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徐东波主编的《先生是我引路人》中杨晔城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进入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以来的心路历程为线索,通过论文、展评、书评、随笔、言论、人物专访、景点组稿等形式,颂扬鲁迅立人精神,记录名城名馆在免费开放、文物保护、文化产业、重大活动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多数文章公开发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先生是我引路人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陈斌//徐东波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斌、徐东波主编的《先生是我引路人》中杨晔城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进入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以来的心路历程为线索,通过论文、展评、书评、随笔、言论、人物专访、景点组稿等形式,颂扬鲁迅立人精神,记录名城名馆在免费开放、文物保护、文化产业、重大活动多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多数文章公开发表。 内容推荐 陈斌、徐东波主编的《先生是我引路人》全书大致分为与鲁迅纪念馆直接有关、间接有关和与自己生活工作有关三部分,每部分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书中收录的是杨晔城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鲁迅纪念馆以来所写的文章,内容既谈工作也涉生活,再次亲密接触这些文字,有种时光倒流站在先生家门前彷徨的错觉。 目录 一 周福清签发的“官方文件”解密 无意于佳乃佳 平民化和人文性 他在灯火阑珊处 读《鲁迅箴言》 浅谈鲁迅的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 云栖寺三宝 从鲁研专家到文史学者 以形写神造心境 立人而后家天下 老照片中的岁月留痕 越地民风入画来 有感于“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之说 走进童心的世界 快乐之门理性之光 用镜头讴歌生活之美 “游画”绍兴再忆江南 鲁迅思想内涵与当下价值观解析 与先生“窃窃私语” 樱花·樱花 心灵上的探访 斯人虽去大爱留 巧手裁云锦花雨缤纷天 昂扬的奋进 微文化在普及鲁迅文化中的作用 先生是我引路人 “鲁家镜” 逐日 贺·年 美,不止于发现 红地红娘的故事 由鲁迅“惜时精神”想到的 二 三言·五拍 游“民俗风情展” 古越风情此处寻 新馆掠影 鲁迅故里品“三味” 千年长庆寺 漫步故里香特色 与土谷祠毗邻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点亮人性平安之灯 聚焦鲁迅故里新游客中心 “五不”做法一个目标 余音绕梁忆丝不断 博物馆大型活动的策划与创新 变与不变 星级讲解员的炼成 免费开放打造出一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创新·联动·网络化,擦亮城市金名片 一木一石,共筑名城精神广厦 网上奇兵 丰碑引征程春华铸瑰宝 打造纪念馆特色的修学品牌 三 我的青春我的梦 心存一尊“书观音” 我家宠物 师父 逃离“虎穴” 股场“应考”记 足浴 画坛“走卒”瞿水泉 好想有个书房 情满小屋 婚照趣谈 外婆,我们永远在一起 寻找“方便” “下海” 有感母亲的“庆功宴” 购房圆梦记 取名 一“举”成名 最后的温暖 寒衣 青山不老夕阳红 鉴湖边,王佐才们在行动 愚人不愚 陆游养生漫谈 收藏酒瓶 母亲 九九女儿红 心仪兰亭的喻革良 “孙悟空”的第七十三变 “辛德勒”名单 悠然见“南山” 儿子的书签 瞻仰梁柏台 绍报,我心灵的乐园 曲终人逝,薪尽火传 空瓶装满美酒 家有钱妻 生命的态度 父亲的“建设日记” 梦驼铃 草原石 积善之家有余庆 我家的书库 爱像一条河 徜徉艺海 千年老台门 万家幸福路 长相守 走近避暑山庄 山后老屋 后记 试读章节 老照片中的岁月留痕 从辛亥革命时期的绍兴先烈,到中共绍兴地方党组织领导下投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各武装组织及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的军政人员;从传统作坊式生产为主,到电力、机械、交通等近代工业的发展,及至典当、钱庄、银行等金融体系的演进;从废科举、兴学堂到近代新学的兴起,蔡元培、鲁迅、夏丐尊、邵力子、朱自清、胡愈之、柯灵、李叔同、孙伏园……文化之邦,人文彬盛;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绍兴民风淳朴、仪文繁多、特色浓厚;从禹陵、东湖、兰亭、快阁、柯岩、吼山等名胜到桥梁、水利、书院、学堂、寺庙、老街等古迹,稽山镜水,钟灵毓秀,尽收眼底。 这是清朝光绪初年到民国期间,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市容、民风等多个方面的真实写照。翻阅近期由绍兴市建设局、绍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历时两年半编著而成的《绍兴老照片》一书,凝视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仿佛穿越时空,在聆听先贤教诲,在游览名胜古迹,在感受古越风情,那份抚昔思今的亲情油然而生。 《绍兴老照片》大多摄于距今之前五十至一百年间,那是一个革命的时代。正如绍兴市政协主席顾秋麟为本书作序所言:一股又一股的社会思潮激荡澎湃,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金戈铁马,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大浪淘沙。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大都可以在这些老照片中找到其岁月留痕。全书分烽火岁月、经济管窥、文教掠影、社会万象和名胜古迹五大篇章,共收录了478张黑白老照片,极少数是外国人旅绍时所摄并着色。每一张照片旁边还配以一段精练的短文,详细交待拍摄时间、背景及人物,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读来令人信服。尤其是其中所涉民风习俗的大量图文并茂的介绍,让人充分领略到了越地文化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首度公开的老照片占了相当比重,有些已成孤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1935年10月16日,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率社会各界在修缮一新的禹庙举行民国时期规模最大、仪式最隆重的祀禹大典;20世纪30年代后期,世界红十字会绍兴分会工作人员在日本飞机轰炸后,急赴现场抢救伤员,向难民发放救济粮等一组照片,在近年出版的《绍兴市志》、《绍兴县志》以及当地军事、卫生、民政等专业书籍中都未曾收录。而绍兴民国日报、绍兴商报社、越铎日报等社址遗影,则印证了昔日绍兴新闻业的鼎兴。又如1931年10月,诸暨民众因陋就简在境内建成的一座27孔木架铁路桥——浣江桥,几乎成为今天国内“高铁时代”的雏形。老照片中甚至有一张摄于20世纪20年代,上虞春晖中学开设人体写生课的照片,学校积极推行“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个性教育”等教育思想可见一斑。书中“名胜古迹”的一张张珍贵照片,古塔、牌坊、城墙古韵悠然,廊桥、水城、民居旧影依稀,历经蹉跎岁月,一些昔日名胜早己荡然无存,如首次披露的千年古刹“大善寺”等,令人嘘唏不已。 由于当时的绍兴府包括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等八个县,同今天绍兴的行政区域有所不同,在绍兴老照片中都有所涉及。如1945年1月21日,美国驻华空军第十四航空中尉飞行员托勒特驾机轰炸上海日军机场,负伤跳伞,被余姚四明山当地民众救起,托勒特与浙东游击纵队领导的合影等,不仅见证了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法西斯的友谊,也反映了解放前绍兴府包括余姚、萧山两地这一史实。 囿于当时历史环境和生活水平,照机机这一“奢侈品”在民间尚属罕见,摄影成为部分旅绍外国人和富裕人家的“专利”。幸存的老照片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有的是经过绍兴几代收藏爱好者精心保存而传承于今的,有的是收藏爱好者从海外高价购回的,有的是编者从档案史料中查找获得的……由此观之,《绍兴老照片》的“集结”横跨百年,可以说是中外人士反映社情民意,共同“参政议政“的结果。 《绍兴老照片》的出版对绍兴文化建设无疑具有深远影响,对绍兴经济社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当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开展绍兴和杭州、宁波等省级城市的城际交流合作,也更有文化优势。总之,从历史照片中找到属于现实的答案,才是《绍兴老照片》的当下意义。 (2011年) P27-29 序言 前些日子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小杨专程来杭州看望我,带来一卷文稿给我看。小杨说这些文稿都是他进入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以来所写,内容大多与鲁迅先生或绍兴鲁迅纪念馆有关,近期准备出一本书,希望我为他写个序。以前常常有一些搞版画的朋友出书出画册要我写序,但为文集之类写序我倒是从未有过。小杨邀我写序,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相识多年;二是缘于我们有一位共同敬仰的人——鲁迅先生。 基于这个原因,我难却盛情,为小杨的新书写上几句,以为序。 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出过很多出类拔萃的名人,在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都影响过中国历史,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贡献,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说到绍兴的名人,我们绕不开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从事文学,以他独特的敏锐和犀利,用“独立思考”揭示了我们的国民性,并希望由此唤起民众的觉醒。这种来自于独立思考的大爱,将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鲁迅是绍兴的金名片,是绍兴人民幸福与自豪的源泉。一定要好好加以珍惜。 绍兴有鲁迅故居。海婴先生生前每次到绍兴,都要回鲁迅故居且在此歇息、待客。他说,因为这是我的家,我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感到非常亲切非常舒服。现在以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周家老台门为基地改扩建而成的鲁迅故里景点,游人如织,是绍兴当之无愧的“镇城之宝”。 在这个热闹的景点里,始建于1953年的绍兴鲁迅纪念馆是参观者和游人们观赏的重中之重。虽然新建筑的馆舍有些已接轨当下的旅游热,但是穿过几条曲径通幽的青石板小道走进老馆舍,此地却是安静井然。看到忙碌于纪念馆工作的同志们,我从心里对他们油然起敬。绍兴鲁迅纪念馆有一批很好的人:他们热爱鲁迅,为弘扬鲁迅精神做着无私的奉献。我结识他们最早是1956年,那时我33岁,为搞鲁迅题材的创作从上海到绍兴收集素材。次年我调杭州任教。几十年间来往绍兴多次,都得到过绍兴鲁迅纪念馆同志们的许许多多帮助。从那时起到现在,我91岁了,朋友结识了一批又一批,若按辈分算算真可说是一代又一代了。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令人感动。我与绍兴的缘分、与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友谊今天还在延续着。这一切都是受鲁迅先生精神的感召而促成铸就的。 小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小字辈,在纪念馆从事文字工作,我们相识也已多年。他给我的印象诚恳、低调、为人厚道,生活中不乏各种情趣。我赞赏他这种为人处事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在进入鲁迅纪念馆工作最初阶段,他不了解鲁迅先生,仅靠中学课本里一些有限的知识形成对鲁迅先生表面的认识。经过十几年来不懈的努力钻研和工作环境的熏陶,他越来越深地理解了鲁迅,并由衷地钦佩折服于鲁迅先生的伟大!怀着替鲁迅先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心意,他因此写下二十多万字的文稿,不日将结集出版。小杨把自己的文字变作书,很不容易。在书名里,小杨把自己对鲁迅先生爱戴景仰的心情表达得很明白了。 我希望并相信小杨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继续努力,认真做好研究鲁迅的学问,不断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期盼着他的成功早日到来。 2014.05.29于杭州 后记 年初就在酝酿把自己历年发表过的作品收集起来做成一本书,等到真的动起来,才知道远未原先想像的那般容易。先是收集作品,再是整理、筛选、排序,重新审稿校稿、分类、配图……光是清样版前后就拉出了七八本,最后在电脑里合成总稿,真是忙得不亦乐乎,不觉然间,青丝里竟然夹杂几根华发。 《先生是我引路人》全书大致分为与鲁迅纪念馆直接有关、间接有关和与自己生活工作有关三部分,每部分按发表时间顺序排列。书中收录的是我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鲁迅纪念馆以来所写的文章,内容既谈工作也涉生活,再次亲密接触这些文字,有种时光倒流站在先生家门前彷徨的错觉。那时,我并无任何专长,也不知道自己在先生家里能够做些什么,记得母亲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过:“这里最适合你了。”知子莫若母,莫非从文的母亲心仪鲁迅、心仪鲁迅纪念馆,希望儿子亦如此吗?当时的我茫茫然。 直到进入鲁迅纪念馆并浸淫在浓郁的鲁迅文化氛围中,或许是有点文学基因,或许为慰藉“入门”的孤寂,在工余时间,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创作之路。当时正值绍兴市着手开发鲁迅文化一条街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思路之机,我在媒体上发表的《为开发鲁迅文化一条街进一言》成了我的第一篇言论。由此发轫,“言论”接二连三,记得我曾冒雨三探那时尚属省级文保单位的吕府,写出《吕府,有待开发的绍兴故宫》,还获了奖。如今想来,这些言论大多属于浅见,但对从未有过写作经历的我而言,恰像是奠定了一块思想基石,“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走进了先生家的门,走近了先生,我似乎有了一种灵魂的触动,我的人生由此嬗变。 大概得益于先生的庇护,进馆不久我便喜结良缘,另一半居然也在先生家里呆过,于是经过文学加工的《心存一尊“书观音”》便成了我的第一篇随笔,以此记念某人——心海深处,她亦应善良、美丽、智慧,一种现实和梦想的开启。此后又有《我家宠物》、《师父》、《逃离“虎穴”》之类带着青涩、并不成熟的随笔问世,算是我的“朝花夕拾”,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见证我的青葱年华。渐渐地写作让我明白可以留住生活中一些真善美的东西。以此发端,无论工作岗位如何调整,写身边人身边事,记工作人工作事,成为我的习惯。 采写大量人物的专访是我的副业,他们中既有业界名流,更多普通人家,我是芸芸众生一员,用点“小技”为普通人“立传”实乃幸事。诚然,名流也好,普通也罢,人无完人,我从中汲取的是他们崇善向上的力量,让自己的普通人生变得不普通一点,先生是我引路人,也是他们的引路人,同样,他们也是我的引路人,一座城市、一个人因此受益,我想真是有福。 这十多年中,鲁迅纪念馆经历了从文物到旅游、故居到故里、收费到免费一系列重大转变,有幸亲历,我总觉得有必要用文字记录下来“立此存照”,以尽“守望者”的本分。 经常性推出一系列的活动和展览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特色,但有的可能观者难解其义,而办展的目的恰在于展示过去、揭示当下和昭示未来,我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翻译”几篇原作权当讲解补充,希冀能够抛砖引玉:化身游客、用第一人称游记的形式写景点组稿大概是我的创新之举,我想“游客第一”始终应该是鲁迅纪念馆的宗旨,为此还发了《为“游客永远是对的”叫好》之类评论,难免招致一番物议;用活动特稿、工作交流、专题调研等,同步记录我馆作为名城名馆在免费开放、文物保护、文化产业、重大活动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是我的命题之作,对此,我一鱼两吃或三吃,写过新闻稿、专稿,再写理论稿,以期理论联系实际推而广之;此外我会专心写些鲁研研究论文,基本做到一年一篇在馆刊上发表。近年陆续也有文章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内心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年一篇,似乎唯此才能与先生家的地位“般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不知是否傻得可爱。 人言:我所做的这些全是我不务正业、甚至自讨苦吃。是的,作为办公室的一名文职人员,只要写写正经八百的应用文即能混口饭吃,偏偏我有个正当理由——我吃的是鲁家饭,写鲁迅抑或与此相关的是我的正业。 最后要感谢抱病为我作序的赵延年老师,感谢鲁迅纪念馆全体同仁对我工作的支持,感谢一直关心我、扶持我的师长和朋友们…… 谨以本书献给我亲爱的单位——绍兴鲁迅纪念馆! 杨晔城 2014年8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