓。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被西方入侵,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面临着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国,不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断宣传革命和举行起义,沉重打击着清王朝的统治。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转变。但是辛亥革命没有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中国仍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人民还在苦难中挣扎。
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李懋之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国家的混乱,人民的苦难,家庭的贫困,以及对英雄的向往,使他从小立志当兵报国。19岁到西北军当兵,经历了北伐战争、军阀混战,直至日寇侵华,参加了抗战。
在多年的经历中,他看到新旧军阀为一己私利相互混战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看到蒋介石为发展自己的势力,巩固极权统治极力排挤打击异己的无耻手段;看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华,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部队节节败退,致使山河破碎,大片国土沦丧。他满怀悲愤,义愤填膺,对旧军队极度失望。
在他人生面临抉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让他看到了希望。1938年初,他从旧军队走出来,毅然参加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战争之中。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实现了自己人生的重大转变,也使他的生命更有意义。
参加革命军队后,李懋之在军队中担任许多重要职务。其中最能体现他才能和价值的,也是他一生的闪光点,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围困沁源日军的总指挥;在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豫西、河南军区参谋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协助陈赓创建“哈军工”,并长期担任院领导;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担任解放军第二炮兵副司令员。
沁源围困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不朽战例。李懋之和沁源军民一起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敌人占领沁源长达两年多的日子里,沁源人民没有一个当汉奸,日本人没有建立起一个维持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沁源军民英勇战斗,围绕敌据点,建立了l6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进行了2700多次战斗,毙伤敌寇4200余人,直至把敌人赶出沁源。1944年1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亲自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指出:“抗战以来六年的长时间中,敌后军民以自己的血肉头颅,写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无数的史诗中间,晋东南太岳区沁源县八万民众的对敌斗争,也放出万丈光芒的异彩。”“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1945年4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称赞:“沁源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1947年以后,豫西和河南军区成立时,军区最重要的任务是剿匪反霸,当时豫西匪患已有百年历史,加上国民党的溃兵,人数众多,危害极大。文建武同志和他先后率领部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运用军事进攻和政治瓦解的办法,把匪患完全消除。有力地巩固了根据地,加强了政权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中原作战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初始,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军事工程学院,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协助陈赓大将白手起家,在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仅用几年时间就创建了一所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诸兵种综合性军事技术院校。军事工程学院不仅培养了一批国家栋梁之才,而且他们早期进行的军事科技研究和实验工作,为我国以后两弹一星和诸兵种军事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年近古稀之年,他到解放军第二炮兵工作,那时部队建设遭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深入基层,几乎走遍了二炮所有的部队。他和二炮其他领导一起,拨乱反正,坚持用科技强兵,努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和自动化指挥水平,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迅速成为一支对敌具有真正威慑力的战略导弹部队。
他一生勤奋、正直、低调,总是埋头努力工作,总怕自己做得不好,从不争功诿过。
他是一个将军,也是一个普通人,在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到儿女情长,在亲情和爱情上表现了一个男人的情感和胸怀。回忆中许多生动细致的描写,很值得我们回味和欣赏。
他的文笔朴实自然,生动感人,既是一个老者在娓娓讲述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个历史的解读者在昭示后人,文章有很好的可读性,读后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他的一生与回忆,十分难得,弥足珍贵,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给我们许多启迪。一个强国梦需要几代、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李懋之一生中的报国追求,正是老一辈在他们那个年代对强国梦的精神诠释,这种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不断地继承和发扬。
2013年7月1日于北京
2013年1月,当书稿完成时,我们如释重负。一年多来,我们诚惶诚恐地担任了父亲李懋之遗稿的整理工作,现在这个书稿即将付梓,尽管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但我们还是得到很大的慰藉,毕竟我们子女和亲友们的愿望即将实现。
给父亲整理书稿这件事缘起于老人生前。1982年老人家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当时军队和地方正在修订革命斗争史,希望老同志写回忆文章。父亲工作过的部队和地方不断有征稿信寄来,一些编撰党史、军史的座谈会也邀他参加。他对此十分热心,不顾自己年高体弱,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开始撰写革命回忆录。有时为了完成“任务”竞然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常常写作到深夜。他有记笔记的好习惯,从战争年代到解放以后,记了大量的工作笔记,这时他都拿出来认真翻阅,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发黄、字迹不清,有的还要用放大镜仔细辨认,十分费力。尽管如此,他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看到需要的地方就夹上纸条,以备查用。写作中凡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给当事人写信,求得帮助。对于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他都认真查阅历史文献,力求客观准确。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他陆续撰写出十几篇回忆文章。我们作为子女,过去只知道他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为人和气,对家人及同事、部下从没有发过脾气;还知道他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工作总是全心全意,不会安排休息和娱乐,即使在家也经常熬夜工作。通过阅读他撰写的回忆录,我们知道了他过去的战斗经历以及一生的奋斗追求。
子女们觉得应该把他的经历留下来,这不仅是基于他个人的特殊经历,而是基于他们那一代人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情怀和理想追求。它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无价之宝。于是大家建议父亲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留给后人,老人家欣然接受了子女们的意见,在晚年写出了《我的人生旅程》。在这里他回顾了自己一生走过的路程,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追求进步及参加革命后在党的指引下不断成长的经历。后来他又把自己的经历用录音的形式留给了我们,但遗憾的是,他在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录音时,子女们因为工作忙,没有直接参加,没有就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挖掘,给以后的整理带来了困难。
2009年2月,父亲去世,享年102岁。他是开国将军中少有的长寿者。子女们决定把他的遗稿和录音整理出来正式出版,作为对老人的缅怀与纪念。
受全体子女的委托,我们在摆脱工作的羁绊后,于2011年10月开始整理父亲的遗稿。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我们竭精殚力,不敢有一丝懈怠。在整理完父亲的遗稿后,我们把父亲过去写过的回忆文章全部收集在书中,作为全书的第二部分。凡正式发表过的,如:《陈赓大将创建哈军工》《二十五团在百团大战中经历的考验与锻炼》《回忆沁源围困战》等,我们原文照登,没做任何修改;凡没有发表过的文章,我们都做了些文字的润色和资料的订正与补充。全书定名为《一生与回忆》。
今年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创建60周年,哈军工的承继者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除举行庆祝活动、筹办哈军工纪念馆外,还计划出版一系列精品图书以资纪念。父亲是哈军工创建时的元老,从1952年筹备起就一直担任哈军工的领导。为配合这次纪念活动,我们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商议出书事宜,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谷焕民书记、刘志刚校长、魏漭副书记等对出书一事大力支持,决定把《一生与回忆》作为哈军工成立60周年纪念系列图书之一,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出版中,得到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沈红宇社长的鼎力帮助,张盈盈主任对全书进行了认真地审阅,老学长滕叙兖也审读了部分章节,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子女们出书的本意是想把父亲的一生真实地反映出来,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我们的能力水平有限,在整理书稿和编辑中难免有不当之处,竭诚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辉张健
2013年7月15日于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