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洋泾浜--上海往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晓栋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洋泾浜,19世纪40年代起成为上海英法租界的界河,1914年至1916年填溪筑路,为法租界与公共租界的界路。初名爱多亚路;1943年改名大上海路;1945年改名中正东路;1949年改名延安东路……

本书记录了发生在洋泾浜周边的历史故事。

内容推荐

洋泾浜是一条存在很久的小河,无法考证它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19世纪40年代,因为上海属于五口通商之一,外来的洋人居其河之畔。尤其是英法租界的确定,它成了两个租界之间的界河,真正开始大大地有名了。但悲剧也从此而始……

《中汇大楼》、《上海自然博物馆》、《维拉斯宾馆》、《上海市食品工业公司门市部》、《仁济医院》、《法租界公董局大楼》、《小花园》、《长江浴室》……本书记录了发生在洋泾浜周边的故事。

目录

前言

外洋泾桥

 欧战纪念碑(和平女神像)

 麦边大楼

 金陵东路旧法国领事馆

二洋泾桥

 会德丰大楼

 卜内门大楼

 永年大楼

 洋泾浜天主堂

 大壶春生煎馒头店

三洋泾桥

 安乐宫l

 朱葆三路

三茅阁桥

 跑马场

 中汇大楼

 上海自然博物馆

 维拉斯宾馆

带钩桥

 上海市食品工业公司门市部

 仁济医院

 法租界公董局大楼

郑家木桥

 小花园

 长江浴室

 宝裕里

东新桥

 浙江电影院

 中央大旅社

 松江衡·中南饭店

 福州路菜场

西新桥

 裕德里

 菜市街

北八仙桥

 大世界

 郑福斋

 共舞台

后记

试读章节

19世纪50年代的外滩,尚留有浓郁的乡村气息,夏季里枝繁叶茂的树木无虑地生长在江堤岸上,微风中摇曳着满身的绿色,形成水陆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岸边后来闻名于世的那条大道上,马儿蹄声的的,悠闲地带拖着车儿,放着碎步。一派田园风光。江岸,车道,再朝里,散落着一些两层楼的洋楼:拱券顶的门窗,敞开式的楼廊,镂柱雕栏,朱中带黑的坡顶。远眺黄浦江卜情景,二两只小舟在水中划行,两方人热衷的诸如水运动,很早就被带到了远东,带到了他们才居住不久的上海。

此时的上海,英租界有了十年光景了,远东第一大都市尚在烟雾迷蒙中。是英人巴富尔首先看中了“上海县城以北及以东一块地皮作为居留地,因为在这里居住的中国人很少,而且有一种自然的疆界,还有一条约三千六百英尺长的江岸,商船在这里的江面上停泊,既方便又安全,沿江向内地航行,又有广大的乡村”。这里的江岸,自然指现在的外滩一带,沿江向内地航行可理解为向苏州河或洋泾浜溯流而上。当然,这个过程从一开始就不像外滩风景那样平和,从英国政府批准的英国驻上海领事的人选中更可以嗅出血腥味:马德拉斯炮兵队上尉——巴富尔。

1846年9月24日,巴富尔与上海道宫慕久议定,界定了英国居留地东到黄浦江、南濒洋泾浜(今延安东路)、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北到苏州河,这就是后来所谓“英租界”的最初状态。这一大片自然的疆界固然包含了英国人对宽宽大大的黄浦江渴望,也包含了对当时鲜为人知、后来几成近代上海发祥地的洋泾浜欲念。1850年10月8日,英领事阿礼国就公开声称:“上海租界是一个自治共和国。”

上海开埠历史上名扬中外的洋泾浜,此时还默默无闻,清冽的河水承受着上游漂来的青色的水草和些许菜叶,横向融人黄浦江。然而,不久之后,就在这个汇合处,一座美丽的桥横空出世,跨越洋泾浜南北。与不远处苏州河上的外摆渡桥经度相同,纬度有异,遗憾的是它并不拥有像“韦尔斯桥”、“花园桥”、“公园桥”、“外白渡桥”这样众多的名字,更不用说像“叹息桥”那样足以让人浮想联翩的称呼,所有的风花雪月仿佛与此无关,直到与它互为生存关系的那条洋泾浜被填埋,它的名字还是叫外洋泾桥,多少显得有些固执和老派,也叫后来者感到几许莫名的遗憾。

法租界形成后的1856年1月19日,接任第一任法领事敏体尼的代理领事爱棠(Edan)召集法租界第一次租地人大会,筹划建造连接两租界的外洋泾桥。规定对近端地产每亩抽银8两半,较远的每亩抽银5两半,并在当日与中国承包商签订合同。桥的诞生看起来是那么的简单。

许多书上都准确地记载了它诞生的那个日子:1856年3月25日。并称其长23米、宽10米,中孔的跨度有8米。它由法国租界当局出资,中国营造商承建,全部使用进口的新加坡木材。共花费了2000银元。

这座桥的诞生日子几乎没有争议。但所谓的法国租界当局出资,实际上是集资。之前的小刀会起义时,就有记载英军已在洋泾桥处布防。当然,这里的洋泾桥另有它指。

洋泾浜与苏州河不同,河面较窄,如果简单地拨弄一下,架上一座简便的木桥,依当时的建筑水平,也决非难事。从小刀会举事开始,一直到1855年2月小刀会退出上海县城,战争基本上发生在上海县城墙(今人民路)至洋泾浜南岸一带,清军屡次被小刀会追逐逃到洋泾浜北岸。如若当时两岸缺乏相通之道,洋泾浜虽窄,但也并非狭隘到能容人一跨而过。因此,在新桥建造之前,洋泾浜上是有桥存在着的,1856年所建的桥,并不是洋泾浜上第一座桥,史料也证明了这一猜想。当然,它不在同一地点。桥的出现与存在,应了各种因素,特别需要经济的发展和顺应经济的发展。

在小刀会期间,上海道吴健彰曾分别照会英、法、美三国驻沪领事,讨论拆毁洋泾浜桥,阻止小刀会在洋泾浜自由行动的建议。1854年3月10日,吴健彰照会爱棠,请将法领事馆及法国商人雷米(D.Remi)的住宅移到洋泾浜北岸,所需房地租金由上海道代为缴纳,直到县城收复之日为止,并将洋泾浜上之两石桥拆去。

法国商人雷米1848年来沪,于1849年1月15日,向法领馆申请洋泾浜南首——中国人称十二亩地的地方——二亩三分八厘五毫的租地。他的一家可以说是上海最早的法籍居民之一,利名钟表行大概是法租界上第一所法国人开的商行。在他的申请文件中提到的地方与更早的申请人法领馆翻译哥士耆(Kleczkowski)重叠,哥士耆的申请文件提到了洋泾浜石桥。这座石桥的位置,在后来的二洋泾桥偏东。雷米这个名字将在本书中经常出现。P1-5

序言

老上海一词的出现,很大程度要归功于20世纪30年代的迷恋者,比较抗战、孤岛、沦陷、内战各时期以及解放后的历次运动,他们沉湎于那个特定的年代,惊魂寄托于那个精致得让人窒息的优雅传说之中是有其理由的。仿佛为了印证,许多带走上海故事的人们,近年又从香港或台湾还回了许多故事。感谢他们让上海有了传奇。

但是,上海还有更老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上海有一条与苏州河平行的水浜,叫洋泾浜。

洋泾浜,原来是一条小河啊?许多人知道或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不知道它确实存在过。是的,还没过百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作为地理概念的洋泾浜了。

洋泾浜是一条存在很久的小河,无法考证它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19世纪40年代,因为上海属于五口通商之一,外来的洋人居其河之畔。尤其是英法租界的确定,它成了两个租界之间的界河,真正开始大大地有名了。但悲剧也从此而始。

从1843年起,到1914年,人类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它的自然属性,上海近代城市化的进程用了七十多年的时间,就消灭了这一条叫洋泾浜的小河,尽管人们曾经得到航运的便利,或画地为牢的天然分界线,但功利的人们把它当天然的垃圾场,他们以为它能一辈子承载自己抛出的一切,送人黄浦江,送到大海。

当人们意识到小河不能承载城市之重时,洋泾浜早已病人膏肓了。多少次的疏通也无济于事。1914年至1916年,大约花费了两年的时间,人们才将洋泾浜完全填埋。洋泾浜,大概是上海近代城市进程史上的第一个“文明的牺牲者”。

洋泾浜承载着上海的许多第一。早先租界被南面城里人称为夷场,是“西洋镜”百出的地方。但由于它的历史形象不佳,后来洋泾浜通常与黑暗为伍、与丑恶比肩了,有如谣西里与黑手党,洋泾浜也常与上海滩的黑帮人物挂钩,如在黄金荣、杜月笙的传说故事中的显场。但其实,如若还原它的真实、还原它的地理本原,本无善恶可言。倒是来自人们的偏见或主动遗弃,我们已经有可能或已经将它的历史弄成了碎片。但是,它是上海的往事,是上海近现代城市的起源。

洋泾浜存在的时候,为了方便两岸的沟通,人们先后在浜上造了九座桥。从东到西,它们的名字分别叫外洋泾桥、二洋泾桥、三洋泾桥、三茅阁桥、带钩桥、程家木桥、东新桥、西新桥和北八仙桥,它们分别对应今天的南北向马路: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四川中路一四川南路、江西中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河南南路、山东中路—山东南路、福建中路—福建南路、浙江中路——浙江南路、广西北路—广西南路、云南中路一云南南路。它们之间前者原属英租界也就是后来的公共租界,后者则属法租界。现在中山东一路至西藏中路的延安东路就是这条洋泾浜的前身。由于作者个人的能力有限,只能以此为由头,寻觅片断,由东向西以桥为章,星散云聚,随笔而写。

本书难以承担上海城市历史叙述之职。倘若读者能从中了解上海的旧情,了解祖父辈们的生活点滴,也不枉作者数年来的苦心搜索资料、实地考研和潜心撰作。倘若研究者能从中获得研究线索,则是另一种喜悦。

后记

我的父亲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他的身上一直存放着他的儿女的相片,他的心路一定长存着我们成长的美好,也包容了我们的调皮。这种感情其实是互相的。我们对自己城市的感情也一样,她的过去就是我们心中的相片,她的美好或痛苦,都是她成长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来记录;我们也会包容她,包括她的一切过去。

本书从2002年开始收集资料至今成书,我要感谢我的老同事和朋友:钱自成对我毫无原则地一贯支持,江更生对我原则性很强的帮助,傅玉芳的出版者眼光更是变稿成书的关键,姚丽旋先生提供的图片为本书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历史的繁复和个人的局限,书中定有某些贻误,敬请读者不吝指谬。

作者

2010年3月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