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过生日,是每个考察队员值得留念的日子,也是特别难忘的日子。每次有队员过生日,考察队领导都会准备好亲自写好的精美生日卡片和小礼物送给在南极过生日的队员。这对考察队员来说意义重大,值得一生收藏,因对有些考察队员来说一生可能就这么一次在南极过生日,有的度夏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期间还不一定能赶上生日的时间,但对越冬的考察队员来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定会过上一次生日,有的还可能连着两次在南极过生日。
我这次来南极参加越冬考察就要在南极连着过两次生日,因我的生日正好是南极的夏天,所以我在以往参加的南极度夏考察中已经在南极度过了六次生日。想来我在南极过第一次生日时才28岁,如今已是45岁,真是岁月不饶人,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岁月就在这一次次南极考察中逝去,可看到如今中国在南极考察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我们的岁月没有虚度,为之自豪。
2011年1月7日是第27次中山站度夏考察队员大庆供水公司穆连庆的生日,他们公司的队员在餐厅摆酒宴为老穆庆祝生日,虽然酒菜简单,但对老穆来说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他50岁的生日,又是在南极过生日,所以意义特别。这天中山站的风特别大,在风大无法进行工程施工的情况下,大庆供水公司的队员主动要求去进步湖拉水,解决中山站的饮用水问题,老穆就是其中一个。他们马不停蹄地开车去5公里外的进步湖拉了两次水,回来时已经错过了晚饭,但他们公司的队员已为老穆做好了长寿面条,等着他回来庆祝他50岁的生日。我被他们的工作热情所感动,今天特地过去为老穆的生日祝贺,并送上生日卡片和小礼物。
在南极过生日,条件虽艰苦,随便搞几个菜,喝几瓶二锅头,但大家的心情特别放松愉快。由于在远离祖国的南极,大家喝到高兴时免不了要想家,想家里的亲人和朋友。大家在说到家中亲人时,大庆供水公司带队的纪贵生队员情不自禁地落下了眼泪,一问才知他今天刚得知家中的老母亲得了癌症,作为儿子的他在南极无法为母亲尽孝,一个在大庆铁人精神鼓舞下、在工作中从不叫苦的堂堂男子汉,想到家中亲人时泣不成声,谁说男儿不流泪,只是未到伤心处。
在中国南极考察的二十多年中,有多少队员见不到父母亲人的最后一面,有的队员在南极考察中失去了亲人,但为了不影响队员在南极的工作,家人一直瞒着不说,等回到家中才知父母亲人已离去。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正因为有这样一批忘我工作、不计得失、甘愿牺牲的优秀考察队员和他们亲人的全力支持,才会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我记得以前在雪龙船执行第18次南极考察前,雪龙船机匠长曹建军的妻子患白血病人院治疗,医生已经下了病危通知单,曹建军这时多么希望能留下来陪在妻子身旁,但雪龙船要执行南极考察任务,而他作为技术全面的机匠长是船上必不可少的关键船员。单位领导去病床前征求他妻子的意见,他妻子说:“雪龙船上需要他,就让他去南极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等待他回来。”我们的机匠长就这样带着对极地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对妻子的歉疚之情出发了。多么伟大的妻子!多么可敬的船员!可让人遗憾的是,在雪龙船圆满执行完第18次南极考察任务返航途中传来他妻子病逝的噩耗,多么令人悲伤!雪龙船在南大洋上鸣笛三声为这位伟大的妻子送行悼念。
我还记得在雪龙船出海前有好几位船员的父母已是癌症晚期,他们都想留下来陪父母度过最后的日子,尽一份做儿子的孝心!可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忠于祖国的极地事业!不是我们不懂亲情,既然我们选择了极地事业,就要为之奋斗!
我也曾在南极亲身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这是在我雪龙船工作时写的一篇文章,以此来纪念我的母亲:
母亲,请等儿回家!
我的母亲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就像千千万万家庭主妇一样,勤劳、善良,操持着家里的一切。我自16岁离家外出读书后,难得有时间回家看望母亲;工作后虽住在上海,离母亲也很近,但船员生活使我常年漂泊在外,除了在上海时的节假日外,几乎没有时间看望母亲。母亲最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工作,没时间就不要来看我,我身体很好。”
2005年3月雪龙船圆满完成第21次南极考察任务后回到上海吴淞口,我才抽空给母亲打电话报平安,接电话的父亲告知我母亲已生病住院。原来,我母亲两个月前因胃部不适去医院检查,结果为胃癌晚期,虽然做了全胃切除手术,但癌细胞仍已扩散至淋巴、血液。母亲坚决不让家人打电话告诉我,好让我在南极安心工作。得知这一消息,我已是泪流满面,不相信这是事实,一向非常健康的母亲怎会突然得此重病,更后悔平时没有多关心她,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第二天凌晨三点船一靠码头,我就直奔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的母亲,我流着泪说:“妈妈,怎么会这样?”母亲说:“你总算回来了,平安回来就好。”我说:“以后我再也不去南极了,我要陪在你身边。”母亲说:“不用,你只管做好你自己的工作”。
此后,我只要一有空就去看望母亲,陪母亲到处看病、做化疗,为母亲买最好的药,我希望能尽量延长母亲的生命,让我弥补以前对她的亏欠,尽到做儿子的一份孝心。当听说雪龙船又要执行第22次南极考察任务时,我马上向单位领导提交了不去南极的申请,领导经过研究讨论还是希望我能前往南极,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我毅然决定再赴南极。回家后,我不敢把去南极的消息告诉母亲,怕她接受不了,依然经常陪母亲去看病,希望母亲能等到我再一次从南极回来。
此次出征前,母亲在医院做最后一次化疗,我向医生询问母亲的状况,得知她的病状很糟糕,最多能坚持一到两个月。我哭着对医生说:“求求你医生,能否用最好的药延长我母亲的生命,好让我五个月后回来再见到她。”医生表示只能尽力而为。临行前一天,我与母亲道别,看着已骨瘦如柴的母亲,我流着泪说:“妈妈,明天我又要去南极了,你好好养病。”母亲说:“我早知道你要去南极,安心去吧,不要担心我的身体。”
多么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明知自己的生命有限,临终之时未必能见到儿子,可为了儿子的事业,毅然支持儿子的工作。我为有这样的母亲感到自豪!而我能做的就是在船上努力工作,为我国的极地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今身在南极,我只能向上天祈祷:“让母亲能等到我回家吧!”
令人遗憾的是,我的母亲没能等到我从南极回来,就传来母亲病逝的消息,妻子在电话中的话一直围绕在我的脑海里:“你母亲在滴水不进的情况下,在床上硬是挺了十天,就是希望能等到你回来!”我的心还怎么能静下来,只能在心里大声呼喊:“母亲,请原谅儿子的不孝!”如今母亲走了,我知道,从情感上讲母亲是带着遗憾走的;但从另一方面讲,我也知道,母亲并不遗憾,她希望儿子能事业有成。
这就是我们南极考察队员的悲哀,在当今交通如此发达的社会,不管在地球上的哪个国家,十天的时间都能回到祖国,可我们身处南极就无能为力了,只能把遗憾留给自己和亲人。
P30-33
面对恶劣的南极环境,考察队员努力拼搏着去完成一项项考察任务,他们的感人故事必将激励广大青少年增强勇于探索南极奥秘的信心。
——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兼临时党委书记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顺林
为了探索可续奥秘,在南极生活了17个月的越冬考察队员,需要怎样的精神、多大的毅力?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忍受多少艰辛?经历多少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奇闻异事、参透多少尘世生活难以领悟的人生哲理?阅读此书,让我们在了解南极的同时,也更加钦佩我国的极地工作者。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这是一本非常有感染力的书。书中详细记录了我国科考人员在南极越冬考察的点点滴滴,包括科学家怎样在冰天雪地的南极进行科考,如何生活,如何探索神秘的南极世界等,真实、生动、感人。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审 吕卫丽
在结束了17个月的南极寂静生活回到国内后,面对喧闹的环境,我一时无从适应,原本想好回国后整理南极期间的日记并发表,可因为种种原因一拖再拖。随着时间的流逝,整理出版的想法已搁置一旁。
从南极回来后,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船舶与飞机管理处,此时雪龙船恢复性维修改造项目正处于前期准备阶段,我便被安排到维修改造工程部工作。此次改造工程量大、任务重、困难多,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的片刻闲散时光,我自然也无暇考虑整理南极日记的事。
许多关注南极的网友还记得我曾在南极期间承诺过回国后整理并出版日记,一直询问何时可以出版,才让我重新有了出版日记的想法。借此,我要感谢网友季丽娜,她为本书的出版频繁联系出版社,在我没有空暇时间的情况下,代我去洽谈出版的各项细节,并催促我尽快整理日记;同时,还要感谢经济管理出版社的陈力主任,虽未曾见过面,但为此事经常与季丽娜联系,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宝贵时间。
正因为有了网友的关注和经济管理出版社的支持,我才下定决心整理日记。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匆忙整理了南极期间的日记,并无太多改动,基本都是日记原稿,但本人笔杆子笨拙,即便有再多时间也不过如此,书中不乏错漏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自从第一次踏上南极这块神秘大陆,我便喜欢上了南极,我的工作又有幸能经常接触南极。这次越冬生活在让我体验了南极极端恶劣环境的同时,也欣赏到其秀美景色。我希望每天记录的日记和摄影能把神秘南极的自然风光和可爱的南极动物展现给大家,并通过本书将一年多的南极工作与生活经历与大家一同分享。
我们17名越冬队员在风雪南极的坚守,离不开“南极精神”的代代传承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博客上网友鼓励和关心的留言,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在此,我要感谢广大网友对我们的支持与鼓励,真心感谢你们!
2013年恰逢我国南极考察30周年,仅以本书献给广大的极地考察工作者,正是你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今日的辉煌。
如今,雪龙船的恢复性维修改造任务刚刚结束,队员们正在抓紧备航准备第30次南极考察,祝愿雪龙船一路顺风,也祝愿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取得圆满成功。
赵 勇
2013年10月20日于雪龙船试航海上
1.出征/001
2.船过魔鬼西风带/003
3.冰海沉车/007
4.卸运物资/010
5.交接班仪式/011
6.内陆昆仑站队出发/013
7.澳大利亚戴维斯考察站/015
8.海冰上输油/016
9.中山站的生活用水/019
10.偶遇南极小贼鸥/021
11.中山站的度夏工程建设/024
12.中山站的度夏科考工作/026
13.南极环境保护/028
14.考察队员过生日/030
15.南极夏天的风雪/033
16.中央领导视频慰问南极考察队员/035
17.昆仑站队凯旋/038
18.在南极迎新年/040
19.白色沙漠,我们一起走过/042
20.在南极的第七次生日/045
21.南极看春晚/047
22.度夏考察接近尾声/048
23.考察南极气象的“李家军”/051
24.运送航空煤油/055
25.海冰上卸运雪地车/057
26.度夏考察队撤离中山站/059
27.越冬生活的开始/062
28.进步湖取水历险记/064
29.体验进步湖取水工作/067
30.偶遇南极海豹/069
31.“十一五”科技成果展/071
32.《中山生活》周刊/073
33.参观冰盖内陆出发基地/075
34.中山站迎来第一场暴风雪/077
35.考察队员喜得千金/079
36.和睦相处的各国南极考察站/081
37.南极考察时间间隔最长的队员/083
38.南极海冰上钓鱼/085
39.在南极给女儿的一封信/087
40.愚人节和俄罗斯队员联欢/090
41.清明祭扫南极科考老前辈之墓/092
42.丰富越冬业余生活/094
43.南极洲情况介绍/096
44.南极日月同辉的美景/099
45.千姿百态的南极冰山/101
46.老队员介绍南极越冬生活情况/105
47.南极野外游玩活动/106
48.南极极夜对队员睡眠的影响/109
49.南极雪地足球赛/111
50.来自祖国“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慰问/114
51.中俄考察队员共庆“五一”国际劳动节/116
52.与友散步于南极冰原上/118
53.极地T3综合征/120
54.体验科研队员工作的艰辛/122
55.南极潮汐观测/125
56.考察站上宝贵的新鲜蔬菜/126
57.南极极夜前珍贵的太阳/128
58.南极海冰上观看日出/131
59.中山站遭遇极端寒冷天气/133
60.南极进入极夜前的最后一缕阳光/135
61.南极中山站进入极夜期/138
62.让我们备受鼓舞的网友来信/140
63.越冬历程对考察队员身心的影响/142
64.地平线处折射出太阳光美景/143
65.绚丽多彩的南极极光/145
66.寒风凛冽下拍摄极光/148
67.在南极欢度端午节/150
68.南极考察“三句半”/152
69.迎接南极仲冬节/154
70.初为人父的幸福/157
71.中山站“大管家”——卢成/159
72.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161
73.月全食时南极出现红月亮/163
74.迎接南极仲冬节的到来/167
75.和网友互动庆祝南极仲冬节/170
76.对话南极哥—一欢度仲冬节/171
77.南极考察站上的“气象人”/174
78.体会考察站没有网络的艰苦/176
79.南极海冰冰山的形成/178
80.暴风雪中举行升旗仪式庆祝建党90周年/181
81.狂风肆虐中山站/184
82.“南极1哥”水暖工——王刚毅/186
83.风雪过后的铲雪工作/189
84.暴风雪中队员们绑着绳索走路去工作/191
85.狂风暴雪天气考察队员工作的艰辛/193
86.“南极6哥”机械师——戴伟晟195
87.南极雪地上滑雪的乐趣/197
88.辛劳的南极中山站发电班队员/199
89.南极中山站迎来极夜后第一缕曙光/201
90.重迎曙光,重感温暖/204
91.极夜后南极中山站重现极光/206
92.雪坝中挖隧道209
93.驾驶雪地摩托在一望无际的海冰上奔驰/211
94.中山站地磁观测员——白磊/213
95.驾驶雪地摩托在冰山群中探路/215
96.绚丽梦幻般的极光笼罩中山站夜空/218
97.日出时分举行升旗仪式庆祝“八一”建军节/221
98.中国极地考察破冰船一雪龙号/222
99.召开站务会,部署下阶段工作/225
100.俄罗斯队员海冰上修路/227
101.极夜后的阳光使中山站生机勃勃/230
102.南极风雪中的遐想/232
103.南极标志性动物一企鹅/235
104.南极海冰上梦幻般的景色/238
105.极夜后首遇南极海豹/240
106.中山站大厨一张晖/243
107.寻找传说中的美丽冰洞/246
108.避难所——澳大利亚南极劳基地/249
109.北大在读博士生队员——侍颢/252
110.建设中的印度南极考察站/254
111.南极海冰上欣赏晚霞/257
112.两位队员的生日宴会/259
113.制作月饼准备过中秋/261
114.极夜后首次去进步湖取饮用水/262
115.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中山站网络/265
116.风雪云雾中冰山的美景/267
117.俄罗斯队员开着雪地车帮助中山站铲雪/269
118.在南极中山站欢度中秋节/272
119.南极考察队员的精神追求/274
120.漫步在南极灿烂的阳光下/275
121.冰山上优美的天然壁画/278
122.考察队员野外爬山/281
123.中山站重显绚烂的多彩极光/283
124.南极海冰上的海市蜃楼奇观/285
125.南极中山站遭遇狂风肆虐/287
126.雪地上的足球训练/289
127.祖国人民对南极考察队员的国庆问候/291
128.在南极欢度国庆/294
129.南极美丽的夕阳余晖/296
130.南极海豹的安逸生活/298
131.南极中山站附近出生的第一只小海豹/301
132.中俄考察队员南极雪地足球对抗赛/304
133.为离去的好友祈祷/306
134.实拍小海豹出生过程/308
135.为小海豹的夭折惋惜/311
136.中山站迎来企鹅和贼鸥/312
137.南极海冰上探路测冰/315
138.南极海冰上探路历险记/317
139.为繁重的站务工作担忧/320
140.暴风雪中坚守岗位的考察队员/323
141.繁重的站区铲雪工作/326
142.条件改善的南极考察站/328
143.中山站铲雪工作全面展开/330
144.企鹅拜访南极中山站/332
145.南极海冰上艰苦的钻冰测量工作/334
146.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出征/336
147.夕阳下的南极迷人景色/338
148.国内立冬,南极立夏/340
149.被母海豹压死的小海豹/343
150.南极考察老队员的模范榜样/345
151.在积雪中挖掘雪橇/348
152.南极贼鸥和小海豹之战/351
153.完成挖雪橇任务后的雀跃/353
154.进入南极极昼期的中山站/355
155.迎接第28次考察队/357
156.中山站油罐内部的清洁工作/360
157.被母亲抛弃的小海豹362
158.《中山生活》周刊结束语/364
159.海冰探路确定雪龙船停船卸货位置/366
160.雪龙船抵达南极中山站/368
161.雪地车海冰上运输物资/371
162.直升机吊运物资/373
163.驾驶雪地车在海冰上运输物资时的惊险经历/376
164.踏上南极一周年/378
165.“雪鹰”号直升机在南极损毁/381
166.顺利完成南极越冬考察任务/383
167.第28次南极考察昆仑站队出征/386
168.南极海冰上野炊/389
169.在南极欢度2012年元旦/391
170.南极夏天的绝美景色/393
171.在南极迎来2012年春节/396
172.在南极浮冰上玩耍的企鹅/398
173.历次南极中山站越冬考察队员合影照陈列墙/400
174.雪龙船、内陆昆仑站队顺利会师南极中山站/403
175.艰难的南极中山站油料补给工作/405
176.黄河艇南极海冰脱险记/407
177.“雪鹰”号直升机损体从中山站运至雪龙船/410
178.第28次南极考察队随雪龙船撤离中山站,踏上返航征程/412
179.回到祖国,重返人间/414
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山站越冬队员名单/417
后记/419
南极,作为地球上人类最后发现的冰雪大陆,一直以来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着人类去探知。从18世纪开始,许多不畏艰险的科学家在成功征服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湍急的洋流后,一步一步向南极大陆挺进,这些科学家们肩负着人类探求未知世界的重任,不断地向大自然及自身极限挑战。
南极科学考察事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水平在国际舞台的角逐与彰显,在政治、科学、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中国的极地考察事业虽起步较晚,但在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极地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短短30年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极地考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逐渐由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迈进,为和平利用南极、造福人类社会作出了贡献。
南极不仅见证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记录了一代代考察队员的成长,更磨砺了考察队员们的坚强意志。他们为之奉献青春与智慧、感悟自然与生命,努力拼搏、砥砺前行的足迹日益清晰和稳健。
本书作者赵勇原是我国“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上的轮机长,曾六次征战南极、两次奔赴北极,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我国的极地事业。我作为一名老南极工作者,曾参加过南极考察十余次,在我多次担任领队的南极考察中,赵勇曾三次担任雪龙船轮机长。作为与赵勇共事多年的老战友,我无不钦佩他的为人、才识,也对他在极地事业上的追求和所作出的贡献非常熟悉。
赵勇从雪龙船调入管理部门工作后,凭着他对南极考察事业的满腔热情,毅然承担起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的重任,执行南极越冬考察任务。在赵勇站长提出的“快乐越冬、和谐越冬”的目标指引下,17名越冬队员历经海上航渡、恶劣天气和封闭环境等考验,在工作中树立团队精神,在合作中加强沟通交流,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出色完成了为期17个月的越冬考察任务。其间,他们创办了《中山生活》周刊队报,向国内及时传达越冬工作情况,展现队员们的良好精神面貌;组织南极仲冬节庆祝活动,为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回忆;在极夜后的第一缕曙光到来之际和节庆日当天,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抒发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越冬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赵勇站长不仅实现了“快乐越冬、和谐越冬”的目标,还将南极的冰雪世界介绍给了广大极地爱好者。他在17个月的越冬期间坚持写日记,以博客的形式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发表,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他在介绍南极工作与生活情况的同时,通过一张张照片,呈现出一个生动的南极,为宣传我国极地事业、提高全民的极地意识作出了积极努力。
2013年是我国南极考察30周年,一代代南极工作者在“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鼓舞下,铸就了我国南极事业今日的辉煌。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将于2013年11月上旬随雪龙船出征南极,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坚定,必将续写南极事业的华丽篇章。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原党委书记 魏文良
2013年10月24日
《我在南极的十七个月(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纪事)》是第2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赵勇的考察记事。书中的文章是作者平日在南极考察期间发布于博客的的随笔日记。作者在南极考察长达一年之多,探究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沉淀了的自我个体经验,并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下科考队员在南极生活的点点滴滴与辛酸苦楚。
《我在南极的十七个月(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纪事)》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我在南极的十七个月(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纪事)》收录了作者赵勇共一百余篇的日记,记录了一位普通科研工作者在日常枯燥的科研工作之余的心里路程与自我沉淀:困苦、孤独、寂寞……在远离人类社会,世俗红尘之时,很多科考队员像作者一样,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挣扎初为人父,却无法迎接孩子的降生;亲人逝世,却不能为自己挚爱的人送葬。当身边故人一再呼唤时,这些感情如凶猛野兽一般不可自持,感情与担当被放置在了一座天平上,他们却选择了背负那沉痛的十字架去南极,而这如同一把利刃,同时刺痛了自己与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