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开君所著的《走近范梅南》讲述,马克思·范梅南是国际现象学教育学大师,他在国际教育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基础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影响很大。中国翻译引进过他的很多著作,深受中小学教师喜爱,其专著《教学机智》在国内持续长销,销量达数十万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近范梅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蒋开君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蒋开君所著的《走近范梅南》讲述,马克思·范梅南是国际现象学教育学大师,他在国际教育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基础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影响很大。中国翻译引进过他的很多著作,深受中小学教师喜爱,其专著《教学机智》在国内持续长销,销量达数十万册, 内容推荐 范梅南认为,现象学教育学是以儿童的生活实践为取向的,儿童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的逻辑的起点,教育活动具有前反思、前理论、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蒋开君所著的《走近范梅南》为你讲述范梅南的一生,从他的人生历程开始,一直到他的思想。让读者全方位的了解范梅南的人生,了解他的主张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范梅南在中国 一、与范梅南相遇 二、范梅南在中国及其意义 三、对现象学教育学的理解 四、范梅南及现象学教育学文献综述 第二章 范梅南及其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线索 一、走近范梅南 二、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核心概念 三、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线索 第三章 欧陆与北美教育学的桥梁 一、生命与体验 二、现象学教育学:德国文化教育学的第三代 三、现象学教育学的哲学源头:“回到事情本身” 四、现象学教育学的诞生:荷兰乌特勒支学派 五、现象学教育学的发展与超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六、现象学教育学在美国的发展 第四章 “做”现象学 一、传统认识论中方法的统治与现象学的超越 二、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的方法论探析 三、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的具体方法 四、启示 第五章 教师之教的教育学 一、作为实践的现象学 二、教师之教 三、教育智慧 四、教师机智 五、体知(embodied knowing) 第六章 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特色主题 一、教学情调 二、合适即好 三、可能性与希望 四、好奇与惊奇 五、教育学的看 六、孩子需要被“看到” 七、纪律的教育学意义 八、氛围的作用 九、儿童的秘密 第七章 写作现象学 一、解释现象学写作 二、写作现象学 三、在线写作现象学 四、启示 结语 相遇教育学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实践一意义取向的现象学教育学研究 “现象学教育学”移居到中国也不过10年的时间,最早的引介者是宁虹教授和高伟教授。另外,现象学教育学引起中国人关注的一个原因是加拿大的著名教育专家马克斯·范梅南的三本著作被翻译成了中文(《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和《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国内大部分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论文都是关于这三本书的片段的解释或引介,虽然也有其学术价值,但毕竟未得其精髓,并未把握到现象学教育学的精神。在国内,在现象学教育学研究领域,最引人注目的是首都师范大学宁虹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所进行的开拓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虽然,高伟教授在1999年就写了论文《论现象学引入教育哲学视野之意义》,但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宁虹教授在2002年写的那篇《现象学教育学探析》(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现象学教育学探析》一文简洁清晰地介绍了现象学和现象学教育学,在“启示”部分点出了三个方面:回到事情本身、交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写于2003年的《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则饱含激情,成为对一线教师的一种呼唤,一种使命感的呼唤。作者从现象学意识对教育的本质、教育关系、真正的教育现象做了深入的阐发。研究者是行动中的研究者,而不是书斋中的研究者。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一文中,作者试图以实践哲学贯通西方现象学三哲(胡塞尔、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实现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本然统一”。2007年的《教育的实践哲学——现象学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一个探索》可谓扛鼎之作。作为现象学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一个探索,有其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为未来的研究树立了值得回忆的路标。 首都师范大学的宁虹教授是在中国最早引介现象学教育学的学者之一,在他的大量研究成果中,其中有四篇论文与现象学教育学密切相关,是研究现象学教育学的重要文献。在《现象学教育学探析》一文中,宁虹教授首先对现象学和现象学教育学做了简要的介绍。其次,讨论了现象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关于教育的理解,现象学教育学寻求对生活、对世界的直接体验,返回生活世界。关于教育学,兰格威尔德认为,教育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一门人文科学,一门具有规范性的人文科学,具有实践目的。现象学教育学文本给人们提供的是“关于可能的生活经验的细致描述和解释”。人文学科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所面对的是人的生活,人的实践,而不是自然科学所面对的自然。文中也谈到现象学教育学的规范、实践和反思。在谈到知识观时,现象学教育学把知识理解为一种动态过程,认为要通过体验和理解,能动地建构才能形成知识。最后,在“现象学的启示”部分,宁虹教授讨论了三个方面:回到事情本身、交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 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一文中,宁虹教授讨论了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体现着教育自身意义的丰富和生活世界的关注。教育的生活世界是鲜活的,尚未被抽象的概念所规定,是原发的、原生态的。他回答了教育本身就是在教育关系中。教育的意义是使人的道德、智力、身体、精神的发展得到实现,在每一个具有这种意义的生活的细枝末节,感受到教育的存在,教育的意义在它发生的地方显现着,事情本身就是它向我们显现的那个样子。在本论文中,他还讨论了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充盈”概念。另外,他也谈到范梅南的“教育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和“教育学意向”。宁虹教授给出了“生活世界”的三个含义:生活世界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实在世界;生活世界是前科学的或非主题化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主体的构造之物。在第三部分“教师成为研究者:实现教育的意义”中,宁虹教授谈到教育意识。一位教师,当他对教育的意义,对自己所授学科的教育意义,对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联系及其教育意义在自己学生身上得到实现都有着清醒的意识的时候,他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注入了研究的态度。 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一文中,宁虹教授讨论解释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理论不再被概念所固化为抽象的认识,理论总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实现自身。第一部分首先论及从“回到事情本身”到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回到事情本身”与胡塞尔晚年所强调的生活世界理论一样,是“前科学”“前概念”“前理论”的原生状态的追求。海德格尔则把“回到事情本身”的态度用于“存在”问题。存在不能是任何一个存在者,而是如何“如其所是地显现”。“人在世界之中”表达的是一种整体的关系。不是主体认识客体,而是敞开状态中的人对存在者显现其意义的体验、理解。伽达默尔把古老的解释学从解释的技艺转向哲学,并指出解释学也是实践哲学。人真正的存在就体现在人的具体存在活动或理解过程之中,存在的意义通过理解的实践得以实现。“理论”(theorie)一词在希腊文中最初的意义是作为一个代表团或团体的一员参与某种崇奉神明的祭祀活动。理论乃是真正参与一个事件,真正地出席在场。在第三部分“教育理论与时间的本然统一”中,宁虹教授讨论了从解释学走向实践哲学的学理路径中,可以获得关于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联系的重要启示。教育理论作为实践之“知”,作为实践的理论形态,与认识论传统下的“知识”或“理论”有所不同。 P37-P39 后记 让我用两年前写给两位可爱可敬的老师的两封信作为我后记的一部分,以示珍念,和多年以后躲也躲不开的怀念。柏拉图说得真好,“学习就是回忆”。我的朋友郭继宁说得更好,“不失忆,就不会失语”。 这是我写给导师宁老师的一封信。 我很穷,我也想到要“脱贫”,我甚至最近常和朋友说“乐道而不安贫”。可我更清楚,钱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能和宁老师相遇,这难道不是财富吗?谁说财富只能用金钱来计量。可计量的世界之外,还有更多无价之宝。 一个人更需要学习的是珍惜,佛家说“惜福”,感恩更是人心容易遗忘的品质。来到北京做您的学生,并获得发展的机会,结交很多有识之士。在您的精心指导下,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在聆听您的教诲和与您坦诚的交谈中感悟深邃的思想和人生。这一切都不是金钱能够计量的。 由于偶然,我们相遇;由于相遇,我们相知;由于相知,我们彼此包容,真实的相遇也是一种机缘。 我们谈了那么多理论,可理论总不如这真实的相遇更激动人心。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这好像不是理论,而是存在之真。在翻译的现场,在您的课堂,在每一次活动的彼此激荡,那是“做”与“经历”,那当下体验的生动不可复制,不可定义,更无法抽象化为理论或方法。我们活在“经验”中,正像我们活在“习惯”中,人的本性是在游戏中,灵动开怀。Play,小孩的玩,大人的戏剧,Inter—play,相互影响。会“玩”的人,才会生活。 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忘了自己的年龄,忘了自己,而拥有一个世界。存在就是“走出自己”“站出来”,像庄子那样“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那“混沌开窍”的寓言仿佛破坏了原初之在。我们都活在情境中,并在情境中“缘境而发”。在二元的张力中我们维持着生机,就像生与死相磨相荡,而有人生的悲壮。 信中附了一首我写给宁老师的小诗,题为《相遇与感恩》: 人生的路太短/刹那之间我们竟然想到挥手与这世界告别/曾有的悲欢离合终将随风而去/就在这里/我们相遇相知/观音者慈悲/知音者流水/五柳先生常弹一把无弦的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音乐的尽头可是天地大道/无声无息/一把紫砂壶/两杯清淡的茶/品茗即味道/相遇何需千万言/目光自澄明/无雪的日子/可以想象北国的风光/女儿的微笑/好似梦中的雪花/在我的灵窗下飘洒/泪花/请不要滴落/我要用你做一个晶莹的礼物/送给所有珍念的人/在这圣诞来临的冬季/平安的夜曲已经奏响/感恩/祈祷/唱诗。 这是我写给朱晓宏老师的一封信,其实就是一首小诗,题为《我们相识不就是一笔财富吗》: 没有下雪/我就想象飘雪的日子/把尘封的一切美好/在静默中悄悄唤醒/不要声张/躁动的世界已被冬雪覆盖/我走在无人的旷野/听天籁/或雪的赞歌/我听得到雪域高原女儿的微笑/有些人需要一生珍念/有些事情化为记忆的暖流/最寒冷的日子/也能和润致远/让欲望小憩/为你唱诗/在圣诞来临的冬季。 言不尽意,再好的诗歌也表达不出我三年读博的丰厚经历,点点滴滴可以汇成一条河,流向未来。我很喜欢海德格尔的一句话,“思即感恩,思即行动”。他说,他写下的不是著作,而是道路。由“道”而成“路”。无独有偶,范梅南也说了一句极相似的美言,“道成肉身”(thoughtfulnessincarnatesitselfintactfulaction)。英语单词thoughtful—ness隐含着“感谢”的意义,比如,我们可以感谢别人说:“Itisverythoughtfulofyou!”英语单词incarnate在基督教中指“道成肉身”。我与范梅南教授的对话、思想和写作同样不应该停留在毕业论文中,停留在文字中,我的思要化入我的肉身,化人我的行动,由内在的智慧外显为机智。范梅南用“道成肉身”代替“理论指导实践”。我也走在感恩的、惜福的、寻求智慧的道路之上,回忆着、珍念着。 我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宁虹教授,他的激情演讲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他对我论文的反复修改和精心指导都让我充满了感激之情。朱晓宏老师和蔡春老师也认真地指导我修改论文,以及给予了我生活和学习上的鼓励与支持。感谢范梅南教授给我提供的大量文献资料和许多网上写作交流。我从他们那里也学到了许多做人和做学术的机智。 我在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旁听了一年半的课,这里也要感谢那些我心仪的老师们,倪梁康、陈嘉映、靳希平、吴增定、夏可君,他们精彩的演讲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使我对现象学有了更多的理解。 另外,也要感谢劳凯声老师、石中英老师、孟繁华老师、邢永福老师、徐玉珍老师和丁邦平老师,感谢他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我也要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何波教授,感谢他对我的知遇之恩。还有我的学友们,胡萨、孙瑞玉、刘洁、吴迪、白永然、宋秋英、曹迪、郑爽、陈学金、杨豪良、肖惠朝、陈治国、蒋磊、郑刚等。我也要感谢我的好友郭继宁、王军伟、荣司平、王钢、李慧子、梁弘、孙永鲁、徐开勇等,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快乐。感谢我的妻子苗立杰在家中的操劳。感谢女儿蒋鸿淼为我的教育思考带来了许多灵感。要感谢的人很多,在此不能一一提及,就让我真诚地向你们说一声“谢谢”! 三年的苦乐读博可以算作我学术生涯的起点,从这里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慢慢展开“现象学教育学”这一奇妙的世界,是文本,也是人生。做现象学首先成就的是做人,其次才是学术。或者说,做人和学术永远是相辅相成。海德格尔晚年就在思考一个核心词ereignis,汉语翻译成“本有”“大道”或“成己”。“成己”方有真学术! “是道路,而不是著作。”海德格尔如是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