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妈妈你能这样爱我吗(法国儿童心理学家育儿经)
分类
作者 (法国)哈利·伊飞尔贡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最让人抓狂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父母的一次机会!

《妈妈你能这样爱我吗:法国儿童心理学家育儿经》这本书是哈利·伊飞尔贡的一次尝试。她一直想让爸爸、妈妈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心中所想,了解孩子的心智是怎样成长发展的。把跟孩子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爸爸、妈妈又都高度关注的问题整理成问答的形式呈现,爸爸、妈妈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阅读并理解这一个个小片段,会更容易一些。

内容推荐

《妈妈你能这样爱我吗:法国儿童心理学家育儿经》由哈利·伊飞尔贡编著。

100个经典问题,解决0-6岁幼儿父母所有不安和困惑:为什么孩子不爱说话?为什么孩子对所有事情说不?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向人问好?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10000个法国妈妈的来信,100个与孩子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儿童频道嘉宾主持人倾注多年心血,从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视角,结合多年儿童心理咨询实践经验,写出《妈妈你能这样爱我吗:法国儿童心理学家育儿经》这本融汇了爱与力量、成长规律与应对方法的家庭教育佳作。

目录

序言

概述 走进孩子的心理迷宫

第1章 身体发育

 1.宝宝睡觉时为什么喜欢头顶着墙?

 2.孩子是不是做噩梦了?

 3.怎样解决孩子的睡眠问题?

 4.孩子为什么害怕一个人睡?

 5.白天独立的孩子为什么害怕独自睡觉?

 6.孩子为什么会怕得睡不着觉?

 7.孩子夜里受到惊吓怎么办?

 8.8岁的孩子为什么还不肯一个人睡?

 9.婴儿的五感什么时候开始发育?

 10.怎样分辨孩子不同的哭?

 11.宝宝每晚都哭,我该怎么办?

 12.两岁半的孩子还不会用便盆,怎么办?

 13.孩子应该在几岁学会上厕所?

 14.大孩子为什么突然喜欢用纸尿裤?

 15.孩子为什么总是尿床?

 16.孩子不爱说话,怎么办?

 17.孩子怎么变口吃了?

 18.孩子为什么喜欢说脏话?

 19.给孩子断奶很难吗?

 20.孩子不肯吃固体食物,怎么办?

 21.孩子吃得太少了,这要紧吗?

第2章 心智成长

 22.6岁以前的小孩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23.如何面对孩子无穷无尽的“为什么”?

 24.宝宝为什么认不出镜中的自己?

 25.为什么孩子总画不好小人画?

 26.给小孩做心理测试靠谱吗?

 27.小男孩怎么会害怕气球呢?

 28.该怎样和孩子解释“死亡”?

 29.该怎样向孩子传达亲人离世的消息?

 30.孩子几岁时才合适让他了解圣诞老人的真相?

 31.孩子面部抽搐是严重的疾病吗?

第3章 情感发育

 32.和爸爸相比,儿子为什么更喜欢妈妈?

 33.该不该让孩子养宠物?

 34.为什么孩子总想要礼物?

 35.为什么女儿不喜欢爸爸亲她?

 36.睡前故事对孩子有多大影响?

 37.14岁的孩子喜欢看幼儿节目,这正常吗?

 38.什么时候需要心理医生介入?

第4章 个性发展&性格养成

 39.为什么孩子突然变得认生了?

 40.孩子为什么对所有事情说“不”?

 41.孩子有点儿娘娘腔,该怎么调整?

 42.孩子为什么突然变得任性了?

 43.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

 44.孩子在我责骂他的时候嬉皮笑脸的,怎么办?

 45.怎样区分孩子是任性还是有真正的需求?

 46.女儿为什么总喜欢看自己的视频?

 47.孩子为什么沉迷于剪东西?

 48.4岁就当小模特,可以吗?

 49.为什么孩子不喜欢我叫他的小名?

 50.为什么孩子玩游戏时赢得起输不起?

 51.工作狂爸爸没时间陪孩子,怎么办?

第5章 社会性发展

 52.女儿出现了“友谊危机”,怎么办?

 53.再婚家庭中的孩子怎样才能和睦相处?

 54.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向人问好?

 55.孩子喜欢咬人怎么办?

 56.孩子和同学闹矛盾,我该怎么办?

 57.孩子为什么慷慨得过了头?

 58.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怎么办?

 59.孩子能适应国外的生活吗?

 60.该怎么和孩子解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61.孩子和想象中的朋友形影不离,这正常吗?

 62.搬家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吗?

 63.孩子太过活跃,是得了多动症吗?

 64.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

 65.孩子突然变成了“小暴君”,这是怎么回事?

 66.老大会嫉妒刚出生的老二吗?

 67.孩子上兴趣班时总想半途而废,我该怎么办?

 68.孩子有严重的分离焦虑,怎么办?

 69.孩子稍不如意就哭到昏厥,这是怎么回事?

 70.我的孩子竟然喜欢虐猫,这正常吗?

第6章 独立性

 71.该让孩子吮吸手指还是安抚奶嘴?

 72.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73.两岁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学走路?

 74.孩子丢了玩具很伤心,我该怎么安抚她?

 75.生完孩子后要不要重新回到职场?

 76.孩子各方面都退步到了婴儿状态,我该怎么办?

 77.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洗澡?

 78.少儿营能让孩子学会独立吗?

 79.几岁起可以给孩子零花钱?

 80.如何鼓励孩子自己整理房间?

 81.怎样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孩子才会听?

 82.多大的孩子可以上网?

第7章 教育&学习

 83.哪些话不能对孩子说?

 84.和孩子无话不谈合适吗?

 85.我让孩子以姐姐为榜样有错吗?

 86.奶奶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孩子越来越任性,怎么办?

 87.说了不行就是不行!

 88.孩子为什么对学习不感兴趣?

 89.孩子调皮捣蛋,我该怎么管教他?

 90.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一门外语?

第8章 游戏&玩具

 91.婴儿的第一件玩具最好是什么?

 92.18个月大的宝宝该玩哪种玩具?

 93.给孩子买玩具时应该注意什么?

 94.孩子是不是画得太多了?

 95.怎样选择适合孩子的课外活动?

 96.孩子看电视该不该管?

 97.孩子被电视里的恐怖画面吓到了,我该怎么办?

 98.儿子居然喜欢玩芭比娃娃,我该怎么办?

 99.孩子喜欢把小鸡鸡当玩具玩,我该怎么办?

 100.孩子玩游戏时不懂得谦让,怎么办?

后记

试读章节

10.怎样分辨孩子不同的哭?

卡洛琳来信:

“我是一个新手妈妈,儿子才3个月大,我知道他会因为肚子饿或是想睡觉发出不同的哭声,但是我还不能100%地理解小宝宝哭的原因,他一哭我就不知所措。其他妈妈是怎么做小宝宝的知心妈妈的?”

宝宝刚一出生就会哭,发生任何情况都会哭,长到约3个月大后哭的次数才会慢慢减少,不再动不动就哭了。可是长到约18个月大以后,孩子到了任性的年纪,哭的次数又多了起来,但是现在哭的理由和以前不同了。

哭是不会说话的孩子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哭就像孩子设置的密码,父母要学会破译,用合适的方式回应宝宝不同原因的哭闹。父母要养成习惯,学会专注地倾听宝宝的哭声,区分宝宝各种哭闹反映的不同需求。是饿了?还是需要其他东西?如果父母能听懂宝宝的哭声,并能做出正确的回应,宝宝很快就会恢复平静。哭闹不一定是悲伤或忧愁的标志,有时刚好相反,因为此时的宝宝只会用他们能动用的方式和父母沟通,而哭正是其中最常用、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此外,真的生病了的宝宝反而不会哭。如果这么大的小宝宝表现得太乖,爸爸、妈妈反倒要多加小心。

至于爸爸、妈妈最头疼的“任性型哭闹”,宝宝要到了3个月以上才会出现,不可能在刚出生的前三个月就知道“任性”。一般宝宝最多哭10~15分钟就会安静下来。孩子之所以哭闹,有时候只是向大人显示自己的存在,希望有人安抚他,或者和他温柔地说说话,有时候则是想要人抱抱。这种情况下,推荐可以穿在身前的婴儿背巾和背带,不管是家里还是户外都能使用。

夜啼:宝宝每天到了一定的时间点就哭,不同的孩子哭的时间从15分钟到两个小时不等。这在小婴儿身上尤其常见,孩子到了3~4个月时大多会突然中止。

宝宝如果在白天接受了太多的刺激,被看护的大人用不同的方式逗耍,宝宝积累了紧张情绪,就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来舒缓:通过眼泪和挥手蹬腿把压力释放出来,这就是宝宝晚上哭闹的原因。

父母可以抱着宝宝,或者把宝宝放到童车里,带他到室外散步,这样能让宝宝安静下来。妈妈还可以躺着,让宝宝靠在自己身上,并且轻轻地摇晃,让宝宝体会到妈妈的体温和味道。宝宝熟悉这种温柔的晃动,会觉得很安心。如果这一切都不足以安抚宝宝,父母也不要有负罪感,就让宝宝自己哭一会儿吧,让宝宝用自己唯一掌握的表达方式抒发一下也好。

肠胃不适和消化问题:几乎每个哺乳期的宝宝都有过因消化问题哭闹的时刻,表现为一边短暂地抽泣一边颤抖,动作有间隔、有规律地发生。可以多给孩子拍拍嗝,还可轻轻地按摩宝宝的腹部,让肠内的气体排出。当孩子有一点儿行动能力的时候,带着他动一动,可以减轻腹部的疼痛。

疾病性抽泣:表现为长长的低声呜咽,以呻吟作结。抽泣原因可能是发热、腹泻、呕吐、耳炎、长牙等等。父母除了在第一时间照顾孩子以外,还要向医生寻求专业帮助。

恼怒型哭闹:最常见的是大哭大闹,脸皱成难看的一团。宝宝感到身上太热了,或者尿布湿了都会大哭。有时候他想打嗝,尽管此时他还没吃饱,但也会拒绝吸奶。所以,如果孩子挣扎着离开妈妈的乳房或奶瓶,他要么是已经吃饱了,要么是想在继续喝奶前先打个嗝。

劳累困顿:表现为孩子眼睛发红,还用手揉搓眼睛,头忽左忽右地猛烈转动,想要翻身的样子。如果宝宝白天接收了过多的刺激,即使他当时被逗得很开心,但还是会很疲劳。可以准备一个安静、通风良好的地方让宝宝睡觉。把他放在摇篮里,从原来的房间移过去就可以了。

肚子饿:表现为哭闹。刚出生时宝宝的泪腺没有发育好,还不太会流眼泪,然后突然有一天,宝宝就能流下大滴大滴的眼泪了。如果孩子是在两餐的间隔时间哭闹,爸爸、妈妈就需要判断一下,孩子是不是因为饿了才哭。如果宝宝开始吮吸你的手指,那就说明他饿了。

表达意见:自从宝宝开始牙牙学语后,他就以发出声音为乐,有时没学会说话就用哭代替。他喜欢听自己发出的哭闹声,观察自己哭了以后爸爸、妈妈的反应,所以说孩子哭闹不一定就代表不舒服了。

P37-39

序言

这本书是我的一次尝试。我一直想让爸爸、妈妈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心中所想,了解孩子的心智是怎样成长发展的。但要在短短的时间和篇幅里,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描述得一清二楚,这很难办到。而如果我把跟孩子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爸爸、妈妈又都高度关注的问题整理成问答的形式呈现,爸爸、妈妈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阅读并理解这一个个小片段,会更容易一些吧?这本书,就建议你用这种积少成多的方式来阅读。

法国Tiji幼儿频道是一家以7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受众群体的电视频道。十几年前,频道负责人热情邀请我以心理学家的身份,加入组建中的儿童电视节目伦理委员会。经过深思熟虑,我接受了邀请,还建议再请两位优秀的学界精英一起加入,他们是儿科专家皮埃尔·比通和儿童精神病专家罗杰·泰布尔。

Tiji频道的节目理念很吸引我,我对伦理委员会的工作投入了极大热情。我们每隔三个月召开一次会议,新闻界人士、来自学术界的儿童教育专家,还有台里的演员和主持人带来各自收集的问题,齐聚一堂进行讨论。我们的任务是在节目正式播出之前,对节目质量进行审查。

做了7年的伦理委员会工作后,我又愉快地接手了一项特别的任务:回答观众的来信提问,成为第一个在Tiji频道主持日常节目的人。在节目中,提出问题的主要是妈妈,每个问题我只能用两分钟来解答。

在6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收集了上万个和孩子相关的提问,大多集中在教育领域,有的是问孩子在某些情况下的反应是否正常,有的是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行为,有的则表达了对孩子心理危机的困惑和焦虑……

我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和整理。考虑到面向的是所有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而不仅是某个来信请求“从心理学角度给出建议”的妈妈,我在答复问题时,剔除了一些过于特殊、不具代表性的问题。选出来的问题,都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发育过程。

就这样,我一边做节目,一边整理、筛选和解答妈妈们的问题。你读到的这本书,里面的所有问题我都在节目中解答过。但因为整理成图书的形式出版,内容上和节目里还是略有区别。

在写作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回答既要简洁明了,又要通俗易懂,长度还得控制在两分钟内能读完,这让我绞尽脑汁。但我仍然全力以赴,调整到最佳状态进行写作,字斟句酌。有些主题稍微扩展得长了一点儿,但为了全书考虑,没有再作删减。

后记

我从事儿童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快三十年了。

指导孩子和爸爸、妈妈去解决困难,看着孩子走上正轨并且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对我来说一直是无上的乐趣。然而,这些年来,“自我安慰式”咨询的数量有了极大的增长,这让我思考心理咨询中出现的变化。十几年来,许多家长常常就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咨询,比如普通的失眠、胃口不好、成绩下降或嫉妒行为等。

我和同事们发现,小心为上的原则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一方面,包括对待孩子。甚至孩子身上尚未出现问题,父母就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了。

我们接待过一些忧虑的爸爸、妈妈,担心老大会对弟弟妹妹的出生产生负面反应,然而这位妈妈这时连老大都还没生出来呢。还有的请我们帮忙向孩子说明爷爷的癌细胞在扩散,已经时日不多的消息。在离婚率升高以后,我们又被请求调解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可是此时他们都还没正式决定离婚呢。我们还见过一位母亲在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阶段之前就要求心理医生告诉她的女儿:她可以随心所欲地爱爸爸,妈妈不会为此生气,可是小女孩才两岁呢!

“这些父母以保护、关心孩子为借口,孩子有一点儿风吹草动,他们就表现出特别的关切。他们希望为孩子抵挡生活中的所有风雨,可是孩子长大成人后,必须独自面对这一切。

父母的这种态度让孩子错失了面对应有困难的机会。他们认为孩子不能依靠自己的适应能力来克服困难,不帮助孩子明白并忍受,甚至是超越痛苦、嫉妒、挫折,而更喜欢抽身而出,把这个任务交给心理医生,期望心理医生解决问题,让自己放心。

诚然,二十一世纪初的父母比以往更加孤独。父辈的经验已经过时,他们没有可以参照的榜样。怎样教育孩子?怎样为孩子设置底线?怎样才能宽严适度?怎样避免孩子重复自己吃过的那些亏?怎样惩罚孩子而不显得那么凶?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逐渐变成了与孩子的“友好协商”。以前,爸爸、妈妈把孩子放在校门口,说过再见后就走了;而现在,爸爸、妈妈更喜欢说:“我要去上班了。我走了,可以吗?”

父母已经不再具有为孩子指引方向的威信了。他们妥协、兜圈子,和孩子协商,不想激怒孩子。可是这样究竟是在保护谁?是保护子女还是保护父母自己?这种柔和的方式是否让父母沉浸在虚假、理想化的想象中?

在工作中,我接待过许多惊慌失措、犹豫不决的父母,他们只知道在严厉教育和极度纵容这两种极端的立场之间徘徊。

后来,再有父母带着孩子来咨询时,我选择先接待小孩。如果发现小孩心理健康,我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的父母,孩子很好,没有问题。我告诉他们,孩子是怎样抵御普通的恐慌的,是怎样避免冲突的。当他主动尝试时,他并不害怕失败。我强调了其他一些健康标准:吃得好、睡得香和心情好。我当然也不会让这些爸爸、妈妈无依无助的,第二次,我单独接待父母。这类咨询最后往往变成对爸爸、妈妈的辅导,甚至是针对他们的治疗性谈话。爸爸、妈妈比孩子更需要被倾听。

如果说孩子3岁之前的阶段决定一切的话……我们也要说一切都是可以弥补挽救的。没有完美的爸爸、妈妈,也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

爸爸、妈妈应重拾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从别人的眼光中解脱出来。他们能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并有适当权威的关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帮助的。

这是我对每一位爸爸、妈妈的期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