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的边角(小人物与北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吉光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胡博·华士:洋画家眼中的中国

引子

2011年,我的工作单位首都博物馆展出了六幅晚清人物肖像。这批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名重一时的大人物——李鸿章、袁世凯、奕劻——而他的作者,则是一位已经无法在西方艺术史中找到名字的画家:胡博·华士。一位在中国鲜为人知的画家,他为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究竟有何魔力,竟然能进入一个王朝的最高层,为慈禧太后、袁世凯、李鸿章、庆亲王等权贵画画?他眼里的晚清帝国最高层,究竟有着怎样隐秘的世界?

在历史的记录与重构中,我们到底记忆了什么,又遗忘了什么?中国与西方的对话,其中的参与者之一,竟是一位今天已经被美术史排除在外的画家。

名气超过梵·高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胡博·华士绝对是个陌生的名字。要是你知道,这位出生于荷兰的画家,一生曾为荷兰女皇、慈禧太后、朝鲜国王、俄国驻英大使等多国权贵画过肖像,那么你或许会对他产生兴趣。其实,围绕在这位画家身上的诸多谜团,至今仍令后人津津乐道。

毫不夸张地说,胡博·华士的早期经历就是一个标准的励志小说范本。1855年,他出生于荷兰的一个普通家庭,是家中最小的男孩,上面有两个哥哥,父亲是一名旅行推销员。不过华士并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反倒酷爱美术,希望成为一名画家。然而,父亲的过早离世几乎打碎了华士的梦想,因为他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谋生上。为了赚钱,他做过印刷工、出版人和书商。尽管日子艰辛,他仍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终于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考上皇家美术学院,接受了画家让·波塔尔的真传。

不久,华士从布鲁塞尔前往巴黎深造,求学于法国著名历史画画家费尔南德·柯尔蒙。那时,柯尔蒙创办了一个工作室,劳特累克、布莱特纳、马蒂斯与梵·高等画坛牛人都在此学习过。据一本梵·高传记记载,梵·高在柯尔蒙工作室工作时,完全没有引起大师的关注,他一心学习肖像画,却始终没有得到柯尔蒙的青睐。在那本传记中,记录了梵·高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三四个月来,我一直在柯尔蒙画室里,但是并没有找到我期望的东西。”而他的同门师兄华士在这里却如鱼得水。1887年,华士参加阿姆斯特丹的当代大师作品展销,其中两幅作品获得金质奖章,而这是梵·高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的荣誉。

从华士现存的作品看,与梵·高旋转的笔触、浓重的色彩、鲜明的个人风格不同,华士的作品体现了19世纪学院派肖像画的特点。即肖像是照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画家在作品中不体现个人的特点和画家本人的感情。这一特点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画家口中,被概括为现实主义。或许,正是其主流的学院派风格,一方面,在当时为华士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切实的利益;另一方面,当他过世时,他的作品被淹没在美术史的尘埃中,没有特点,成为他难以被后人记起的理由。

华士生平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在于,他代表荷兰参加了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1893年的美国,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大陆。美国的一切感染了这位远道而来的艺术家。在这里,他也收获了夏威夷公主的爱情。也许是这份远道而来的爱情带给荷兰画家重生的力量,婚后的1895年,华士开始过起了周游列国的生活,记录他所不知道的大陆原生态的肖像与生活。他先后到过夏威夷、香港、爪哇岛(今印度尼西亚),然后取道澳门来到中国大陆。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对未知大陆的探索是美国知识界的主题。在芝加哥博览会后,美国有了第一个人类学博物馆,而这个博物馆的意义,在博物馆的创办人看来,就是在挽救正在消亡的文化和手工艺品。美国的人类学家说:“社会的进步无疑是一柄双刃剑。所有的人类群体也许都将最终达到文明的境地,成就自己的历史,但这样一来,他们也将失去自己的文化,最终败给科学。”而他们认为,中国,就是一块即将败给科学的处女地。胡博·华士来华,显然与人类学家这个多少有些猎奇的目的吻合了。当然,他笔下的中国,首先是上层的中国,作为一个由出版商转道而来的画家,他需要自己的作品用最快的速度得到现实的回报。

P1-5

后记

北京十年(代跋)

2003年,9月,怀揣着一张北师大的录取通知书,紧握着一张K263的卧铺票,穿着一套北京11月份才用得着的大毛衣,我进京了。一觉醒来,已是京华。上课、下课、吃饭、郊游、发呆……轻飘飘的日子里,我常常倚在老师们身边,听他们讲起半个世纪前的故事。老故事,漫天的飞絮,校园里时时传来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校园广播,日子被各种色彩涂抹的很不真实,如果,可以一直这样不真实地生活下去,也不错。

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突然有一天,我被硬硬地摔到了地面,忙乱的日子琐碎到不忍描述。那些听过的老故事,沉沉地埋在心底,上面,是一层层无法拭去的尘埃。很久,不会再有人提起那些事了。

在博物馆待得久了,常听老同志说起北京史。什么是北京史?顾名思义,北京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很宏大的概念,却总觉得少了几分人情。于是,我想起了那些老故事,那些曾经在我身边生活过,在我脑海浮现过的,鲜活的面容。我想写写那些老故事了,那些曾经把血脉融入这座城市的灵魂。

于是,有了这本书。写得很慢,摇摇晃晃,写写停停。今天,终于停笔,回看京华岁月,已是十年。就把这本书作为京城十年的纪念吧,把它送给那些喜欢老故事的师长,把它送给记录城市变迁的同事,把它送给支持我写完这本书的亲人和朋友,把它送给十年后的自己……

寥寥数语,是以为记。

目录

胡博·华士:洋画家眼中的中国

吴雷川:燕京大学的老校长

胡先骕:被遗忘的博物馆人

李蒸:身为校长

包贵思:燕京大学女教师的背影

刘之莱:历史转弯处的北京女孩

张次溪:齐如山之外的京戏与旧北平

金受申:北京,北京

陈墨香:荀慧生的御用编剧

杨晦:英雄曾经不那么沉默

赵清阁:老舍的视野之外

刘乃和:与他人有关或无关的一生

张开济与张永和:从民国到后现代

北京十年(代跋)

序言

《历史的边角:小人物与北京》序:书与人的相遇

记得某个出版社的广告语里有一句:“为了书与人的相遇”,就因为这句广告,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幻想会有机会到这家出版社工作。后来,终于还是错过了。于是,一直想写一本书,关于书,关于人,关于通过书认识的人,以及,因为一些人,才去读的那些书。

这本书中的人物,全是通过读书才得以结识的。他们离我们那么远,跨越了近百年的光阴;他们离我们那么近,他们就活在我们桌子上那些发黄的书页里。他们不是名人,如果有一天,我突然在众人面前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一多半人会一愣:这个人是谁?他们不是改变历史的大人物,在类似大事年表的文件里,多半找不到他们的名字。

他们,只是在北京,在这座城市里生活过的一些人。他们读了很多书,做了一些事,也写了一些书。只是,因为一些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原因,他们被遗忘了,他们活在了时间之下。这其中,有的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也有的,是历史的无奈与悲凉——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被遗忘的。哪怕他曾经功高盖世,哪怕他曾经富甲一方,总有一天,他会被遗忘。人类在前行,身后是不断选择性的记忆和遗忘。

在博物馆工作久了,养成了一点点考据癖。对被遗忘的人和事有种超出寻常的兴趣。于是,读书识故人,成了习惯。书中写到的人,全部留下了自己的作品,作品中的自己,多半与历史教科书中的种种评价不同,当然,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也没有机会进入历史教科书。他们作品中反映的时代,也不再是教科书中那个冷冰冰的概念,甚至,其中多半的表述,与教科书找不到任何的联系。于是,在一本本的文字和图片里,我迷失了,我能做的,只是记录。用一个个的故事,连缀起一个个鲜活的却又被遗忘的人生。

对书中记录的每一个人生,我都充满了敬意。我不愿说一百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因为任何定性的文字,都意味着对其中细节的忽略。我只是尽可能忠实地描述了那样一些人,在一百年前的北京,有的勇敢地接受了与以往经历过的不同的生活,并把这种新的生活与思考方式向更多的人传播;有的则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固守着城市的温情,让我们看到了兵荒马乱之外的生活的温度;还有的,多半是一些女子吧,在大多数人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时代里,选择了不嫁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她们不嫁,是因为她们守护着不可能瓜熟蒂落的爱情;她们不嫁,是因为她们守护着人生的希望。

我写下这些文字,怯怯地描述自己关于一本书的蓝图。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去。读书,不过是与逝者心交的方式之一。在匆匆相遇的路上,有的是过眼云烟,有的,却是一生知己。为这些没有机会谋面的知己留下一段文字,留下他们的故事,是理想,也是必须。故事,即将开始,我们一起期待。

内容推荐

在中国近现代史被反复书写与解读的今日,我们所谓的老北京,到底还有多少是当时的容颜?吉光的这本《历史的边角(小人物与北京)》刻意回避今日历史教科书中的大人物,而是钩沉出民国时期不那么引人注目的一批读书人的思想、生活、事业与爱情,以窥民国之一斑。不是大人物,所以更接地气。经历很传奇,所以颇有情趣。在普遍患有健忘症的今日,找到一点老人的故事,以此表达对一个逝去时代的敬意。

编辑推荐

《历史的边角(小人物与北京)》作者吉光写下这些文字,怯怯地描述自己关于一本书的蓝图。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去。读书,不过是与逝者心交的方式之一。在匆匆相遇的路上,有的是过眼云烟,有的,却是一生知己。为这些没有机会谋面的知己留下一段文字,留下他们的故事,是理想,也是必须。故事,即将开始,我们一起期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9: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