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回溯人类的足迹,人们首先看到的总是那些在其各自背景和时点上标志着社会高度和进步里程的伟大人物。他们是历史的丰碑,是后世之鉴。吴兴林编著的《雕塑巨匠(罗丹)》属青少年励志类图书。本书精选了罗丹的故事,通过讲述名人的经历,让读者从中体会到名人执著追求的精神。
雕塑家罗丹,1840年生地一个贫穷的基督家庭从小喜爱美术,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1987年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吴兴林编著的《雕塑巨匠(罗丹)》是历史的丰碑系列之一,《雕塑巨匠(罗丹)》让人们更多的了解雕塑家罗丹。
1840年11月12日,住在巴黎市阿尔巴莱特大街3号的一户人家,出生了一个长得结结实实、有着一头红发的男孩。
婴儿的父亲叫让·巴蒂斯特·罗丹,是一位法国农民,后来从诺曼底跑到巴黎来谋生,现在是一名下级警务部门的公务员。他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大的叫克洛蒂尔德,小的叫玛丽。他对女儿不感兴趣,一心盼望着能有个儿子,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自己38岁的时候,居然还能抱上宝贝儿子。他兴致勃勃地去区里给儿子登记。
他和妻子都不会写字。他把妻子的妹妹泰蕾兹请来替他填写登记表。
“你给孩子起什么名字呢?”泰蕾兹问。
“我们就叫他‘弗朗索瓦·奥古斯特·罗丹’吧。”婴孩的父亲说。
“我喜欢奥古斯特这个名字。”泰蕾兹姨妈说。
罗丹家住的那个地方,比贫民窟好不了多少,娼妓成灾,用鹅蛋石铺成的街道曲里拐弯,就像迷宫似的。街道旁边有一幢又破又旧的大楼,罗丹家在大楼的第五层租用了几个房间。从楼下到家门口,足足有10l级楼梯。但是,这条街离巴黎大学和巴黎圣母院很近。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的著名教堂,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教堂正面一对塔楼高约60米,教堂内藏有13至17世纪的许多艺术珍品。
新生儿的父亲想:自己为什么这么贫穷?不就是因为不识字吗?那些当上高级警官的人,年薪多,生活好,不就是因为有文化吗?对了,为什么不让儿子也学文化呢?他暗暗下定决心,等儿子长大了,要送他上学,要让奥古斯特受到良好的教育。
转眼间,奥古斯特长到了5岁。奥古斯特常常由泰蕾兹姨妈照看。姨妈是画家德罗林的管家、模特儿。一天,她从德罗林那里偷偷拿来一些绘画铅笔,作为礼物送给奥古斯特。
此时的奥古斯特长得矮矮胖胖,一下就被那些黑色的绘画铅笔迷住了。这些铅笔,能够画出一条一条清清晰晰的线条,真是太棒了。他想画画。画谁呢?先画爸爸。
P12-14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回溯人类的足迹,人们首先看到的总是那些在其各自背景和时点上标志着社会高度和进步里程的伟大人物。他们是历史的丰碑,是后世之鉴。
黑格尔说:“无疑,一个时代的杰出个人是特性,一般说来,就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总的精神。”普希金说:“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引人入胜的科学。”
作为21世纪的继往开来者,我们觉得,在知史基础上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胸襟和敏锐的洞察力应是首要的素质要求,而在历史的大背景中追寻丰碑人物的思想、风范和足迹,应是知史的捷径。
考虑到现代人时间的宝贵,我们期盼以尽量精短的篇幅容纳尽量丰富的信息,展现尽量宏大的历史画卷和历史规律。为此,我们编撰了这套丛书。
编撰丛书的过程,也是纵览历代风云、把脉伟人心路、吸收历史营养的过程。沉心于书页,我们随处感受着各历史时期制高点上的人物和由伟大人物顺应时势体现、推动历史的人类征服力量。我们随着伟人命运及事业的坎坷与辉煌而悲喜,为他们思想的深邃精湛、行为的大气脱俗而会意感慨、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