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核心,是一个人们非常熟悉但是却未取得一致看法的问题,即“国学”是如何在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历史、政治、现实等等现代化的过程中被“制造”出来,然后在争论不休中经历怎样的历程。
沿着作者的学术视角和思路,让我们走进这段学术历史,走进大师们的思考空间,并领略大师们的个人魅力。
“国有魂则存,国无魂则亡。国魂何存?存于国学。欲保国魂,必先保国学。”刘师培的高足高旭如是曰。“国学”乃“国魂”之所系,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所达成的共识,也是他们研究学术的意义之一。
在西学传入的历史条件下,学者的心态、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必然出现调整与变化。如:从“国粹”到“国故”的争论,国粹派提倡“古学复兴”,胡适提倡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等等。在此过程中,“国学”被“历史地建构起来”,而本书的核心立足点正在于此。
沿着作者的学术视角和思路,让我们走进这段学术历史,走进大师们的思考空间,并领略大师们的个人魅力。
自序
第一章 西学传人与学术分科
第二章 从“国粹”到“国故”
第三章 “古学复兴”
第四章 章 太炎的国学演讲及其影响
第五章 夏曾佑与《中国古代史》
第六章 “以复古为解放”:梁启超的清学史研究
第七章 疑古主将钱玄同
第八章 “科学方法”与“整理国故”
第九章 顾颉刚的疑古史学
第十章 梁启超与胡适的国学书目
第十一章 王国维与罗振玉的学术交谊
第十二章 王国维与乾嘉学术
第十三章 王国维自沉的前前后后
第十四章 清华国学研究院
第十五章 “不古不今之学”:陈寅恪学术思想的一个新阐释
第十六章 陈寅恪致陈垣信札考释
第十七章 傅斯年对国学的态度
第十八章 “新文化史”:艾尔曼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第十九章 后现代思潮与中国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