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戏剧理论研究(1912-1919)》编著者张芳。
本论文之所以把民初戏剧理论的时间界定于“1912—1919年之间”.主要是从社会政局与社会思潮对戏剧理论的影响上考虑的。
首先,民初戏剧理论是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成功的总体背景下产生的,在戏剧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已不同于传统的古典戏剧理论与晚清戏剧改良理论。传统戏剧理论以曲论为中心,注重戏剧的曲律、文本研究。晚清戏剧改良理论强调戏剧的社会教育功能,即以戏剧为工具,为救亡图存和社会改造的政治目的服务。1912年1月辛亥革命成功,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政治运动的高潮过去,戏剧改良的政治目的达到了。此时.戏剧本身的艺术价值和规律才被人们所注意,戏剧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也开始出现,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且富有特色的戏剧理论研究的繁盛局面。
其次,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特别是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戏剧理论批评出现了新的思想倾向,强调思想启蒙,彻底否定旧戏,形成了与民初戏剧理论批评不同的思路和理论格局,进人了现代戏剧理论批评的阶段。
……
引言
一、民初戏剧理论界说
二、民初戏剧理论研究意义、现状与方法
第一章 民初戏崩研究的背景
第一节 民初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民初的戏剧文化环境
一、废除班社旧规,提高艺人地位
二、废除剧界旧习,允许女伶演戏
三、建立新型戏剧学校 提高演员文化水平
第二章 民初戏剧理论家
第一节 民初戏剧理论家的构成
一、学者型
二、报人型
第二节 民初戏剧理论家群体形成
一、文人结社
二、票社演剧
三、报刊、论著编辑出版
第三节 民初戏剧理论家的特征
一、身份特征:中西的双重教育、繁复的职业变化
二、生存状况:卖文为生的艰辛与苦涩
三、人生遭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四、政治观念:批评社会腐败、提倡民主革命
五、文化品格与戏剧观念:亦新亦旧、亦商亦儒;娱乐与社会
功能兼具、文艺与商业价值并存
六、戏剧才华:编、演、度、评集于一身
第三章 民初戏剧理论思想与形成
第一节 民初戏剧理论思想
一、戏剧本体论
二、戏剧功能论
三、戏剧史沦
四、戏剧改良论
五、戏剧音乐论
六、戏剧编剧论
七、戏剧表演论
八、戏剧观众论
九、戏剧批评论
第二节 晚清“花谱”文化与民初剧评
第三节 西学东渐、现代传媒与民初戏剧理论
余论民初戏剧理论的特征、地位与影响
【附录】
附录一 民初戏剧理论著作及期刊目录
附录二 剧评家之别署、笔名、室名、斋名索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