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别驾,因家于始兴,今为曲江人。父弘愈,以九龄贵,赠广州刺史。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应举登乙第,拜校书郎。玄宗在东宫,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九龄对策高第,迁右拾遗。
《张九龄传》由廖文所著,对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张九龄其人、其诗、其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供读者阅读学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九龄传/客家研究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廖文 |
出版社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别驾,因家于始兴,今为曲江人。父弘愈,以九龄贵,赠广州刺史。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应举登乙第,拜校书郎。玄宗在东宫,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九龄对策高第,迁右拾遗。 《张九龄传》由廖文所著,对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张九龄其人、其诗、其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供读者阅读学习。 内容推荐 《张九龄传》由廖文所著,《张九龄传》共十章,第一章九龄身世,第二章出生传奇,第三章少年奇童,第四章官场风云,第五章仕途坎坷,第六章犯颜直谏,第七章文场元帅,第八章丰功伟绩,第九章九龄故里探源,第十章弘扬始兴文化,提升始兴软实力。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九龄身世 第二章 出生传奇 第三章 少年奇童 第四章 官场风云 第五章 仕途坎坷 第六章 犯颜直谏 第七章 文场元帅 第八章 丰功伟绩 第九章 九龄故里探源 第十章 弘扬九龄文化,提升始兴“软实力”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纵观人类历史,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发展轨迹。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往往都会产生特殊的、有突出表现的正面历史人物,留给后人去缅怀。围绕着这些历史人物,无论是官方史料还是民间的野史、传说,都会对他们的身世给予极大的关注。由于“阶级立场”不同,各方对同一个人物的价值评价多不一致。且官方史料的记载有真有假,民间的传说有虚有实,真假虚实之间,给后人对这些历史名人的研究带来挑战。 张九龄就是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值得后人缅怀的历史人物。 那么,张九龄这样的历史人物,他的身世如何呢?他到底是哪里人?千年风尘,‘相关史料轶失不少,古迹湮灭,后人众说纷纭,这就造成了不少的遗憾。但无论是哪种说法,张九龄是唐代岭南韶州人是没有争议的。不过,张九龄是唐代韶州哪个县人,从古至今却颇有争议。 韶州之地,属于广东的粤北山区。在春秋时期有些地方属于百越之地,有些地方则属于楚地,战国时期均属于楚地,秦朝建立以后属于南海郡地。从秦汉以来一直到明清时期,由于战乱等缘故,不少“北方人”离乡背井,千里迢迢来到南方的岭南地区。他们中不少人是经由韶州地区后而迁徙到岭南各地的。当然也有不少人,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因求学、做官、从军、经商、流放、派遣、走亲、访友等而南来北往途经韶州的。 韶州区域内有两条沟通南北的重要水上通道,一条是西河(武江),另一条是东河(浈江),两江在韶州府地合二为一汇合成一条北江。北江往南通往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连通大洋,沟通海外各国,这就使韶州成为古代南来北往的重要枢纽。南腔北调的人们带着各地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韶州之地以后,有的留在韶州生根开花结果,有的经韶州再传播到四面八方。韶州就像一个沟通岭南和中原的桥头堡,得地利之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比岭南其他地方优先得多。 唐朝前期,张九龄的伯父张弘雅明经及第,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张九龄的两个弟弟位登高官,张氏家族一时成为岭南地域上的名门望族,并且一直延续到唐朝后期。张氏家族的崛起,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唐代岭南地区韶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在整个岭南地区是非常发达的。 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根据《韶州府志》的记载,唐代韶州一度管辖过始兴、曲江、仁化、浈昌、翁源、乐昌等六个县地。唐代的粤北共出有张九龄等8名进士,5名乡贡。当时,对被“北方人”称为荒蛮之地的岭南地区来说,韶州称得上是岭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之乡”。在这个“文化之乡”里出了一个著名的唐朝宰相张九龄以后,韶州之地便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成了历史名人的张九龄,他到底是韶州的曲江县人还是韶州的始兴县人,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古至今,不但文人墨客喜欢一再研究讨论这个问题,而且连普通百姓也一直热衷于传说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各种史料上,都没有十分明确地说明张九龄是韶州曲江县人还是始兴县人。有的史料写他是始兴县人,有的史料写他是曲江县人。张九龄自己有时写自己是曲江县人,有时又写自己是始兴县人。所以就留给后人一个争论的话题。 P3-4 序言 广东,自古被视为“化外之地”,迄今,仍有人认为这里是“文化沙漠”,但是,仅一位盛唐名相、大诗人张九龄,便足以推翻这一说法了。纵然他与明末爱国将领袁崇焕都被人说成是“南蛮子”,但他们的文化品位、人格尊严,都不是谁轻易可抹煞的。 早在秦汉,中原文化已深刻地影响了这一南荒之地。大批中原移民进入,与本土的海洋文明相融合,自会激荡出更为绚烂的文化来。当年的广信,成为交趾刺史部的治所,统领南方所有的部,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信周遭设县的密度,几乎不亚于今天。可见聚集的人口,包括学人不少。广信的陈钦、陈元父子,以及士燮家族,在汉代之际,对中原儒家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到了两晋南北朝至唐宋,广东的文化中心转移到了粤北,粤北人口,当日比作为商埠的南海郡的人口还多。陈朝的时候,名将侯安都在始兴召开诗会,一时间诗人荟萃,阴铿、张正思等更成为五律、七律的先驱。杜甫有诗云“颇学阴何苦用心”,“阴”即阴铿,他是始兴王的录文,在始兴郡写下数十首名诗。正是这一历史铺垫,加上粤北人口的沉积,广东第一个孔林书院的出现,粤北成为历史上继广信之后的第二个广东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大庾通道凿通之后! 本书的传主,正是大庾通道凿通的功臣、唐代的名相、大诗人张九龄。我之所以用几百字追述粤北成为广东第二个文化中心,正是为这位名相的“出场”鸣锣开道。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文化中心深厚的积淀,怎么可能推得出这个盛唐名相、诗文并茂的历史文化名人呢? 尽管岭南的商业文明早早闻名遐迩,但是,岭南的文化,撼动中原、传播寰瀛,却非张九龄莫属,他为相的经历,五上五下,他留下的诗文,传颂至今,均是一份极为丰富的政治、文化的历史遗产,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并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以人为镜,可以明廉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张九龄不仅以他的诗文传世,更以他的个人沉浮,写就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让我们懂得怎么做人,怎么治国安邦平天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是我们自小便可以背诵的名句,那澄明开阔的境界,万古如斯的历史纵深感,直到花甲之年,仍不断地在品味中强化。人一生,仅有这两行不朽的名句便足矣。可是,人品如诗品,这位大诗人,还是一位名相,盛世名相,为唐代走向鼎盛而呕心沥血。可惜,唐玄宗对他的犯颜直谏,却顿失开明君主的气度。结果令开元盛世经安史之乱走向了乱世,而这位犯颜直谏的名相所谏的安禄山,终因这位“开明君主”的纵容,把大好河山糟践得满目疮痍。 这位名相,便是张九龄。 他把个人的生命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诚然,没有很深的阅历,没有起伏跌宕的人生,不经历七灾八难,不曾顽强拼搏,是无以产生这样的诗句,展示自身开阔的胸怀,产生如此高远的境界。 他被视为“盛唐名相”。唐代在他为相期间,走向了开元盛世,他是功不可没的。回顾中国的历史,被称为盛世的有几回?汉代有“文景之治”,才有汉武帝时期的强盛,清代有“康乾盛世”,但较之于当时西方的工业革命、启蒙思想兴盛,这一“盛世”则须打上无数的问号。但开元盛世,在当时的世界独一无二。其时,西方正陷入“千年黑暗王国”的中世纪,阿拉伯文明刚刚兴起,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名副其实的唯一中心。“樵歌起处是夷声”,八方来朝,连樵夫也会唱外国歌了,可见这个国家有多大的气度。 古代中国,讲究道德文章,在这上面,张九龄是当之无愧的。他对皇帝敢于犯颜直谏,他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等,都显示出了他刚正不阿的崇高人格。 时至今日,张九龄的不少政见仍值得我们深思。 如边镇节度使张守硅,立了将功,唐玄宗拟拿中央的职务来赏赐,提拔为宰相。张九龄却认为“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赏功”,顶住了唐玄宗。而张守硅也不负张九龄之愿,迭立奇勋,“拜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品官”,且大义灭亲,把冒功大败的“干儿子”安禄山问斩,张九龄即批示“受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可惜,唐玄宗却未允。 这一事件,体现了张九龄的深谋远虑,纵然他与张守硅关系不错,且很欣赏张守硅。但军人出相治物,却未必妥。 这仅仅是一例。 如今,我们如果细读一下当年张九龄犯言直谏、请诛安禄山的文章,自会觉其正气凛然,大公无私。 而这本书,正是以张九龄的一生,形象地证明了这些。 这便是我推崇这部史识与史实并重的作品的理由。写下这么一个序,尤其是读到《新唐史》中,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被迫逃至巴蜀,想到了九龄,“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不觉泫然。 但历史已经铸就。 天何言哉! 后记 本书得到始兴县委书记许红、县长刘峰、县委宣传部长高忠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张九龄后裔张志才、张声泳、张水夏等先生的关心,特此表示感谢。 本书得到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谭元亨先生和始兴县政协副主席廖晋雄先生的指导,特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