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是指知廉耻、明是非、辨善恶。
五千年盛大历史,荣耀与丑陋共存。
本书穿越历史重重迷雾,揭露中国人性史观。
陈寅恪、冯友兰、季羡林告诫国人,从小多读点中国史,感悟中华璀璨文明的博大精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图解中国史纲(上下全彩珍藏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高致庸 |
出版社 | 群言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以史为鉴,是指知廉耻、明是非、辨善恶。 五千年盛大历史,荣耀与丑陋共存。 本书穿越历史重重迷雾,揭露中国人性史观。 陈寅恪、冯友兰、季羡林告诫国人,从小多读点中国史,感悟中华璀璨文明的博大精深。 内容推荐 本书脉络清晰,以历史批判的精神穿透历史,描绘和评述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内忧外患的清末时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持有鲜明的态度。全书以历史年代分章和以问题分节,采用图文并举的编写方法,让重点主题一目了然,极大地方便了阅读。 本书上下五千年、纵横万千里,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反思传统的态度、勇气和精神,是一部使人感时忧国、探究世变的著作。它使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看到中国人的原生态,中国人的生存,以及中国的政治和由政治人物到政治制度的关系研究等等。 本书以精美的1249幅图片,抓住中国政治文化最本质的部分,再现了中国历史和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状态,使读者从中看到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励精图治的精神,帮助人们思考面对历史时最不能回避的问题,值得历史爱好者阅读、收藏,也可供历史学家参考。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空中鸟瞰图 河流·湖泊 山川 天南地北 古都名城 民族融合 第二章 神话传说时代——中华文明的序幕 神话时代 传说时代 第三章 三代之治——上古的盛世 子承父位立夏朝 商汤灭夏 商的强大与衰亡 分而治之的周朝 第四章 “秋时代”之封国并起——长期战乱的开端门 烽火戏诸侯——镐京之乱与平王东迁 周郑交恶 新台丑闻与鲁国政变 楚国的崛起 第五章 春秋争霸——烽火中的霸主门 齐桓公称霸 大难不死的重耳——晋国长期霸权 问鼎中原——楚国的霸业 强大的西秦 第六章 “春秋时代”——鹿死谁手未可知门 楚晋中原之争 三次和平会议 楚国内乱与伍子胥鞭尸 吴越争霸 三桓治鲁 第七章 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天才辈出的时代 儒家鼻祖 一道·墨·法 孟子·苟子·庄子 第八章 七雄傲世——战国林立的年代 三家分晋 魏国的强大与衰落 能臣吴起 商鞅相秦 合纵连横之术 第九章 秦的一统与衰亡——昙花一现的统一 东方各国互斗 西秦的远交近攻 秦灭六国 始皇治世 秦国暴亡 楚汉相争 第十章 西汉的内政外交——国史第一帝国 汉初黄老政治 七国之乱 儒家的独尊 与匈奴的斗争 张骞通西域 西汉疆域的扩张 第十一章 王莽篡汉与东汉兴亡——走向衰落的汉朝 王莽的新朝 东汉王朝的兴起 匈奴的两次分裂 班超再通西域与西域的最后丧失 汉羌之战 外戚政治 宦官掌权 党锢之祸 名士门阀的兴起 宗教与起义 第十二章 三分归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三分归晋 第十三章 “大分裂”之五胡十六国—乱世中的枭雄 八王之乱 混乱的五胡十六国 东晋偏安 前秦的崛起 淝水之战 第十四章 “大分裂”之南北并立——南北分立的中国 北魏统一北方 南北对峙的年代 南朝的暴君们 东晋门阀势力 宗教的发展 第十五章 隋朝的一统——大分裂结束 北魏的分裂 南梁的北伐与内战 北齐北周的兴亡 隋朝一统 突厥的兴起 第十六章 李唐代隋与初唐盛世—一中华文明的昌盛 李唐代隋 唐初的政治格局 成败交加的外交 女皇的周朝 第十七章 兴也中唐,败也中唐——成败系一身 李唐复权 中唐的发达海运 工商业的兴旺 文学的繁盛 第十八章 唐朝的覆灭——盛世中衰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外交的艰难 宦官把持政权 朋党之争 黄巢起义 第十九章 “小分裂”与宋的统一——小分裂,大一统 朱温灭唐 五代十国的短命王朝 赵宋的一统 第二十章 并立的辽宋夏金——力量不均的对峙 宋辽的相持与和解 王安石变法 新旧两党之争 西夏立国 金朝崛起与北宋覆灭 南宋与金的和战 发达的大宋经济 理学成为道统 第二十一章 蒙古的征服——驰骋天下的民族 蒙古的崛起与征服 元朝的立国与扩张 繁荣的元代都市 元曲的世界 蒙古人的歧视统治 元末起义与朱氏立国 第二十二章 朱明王朝——走向封闭的朝代 朱元璋的专制 文字狱与八股文 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洋 难以乐观的外交 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 第二十三章 无可挽救的明朝败运——末路上的王朝 宦官的断头政治 倭寇东来 失败的改革家 保卫朝鲜 心学成为正统 小说的世界 第二十四章 明亡清兴的年代——满族入主中原 后金的崛起与扩张 明末农民大起义 清军入关 反清复明与三藩之战 满族的开疆扩土 第二十五章 清初的盛世与黑暗一难以持久的繁荣 清初疆域的扩大 清初的外交 大兴文字狱 红楼的世界 第二十六章 肉忧外患的清末——风雨飘摇的年代 西人人犯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的失败 新疆的幸存 洋务运动 甲午之战 百日维新 试读章节 秦始皇的幼子胡亥跟宰相李斯、宦官赵高发动一项阴谋。他们把赢政遗诏毁掉,另写两份遗诏,一份命扶苏自杀,一份命胡亥继任帝位。 胡亥也就是秦二世,全盘继承老爹的政策,变本加厉,在原有暴政的轨道上走得更远。他任命赵高为郎中令。居中用事。赵高一味唆使胡亥胡作非为,以便自己专权。 巨变来得很快,胡亥坐上宝座的次年(公元前209年),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今北京密云)。阳夏县(河南太康)有900人被征调出发,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也在被征发之列,并被指定为屯长(小队长)。当他们走到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候,遇到滂沱大雨,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秦法规定,误期就要全部处死。陈胜跟吴广决定铤而走险,宣告:“我们遇雨,无法按时到达,按照法律要处斩。壮士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得享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900人立即响应,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攻击地方政府。 对于陈胜,秦二世、赵高开始并没有放在眼里。陈胜初起时,有一使者把陈胜造反的事告诉赢胡亥。赢胡亥大为震怒,认为此等小打小闹,没必要麻烦他,把这名使者关入监狱治罪。以后各地派来报告消息的人都学聪明了,一致说:“我们这里虽有一些骚动,但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辈而已,成不了气候。地方政府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他们消灭殆尽了。” 中央政府自然不会太在意偷鸡摸狗的小打小闹,陈胜起义就在秦二世的“保护伞”下,以星火燎原之势扩展,引起各地连锁性的民变。各地人民苦于秦帝国的暴政,纷纷杀掉地方长官响应起义。变民领袖为了扩大影响力,纷纷使用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国名自称国王,或拥立六国王室后裔当国王。只14个月时间,秦王朝所建立的强大帝国,随即灰飞烟灭,重新代之以战国时代分裂割据的局面。 不久,陈胜的大将周文率军逼近了都城咸阳,胡亥大梦初醒,听从属下章邯的建议,让他率领释放的骊山刑徒出战迎敌。这些刑徒常年从事体力劳动,身体强壮,刚刚被释放,士气很高,在勇将章邯的率领下,战胜了陈胜的部队。 公元前208年,陈胜军队崩溃,陈胜亦被为他驾车的随从杀死。在他以后,反秦的主力是刘邦和项羽。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浙江湖州)。陈胜大泽乡起义2个月后,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陈胜败亡后,为了便于号召,项羽采纳谋士范增建议,立前楚怀王的孙子芈心为王,建都于盱眙,仍称楚怀王。 刘邦担任秦国泗水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很多徒役在半途逃跑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郦山就都逃光了,即使到了郦山,按照秦帝国的法律,大家都要被砍头。刘邦就带领十几个壮士落草为寇,静观时变。天下大乱正是刘邦的机会,他集结数千人投奔芈心。楚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函谷关攻陷成阳,谁就是关中王。刘邦率领他的部队,沿着南阳(河南南阳)、武关(陕西商南)路线进发。 章邯击杀周文、陈胜后,秦王朝的局势一度缓和。但在权臣眼中,内斗的乐趣始终优于外部的威胁。赵高劝胡亥尽情享乐,肆意极欲,深得胡亥欢心,因此独揽朝政,引起宰相李斯的不满。赵高诬陷宰相李斯私通东方的叛军,李斯父子被腰斩。赵高遂当上宰相。在一次朝会上,赵高让人牵了一只鹿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明明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众大臣中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跟赵高狼狈为奸的人立刻赞同说:“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说是鹿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从此,群臣都怕了赵高,赵高遂完全掌握政府。这也就是“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的来源。 公元前208年,章邯又击败项梁,渡河向北攻打起义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赵王赵歇向其他王国求救,各王国虽然派出援军,却没有人敢向强大的秦军挑战。楚怀王因忌讳项羽的权力过大,剥夺了其兵权,任命亲信宋义为上将,项羽为副将,率兵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畏缩不前,屯兵四十六天。项羽当机立断,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命他为上将军,他不惜破釜沉舟,连续发起9次攻势,这就是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率领自己的农民杂牌军,与精锐的秦军作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弱势,但他抱着“不战胜毋宁死”的态度,大破章邯率领的秦军精锐部队。项羽的领袖地位,由此战而定。 巨鹿之败,章邯派他的属下司马欣到咸阳请求增援,赵高拒不接见,甚至打算将各地起义的责任嫁祸章邯。章邯进退两难,别无选择,只有率军向项羽投降,项羽竟下令将20余万的秦国降卒活埋。秦朝最后一支军队宣告覆灭。 就在项羽北上救赵时,刘邦则分道扬镳,走上了西人关中的征程。他已到达武关,离咸阳近在咫尺。胡亥急忙召见最信任的宰相赵高,赵高装病不出,他害怕赢胡亥发现真相把他杀死,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公元前207年底,赵高让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率兵闯进皇宫,逼死秦二世,迎立前太子扶苏的儿子赢婴即位,宣告取消帝号,恢复秦国国王的旧称。赢婴即位后立即把赵高斩首,但此时的秦政府已分崩离析,他也无能为力。公元前206年,刘邦攻陷咸阳,赢婴投降。一个盛极一时但却残暴无比的皇朝就这样被摧毁了。这一时期,距它统一六国只16年,距秦始皇之死才3年。 P320-324 序言 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历史接近3000年,从那时起来来去去的中国人少说也有50亿,这么多的人口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按照一种大致相同的文化方式生活,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不愧于我们悠久的文化,我们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历史文献记载。然而并非历史悠久的国家就是历史学的大国,比如印度同为历史悠久的古国,但却没有像样的史书,以至于今天印度人要编写古代印度的历史,要到中国来寻找材料。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就有不少有关天竺(古印度)的珍贵史料。 中国历代重视史料的积累。中国人做事强调人为的努力,所以重视言行的记录。春秋时期,诸侯身边就有专门记录其言行的官员,称为史,或者史官,他们的记录也称为史,或者史书。发展到后世,中央政府有专门的国史编修部门,每个王朝都要为前代作断代史。地方上也注意编修地方志(一种历史地理著作,记载各地的地理物产,风俗民生,贤人轶事)。至于个人编写的稗官野史,更是不胜枚举。 之所以说中国是历史大国,不仅在于史书汗牛充栋,更重要的是历史的眼光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上至公卿,下到黎民百姓,几乎人人都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对于传统的知识分子来说,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本都是纪传体的史书,其中后三本是断代史)以及《资治通鉴》(编年体的通史,辑录了所有从春秋到五代十国的大事)是必读书籍。而对于老百姓来说,虽然不识字,但“三国”的故事、戏剧,每个茶馆里都讲,每个戏院里都演,没有谁没听过,没有谁没看过。人们的言谈举止,经常不知不觉中受到历史人物的影响,比如要像关羽一样讲义气,像诸葛亮一样运筹帷幄。 绵延长久的历史意识塑造了国人的性格。因为有史为鉴,国人做事多三思而行,讲究做事有来历,凡事须谨慎。对于人生的价值,也是“了结君王心头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要求建功立业,为家庭争得荣耀,在具体的时空中完善自己。因而,“务实”堪称国人的基本性格。 人们关心历史,解读过去发生的事情,多是为了以史为鉴。这样做事教有理性,可以防止犯错,以免因头脑发昏害人又害己。历史上相同(或者相近)情况曾经发生的事情,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差,那我们就要照着做得好的人去做。唐太宗说:“镜子可以反映形象,让人知道自己衣帽正不正。以历史为镜子,可以知道事情处理得是否妥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历史可以作为警戒,告诉人们哪些是不能做的。南北朝时,南朝有个王爷,得到皇帝哥哥的信任,威权自用,结果哥哥不再容忍,软禁了他。他这才得空读些史书,发现在前朝已经发生不少类似的事情。他叹息说:“如果我早些读史书,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人生是一场博弈,如果参与者不清楚博弈的可能结局,就贸然下赌注,经常有灾难发生。历史记录了博弈的答案,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参与这场博弈。 学历史有助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事业成功。历史专门研究具体的时空,因此对生活的复杂性体会极深。翻翻历史书籍,总会有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各种事件千变万化,难以捉摸,虽然确实有些模式可供辨认分析,但是事件都会有些差别。历史事件就像树叶,没有哪两片是完全相同的。在把握一般规律和掌握具体历史事件之间,传统史学强调掌握具体历史事件,即使要深入到一般规律的层次,也要求先掌握历史事件。这和传统史学重视实践有关,我们从历史里学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而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各种条件差异很大,所以人们做事必须把握具体历史时机,研究具体事件的历史条件。即使一件事情值得做,也要选准时机。看似相同的事情,因为具体条件不同,其结果也会大不相同。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见机行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悠久的历史既是遗产,同时也是束缚,在汲取传统营养的同时,也要努力超越历史。历史远比“以史为鉴(鉴就是镜子的意思)”要复杂得多。过去人们重视像镜子一样去复制历史,因此重视继承胜过改革,而当今是个转变改革的年代,这是一切事务的前提,或者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机”。在这个大前提的规定下,我们因应历史,就必须与时俱进,主动进行改革。以今日的实践来理解一下,中国经历了建国、文革、改革开放、经济调整,为了应付不断变化的局势,各种新政策层出不穷。大部分政策都有实用周期,一旦政策蕴涵的能量释放完毕,这项政策就不适用了,需要改进。如果改进不了,社会就会出毛病。所以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自己解读历史,只有这样,历史才能为你所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