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以中国现代民俗学为例,借助科学哲学与知识社会学理论,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学术生态以及学术模式展开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学科定位、田野作业、教材编写、人才培养、研究范式、学术取向、理论与方法、学术伦理等几个方面。
在讨论策略上,本书并不止步于对以上诸方面的学术史梳理,而是从一些具体个案或现象出发,由点及面,条分缕析,试图借以管窥全豹,勾勒整个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现状与走势,检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发展策略,讨论起经验与困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施爱东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尝试以中国现代民俗学为例,借助科学哲学与知识社会学理论,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学术生态以及学术模式展开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学科定位、田野作业、教材编写、人才培养、研究范式、学术取向、理论与方法、学术伦理等几个方面。 在讨论策略上,本书并不止步于对以上诸方面的学术史梳理,而是从一些具体个案或现象出发,由点及面,条分缕析,试图借以管窥全豹,勾勒整个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现状与走势,检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发展策略,讨论起经验与困惑。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现代民俗学为例,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学术生态以及学术模式展开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学科定位、田野作业、人才培养、研究范式、学术取向、理论与方法等几个方面,但在具体的考察中,本书并未对以上诸方面进行全面梳理,而是从一些具体个案或现象出发,由点及面,条分缕析,试图借以管窥全豹,勾勒整个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现状与走势。 作者试图从行业民俗与科学哲学两个视角切入,检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发展策略,讨论其经验与困惑。这些经验和困惑既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许多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遭遇的。 目录 小引 绪论 中国现代学术的行业生态与行业民俗 一 祖师崇拜:学术领袖的神威与功能 二 薪火与香火:导师与学生的不对等互惠关系 三 寿者仁:成功学者的成功秘诀 四 学术推广:圈内的口碑与圈外的宣传 五 学术创新:压垮学者和学术的第三座大山 六 学术版图周圈论:中心向边缘的学术传递 七 圈子的形成:反抗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八 学科危机:研究范式的过度操作 九 学术革命:重立一个“新”偶像 第一章 早期民俗学者的学科认知 一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生背景 二 三份大相径庭的工作计划 三 “民俗学”的提出与西学的关系 四 国学研究的兴盛对民俗学的影响 五 民俗学向人类学转型的后果 第二章 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 一 本土歌谣搜集者的田野实践 二 顾颉刚及其妙峰山香会调查 三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田野困惑 四 对口传文化搜集整理标准的理解 五 辛树帜、杨成志的田野考察及其考察方法的尝试 第三章 当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失策与对策 一 学科发轫时期的田野要求 二 文艺工作者的民间化 三 不同文化背景成员之间的观念分歧 四 运动与普查:材料的搜集整理及其被使用 五 “田野作业”对“采风活动”以及“搜集整理”的告别 六 理论假设:从既有文本出发 七 关于田野作业问题的学术论争 第四章 民间文学教材编写与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 民间文学专门人才的跃进式培训现象 二 钟编概论的困惑与艰辛 三 概论编写热的出现与编写工作的随意性 四 “概论思维”及其对学术产品“格式化”书写方式的影响 第五章 民俗学学术史的书写规范 一 《歌谣》周刊发刊词“周作人说”的源流 二 对“周作人说”的怀疑 三 另一种可能 四 用“规范性陈述”代替“描述性陈述” 第六章 一则经典研究范式的回顾与检讨 一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的确立与传播 二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所遵循的游戏规则 三 历史演进法的局限 四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的科学贡献 第七章 钟敬文民俗学学科构想与经营策略 一 学科定位:求取生存的经营策略 二 研究对象:无须深入的意会知识 三 学科体系:按我们确实知道的去演进 四 不敢忘记其创始者的科学是个死掉的科学 附 录 钟敬文学科构想与学术策略一览表 第八章 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 一 “非遗”保护运动在学界的兴起 二 民俗学家对“非遗”保护运动的学术支持 三 “非遗”名录的现实利益 四 民俗学家“参政”、“议政”的尴尬 五 “非遗”保护运动对民俗学学科的伤害 第九章 民俗学的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 一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区别谁也说不清 二 学科取向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 研究课题的选择视个人利益而定 四 学术共同体的划分比学科划分更清晰 第十章 民俗研究的意义追问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科学时代的游戏规则 三 科学追求的伦理拷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