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力量》由周洪宇所著,“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以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产物。”这个定义强调了文化是人的产物而非其他动物的产物。文化为人类与生俱来之物。文化的本质关联到人的本质。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劳动实践)。人类的活动(劳动实践)使主体客体化,也使客体主体化。文化就是人类活动(劳动实践)的外化和对象化。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创造。强调了人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即文化的属人性和超自然性。强调了文化的人的类现象和类本质,即文化的超个体性和社会性。强调了文化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系统,即文化的系统性和独特性。尤其是强调了文化是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产物,即强调了人的活动(劳动实践)性,活动的产物性及其多向性。
《文化是一种力量》由周洪宇所著,本书由文化、文化系统与文化学研究,文化的历史、传统与变革,中外文化人物及其贡献,文化建设与文化繁荣四大部分组成,《文化是一种力量》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对文化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的成果,从理论到实践等层面提出了一些创见。
序:文化是一种力量
文化是一种力量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产物
文化是由物质、制度、精神三大子系统组成的人造大系统
人的活动将物、思想和人三大核心要素联结为有机整体
文化是一种群体凝聚力
多元与趋同的统一是文化系统发展的方向
以系统的眼光看待文化学
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需要文化学的兴建
应特别重视以价值观念为代表的精神文化
文化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综合科学
文明进步应以文化发展为前提
文化推动历史的发展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的历史与反思
中西文化教育的异同与汇通
近现代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中国文化向何处去
“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的转轨
人是文化之魂
近代武汉崛起的总设计师张之洞
国家主义者余家菊
大学校长韦卓民
国学大师钱基博
学问大家张舜徽、章开沅
“赤子”方明
教育史学家王炳照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华活动及其影响
教育与和平——从牧口常三郎到池田大作
文化伟人陶行知
人类的未来需要文化的力量
法定节假日中应增加传统文化节日内容
国家应将重阳节纳入我国法定节假日
弘扬匾额文化传统复兴中国优秀文化
设立北京奥运志愿者纪念碑,在全社会提倡和发扬志愿精神
湖北省与文化部应联合举办谭鑫培京剧艺术节
弘扬湖北精神,推动跨越发展
复原武昌贡院街,全面保护武汉城市文脉
实施大学文化和校庆的具象化迎接华中师大110周年校庆
加快推进国家教师荣誉制度建设
设立国家级教师最高奖“陶行知教育奖”,造就一流教育家
加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规范化建设
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迫在眉睫
制定《公共图书馆法》刻不容缓
制定《博物馆法》势在必行
文化是人类的产物,为人类所独具。凡是人类,必有文化。动物则没有文化。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即在于此。文化的内容,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投射、凝结与表现。人类不同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明确指出,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类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的复现自己,而且能动的、现实的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①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这个活动就是人的本质。劳动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的类存在。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人的创造。
文化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就是文化的基本内容。但纯粹的各种要素,并不成其为文化,文化必须是各种要素与一定形式的结合。文化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一般的文化形式与具体的文化形式两类。文化形式与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文化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文化结构是文化系统中诸要素关系的集合,大致分为文化的内部结构与文化的外部结构。文化的内部结构,指由文化质点、文化结丛和文化模式所构成的文化自身的有机体。文化质点是指有着特殊的形态、功能和历史的文化个体,它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可以是具体的或抽象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文化结丛是指许多文化质点按一定方式聚合在一起,它通常是以某种文化质点为中心,在功能上与其他文化质点发生联系,以中心文化质点的称谓为其名称。文化模式指许多文化结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统一体。文化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受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它以比较稳定的形式反映和影响人们的生活。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结构,就是指文化的内部结构,即以比较稳定的形式反映和影响人们的生活文化模式。
文化的外部结构,指因文化存在于不同地城而形成的文化区域。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属于同一文化模式的地区,便是文化区域。每一个文化区域,常有一文化发源或传播的中心地带,称之为文化中心。它是此区域的文化模式特征最典型的地方。相邻的文化区城之间,常有一交接、过渡地带,它远离文化中心,称之为文化边际。它是此区城的文化模式特征最淡薄的地方,其文化内容由相邻的各个文化区城的文化模式混合而成。
文化功能由文化结构所决定,主要有八方面:(1)满足功能。人类具有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用、社交、求知、艺术享受和对理想的追求等,文化可以直接满足这些需要,使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2)认识功能。文化可以使人们充分地认识社会和个人的价值,从而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推动历史的前进。(3)改造功能。文化是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文化也能改造人。在一定的文化环境里,能使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4)组织功能。文化有助于人们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5)整合功能。文化可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双方协调一致,让社会系统在整体运动中保持相对的稳定。(6)教化功能。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条件和内容。它把一个离开母体呱呱坠地时只具有自然属性的新生儿教化成阅历丰富的成年人,养成人们的社会人格,甚至影响着整个人生的全部过程。(7)选择功能。人类虽受文化的制约,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故这种制约不是绝对的。文化有助于人们进行种种价值选择,追求美好的未来。(8)向心功能。文化是一种群体凝聚力,可以增大群体组合的强度,强化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
P10-11
文化是什么?
如果只是给文化下个定义,虽然不易,但也并非不可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中,我曾在一篇题为《关于文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原载《华中师范大学报》)1987年第6期)的文章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以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产物。”这个定义强调了文化是人的产物而非其他动物的产物。文化为人类与生俱来之物。文化的本质关联到人的本质。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劳动实践)。人类的活动(劳动实践)使主体客体化,也使客体主体化。文化就是人类活动(劳动实践)的外化和对象化。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创造。强调了人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即文化的属人性和超自然性。强调了文化的人的类现象和类本质,即文化的超个体性和社会性。强调了文化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系统,即文化的系统性和独特性。尤其是强调了文化是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产物,即强调了人的活动(劳动实践)性,活动的产物性及其多向性。这个定义与以往乃至现在各种词典、专著中“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的主流观点(简称“文化财富论”),有本质区别。在我看来。文化只是人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物而已,不能只从正面、积极的角度理解它。既是活动方式,就难言哪种是绝对合理;既是产物,就难言哪种是绝对好或坏。文化有正文化,也有副文化、亚文化甚至反文化,如常见的各种危害人类社会的反文化、反人类的残暴行为。文化可能是财富,也可能是垃圾或包袱;可能是正能量,也可能是负资产;可能产生积极意义,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视为财富,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对待文化。
证诸当下,这个定义显然还未过时,至少比那些将中性词的文化与褒义词的文明混为一谈的所谓主流之论要更准确、更科学。
既然不是要给文化下定义,那么,这里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这里真正想问的是,文化究竟有什么作用?
文化的作用要从文化的功能说起。功能是内在的,作用是外显的。文化的功能也可说是文化的作用。
文化功能由文化结构所决定,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满足功能,二是认识功能,三是改造功能,四是组织功能,五是整合功能,六是教化功能,七是选择功能,八是向心功能。同时,文化的功能也可概括为整合功能、适应功能、目标获取功能和创造功能。每一种功能都有其对应的负功能。整合功能对应的是不协调功能(或称失调功能),适应功能对应的是冲突功能。目标获取功能对应的是目标失去功能。创造功能对应的是承袭功能。正负对应,互相转换,构成文化系统完整的功能体系。
文化的力量就来源于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文化之力,或许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但在我看来,从其功能与作用看,文化首先是一种满足力。人类具有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如衣、食、住、行、用、社交、求知、艺术享受和对理想的追求等,文化可以直接满足这些需要,使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文化具有满足力的前提是人从自然界中创造出来的产物,也即马克思所说的“第二自然”。这种物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本身具有自然的成分;另一方面,它又是满足人类需求的手段。它是自然物与社会物的统一。不可忽视的是,物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成为文化系统的核心文化要素,但它并未丧失其天然的质、量和度。物质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方式以及全部产物。人的生产创造活动与交往活动是其基本活动方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又是一种认识力。文化可以使人们充分地认识社会和个人的价值,从而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推动历史的前进。文化具有认识力的前提是,人具有思想。思想存在于人和人的意识之中,而不是自在的存在,本源是社会存在。人类产生和传播思想,同时又受思想的支配和影响,可以通过思想去把握世界、改造世界。
文化具有认识力,是因为人类的认识力离不开人类的精神文化。它包括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人,以及各种精神生产和生活方式;改造主观世界的各种物质设施和条件;改造主观世界的各种想法、打算等;改造主观世界的全部产物,如各门学科的知识、理论、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以及社会心理、价值取向、人伦观念、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等。
人类的精神文化主要起着认知与价值定向的功能。它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维持系统内外信息能量的输入和转换,形成文化系统中较稳定的深层结构,通过输出信息源来指导整个文化系统。
文化也是一种改造力和创造力。文化是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文化也能改造人。在一定的文化环境里,文化能使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人类改造了自然界,改造了社会,也改造主观世界(即人自身)。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方式以及全部产物,就是物质文化;改造社会的活动方式以及全部产物,就是社会规范文化(因该部分主要为制度文化,又简称为制度文化);改造主观世界(人自身)的活动方式以及全部产物,就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构成了人类文化系统的三大子系统。
文化具有改造力,主要是因为物质文化包括改造自然界的主体——人,以及各种物质生产方式。没有人的改造自然界的具体活动,是不可能产生物质文化以及改造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设施和手段。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是其基本实体,包括改造自然界的各种计划、方案等,还包括改造自然界的全部产物。物质文化的主要功能是获取功能和创造功能。人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料,适应并改造自然。物质文化在与其他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中,发挥能量输出源的作用。
文化还是一种组织力和整合力。文化有助于人们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可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双方协调一致,让社会系统在整体运动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制度文化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社会规范文化。它所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文化具有整合力,是因为制度文化包括改造社会的主体——人以及各种制度活动方式;改造社会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组织机构,如军队、警察和法院等;改造社会的各种学说、理论;改造社会的全部产物,如各种社会制度、社会组织以及种种行为规范和准则等。制度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整合功能,即对文化系统内部各部分进行协调。它是通过文化系统内部的整合,而达到同其它文化系统的协调。
文化又是一种教化力。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条件和内容。它把一个离开母体呱呱坠地时只具有自然属性的新生儿教化成阅历丰富的成年人,养成人们的社会人格,甚至影响着整个人生的全部过程。这种教化力源远流长,影响至深,沁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之中,无人能够摆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文化还是一种选择力。人类虽受文化的制约,但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故这种制约不是绝对的。文化有助于人们进行种种价值选择,追求美好的未来。
人类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是它的本性,这种本性使之不断地进行选择,保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这种交换过程中,人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最优化。比如,中国文化系统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曾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系统展开过三次大的文化交流。汉唐时代,佛教东渐,其间出现了以安世高、鸠摩罗什、真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外国传教者,以及以法显、玄奘、义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求法者,给我们带来了风格迥异的印度文化。及至明末清初,耶稣会士乘楫东来,徐光启、李之藻等有识之士对西方科技书籍的大量翻译,给古老的中国吹来了一股西方先进文明的清新之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在一种极为屈辱的形势下,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又开始了一个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的过程。每次选择,每次文化交流,都给中国文化系统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冲击,促使中国文化系统的结构发生某些变异,并逐步走向开放,获得新的活力。
文化更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文化是一种群体凝聚力,可以增大群体组合的强度,强化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文化有着穿越千古的强大生命力,历经岁月洗礼而能愈发沉淀和积蓄,散发出智慧气息的芬芳,承载起民族繁衍生息的脊梁,强化民族的认同,更能让人从中汲取奋然前进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文化是魂魄、是根基,一切物质终将消逝,而文化的生命力亘古长青。纵览人类历史,我们看到,一个民族无论面对多大的挫折与坎坷,只要坚守文化认同、坚定民族精神,就一定能在危难中奋起,重塑辉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精神更养一方人。就一个地域空间来讲,地域精神是一个地域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地域民众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地域精神对地域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
在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用下,在古代,西周早期楚国建国时方圆不过百里,地僻民穷,政经凋敝。但是楚国军民上下齐心、奋发图强,很快就强盛起来。春秋时期,楚国疆土方圆千里,楚人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战国时期,疆土更是扩展到方圆五千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到近现代,1840年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湖北新军战士发动武昌首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黄麻起义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第一枪。而作为黄麻起义策源地的红安县,捐躯的革命群众10多万人,有记载的烈士2.2万,因而是全国第一“将军县”和著名“烈士县”。再从个人看,昔时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抱必死之精神以酬国难留下千古一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舍生取义之精神为国捐躯成就千秋佳话;岳飞“四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以马革裹尸的忠毅精神捍卫家园传为千古美谈。
文化的力量多种,文化的力量巨大,今天,我们应怎样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力量呢?
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更要充分利用文化的认识、改造、创造、整合、组织、选择、向心和凝聚力量,特别是要大力弘扬优良文化精神,使之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树立形象。引导民众团结奋进,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共同价值理念,谋求国家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
要发挥文化的改造力和进取力,锐意进取,巩固扩展我国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都不占据优势。振兴中华民族的大业任重而道远。当前,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国内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如何从中觅得发展机会,“锐意进取”、不遗余力地抢先发展才是“破题’之举。大好的发展局面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能靠我们去拼、去闯、去干。只有全国上下齐心、干群用命,才能在国家新一轮开放开发战略中抢得先机、抢得机遇。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稳神竞进,逆势而进,实虚并进,扎实推进,激情奋进”,以锐意进取的精神谋求国家的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要发挥文化的认识力,解放思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解放思想是干事谋事的逻辑起点,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如果思想“不开窍”、思维“不跟趟”,就会输在起跑线上。解放思想要不遗余力,要勇于担当,勇于负责,勇开风气之先,勇立时代潮头,才能创造性打开工作局面;要善于变通,勇于创新,积极先行先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各地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旧体制、旧格局和旧模式下的发展,而是要善于变通、自主创新,向改革创新要生产力。我国有科教资源,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态势也很好,但是在科技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做得还不够,仍需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要发挥文化的选择力,兼收并蓄,汇聚发展所需的优势资源。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都不能独立于其他国家民族,任何一种源远流长的伟大文明都需要汲取其他文明的精髓方能长盛不衰。闭关锁国只能落后挨打,固步自封必然遭到历史洪流的遗弃。特别是现在国家民族之交流在加快,融人在加深,世界已经成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地球村”。国家的发展必须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必须在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全领域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和合作,才能科学发展、持续发展。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资源都是有限的,没有资源的汇聚,发展无从谈起。中国有中国的资源,外国有外国的资源,只有以更大、更远、更广的视野,把更多的资源拿来为我所用,吸引优秀人才来中国创业发展,吸引高新企业来中国落地生根,国家才能发展更快、更好、更强。
要发挥文化的创造力,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营造发展的大气场。《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精神状态往往决定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发展的位次和水平。深圳从一个小小渔村嬗变为现代大都市,靠的是一往无前的“拓荒精神”;张家港从一个欠发达县级市跨入全国百强县市前列,靠的是自我加压、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在资源能源趋紧、环境容量降低等硬约束下,各地要实现经济总量倍增,关键是要实现精神状态的超越,构筑精神高地支撑跨越发展。这就需要干部群众在发展事业上面,不能甘于平淡,不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是要有“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有追求完美卓越的态度,形成人人奋勇争先、抢抓实干的发展局面,营造发展的“大气场”。
要发挥文化的组织力,以百折不回的坚韧精神,扎实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面对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因此,我们在干事想情、谋求国家跨越式发展的征途中,就必须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和韧劲,紧紧围绕中央的战略部署,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必须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扬百折不回的坚韧精神,打造一支能打硬仗、胜仗的队伍,以一流的状态来执行中央的各项发展战略,创造一流的发展业绩。
文化之力多矣,文化之力伟矣,文化之力正待发挥,吾辈岂能坐以待之乎?
2013年8月5日
于东湖之滨远望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