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自传,记述了孟令伟从一个山村农民到省府官员,再到树立现代公民意识的人既曲折又颇具个性色彩的奋斗历程。毫无疑问,这是一本特色鲜明的传记。全书渗透了传主艰苦的磨炼,艰辛的探索,艰巨的超越。有可看的事迹,有理性的光芒,有持之一贯的精神支撑,不落俗套,值得一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农民到官员到公民--我的奋斗与思考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孟令伟 |
出版社 | 辽宁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自传,记述了孟令伟从一个山村农民到省府官员,再到树立现代公民意识的人既曲折又颇具个性色彩的奋斗历程。毫无疑问,这是一本特色鲜明的传记。全书渗透了传主艰苦的磨炼,艰辛的探索,艰巨的超越。有可看的事迹,有理性的光芒,有持之一贯的精神支撑,不落俗套,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一个农民的儿子,不满足于山村的生活,从小立志,刻苦读书,历经艰难曲折,以不屈不挠的努力和坚持终于走出山村,上了大学,成了省府官员,又成长为具有独立见解政治敏锐为党和田家建言献策的共和田公民。作者以朴实的语言真实生动地记述了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农村青年由低到高,从平凡到不凡的奋斗经历,表现出其对自己,对田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心。 目录 序言 出身与成长 ·家庭与家世 ·童年和少年 滹沱河畔的青年农民 ·母亲之死 ·在生产队劳动 ·生产队的马列信仰者 ·文学梦 ·辍农半年考入商校 ·乡下朋友 从商校中专生到吉大研究生 ·商校求学 ·四年大芳生涯 ·在哲学领域徜徉 在省府工作的日子 ·走进省府后的三年顺境 ·在逆境中发展自己 ·似乎柳暗花明的新环境 ·在省府机关二十多年生涯的感受 业余写作与理论探索 ·出版《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和《中国农民宣言》 ·写作《千年一回》 ·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加入北大燕南网评 履行公民义务 ·1998年向“两会”进言 ·向十七大的进言 ·十年之后再向“两会”进言 小结往昔,继续前进 后记 试读章节 家庭与家世 我出生在山西省原平县(今原平市,旧称崞县)中阳乡上封村。上封面临滹沱河,背靠大山,是一个背山面水的地方。我家世代务农。祖父时家业兴旺,他本人还当过村长,为人精明能干,但40多岁就过世,祖母也很快随着过世,家道随之败落。父亲老实巴交,没啥能耐,但很能吃苦。外祖父家姓苏,在本乡辛章村,是一个大家庭,有5个舅舅。外祖父家的人比较聪明,据说我大舅下象棋全村无敌手;四舅记忆力特别好,对弈中的棋局弄乱能一个棋子不差的复原,当生产队长时全队社员一个月之内的出勤都能记得一清二楚;五舅从小经商。母亲来自这样一个家庭,虽不识字,但聪慧能干,持家有方,里里外外一把手。我是家里最小的,上面有三个哥哥,其中三哥11岁时夭折,一个姐姐。我和哥姐们虽是一奶同胞,但年龄差距大。从我记事起,大哥二哥就在大同工作,成家立业,姐姐随姐夫也在大同。所以实际上我是在相当于独生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这对我后来的性格形成有较大影响。 上封是中阳乡的第二个大村,20世纪60年代就达到1400多人。孟姓是上封的大姓,村里80%以上都是姓孟的。村中央设有孟家祠堂,祠堂正厅前有两株高耸入云的大柏树,布局甚是庄严。儿时记得每到春节,祠堂院内旺火熊熊,铁炮连天。祠堂大庭香案齐整,烟雾缭绕。孟氏族人新娶的媳妇春节时都要到祠堂拜祖认宗,年轻后辈到祠堂给列祖列宗叩头,领受糖果、核桃、红枣之类的赐品。这一传统直到“文革”时中断,孟家祠堂被改作村供销社和卫生所。近年,村中孟氏族人筹划重修祠堂,还编写了《孟氏家谱》。 孟姓在中国是小姓,但由于孟子的缘故,孟姓在国内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姓氏,有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比较完整的家族史,在这一点上可能仅次于孔姓。 作为亚圣的孟子,既是孟氏家族的骄傲,也是孟姓人共尊的始祖。孟子大约是生活在公元前390年~305年(另说为公元前372年~289年)战国时代的鲁国人。是春秋时代鲁国公族三桓之一孟孙氏的后裔,出生时家道已破落。孟子的生父叫孟孙激,生母仉氏。妇孺皆知的“孟母三迁”、“断机教子”,说的就是仉氏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受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是孔子的三传弟子。 孟子作为孔子思想最重要的继承人,对确立儒家学说发挥了仅次于孔子的作用。后世并称孔孟,视为一体。但孟子与孔子相比,其思想有很大的独创性。“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包含“仁爱、仁德、仁道、仁孝、仁礼”等丰富的内涵。孟子在继承孔子“仁”思想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了以“仁”治理天下的作用,即施“仁政”。同时孟子还特别重视“义”的作用,将“义”与“仁”并列,说“仁”是“人心”,义是“人路”,把“大道、公理”赋予“义”,变孔子的“杀身成仁”为“舍生取义”。“礼”是孔子用以规范世人行为的准则,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礼的根本,不可改变。孟子则强调“礼”的相互约束作用,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是理所当然的。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臣民有权推翻胡作非为的统治者,肯定“汤放桀”、“武王伐纣”的正义性。他的一句名言是“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孟子是早于英国洛克两千多年就提出臣民有权推翻无道之君的人。孔子虽主张将仁爱施于民,但他更看重国君的地位和作用。孟子则不仅主张施“仁政”于民,而且明确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断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以说,孟子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也是无人比肩的民本思想家。其民本思想加上“臣民有权推翻无道君王”的革命性主张,使他在中国漫漫专制历史长河中成为罕有的异数。在人格修养上,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进一步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和“浩然之气”。并认为“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般地说,孔子表达思想的方式比较平和、豁达、宽容。孟子阐明观点时则是势如江河,雄辩滔滔,善于在批评、鉴别、批判中为孔子的思想和自己的主张开辟道路。我少年时得到一本朱熹所注的古版孟子残本,很感兴趣,似懂非懂地翻看了多遍,以至对其中一些精辟语言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牢记成诵。 据家谱,我家乡孟氏的先祖叫孟孝,来自山西太谷县。太谷孟氏先祖叫孟仲民,由山东邹县凫村迁来,属孟氏故里三户家谱。孟孝是明初大移民经洪洞县抽签发送至崞县(原平县旧名)上封的。孟孝初至上封定居,孑然一身,以卖货为生,后结婚育下四子,繁衍至今,竟成为本村最大家族。P1-4 序言 我和孟令伟是认识多年的知音朋友。这本自传,记述了他从一个山村农民到省府官员,再到树立现代公民意识的人既曲折又颇具个性色彩的奋斗历程。毫无疑问,这是一本特色鲜明的传记。全书渗透了传主艰苦的磨炼,艰辛的探索,艰巨的超越。有可看的事迹,有理性的光芒,有持之一贯的精神支撑,不落俗套,值得一读。 孟令伟是一个奋斗者,也是一个思想者。2004年他来看我,曾送我一本他写的书——《中国农民宣言》。在这本书的第三部分“跨进新世纪的宣言”里,洋洋洒洒地提出十四条农民宣言,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农民的土地宣言。土地,是中国农民永远的爱,长久的痛。 我母亲曾经跟我说,土改时我们家分了地主三十亩土地。可是后来修战备路经过我家的土地时,没跟我家商量,更没有给予补偿,就占用了其中的一角。我爷爷去找他们说理,结果挨了两个大嘴巴。还说:“土地,什么是你的土地?还不是共产党分给你的土地?”爷爷为此大病一场后身亡。到1957年、1958年入社的时候,我们家已经是一个比较富足的家庭,置办了车和牲口,不愿意入社。我爸爸为此丢了党籍。1978年农村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制,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但实际上获得的仅仅是种植的权利,并不是完全的土地使用权。土地属集体所有,似乎也是一种虚空的权利。因此,我赞成从根本上落实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让农民的土地自主、自由流转。农民种地是一种职业,而不是某种身份。 孟令伟从世纪之交就开始呼唤,诸如促进农民自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等的谏言,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孟令伟是现代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理念的实践者。他既有古代士子的情怀,又有当代公民的意识。他是从田野大地走出来的面向世界的中国公民。中国正在建设公民社会,需要这样一批先行者和实践者,他们是这个社会文明的开拓者,值得学习和尊重。欣逢孟令伟又一新书出版,让我们一起来呼唤:解放农民,培育公民,建设文明富裕的公民社会,尽好每一个人的责任吧! 孙大午 2010年2月 后记 这本书是我的自传,更是我生活、工作、奋斗、思考的阶段性总结,是走理论和实践结合道路的体验性回顾。虽然我已过知天命之年,但崇尚曹孟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言壮语,自信前面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 感谢孙大午先生惠赐序言!感谢辽宁大学出版社责编、美编和校对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劳动!感谢我妻子丁竹青女士对书稿提出的修改意见和我的同事任皓女士所做的文字处理工作! 特别感谢辽宁振兴生态集团董事长钱勇先生对本书出版的支持! 作者 2010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