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东尼奥尼与中国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侯宇靖//刘海平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享誉世界的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受中国政府邀请拍摄了大型纪录片《中国》,任何一个纪录工作者都不能否认《中国》这部纪录片对于他们在对纪录片本体上的启蒙作用。刘海平、侯宇靖夫妇拍摄《安东尼奥尼与中国》,是因为他有故事,而他与中国的故事更为传奇,更为惊涛骇浪。书中记录了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宝贵的晚年时光,同时讲述了这位电影巨匠与中国之间独特、神秘,并且不为太多外人所知的过往历史。

内容推荐

享誉世界的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和中国颇有渊源,1972年受中国政府邀请拍摄了大型纪录片《中国》。在西方世界,该片获得了很高评价,被评为1973年在美国播出的“十佳纪录片”之一,美国广播公司甚至花25万美元购进该片首播权。

《安东尼奥尼与中国》记录了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宝贵的晚年时光,同时讲述了这位电影巨匠与中国之间独特、神秘,并且不为太多外人所知的过往历史。《安东尼奥尼与中国》作者刘海平、侯宇靖夫妇表示,通过记录安东尼奥尼,让他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再次进入、了解自己生长、生活的——中国。

目录

安东尼奥尼

安东尼奥尼谈电影

安东尼奥尼谈自己的影片

演员编剧谈安东尼奥尼

安东尼奥尼拍摄《中国》

《中国》1972的见证人

街道上的“中国人”更为中国

中国之行是我们的蜜月旅行

我们是1972年中国的见证人

中国人是我美好的回忆

一切之上我尊重

回头一瞥纪录片

我们很想念安东尼奥尼先生

他们从窗户跨进跨出

我们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

两个年轻人的两个梦

触摸大师的手

“和米开朗基罗一起”

一片冰心在玉壶

梦回中国

双子倒塌

感怀生命

掬一把泥土去费拉拉

祭拜大师

仪式般地扫墓

又见恩丽卡

《中国》旁白

后记

试读章节

我明确记得是有一天我从电影院回来。家里人告诉我,安东尼奥尼打电话给我妻子。安东尼奥尼在当时的电影界就像个上帝,他致力于此很多年,在当时确实是个伟大的导演。我不相信他会打电话给我,我是想说,我没想到能和安东尼奥尼一起工作。

截止到1972年,我已拍过十五部电影。都是小制作。但1972年之前我拍摄了一部影片,为RAI拍的,拍的是罗马郊区的一个学校。和孩子们在一起,唯一的拍摄方式就是手持着机器。我拍整部影片都是手持机器,没有一刻时间是在脚架上。在那个时代手持机器拍摄,我是一个神话。因为我开始拍电影拍照片,是受到一位伟大的法国摄影师布勒松的影响,他是伟大的摄影师。布勒松出门到街上,总是带着小莱卡相机,为的是拍到现实。这激发我用于拍摄电影,总是手持机器。安东尼奥尼或许听谁说了,我不知道,讲这部影片都是手持机器拍的,我应该到中国去。大概是一个月的时间来拍这部RAI的重头戏。关于《中国》,我想他们选对了人。

我得到消息是出发前的几天。出发前的一个星期,我去了RAI,同组织者会谈,知道我们是个小的摄制组。我还有个摄影助理,负责充电池和录音,还有意大利记者,有安东尼奥尼,恩丽卡·菲可当导演助理,我们就这样出发了。带着很重的设备,灯啊什么的。我本来想可能有些环境需要打灯,还有电池,那时的电池不像现在的那么轻便。有时需要照明,现在有时用一些方式拍摄都可不用光。我把这么重、这么多的设备全部带到了中国,却没用上。我说实话。

我们乘飞机到了香港,两天时间在香港,之后改乘火车。我已对中国有了初步的感受,因为香港有些许中国的感觉。之后这个小火车带着我们从香港到了中国境内的一个小地方,我想是边境。边境上有座桥,一座木桥。火车上中国人正在做着短途的旅行,有鸡笼、鸡、大包小包,人们很单纯。这让我觉得很亲切,我很喜欢。我们到了桥这边,我们看到桥那边有英国人,英式打扮的英国人。另一边则是中国的士兵。一排排都是士兵。这座桥一方是西方的世界,一方是军队,来往的人都有证件,所以这很自然。我扛起机器,装上胶片,想开始拍。安东尼奥尼说:“不,不要拍。”我问为什么不拍,他说:“我们先理解,先准备理解,然后我们再拍。”这样我就没拍了。我们从广州乘上飞机去了北京。

中国政府为我们派了两个随从,其中一个是翻译,意大利语讲得很好。我们在宾馆待了近一个星期,北京的一个宾馆,因为要决定去哪里拍。那个时候中国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去拍摄,需要许可。安东尼奥尼讨论想去的地方,他们不让去,改成其他地方,这样我们过了一个星期。我还记得一个中国人很可爱。讨论时,我不常在,总是安东尼奥尼谈论他该去哪儿拍摄影片,那个人总是在看我们的护照。我们将护照交给他,他一直在看我们的护照。安东尼奥尼讨论时,我只能看着。

出门到了街上,我非常好奇。我不想在宾馆里待着,非常想去街上转转。看到了很多东西,都很喜欢。一天清晨,很早的清晨,我透过宾馆的窗户看外面,看到下面有一群人在跳舞,是老年人。跳舞的同时还有些人在做着运动。我说太美了,跳舞还运动。我跟安东尼奥尼讲了,因为一般是九点半、十点开始工作。我说:“米开朗基罗,我看到做体操,很有意思。”他说:“明天早晨我们去。”说了三天,之后我跟摄影助理说:“明天早晨我们自己去,五点出发。”

北京,我毫无方向,一无所知。我们出门在路上走着,到了一个广场,那儿有一个花园,有很多树,百来号人在那儿练着体操。我们从不知道,从未见过。我开始拍,拍呀,拍呀,自己拍。之后有一刻我坐下来,坐着的时候,有自行车经过,人们骑自行车上班,我拍了这些。我说现在够了,都八点半了。我们就坐在离斑马线很近的地方,道路在延伸,空场上已经没有人了,都去上班了。我忽然看见最后一辆自行车,正飞奔着赶去上班,因为要迟到了。但骑车的同时打着拳,练着把式。我拎起机器就拍。我拍了这个在影片中出现的影像,一个中国人骑着自行车练着拳。影像有些晃动,因为我没时间考虑,看到就马上拍,就是用这种方式我们拍摄了中国。

很多都是我自己拍的,米开朗基罗是总监,很自然他规划了整部影片。有一次我们拍了一整天,他回宾馆去了,有两辆吉普分着用,我有时和他在一起,有时另一辆吉普跟着我,并有一名随从。我看到天空暗下来,我说过一会儿要下雨了。我们摄影师知道天空凝重,雨要下来了,一定适合拍片,我们还带了照相机,便开始拍照片。当安东尼奥尼走了后,我留下来,雨开始下了。有十几位农民撑着黄油布雨伞走过来,黄油布雨伞反衬着凝重的天空,我拍摄了这个影像。

拍摄是很自由的,我们几乎忘了脚架,都是即刻拍摄。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有一次看到一个男人穿了件缝制的百片衣。有五十块小片,一片连着一片,非常漂亮。如果哪天带到米兰的晚会,一定会成为摄人的形象。那时我们马上拍下来了。安东尼奥尼说:“拍下来!”摄像机总是在我肩上,我拍下了所有我们看到的。

我们在北京停留了十天左右。我们开始旅行,到其他省份。火车后挂着一个车厢都供我们使用。安东尼奥尼、我、恩丽卡、一位意大利记者、一位中国随从,整个夜晚行驶在中国的土地上。当时中国正发生着非常特别的事件,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现在的完全不同。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后期,红卫兵、造反派……我们怀着很大的好奇想了解发生的政治事件。有一天晚上我们和米开朗基罗想同翻译聊聊,但他并不情愿作出解释。

我们到了南京,待了几天,发生了一件在之后很有意思、很好奇的事情。我们请求乘船旅行去拍长江。同意后,我们乘船去拍长江了。那时我看到一座桥,一座很美的桥,我拎起摄像机开始拍桥。当船经过桥下时,我做了所有摄影师都会做的姿势,手持机器顺着桥这样拍,为的是能拍到河的另一边。我们拍了,在之后影片出来后,国际上很多的政治舆论中有对此的曲解,说我让大家看的桥不是直的。但不是我想让大家看到桥不是直的,当时我们手持机器拍摄,桥会是这样的移动状态。

我们为中国做了件很重要的事。安东尼奥尼接受邀请到中国去拍电影,我们几乎是第一批。尽管伊文思之前已经拍过关于中国的很伟大的电影,我们拍片时有人向我们讲述过。但在电影工作者中一位如此知名的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确非常有名,已经如此知名,拍有关中国的纪录片,还未有人如此的重要。我们到中国之前就已经非常爱中国,我们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西方人都知道中国这种文化如此古老丰富,我们怎能不倾心。我们非常感兴趣、非常热爱。我们想结识中国人,而不是官员,那些重要人物。安东尼奥尼没有结识任何一位政要,有消息说会去拜访毛泽东,但安东尼奥尼什么也没做。他对大街上生活着的人感兴趣。拍电影接近纪录片,这才是记录。当然人们可以记录政治,他们也是人,也很有意思,但安东尼奥尼的尺度是中国的人民,所见到的人们。P66-68

序言

2005年的一天。我偶然去一位年轻的朋友家作客。人家让我看一张外国影碟——《放大》,好看得我嘴巴一直没合上。最后问:“谁拍的?”回答:“安东尼奥尼!”随后人家又另借给我两张影碟:《红色沙漠》和《中国》。

回家立即好奇地先看《中国》。我是从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那个年代长大的,我在中国的影像资料里找不到我当时看到的社会真实,而安东尼奥尼完成了。按我曾经历过那年代的眼光,这完全就是一部向着中国、替中国说话的纪录片嘛!安东尼奥尼从心里极其热爱中国!

后来我又陆续看了《红色沙漠》,还有其他的电影。当我真用心去观看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时,我开始从心里崇拜并喜欢这位导演。看得越多就越喜欢,他是一位旷世的伟大导演!

有国外评论曾经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形容为“内心的新现实主义”,而在我的私人感觉中,他更可以算是一位伟大的电影哲学家、思想家。因为如果纯粹只用文字去表达哲学去表达思想,对那些有史以来可以被称为“家”的人,或许更单纯也更容易些——比如像黑格尔、尼采,他们就一直都是这样去表达和完成自己的哲学和思想的,人们也都是经由文字阅读而去接受他们的。

但安东尼奥尼就大不一样了。他是一位能把人们平常根本观察不到,而只藏在自己心里的那些深刻哲学与思想,用最鲜明的幻想色彩、寓意深远的故事,完整体现在银幕上的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

安东尼奥尼曾这样描述过自己作为一位电影思想家、哲学家的基本难度所在:“最难的就是要从周围环境在我们心中引起的一团混乱的感觉、思考、观察、冲动中间,分辨出某个想法。一千种可能的想法中,我们为什么只拣出其中的一个,偏偏是这个而不是另一个?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一千种答案,但没有一个是能使人满意的。我只能这样说,当我选定了一个主题之后,我总要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让它成熟。我认为不去促使它立即成熟是有好处的,绝不要去赶一部影片,而让它自然而然地逐渐成熟起来。这往往是在夜里,我总也睡不够觉。因此我深信。对电影的好想法与现实中的想法是不同的。”

或许,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位导演,能真像安东尼奥尼那样,让自己的整个生命与灵魂都彻底电影化了。因此对身边的诸多现象,他只能作出这样的解释:“我得把自己放到影片中去才能理解。”

我原来并不算一个很疯狂的电影迷,顶多就是我很喜欢观看各种电影而已。

但我在发现安东尼奥尼电影之前,从来都像平时读书那样,看什么电影也就是一览而过,很有些一目十行的泛读之意。并且我发现,无论是看中国电影还是好莱坞电影,这样的一览而过,并不会造成什么观看的严重损失——这是因为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普遍内在浅薄和越发走向千篇一律化。

然而当我认真观看安东尼奥尼的《放大》《红色沙漠》之后才惊讶地发现:对他的所有电影作品,你休想一目十行或是一览而过。也就是说:因为安东尼奥尼对自己作品独特而深遂的灵魂建立,他的有些电影居然可以让人琢磨一辈子。

看《放大》时,我居然是手握遥控器,看一段再倒回去重看,然后再慢进、再倒回去重看。就即使如此,我仍然陷入了如同影片中那位商业摄影师同样的巨大现实迷感:他无意间所拍摄到的杀人案与尸体,到底是真实还是幻象呢?

而就这一部《放大》,据说还算是安东尼奥尼生前所有电影当中最容易进入的一部呢,可它到底还是把我这个观众给彻底难住了。

于是再看、再想,心里仍然无法对这部电影所提供的哲学谜局达到彻底的揭示。最后,还是在我的再三逼问之下,由我的一位朋友,也是在不断深谈的被逼无奈之下,才不自觉地喊出了《放大》的真正主题所在:“被放大的,就是看不见的真实!”而如今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深藏在生活、生命背后的真实,由于物欲、由于匆忙地不断“放大”,早都已被人们视而不见了呢?——这也许才是安东尼奥尼拍摄于1966年的电影《放大》,对于我们今天的真正跨时代立意所在吧。

观看《红色沙漠》,更堪称是内心相当历险的过程。这部影片中所呈现的外部环境污染,竟然被安东尼奥尼完全幻化成了精神主观中的不断变换着的情绪投射。所以作为观众,你甚至无法明确区分:到底是影片中的外部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了女主人公的情绪恶劣,还是她的情绪恶劣主导了整部电影的色彩迷幻?

因此甚至完全可以这样认为:之前诸多好菜坞电影那种很迷骗人眼的刻意色彩,不过就是片片相袭的十足精装修匠气而已。直到《红色沙漠》,才算真正开启了有生命、有灵魂的现代电影色彩。

关于安东尼奥尼个人的作品,就先只泛说这两部吧。否则就不是一篇文童所能容纳,即使是写一本厚书也未必真能完全探讨明白的。

但恰恰就是这样一位旷世的伟大导演,他从1972年开始,又跟我们中国结下了一份很宿命的缘分。安东尼奥尼先生,他一直高寿到九十四岁。中风瘫痪之后,他还出色地导演过《云上的日子》,并一直情怀中国山水之意,而在不停地作画。

我事先根本没想到,我无意当中才了解到,居然还有一对名叫刘海平和侯宇靖的中国夫妇,从2004年开始,他们自费,以独立制片人、导演、摄影师的身份,终于赶往意大利,在安东尼奥尼离开现实世界之前,抢救性地完成了一部名为《安东尼奥尼与中国》的纪录片。

他们自费地把这件事完成了,就这一点,我觉得这两个人很了不起,让我非常震动。

在《安东尼奥尼与中国》中有这样一个镜头:2004年9月,侯宇靖伏在九十二岁高龄的安东尼奥尼跟前说:“我来是想问候您!”安东尼奥尼马上牵住侯宇靖的手使劲摇晃,然后就大哭起来!当安东尼奥尼看到两个中国人来找他拍片子的时候,九十多岁的人在那儿哭,感动不已:终于有人来了,中国人,我热爱的那个国家的人来找我,来看望我,来拍一部片子。

我觉得这本身就已经不得了了。我注意到,此时已身体偏瘫的安东尼奥尼,脸上是如此的情动于衷。面对这一句已经迟到了三十二年的问候,他只是不停地流泪。我在他温和的眼神里只发现了这番情绪:渴望理解,期盼中国能了解和理解他当年的~派真心与善良初衷。尽管之前我已经读到了相应的文字,真实的记述让我当时泪流满面。但当我看到刘海平夫妇与安东尼奥尼相见的这一幕,我还是忍不住流泪,而且每次看都会哭。

我因此对刘海平、侯宇靖夫妇表示谢意!因为正是他们夫妇,抢在安东尼奥尼先生辞世之前,触摸到了他的双手,向他当面表达了两位个体中国人的深切问候和对他的崇高敬意——仅此两点,就已经让《安东尼奥尼与中国》情深无价了。

在《安东尼奥尼与中国》的片尾,是这样一个镜头:刘海平夫妇,带着他们的女儿,捧着从中国大地上挖的一杯土,然后装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子里,小心而虔诚地亲手放在远在费拉拉的安东尼奥尼的墓前。

一位中国姑娘见此情景轻声喟叹:安东尼奥尼在天上,他肯定看到也感到了这一切……闻听此言,我不禁怆然而涕下!

来自中国的孩子、来自中国的一坏土。他们两口子把这件事延续下来,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凡。

2012年是安东尼奥尼先生诞辰100周年

对安东尼奥尼鞠躬敬意

是为铭刻心祭

何东《凤凰网·非常道》主持人

后记

拍摄安东尼奥尼是因为他有故事,而他与中国的故事更为传奇,更为惊涛骇浪。

安东尼奥尼在晚年,已淡出媒体的视线,专心于绘画,他画了许多以山为题材的画。山水画是中国文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移写,对于大师何尝不是如此。他的画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有着莫名的相似,画中的风景与中国的山山水水又是那样的相同。

在与大师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他的中国情结已成为他内心世界的一部分。他时时在关注这个他曾经拍摄过的国家。其实,中国是安东尼奥尼的另一个梦,是他电影梦中的梦。

安东尼奥尼为中国留下过影像资料,任何一个纪录工作者都不能否认《中国》这部纪录片对于他们在对纪录片本体上的启蒙作用。这不单单是技巧上的,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应该感谢安东尼奥尼。他是所有世界级大师中,唯一记录了中国那段历史的人。这也使得我们得以看到大师概念表现中的中国,对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审视性的观察和记录是安东尼奥尼留给我们的遗产。没有《中国》,我们就会失去寻找过去中国人民气质的一次宝贵机会。这是我们在一生中都不容易看到的,我们将从中受益匪浅。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做了这样一件事情,从而影响着我们。

出于对大师的崇敬,我们独立制作了这部纪录片。我们刻意要独立制作,为的就是想做得更自我与纯粹,亦如他的《中国》。

我们也为安东尼奥尼留下了影像,这些影像在拍完后就变得异常珍贵,因为在这几十年来唯有我们这样记录了他。

拍摄安东尼奥尼的每一刻,我们都很幸福。我们这两个年轻的中国人得以与他相识相知,成为忘年交。

拍摄安东尼奥尼的每一刻,我们都会深感遗憾,如同那个既幸福又遗憾的寓言故事。如果我们能早一些来拍他,他会滔滔不绝地来讲述,而非简单的几个手势与几句言语。

其实我们是幸福的,正因为有了这些年的沉默不语,才有了当他见到自己久违了的在中国的照片时的手的颤抖,才有了他面对我们赠送艳丽唐装时的恍若隔世的凝视,与依依惜别时在他眼眶中来去回转而没有流出的那一滴清泪。

谨以此书献给中意两国所有的“马可·波罗”们。特别要鸣谢的是:意大利驻华大使馆,中国驻意大使馆,我们的老师、朋友和家人。你们对我们的爱,满溢我们的心田,我们才能将爱流注笔端。

字靖、海平致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