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知命的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天才,不仅诗、书、画三绝,而且在水利、医学、佛学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但是,这位文化大师却生不逢时,就在他踏入仕途不久,朝廷因王安石变法分裂成新旧两党,政治生态急剧恶化,朝政波诡云谲。苏轼做人有抱负,做官有主见,不愿附和别人,这种坚持正义的品格在朋党之争中却是两面不讨好,所以,他一生三遭贬谪,饱经磨难。如果是一般人,也许会意志消沉,或者自暴自弃,但苏轼则不然,在这样坎坷的为官经历中,却取得了了不起的政绩。
有人不禁要问,苏轼到底靠什么力量在逆境中奋起;又是靠什么智慧从容地应对宦海沉浮?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苏轼不仅是个文学家,更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他是一个乐天知命之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深悟天命与人性关系,遵循儒家的从政之道,超脱各种苦难,活出了自信达观的精彩人生。
苏轼少年得志,20岁刚出头,他便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并以文才名动天下。很快,他就成为满朝瞩目的“政治新星”,并被皇帝和前辈大臣赏识,步步高升。进入官场不久,宋朝便迎来了王安石变法的重大变革。
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苏轼正在朝中任职,虽然他不是一个保守的人,但对王安石的某些做法很不满意,并在许多场合表现出来,王安石因此很生气。观察朝政,苏轼发现形势对自己很不利,便主动请求外放,不久被朝廷派到杭州做通判,之后又转到密州和徐州做太守。在地方官任上,苏轼积极造福于民,设法消除新法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作出一定的政绩,留下不错的口碑。调任湖州不久,苏轼罹遭飞来横祸。因为经常写诗评议时政,苏轼被朝中小人罗织罪名,逮捕下狱,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深陷囹圄的苏轼险遭不测,幸好宋代文网较疏,再加上正人君子的营救,他才得以获释。下狱四个月之后,苏轼被贬往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尽管事情的结果是有惊无险,但苏轼大好的前程却化为泡影。
身在官场,遇到这种情况,多数人都会灰心丧气。但苏轼则不然,他并没有就此选择隐退,远离官场,而是依然执着,关心国事民瘼。苏轼乐天知命的本色,在被贬黄州时表现得极为充分。在那里,他创作了一系列彪炳千古的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定风波》以及《前赤壁赋》等。这些诗篇,酣畅淋漓地展示了他的乐观的精神、旷达的襟怀、执着的信念。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番旷达的言辞,正是他悟透生死穷通、顺天应命的真切心声。
由于新法弊端甚多,以致举步维艰。神宗皇帝驾崩以后,保守派开始占据上风,新法被废止。苏轼因为曾尖锐批评新政,故而被朝廷重新启用并委以重任,官至翰林学士。但是,保守派对新法不加分辨,连利国利民确有实效的法条也不保留。变法之争,失去意义,并彻底沦为朋党之争。作为聪明人,苏轼很清楚得罪保守派的后果。但是,他仍以国事为重,匡评时政,放言无拘,只要是对朝廷和人民不利的,他都会出面进行峻切的指陈。他的做法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不久便被排挤出朝廷,到地方任职。此后几年间,他历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苏轼志在造福民众,至于朝中还是地方并不在意,所到之处,无不勤政爱民,每莅一地,政绩皆有可观。特别是在做杭州太守之时,他率民治理西湖,修建苏堤,堪称水利史上的杰作,更是文化史的千古佳话。由于他作出了相当多的奉献,以至于当他徙官之时,地方百姓都倾城而出,与其洒泪而别。
苏轼认为,既然上天赋予自己应有的使命,自己就应该坦然接受,矢志不渝地去完成这个光荣的职责。终其一生,苏轼都没有忘却自己从政为官的职志之所在,他那拯救天下苍生的心怀一直都没有些许松懈。
到了晚年,苏轼更加达观知命,已是荣辱不惊。1094年,他被贬往南荒之地惠州,在遍地瘴疠的恶劣环境中,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诗句。1097年,他被贬往海南儋州,在那穷山恶水之地,他坦然言道, “我九死一生,能到海南一游,乃平生最大快事”,把贬谪之辱说成“奇绝冠平生”。
宋代学者很重视中庸,喜欢谈性命之学,苏轼本人更是学通三教,对生命本质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深刻认识,造就了达观豪迈的性格。所以,对苏轼而言,命运的起落只能丰富他的人生阅历,宦海的沉浮也只能让他了悟生命的玄机,却不能消磨他的意志、摧残他的生命。故而,苏轼练就了一颗淡定超迈的平常心,气定神闲地看待官场的沉浮得失,涵纳人生的悲欢离合。尽管仕途坎坷、人生失意,但他都不会放弃自己的为官责任。他率性而为,不趋附、不苟阿。可为则为,否则随遇而安;待其可为,则不失其志。所到之处以造福民众、畅达情怀为乐,处处怡然自得。
P6-7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朱熹曾如此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修身立业、为人处世、齐家治国,必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的作用多么巨大。可是,这部治国经典,对于早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现代人一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要么不合时宜。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是朴素的,也是永恒的。
其实,《中庸》就是孔子及其高徒日常教学生活点点滴滴的记录。因此,《中庸》并非什么有着“严格逻辑体系”的论著。它就像一位年迈的贤人,断断续续地向学生唠叨一些人生道理,教他们如何获得快乐、幸福的生活,如何去体会其中朴素、温暖而不乏睿智的生活态度。那么,蕴涵在《中庸》里的这种生活态度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中”。所谓中庸之道,持中而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什么才是“中”,如何才能做到“持中而立”呢?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能明白《中庸》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了。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人们的喜悦、愤怒、哀愁及快乐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就是“中”;而表现出来但都合乎时宜和礼节,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物也就生长发育了。由此可见,《中庸》所谓的“中”,就是教人如何处理好内心的各种情感,让内心保持一种平静和平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宁静、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中庸》所蕴含的博大智慧。
从古至今,无论在士人还是在老百姓当中,《中庸》都是中国人一部不可逾越的圣典,很多人通过研读《中庸》获得了成功的智慧和方法。《中庸》的智慧具有普适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不管你是学生、普通职员、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只要你进入《中庸》的世界,就必能获得智慧的启迪。
虽然注释、研究《中庸》的著作数不胜数,但有的旧注过于繁重,初学者无法驾驭,勉强读之,不得要领,反而降低了学习兴趣;有的版式过于单调,阅读时很容易产生疲劳。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轻松愉悦、全面有效地了解《中庸》,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我们编写了这本《中庸》。
本书除了《中庸》原文之外,还包括注释、译文、名家感悟、中庸精解、中庸做人、中庸政道几个部分。“注释”和“译文”对《中庸》进行了准确细致的翻译;“名家感悟”精选了文化名人对《中庸》的经典点评;“中庸精解”在把握《中庸》原文要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读者聆听《中庸》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略;“中庸做人”、“中庸政道”则从做人、为政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庸》蕴涵的博大智慧,对《中庸》中有关如何提升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把《中庸》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切身地领悟《中庸》,用《中庸》的智慧去成就事业和人生。
本书是现代读者领悟《中庸》精髓的理想读本。科学简明的体例、充满哲思的文字、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全面提升了本书的艺术价值,值得你终生收藏、品读。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朱熹曾高度赞誉《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修身立业、为人处世、齐家治国,必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升级版)》是《中庸》原著的注译版,由元典、注释、译文、中庸精解、中庸做人、中庸政道等内容组成。
《中庸(升级版)》由家庭书架编委会编撰。
家庭书架编委会编撰的这本《中庸(升级版)》是《中庸》原著的注译版。本书除了《中庸》原文之外,还包括注释、译文、名家感悟、中庸精解、中庸做人、中庸政道几个部分。“注释”和“译文”对《中庸》进行了准确细致的翻译;“名家感悟”精选了文化名人对《中庸》的经典点评;“中庸精解”在把握《中庸》原文要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带领读者聆听《中庸》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方略;“中庸做人”、“中庸政道”则从做人、为政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庸》蕴涵的博大智慧,对《中庸》中有关如何提升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作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把《中庸》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切身地领悟《中庸》,用《中庸》的智慧去成就事业和人生。
本书是现代读者领悟《中庸》精髓的理想读本。科学简明的体例、充满哲思的文字、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全面提升了本书的艺术价值,值得你终生收藏、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