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哲学史家、佛学家楼宇烈先生,今年迎来八十华诞。为了祝贺这一盛事,楼宇烈先生诸门人发起编集颂寿文集,汇集稿件60余篇,近50万字。由李四龙主编的这本《楼宇烈先生八秩颂寿文集》收录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和传统艺术”、“佛学和宗教学”两大领域。
楼宇烈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长等职,是我国著名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家。先生1960年在北大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五十余载如一日,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先生八十华诞之际,学界同仁、先生弟子撰文志庆,编成《楼宇烈先生八秩颂寿文集》(李四龙主编),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和传统艺术”、“佛学和宗教学”两大领域,并有多篇论文讨论先生的学术思想、研究领域,乃至兴趣雅好。《楼宇烈先生八秩颂寿文集》议题丰富,尤能集中展现当前佛教学术界的关注点和最新成果。
赵敦华 主体意识、传统文化与经典解释——兼论中西哲学和宗教的对话
张志刚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学理论
胡 军 体悟:进入生命的通道
韩水法 风雅流韵——从楼宇烈老师听昆曲
章启群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王 博 道、圣王与典范
陈 来 南宋的心学与佛教
王中江 文化的可公度性与差异性
梅谦立 东方的“哲学之父”——论最早的西文孔子传记的撰写过程
沙宗平 “仇必和而解”——兼论文明冲突与文明和谐
何日生 内圣与外王不二初论——从儒、道、释思想理解中国内圣与外王之道
圣 玄 孔子生命观探索——儒佛的对话
池耀兴 基督教与禅宗“真理观”的比较
乔清举 当代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郜建华 《诗经》中的天人观
李勇刚 汉代公羊学“重五始”框架下的“大一统”
叶远厚 《论语》身体观与身心修养论札记
赵威维 《论语笔解》校勘记——以二种宋本与明清刻本为主的文本对勘
熊怡雯 允执厥中——孔子“思无邪”的诗乐之教
王 玲 “游于艺”试诠
肖 磊 乐记撷云
陈探宇 琴曲《鹿鸣》试析之《琴学丛书》篇
张学智 王夫之对坤卦的阐发
马永红 老庄的自然人性论与深层无意识
闵 军 “得意忘言”说初探
张二平 王弼圣人观源流——从易学“寂感”说看魏晋孔、老、玄、释之会通
王宗昱 道教研究的新局和困难
谢路军 《黄庭经》的养生思想述评
戈国龙 道教内丹学论“道的演化”
菅野博史 道生《妙法莲花经疏》中“理”的概念
河由真 中国早期佛教的佛性思想——以》大般涅槃经集解》为中心
周学农 惠达《肇论疏》校读拾零
罗 翔 读《高僧传》札记
林 健 南北朝禅僧、禅法的地理分布
徐文明 梁陈之时三慧旷法师略考
赵允卿 境界二谛与言教二谛理论结构之比较——以净影慧远“四宗二谛”与嘉祥吉藏“四重二谛”为中心
边在亨 澄观的华严法界观——以《华严经疏》、《演义钞》中的《法界观门》为中心
李 嶷 三阶教的“无尽藏”
陈中浙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惠能的慈悲心
何小平 宗宝本《六祖坛经》“止恶行善”论析
李 明 《坛经》诸本“自性”三身佛思想比照研究
法 幢 转《坛经》与《坛经》转——阅读《坛经》的多重视角
金东淑 《宗镜录》中的真心修行观和现实意义
陈金华 赞宁《宋高僧传》讹误之一显例浅析
朴慧承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公案、话头的“虚言”属性
张广保 元代禅宗与汉地教化传统在云南的确立
熊江宁 《百丈清规》与《教苑清规》之异同探析
孙国柱 道是无情更有情——从明清之际澹归今释《热心说》谈起
黄夏年 民国时期明真法师著作资料收集浅议——兼论近代湖南与南岳的佛教地位
张志强 “全体佛教”理想与中国佛教近代化改造的旨趣——欧阳竟无与太虚的中国佛教近代化改造方案之比较
姚卫群 对弘一法师佛法解释之思考
程恭让
程 珵 太虚对“经忏法事”的批评的再讨论
苏 磊 《楞严经》“观音法门”修证次第初探
谭 惟 关于“观音信仰”的几点思考
普 缘 《维摩诘经》的净土思想及其对人间净土之影响
正 觉 浅谈中国佛教的过去和未来
李四龙 中韩佛教交流的特色和意义
岳砥柱 《了本生死经》中的“十二缘起”论
林千琪 部派佛教中的“咒语”研究
张宏如 印度部派佛教金银净之探讨
金 勋 互联网时代的新宗教
崔福姬 对朝鲜栗谷学派哲学中“心”的概念之小考
王瑞昌 自由教育:理会、尝试与突围
张 敏 翻译主体与本体探究
肖伟光 从游识小录
肖 娟 修心修艺 化导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