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际公务员奇记/东方文化西方语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翟华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十多年前我在一家国际组织工作,同办公室有两个外国同事:一位叫库伯,来自东非的小国乌干达(Uganda),另一位叫沙希,来自南亚的大国印度(India)。有一天,库伯一本正经地告诉我们说他已经接受了新上任的总统的邀请,马上要回国担任电力部长。我们起初还以为这位乐天派又在开玩笑,直到他打报告辞去国际职员职务我们才确信库伯真的成了部长。说实在的,凭我们对库伯的学识和能力的了解,他当个部长也算是人尽其才。但是后来我们还是听说库伯与新总统弟弟的大学老师有同窗之谊,不知这拐了三个弯儿的关系是不是他成为部长的关键因素。送走了库伯,略有几分失落感的沙希对我说:“你与我将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当部长。你想,你我的国家人口都超过十亿,要绕多少弯儿才能和主政的要人挂上关系呢。”

几年后我一次出差在巴黎转机,不期然竟然在候机室与久无音讯的库伯打了个照面,我们不约而同地说:“世界真小!”感慨之余,已摇身一变成为大学社会学教授的库伯自然地问起了我们曾经的同事:“沙希哪里去了?不会也回国当部长去了吧?”说实在的,沙希到底在哪里,我那时也不清楚,只知道他辞职下海,回老家开了家什么公司当老板去了。库伯胸有成竹地说:“有你这点儿信息,我一定能找得到沙希。你没听说过‘六度分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吗?”

我虽然不精通社会学,但却看过一部题为“六度分离”的电影,也知道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Milgram)教授上个世纪60年代通过一个实验提出的理论。在这个实验中,米尔格拉姆教授在美国中西部随机选了数百名不同职业和背景的志愿者,请他们通过各自的熟人将一封信寄给远在美国东部波士顿的一位股市交易员。这些志愿者自然不认识这位股市交易员,他们的熟人也不一定认识,所以要继续通过熟人接着寄。结果有大约30%的信件最终寄到了这位交易员手中。米尔格拉姆教授发现最终寄到的信件,平均不超过六个中间人,所以说他得出结论说在任意两个美国陌生人之间平均只有“六度分离”,又称“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

按照“六度分离”的逻辑,一个怀春的少年只要出门在大街上走走,对面看过来每一个漂亮女孩与他的关系其实都很近,最多经过六个人的介绍就可以成为朋友。这可能吗?

英国的一位教授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为了验证“六度分离”的理论,30年后又在英国重复了米尔格拉姆教授的实验。这一次,怀斯曼教授在《每日电讯报》的读者中圈定了100人,要求他们给一位居住在叫切尔滕纳姆(Cheltenham)小城的一位27岁的小姐寄信。参加实验的人只知道这位小姐在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br of Manchester)主修艺术历史,曾在伦敦做过公关,后来到那个小城工作专门组织大型集体活动,业余爱好是骑自行车。最后结果有1096的参试者成功地把信件寄到了收信人手里。怀斯曼教授对这些成功的例子进行追踪研究后惊奇地发现,从参试者到那位收信的小姐之间平均只有四个人,比米尔格拉姆教授的“六度分离”还要少两度。

怀斯曼教授的实验证明,随着通讯手段的发达和旅行频率的增加,这世界真的是很小,而且变得越来越小了。如今的人们再不用“众里寻他千百度”就可以在灯火阑珊处找到自己的旧友新朋。几年前非典病毒在世界上的肆虐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小世界现象”,亚洲人打个喷嚏就有可能使大洋彼岸的美洲人发烧。不论我们的性别、年龄、职业、国籍如何,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和F4、斯蒂芬·霍金、米兰·昆德拉、乔治·W·布什乃至本·拉登都有不解之缘。同样道理,布什和本·拉登之间的关系,也一定不超过“六度分离”。

既然如此,为什么布什死活就是找不到拉登呢?  我们从怀斯曼教授的实验结果中注意到,相对于米尔格拉姆教授当年的实验,怀斯曼教授新实验的成功率从3096降低到了1096。这又怎么解释呢?原来在被选择参加实验的100人中,有20人其实根本就没有把信发出去。其中有的人解释说,他们想来想去,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熟人可能认识那位远在切尔滕纳姆的陌生小姐。还有的人说,他们属于那种在生活中特没运气的人,即便寄出去也一定不管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成功地把信寄到目的地参试者则不约而同地说他们平时就是那种特别有运气的人。这说明,相信自己有运气的乐观人士会比那些自认为“没运气”的人更有胆识,喜欢在工作生活中尝试新的挑战,因而也就会比其他人更经常地遇到“小世界现象”。这可能是中国人常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信条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吧。P195-197

书评(媒体评论)

有这样的热情,未必有如此的经历

有这样的经历,未必有如此的细腻

有这样的细腻,未必有如此的幽默

有这样的幽默,未必有如此的文笔

有这样的热情、经历、细腻、幽默、文笔的

那就是独一无二的——“东方文化西方语”

——读者眼中的翟华

后记

做一个有眼光的人(代后记)

本来想写一篇后记,写写在国外二十多年来体验和观察中西文化的心得,却突然记起来最近在我服务的这家国际金融机构参加的一个员工培训班。公司请来的大牌美国人力资源专家在培训班一开始,先问了十几个参加者一个小问题:“你们说开车的人进了加油站(gas station)最想完成的事情是什么?”

开车的人进加油站还能干什么呢?“加油(fm up gas tank)!”超过一半的人都这样回答。从老师略显失望的眼神里,大家看出这显然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所以又补充了“歇会儿”、“买吃的”等几个答案,甚至“上厕所”都替人家想到了。我对美国人的思考方式略有了解,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一加一”绝对不等于“二”,但琢磨来琢磨去还真的想不出什么是标准答案。只见专家作深沉状,绕着长长的弯子说:“如果我们今天人数足够多的话,你们当中一定会有人告诉我,开车人进了加油站,最想早一点离开加油站,继续他或她的旅程。”专家见大家茫然,又解释说每个人做事都会有“objective(具体目的)”,而这个目的又应该是从属于一个“goal(远大目标)”的。

人活得本来就够累的了,又是“目的”又是“目标”的,有必要弄得这么复杂吗?专家像是看透了我们的心思,有针对性地给我们讲了耶鲁大学的一项跟踪调查(tracking Sill"vey)的研究结果。说起来这项研究其实很简单。在开始的时候,研究人员向参与调查的学生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目标吗(Do yotl have goals)?”对于这个问题,只有1096的学生确认他们有目标。然后研究人员又问了学生们第二个问题:“如果你们有目标,那么,你们是否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了呢(If you have goals,do you have them written down)?”这次,总共只有4%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20年后,当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追访当年参与调查的学生们的时候,他们发现当年白纸黑字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写下来的那些人无论从事业发展还是生活水平上说都远远超过了另外那些没有这样做的同龄人。不说别的,这4%的人所拥有的财富居然超过了余下96%的人的总和!

专家说,这些人之所以有明确的目标,那是因为他们有“vision”。什么是“vision”呢?说得玄乎一点儿这是一种“洞察-力”,说白了就是有“眼光”,人活着第一要紧的事情就要有眼光。有眼光,工作就会充满机会,生命就会丰富多彩。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有人抱怨“这日子过得真没意思”,那就是他们失去了眼光。从小失明的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Helen Keller)曾经问一位刚散步回来的朋友:“你在树林里看见了什么?”朋友回答说:“没有什么特别的。”这怎么可能呢?失明的海伦,凭着触摸,也能在树林中发现数之不尽的有趣事物。她能感到树叶柔嫩而对称,体会白桦光滑的树干或松树粗糙的树皮,顺着树枝摸过去,可以找到春天的新芽,体味大自然从冬眠中醒来的征兆。盲人海伦·凯勒就是凭着她敏锐的眼光,确立了人生目的,最后成为功成名就的作家,更是世人的楷模。那么,视力健全的人应该不难发现自己可能具有的战略眼光(strategic vision)、组织眼光(institutional vision)、经济眼光(economic vision)、商业眼光(buiness vision)等等,并相应确定自己应该为之努力的目的和目标,这样才有希望最终成为一个事业和生活的成功者。

培训结束时,讲课的专家若有所思,好像是记起了什么事,忽然又把正在纷纷离去的员工们叫了回来,再次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在耶鲁大学的那个跟踪调查里那96%没有把人生目标写在纸上的人们一生都在干些什么呢?”有了前面“加油站问题”的经验,大家面面相觑,不愿轻易开口。不过,这次,美国专家爽快地告诉了大家答案:“这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在直接、间接地或自觉、不自觉地帮助那4%有眼光的人实现那4%人的奋斗目标。”

目录

我是怎样成为国际公务员的?

东篇 套磁儿

 1.辨别中国人、日本人的终极技巧

 2.东行漫记

(1)“日”外有别

(2)日本夜总会的奇怪规矩

(3)日本真贵

(4)中国人比日本人聪明

(5)你拘泥于什么事

 3.海关奇遇记

 4.菲律宾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1)把烦恼交给上帝

(2)天暖好得闲

(3)你就是“心太软”

(4)NoIDNoEntry

(5)胸中有數

(6)我的名字叫“欢乐”

(7)“巴哈拉那”哲学

 5.越南人的中国情结

(1)跟着中国人过河

(2)河內无绝人之路

(3)跟越南人学“搞买卖用的华语”

(4)和越南人学习《307句用汉语表达情感》

 6.破译“鬼子日语”

(1)《地道战》里的“鬼子日语”

(2)王孝忠的“协和语”

 7.日本人最在乎外国人对日本的印象

 8.日本为什么没有全民学英语?

 9.日本人为何不喜欢外国人说日语?

 10.在日本哪个位置是“上座”?

 11.日本人吃拉面时为什么发出“稀里呼噜”的声音?

 12.中、日、韩文字的“三国演绎”

 13.“中式英语”与

 “和制英语”创意大比拼

 14.日本人为什么把美国称为“米国”?

 15.中国人的“不客气”和日本人的“失礼”

 16.塔尔火山、苏比克湾生存体验

(1)“马尾巴的功能”

(2)“巴拿拨”的功能

 17.不懂,新加坡

 18.体验泰式温柔礼貌

 19.在印尼体验中文

 20.带一本书去真腊

 21.谁破解了李白《靜夜思》版本差异之谜?

 22.日版王之涣《凉州词》与中国版不同

 23.索性说“性”

(1)明心见性

(2)“食色,性也”

(3)“性”字的演进

(4)一笔写不出两个“性”字

(5)吾未见好信息如好性息者也

(6)“性之改造”尚未彻底成功

西篇 洋相儿

 24.美国人力资源专家提出的四个关键问题

(1)你是什么颜色的人

(2)你“知己知彼”吗?

(3)你听得见自己的“心声”吗?

(4)你会“算计”下属吗?

 25.“你挣多少钱?”的9个参考答案

(1)外交辞令

(2)实话实说

(3)相对理论

(4)无可奈何

(5)合同规定

(6)绝对隐私

(7)反戈一击

(8)故作深沉

(9)社会地位

 26.小费不小:该出手时就出手

 27.找钱的困惑

 28.“世界第八大奇迹”在哪里?

 29.骗你没商量

(1)“自动取钱机”故障

(2)减价折扣券

(3)窗外的女孩看过来

(4)你的车轱辘瘪了!

(5)喂,你衣服上沾上鸟屎了!

(6)谁是第三者?

(7)你有零钱吗?

 30.广告做到了,我们想到了吗?

 31.劳驾,您认识路吗?

 32.出“美差”记

 33.非礼勿动

 34.和美国人开会

(1)听美国人演讲“秀”

(2)“脑力激荡”

(3)打破“坚冰”

 25.左右的东西差别

 36.翻译,反译和犯疑

 37.字母“×”是海外华人永远的尴尬

 38.拿什厶吸引你的眼球?我的俗套

 39.长话短说的矫情

 40.“六度分离”的小世界

 41.坐巴黎地铁如何保持禅的心境

做一个有眼光的人(代后记)/翟华

联合国提示:去美洲、欧洲(国家)旅行的注意事项

 美国

 加拿大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法国

 比利时

 德国

 俄罗斯

 挪威

 瑞士

 英国

 西班牙

 葡萄牙

 意大利

 芬兰

 瑞典

内容推荐

这本小书是以作者当国际公务员的二十几年中,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为基本素材,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介绍一个国际公务员眼里的世界。愿这本小书可以给那些有意去联合国上班,去跨国公司打工或者打算出国留学、旅游、学习外语的读者们作个文化参考,当然也希望对那些不想出门但也愿知天下闻的朋友有所助益。

为了方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同时增加英语词汇量,部分时事、商务、生活的汉语词汇增加了英文注释,书中的法语(在单词下面加下划线),除英语、法语外的其他语种的词汇均在单词下面加下划线并以灰色与英语、法语加以区分。

编辑推荐

掌握语言可以改变人生,本书为你呈现一个泛联合国语盲奇才的有趣经历。

如有中国人或日本人或韩国人做了坏事又分不出来,不妨扎他一锥子;日本人的脸快慢到头发上去了;越南女人学了307句汉语她打算蒙谁呢?请游客不要把当地人当乞丐对待;小费不是不允许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8: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