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澳)张磊夫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第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全书对后汉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开发、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冲突,以及东汉政权的最终倾覆等做出了深入的探讨,既有扎实的考辨,也有生动流畅的评述,无论对历史学者还是普通大众,都极具参考价值与阅读趣味。 作者简介 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生于1936年,先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是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的汉代和三国研究专家,国际汉学研究领域的top prize——儒莲奖获得者。 目录 前言 汉代诸帝 后汉年表 第一章 帝国首都 洛阳及其周边 光武帝及其新都 礼仪与统治 城市、郊区及居民 宫苑、游乐园和陵墓 第二章 明帝、章帝时期(公元57—88年) 年表 皇位继承 明帝的统治 章帝统治时期 窦皇后和后宫中的男孩 第三章 和帝的统治(公元88—106年) 年表 在大草原的胜利 窦氏家族的覆灭 西部的百姓 和帝的统治 后汉的军事结构 和平与移民? 第四章 邓太后和安帝(公元106—125年) 年表 幼帝与摄政 羌人叛乱 财政问题 邓太后的统治 安帝的喜好 第五章 顺帝统治时期(公元125—144年) 年表 阎氏家族的覆灭 顺帝以及改革者们 梁氏家族的兴起 胡人、移民以及叛乱 人民和土地 第六章 梁冀擅政(公元144—159年) 年表 梁冀及其傀儡 叛乱称帝和太平道 梁冀的统治 州郡大族 梁氏的倾覆 第七章 桓帝与宦官(公元159—168年) 年表 宠臣 财政问题 士大夫与宦官 皇帝嫔妃以及推崇黄老 第一次党锢之祸 鼓励屠杀 第八章 灵帝:失控的朝政(公元169—184年) 年表 窦氏家族与宦官 段颎与胡人 第二次党锢之祸以及太学的衰落 灵帝的统治 檀石槐和边塞灾难 黄巾 第九章 帝国的终结(公元185—189年) 年表 凉州失守 皇帝的挥霍无度 皇位继承 宫中的杀戮 关于危机爆发日期的注解 董卓 京城毁灭 汉朝的终结 第十章 后记和结论 年表 洛阳之后的命运 道德沦丧? 中国的分裂 重新统一的艰难 书目 序言 公元1—2世纪,欧亚大 陆的两端出现了两个可以匹 敌的伟大帝国。欧亚大陆西 部,罗马帝国的扩张之势北 起英伦三岛、日耳曼平原, 南到撒哈拉沙漠,东至美索 不达米亚。欧亚大陆东部, 汉王朝的控制范围北抵蒙古 北部草原,南达越南中部热 带地区,包括除遥远东南地 区之外的今日中国全境,并 影响着中亚的大部地区。罗 马帝国的疆域超过450万平 方千米,即175万平方英里 ;汉王朝疆域大约375万平 方千米,即150万平方英里 。 这两个遥远的政权通过 陆运与海运相互交换商品, 例如从东方运来丝绸,从西 方运来玻璃。但是它们并没 有深入接触,彼此之间知之 甚少。两个国家的自然地理 差异很大:罗马帝国以地中 海为中心,周边道路网络四 通八达;汉王朝受东面的海 洋限制,依赖河流、运河、 陆路沟通长江以北的广阔平 原,并穿过山谷沟通长江以 南,而为了应对连绵山脉的 阻拦,建造了令人惊叹的工 程。 公元前3世纪末,秦朝首 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但 在此前就已经存在宗教哲学 信仰、学说和风俗的共有传 统。与秦朝类似,之后的汉 朝的终极权威来源于军事力 量,但汉朝百姓拥有共同的 文化和书写方式,汉字的使 用极大地帮助人们克服口语 差异。罗马城将统治扩展到 许多不同民族;然而汉帝国 的核心是自我持存的中华文 明。爱德华·吉本在其巨著 《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开篇 这样写道:“公元2世纪,罗 马帝国据有世上最富饶美好 的区域,掌握人类最进步发 达的文明。” 吉本的著作写于18世纪 ,当时欧洲尚未了解中国古 代的全部成就,所以不能因 为吉本的判断而指责他。但 在吉本所描绘的同一个时代 ,即公元1—2世纪,后汉帝 国发展到了繁荣顶峰,并且 它的衰亡比西方罗马帝国更 加迅速,这一点值得我们关 注。 本书描述了从公元1世纪 早期到2世纪末汉朝突然瓦 解崩溃的历史,主要按照时 间顺序叙述。正是由于沙畹 (édouard Chavannes)、 德效骞(Homer H.Dubs) 、华兹生(Burton Watson )、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Jr)的翻译, 以及鲁惟一 (MichaelLoewe)的重要 成果,前汉史研究拥有大量 材料,同时很多学者从历史 、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不同 方面对这一时期展开讨论。 但是目前,学界尚未以西方 语言单独叙述后汉历史事件 和社会发展。我相信按时间 顺序的叙述将为未来广泛细 致研究后汉历史提供更为清 晰的语境。 毕汉思(Hans Bielenstein)在其著作《汉 朝的复兴》(The Restoration of the Han Dynasty)中,详细研究了 后汉初年,尤其是开国皇帝 光武帝的统治。固然还存在 有待商榷之处,但是对这段 历史的记述已经非常翔实, 没有必要过分纠结于细节。 本书以描述后汉洛阳城 开篇。公元25年,光武帝兴 建洛阳城,作为中兴汉室的 京城。在光武帝和其继任者 的漫长统治时期,洛阳城历 经多次修整,毕汉思《后汉 时期的洛阳》(Lo-yangin Later Han Times)对此多 有论述。但我关注的是作为 国家政治与精神中心的洛阳 ,包括朝廷与官员、礼仪与 信仰、城市面积与人口数量 、周边环境以及它与帝国边 远地区的联系。在毕汉思的 巨著发表40年之后,受到戴 梅可(MichaelNylan)及其 同事对前汉长安城研究的鼓 励,我相信可以用另一种途 径展开研究。 另外,虽然后汉帝国在 社会、人口和军事方面得到 重要发展,但当火光映照天 空,朝代命运决定于皇宫之 中发生的大事件。所以本书 的标题有双重含义:一方面 ,后汉以火德彰显权威;另 一方面,洛阳的火既是它衰 落的标志,也是衰落的原因 。 关于罗马和汉朝的一些 观点 虽然在公元1—2世纪, 罗马帝国与中国后汉王朝是 并行存在的两大帝国,可以 对二者进行对比,但是由于 在地理、人口、文化、政治 组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我 认为这样对比可行性有限。 简单举例来说,差异包括: ?罗马帝国由众多民族和 文化组成,既包括高卢和不 列颠的部落,也包括高度文 明的希腊和埃及。一个受过 教育的罗马人能熟练使用希 腊语,就像使用母语拉丁语 一样。而汉帝国统一文字, 语言只有方言之分,以此统 一中国文明世界,形成共同 的文化背景。 ?早期罗马帝国统治者通 过类似于代议制民主的政治 结构来行使自己的权力,公 民权是一种重要的权利。除 了模糊提到百姓的意愿,中 国传统中并没有民主经验, 最高统治者通过神权掌握帝 位,即所谓“天命”,所有人 都是他的臣民。此外,传统 罗马帝国大部分高级官员通 过选举产生,而中国的高级 官员通过察举,即向皇帝推 荐得到任命,有时会经历一 段试用期,但并不需要吸引 大众支持。 ?罗马正规军规模庞大, 有高达25万职业军人和辅军 。随着多地废除征兵制度, 后汉在军事上依靠一支不大 的专业军队,辅之以边疆地 区数量有限的受过训练的民 兵,大型战役得到少数族盟 友的支援。 ?汉帝国幅员辽阔,交通 往来依靠陆路、河流和运河 。罗马帝国以地中海为中心 ,尽管 导语 本书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同一题材在中文世界也罕见出版。 对读者时有所闻,但又知之不详的许多史事做出了细致明晰的介绍,如投笔从戎、燕然勒石、望门投止等成语所涉及的人物、 作者多年耕耘汉与三国的历史,是西方学界该领域屈指可数的专家,所著《国之枭雄:曹操传》中文版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 精彩页 洛阳及其周边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以东数公里处,有一条主路通往省会郑州市,公路穿越了开阔的田野和零星的树丛。以北不远处就是陇海铁路,公路和铁路穿过一座座脊状的土堆。这里就是古洛阳城,这些脊状的土堆就是城墙遗迹。与后汉同时期的西方罗马帝国至今仍保存着砖和大理石的遗迹,但是在人口、财富、疆域上与罗马媲美的后汉首都,由于建筑材料基本为木材、瓦片和夯土,在岁月与风雨的磨砺侵蚀下,遗迹却已经所剩无几。 洛阳坐落在洛水北部、伊水汇入处的开阔土地上,有人类居住的历史非常久远,《尚书》记载了周朝是如何在此兴建两座城市的。其中一座是王城洛邑,位于今洛阳市;另一座是下都成周,与汉朝洛阳城位置相同。公元前8世纪,周朝迁都洛邑,随后迁都成周。最终在公元前2世纪中期,衰弱的周朝被崛起的秦朝所灭,而成周,即此时的洛阳,成为秦朝的一个郡治。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曾经一度计划定都洛阳,但之后经劝说西迁至秦朝旧都长安。不过洛阳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为司隶校尉部河南尹郡治。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公元2世纪前后数据,当时洛阳有52839户,长安有80800户,虽然成都(在今四川省)和茂陵(在长安附近,为汉武帝茂陵所置陵县)户数更多,但洛阳仍是帝国十大城市之一。 一直以来,洛阳人口众多、兴旺繁华,尽管周朝令人仰慕,但是距离洛阳上一次成为大国都城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公元9年,“篡位者”外戚王莽把持朝廷,在长安称帝,代汉建新,并于公元14年宣布将迁都洛阳。这个打算和他计划大规模巡游有一定关系,虽然迁都计划被推迟,但是王莽当时确实派遣了一些高级官员赴洛阳主持修建郊、庙。王莽处心积虑地利用各种象征和吉凶征兆来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并指导政策措施。他继承汉朝火德统治,正式确立土德,并将洛阳作为“土之中”。而迁都更加现实的意义是,虽然洛阳没有长安所处关中之地那样易守难攻,但其地理位置更靠近中心,是通向帝国东部州郡的战略要地。尽管王莽并未实施迁都,但他的兴建工程很有可能不仅包括礼制建筑,还包括洛阳城北宫、南宫两大建筑群的宫殿、城墙等。 公元23年,叛军斩王莽于长安。这支叛军由南阳郡一支汉室宗族领导,得到了东部平原流民军的支持。刘玄,即更始帝,恢复汉室。刘玄和他的先祖汉高祖一样,也想定都洛阳,他命令族弟刘秀修缮宫府。但公元24年初,刘玄迁都长安。当时内战摧毁了长安最重要的未央宫,但其他宫室完好无损。 刘秀被派遣赴华北平原镇慰州郡,一年后反叛更始政权。公元25年8月5日,刘秀夺取皇位,几个月后(11月5日),赤眉军攻陷长安,刘玄被俘,随后洛阳驻屯军队投降刘秀。11月27日,刘秀进入洛阳,并宣布定都于此。由于刘秀在离开洛阳赴华北的两年中基本不可能在洛阳建造宫室,故推测新登基的光武帝居住在为王莽兴建的宫殿中。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