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考古上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张明华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让人类可以脱离河湖水源,得以主动开拓生存领域的水井发明,是距今约6000年的上海人。

让生产力得以革命性跨越的里程碑式的犁耕创造,是5000多年前的上海人。

被郭沫若先生确认并引述在《中国史稿》上,作为中国最早的原始史文字也出自4000多年前的上海。

上海人从哪里来?上海有古义物?上海的历史究竟有多长?

在中国文明进程中,上海先民的伟大创造,历史悠久,精彩纷呈。

本书作者张明华先生在多年来上海地区大量考古发现资料积累与广泛而深入的考古研究基础之上编写成本书,寻找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内容推荐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上海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之前的古遗址30多处,清理古墓600余座,出土了始白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玉、石、陶、瓷、竹、术、金、银、铜器等6000余件。

本书以第一手的考古发掘资料为依据,对上海先民的伟大发明、上海古代的重要遗迹、上海出土的瑰丽珍宝、上海发现的罕见文物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并从考古的学术角度追溯了占代上海的历史。

目录

序言/刘庆柱

前言/张明华

上海先民的伟大发明

发现距今6000年的青浦崧泽水井/10

松江汤庙村石犁的里程碑意义/17

最早成熟的文字刻在闵行马桥陶杯上/23

上海古代的重要遗迹

贝壳砂与上海成陆进程/36

这里曾经是动物的天堂/45

上海人的祖先从哪里来/55

福泉山是上海的“金字塔”/64

4000年前上海人突然失踪/79

大小金山入海的缘由/87

淀山湖中曾经有村庄/91

古船佐证吴淞江的变迁/95

志丹苑水闸/102

上海出土的瑰丽珍宝

角尺形足大陶鼎/114

勾连纹灰陶豆/118

湖绿色透光琮形玉镯/122

刻纹密布的象牙雕/131

精美无比的金银器/136

宝塔和它的珍藏/147

龙凤纹青瓷罐/155

“刘阮人天台”图竹香熏/161

仪仗俑和木家具/166

陈曼生自铭紫砂壶/171

上海发现的罕见文物

猪形陶叵/176

竹节纹陶熏炉/181

豪华型玉戚/187

小玉鸟神器/195

中国第一镜/201

神秘的佛牙/205

针拨白内障医案墓志铭/210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215

试读章节

在四川雅安市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蒙顶山上,有一口西汉时期的古井,谓“甘露井”,又称“古蒙泉”。周有石砌栏板,上有雕龙石盖。令人惊讶的是,它能呼风唤雨。天上再大的太阳,只要你揭开井盖,快则十来分钟,慢则一两小时就会招来乌云,立马下雨。若在井边大喊一声,甚至可能引发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科学家在此实验后认为,这和当地特殊的经常云遮雾障的地理面貌有关。

湖南长沙的白沙井井口用大理石砌成,边上竖有“白沙古井”石碑。泉水清澈,杂质极少,水味甘美,无论冬夏,泉水不溢不竭,随舀随涨,始终保持着同样的深度。此井原有一眼,出水较急,明末分两眼,现扩为四眼。旧时,井旁还有一座龙王庙,庙中有一副名联:“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名酒白沙液,曾用此水酿制,历朝多人予以赞赏。晋代文学家谢惠连有“饮湘美之醇酵”之赋,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舂”之佳句。

若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分析,水井的用途和意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大的关键的角色。因为,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早期的人类几乎全部临水择居,而这些水是专指自然界裸露在外的江湖河流。著名的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太湖文明等,均因此形成而得名。

水井作为一种建筑形式是人类发现在具备地下水条件(无论离开天然水源多近多远)的地方,通过掘穴深挖能获取水源。这在今天看来,无非是掘个坑,挖个洞,采取一些简单的加固井壁的措施而已。然而,就是这么一项貌不惊人的发明,却使人类从此除了能够在过去必须依赖的江湖河流天然水源之处寻求发展,还可以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拓展生存的地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水井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助推器、转折点、里程碑。这一点,我们只要从中国水井发明(目前可靠公认的资料距今6000多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范围的大小,遗址分布的密集程度的对比中发现,这是一个巨变。那就是,人类古文化遗址的分布面就此骤然扩张,数量翻了多倍,密度大大增加。出土文物中磨制石器的品种剧增,工艺先进;随葬器物量多质优,贫富分化显现;名目繁多,用途神秘的礼仪玉器爆发式地增现,几乎都与水井的发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那么,水井究竟是由谁发明的?在哪里发明的?

中国历来有“黄帝穿井”、“伯益作井”的传说,但考古发现证明,水井并非一朝一夕由哪一位圣人灵感进发,在某一天突然发明出来的,它是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产物。南京有学者对水井的起源有标新立异之说,认为与太湖地区早期先民为摆脱血吸虫病直接有关。不过,无论怎样,令人惊奇的是,如此重大的发明,作为最早的古井之一竟然是出现在东海之滨以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为符号的大上海,而且是在悠久遥远、不可思议的6000年之前。要知道,古代上海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历史短近的小渔村呀!

1987年,上海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其中一条大型河流油墩港工程紧邻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青浦崧泽遗址。为了防止殃及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工程必经区域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结果收获很大,除了一大批文物外,还意外地清理到了两口6000年前的古井。其中一口直简形水井尤其典型。残深2.26米,直径0.67~0.75米,井壁坚硬,无任何加固材料,井中满是黑灰土。出土了先民食用过后丢弃的鹿骨角、梅子核,烧饭用的夹砂陶鼎、釜残片,还有一件完整的深腹夹砂陶盆。参考江苏澄湖古井中存在陶盆、罐外编篮系绳,用来吊水的现象,这件陶盆极有可能是套有竹编篮筐的汲水器。至于水井年代为何定在6000年前,这只是技术问题。考古工作者是据水井井口所处的文化层及出土陶器明确归属长江下游原始文化中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而定的。  P10-11

序言

我与明华先生最早结识于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的“东亚玉器”会议,不过他的许多著作我早已拜读过。其中明华先生的上海崧泽遗址发掘报告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诸多研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以后我又发现他在玉器研究上的一些论著颇多新意,如《玉器时代之我见》、《从中国早期的玉龙试析龙的起源》、《认识龙,析去龙说之误区》、《良渚玉器虎纹及其源流》、《良渚古玉》、《中国古玉——发现与研究100年》等。其中2005年出版的《中国古玉——发现与研究100年》,集资料性、研究性、图典性、可读性于一体,在新世纪玉学研究中的作用显著。

正是在上述坚实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明华先生近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着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考古学,分享考古学的成果,更好、更多地唤起对自己国家、民族、地域、家园的“记忆”。明华先生即将付梓的《考古上海》,就是这一努力的最新成果。

《考古上海》是明华先生在多年来上海地区大量考古发现资料积累与广泛而深入的考古研究基础之上写成的,因此《考古上海》书稿读后,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对于大多数上海人来说,上海人从哪里来?上海的历史究竟有多长?上海埋藏着多少古代文物、什么样的文物……这些问题能确切回答上来的人可能不多。不少人谈及上海的历史,就是上海的“十里洋场”,再往远说也只是停留在上海是从一个历史短近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认识上。我虽然从事考古工作数十年,去过许多地方的考古发掘工地,也多次到过上海,上海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元代水闸遗址等考古发现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但是其他的就不那么深入了。《考古上海》让人们知道,上海先后发现过几十处古文化遗址和数以千计的古代文物。其中重要的考古发现诸如:“人类得以主动开拓生存领域的重大发明——水井”、“农业史上的革命性跨越的发明——犁耕农业遗存”、“在上海出土的马桥陶杯上被郭沫若引述在《中国史稿》上作为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新石器时代最精美的细刻透光湖绿色琮形玉镯”、“轻薄如纸细刻最繁密纹饰的黑陶壶”等。至于作为人类“凝固历史的建筑”——古塔宝藏、元代大型水闸等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让人们不得不对现代化气息强烈的大上海呈现如此古老丰厚精彩夺目的文化底蕴刮目相看。

张明华先生的新著《考古上海》让我获得一个不小的启示,文物工作者除了尽职于田野的考古发现与案头的学术研究,千万不能孤芳自赏,疏忽了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创造及时地传达给广大人民,因为这同样是文物从业者不容推卸的义务。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宣传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太过高深太过专业会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过于虚幻缥缈,天花乱坠,难以将考古工作的严谨论证、科学判断和发现发明落实到位。除此,还应注意知识性趣味性,要有现场感和感染力。明华先生从事考古工作38年,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出自他自己的手下,由他来宣扬鲜为人知的上海6000年,让读者随着作者的行踪而思想,颇有意义。我相信本书一定会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并让世界了解上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6:2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