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心理聊吧》通过16种心理类型理论,对《三国演义》中叱咤风云的26位英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剖析,分析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类型及特征,解读了主宰他们行为方式和人生命运的心理奥秘。透过对三国人物的心理分析,也为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提供了帮助。本书由金泰亨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心理聊吧 |
分类 | |
作者 | (韩)金泰亨 |
出版社 | 龙门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国心理聊吧》通过16种心理类型理论,对《三国演义》中叱咤风云的26位英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剖析,分析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类型及特征,解读了主宰他们行为方式和人生命运的心理奥秘。透过对三国人物的心理分析,也为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提供了帮助。本书由金泰亨著。 内容推荐 不管我做什么都会表示不满的公司上司,到底是什么性格类型?业务能力不强却总能诱发同情心的公司同事,到底为什么会那样?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无法捉摸的对象。如果你了解《三国演义》中各种人物的心理类型,就同样能够理解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今天的我们虽然在外表上和古人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在内心深处,我们却与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一样。 《三国心理聊吧》通过16种心理类型理论,对《三国演义》中叱咤风云的26位英雄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剖析,分析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类型及特征,解读了主宰他们行为方式和人生命运的心理奥秘。透过对三国人物的心理分析,也为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提供了帮助。 除此之外,《三国心理聊吧》还提出了贯穿《三国演义》的几个重要主题,如“诸葛亮害死关羽的理由”和“曹操的爱情故事”等。本书由金泰亨著。 目录 卷首语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原来就是我们自己 我是什么性格?(16种心理类型分析表) 第1部 压抑与爆发,控制缺陷 【第1章】因缺乏关怀而抑制感情——刘备 温和=好人? 过度的谦逊也是一种病 有野心。但没有能力和毅力 急于得到爱与认可的刘备 刘备发展人际关系的必杀技——博得同情心 梦想家刘备(INFP) 只想和心爱的人在一起 大业与无意识愿望之间 【第2章】被愤怒所困,无法发展——张飞 无法令人忽视的天生外表与才能 不信任他人与嫉妒心理 没能控制愤怒感情的惩罚 探险家张飞(ENTP) 没能开发潜力的惋惜 【第3章】与自己的内心强烈斗争一曹操 坦诚对待自己的缺点 两种自卑感 对父亲的爱与愤怒 渴望成为一个好父亲 才华出众者的烦恼 詹姆斯·邦德型——曹操(ESTP) 努力型实用主义者 第2部 嫉妒与敬重,对待人才的两种态度 【第4章】嫉妒心的化身——诸葛亮 有意图的陷阱:华容道事件 无穷无止的嫉妒心与敌对心 诸葛亮最终挑衅关羽 因对一个人的憎恶,失去了所有人 【第5章】对人才的敬重和关爱——曹操 强烈的第一印象 梦寐以求的机会 曹操测试关羽 送走也要先道别 识英雄重英雄 委婉的拒绝和悲情 健康人际关系的模范 第3部 炫耀与谦逊,自抬身价与受人敬仰 【第6章】深陷自满心理的孤独明星——诸葛亮 清廉与公正 对成败的过度执著 踢出竞争者,加以嘲讽 只喜欢读懂自己的人 压制和操纵他人的风格 战略家诸葛亮(INTJ) 渴望独裁体制 【第7章】信赖自己和他人的气节——关羽 只凭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体贴与宽容 真诚以待他人 不是自满,而是自负 侍奉者关羽(ISFJ) 受冤反面角色的悲哀 不适合权力游戏 第4部 带领与追随,正确的领导能力与战略 【第8章】成功领袖的心理共同点 敬重他人,也受爱戴 提出和实现目标的决断力 拉拢出色人才的能力 心理上也健康吗? 【第9章】游戏中心战略家与人文中心战略家 诸葛亮与周瑜为什么会相互嫉恨呢? 直观思考型战略家——诸葛亮与周瑜 思考型很难! 沦落为沙袋的鲁肃 直观感情型战略家——司马懿与鲁肃 作为战略家的心理均衡 附录1 性格理论 附录2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表 试读章节 作为四世三公的名门后裔,拥有俊秀的外表、优雅的姿态和丰富的学识的袁绍,具有非常强的号召力。在非常年轻的时候,袁绍的美名就已经响彻了大江南北。但他在出生前就失去了父亲,在曾祖父和祖父的培育下成长,并没有得到充足的爱。 袁绍同时患有缺乏关爱导致的典型关怀缺乏和容易愤怒的症状,因此造成他没有信赖感、自信心和决断力。而且,他还拥有上流阶层经常出现的自恋倾向,这也成为他的显著性格特点。换句话说,他总是过分地修饰自己,而且功名心非常强。这种人往往会非常嫉妒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徘徊在严重的自私、独善、心胸狭窄和无力感之间。年轻时这些缺点虽然没有带来多大的危害,但到了中年之后,就会渐渐被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所压制,变得毫无气度。再加上袁绍的夫人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所以家族关系十分紧张,这也是他走向灭亡的另外一个原因。 袁绍曾担任讨伐董卓的诸侯盟主,但在与曹操的对决中惨败,“曹操,一个宦官之后,我是四世三公的后人,却沦落到如此绝境……”最终他含恨而终。 袁绍的性格被推测为ENFP(小孩)。他虽然略有计谋,主导过很多事件,但并没有一件特别成功的事情,正如典型的病态感情型(F),比起公正心,处理人事问题时他往往会被感情所左右。另外,ENFP的最大弱点就是主观性与变通性较弱,没有明确的立场,总是徘徊不定。 刘备本是善良、正直的人,似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这么做并不只是为了收买人心,就连在他成名之前的年轻时代,刘备也在默默地行善。 曾在卢植身边学习的刘备,在与公孙瓒分别之后,就前往自己的故乡楼桑村。在凛冽的寒风中,刘备瑟瑟发抖地经过一条小溪。 在小溪边,有一位老人突然叫住了他,要求他背自己到小溪对岸去。善良的刘备背着老人过了小溪,但老人突然说自己把拐杖落在了对岸,让刘备重新把自己背回去。如果是一般人,肯定会大发牢骚,但刘备没有一句怨言,又重新背着老人找回了拐杖。 在正式踏进权力竞争的初期,参谋庞统建议刘备暗杀益州的主人刘璋,但刘备却拒绝说:“你的这种提议,不是君子的行为。”刘备非常不喜欢通过不义的方法获取利益,或者这仅仅是他收买人心的一种表演。然而,纵观刘备的一生,他似乎很少采用弱肉强食的霸权思想。 刘备天性善良、温和、待人宽容,一句话概括就是让人感到很温暖的人。S.阿什的“印象形成”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以“温和与冷酷”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的好坏。,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如果一个人具有“温和”的特性,就是“拥有利他动机的人”,是“宽容、幸福、品行优良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具有“冷酷”的特性,就会被当成自我感觉良好、斤斤计较、没有同情心的人。所以,“温和”会伴随着各种肯定的声音,而“冷酷”会伴随着各种否定的特性。 因此,“温和一冷酷”在形成对人的印象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是评价一个人的“核心标准”。相比之下,“谦逊”、“诚实”、“无礼”、“高智商”等特性的影响力,并不会像“温和一冷酷”一样大。 从这一理论出发,刘备属于浑身上下都散发出“温和”气息的人,因此就算对他了解不多的人,在看到他之后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啊!这个人非常善良,品行也端正”的印象。 时局动荡、尔虞我诈的后汉末期,经常会出现像曹操这样给人“冷酷”印象的领袖。而像刘备这种给人带来“温暖”感觉的领袖在乱世之中是很少见的。再加上皇室的名分效应,就会和其他领袖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刘备得到超越自身能力的评价,这也让他很快就拥有了巨大的威望。 刘备是汉室宗亲之后,并且在母亲的培育下成长,基本上没有什么嫉妒心。同时,他对自己的评价比较客观,不会自视过重。他给人的信赖感十足,不会对部下产生怀疑,也不会陷入被暗杀的不安感之中。另外,刘备比较朴素,在对待麾下的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时,也不会表现出权威意识,甚至会与他们同寝同食。 正因为刘备的这些优点,那些投靠了他的部下和百姓,往往愿意终生追随他,表现出了极度的忠诚。P8-10 序言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原来就是我们自己 为什么《三国演义》会经久不衰呢?《三国演义》在数百年间不仅对中国人,甚至对韩国人的精神文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不衰。很多人都曾对这种现象作出解释:有人说是因为书中神鬼莫测的计谋;也有人说是因为书中包含了国家兴亡和盛衰的巨大哲理。然而跨越悠久的岁月,依然能够受到大众爱戴的经典书籍,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书中都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所指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他们与现实中的人形成了巨大的映射关系。 如果某个文学作品描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即使一时受到人们的追捧,也不可能经久不衰。相反,若某个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入木三分地表现出了我们自身的性格特点,那读者自然会喜欢。而且这样的作品有很强的代入感,能让人们深深融入到作品之中。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众多人物,仿佛活生生地站在我们眼前,小说对各种情节的描写,非常富有现实感和生动感。如果考虑到人物描写的核心是心理描写,那么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可谓是栩栩如生,以至于让人有些难以相信。《三国演义》是历经数百年流传的文化作品,读者们可以尽情地畅游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用心去感知那些风流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传奇经历。不仅如此,甚至还可以和他们形成共鸣,一起欢笑、一起悲伤。恐怕这就是《三国演义》能够代代相传的根本原因。 如果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与现实中的真实情况相符,那么他们的心理活动和人生观,也是可以通过心理学来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刘备天性善良、宽容,很早就立下了大志,但他的人生却一直起起落落,在关羽过世之后,他的内心世界完全崩塌。从人格角度来讲,曹操拥有很多缺陷,但他始终如一地努力寻求能够解决战乱的方法,所以他是一位优秀的统治者。这些人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行为,并选择这样的人生路线呢?很可惜,《三国演义》本身并不能给出充分的说明和解释。本书之所以会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去探寻《三国演义》,也正是出于这样一个原因。 由于篇幅有限,《三国演义》中登场的人物,无法一一列举,也不能深度分析所有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本文中只对核心角色进行深层的心理分析,至于其他人物,则会通过简略心理档案来进行介绍。如果读者留意观察其中主人公的心理分析。肯定能够通过简略的心理档案,分析出其他人物的心理特征。 除此之外,本书还提出了贯穿《三国演义》的几个重要主题,如“诸葛亮害死关羽的理由”和“曹操的爱情故事”等。诸葛亮虽然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他的内心却有着很严重的问题,而且他的心理缺陷最终将关羽推向了死亡。诸葛亮与关羽的悲剧关系,正是极度心理缺陷的典型案例。 相反,被称为奸雄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却有情有义。众所周知,曹操的一生都对关羽敬爱有加。虽然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不能改投曹操旗下,但直到曹操临终前,他都用真诚的心和诚挚的态度对待关羽这样一位英雄。曹操和关羽的关系,至今都会让我们深思,因为它诠释了英雄相惜的真正意义,以及友情的价值。 然而,读者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本书针对的人物并不是历史中的实际人物,而是《三国演义》中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因此对于关羽的心理分析,只适用于小说中的关羽,与历史中真正的关羽无关。尽管《三国演义》中含有一部分虚构的内容,但也因此将每个人物都刻画得非常丰满,并更具说服力。所以《三国演义》不仅具有心理分析方面的价值,还可以为现今社会提供很多有用的现实价值。另外特此说明,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三国演义》,本书选用李文烈先生的《三国演义》作为基本参考资料。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去阅读《三国演义》,你会发现书中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同样也会发生在当代社会中。 无论经过了多久,环境有多大的改变,人类社会的本质基本不会出现变化。《三国演义》也同样强调了以下观点。 “回首历史,古今中外有何相异。虽然我们生活的时期和地点、名字、是非观念、处身行事和内心的渴望都各有不同,但喜怒哀乐中,他们就是我们,出生在乱世,经历曲折的一生,最终难免一死,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三国演义》展示了现在或未来可能会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人生故事。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走着怎样的人生道路,我们又有何不同呢?今天的我们虽然在外表上和古人有差异,但内心深处的我们,却与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一样。 本书解读了主宰《三国演义》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命运的心理奥秘,希望能够为渴望理解和改善自己人生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另外,希望本书能解开大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疑惑,诸如“是与非”的道德问题、“成与败”的战略战术与胜负问题、“兴与衰”的人生问题等。 《三国演义》究竟为我们揭示了什么?恐怕各位读者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求它的秘密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