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咱们电视有力量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华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8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冰雪、地震、奥运、神七,大事一件接着一件,大报道也一个接着一个,非常时期爆发的惊人战斗力令人震撼,非常时期成就的非常之举让人感动。显示了中国电视新闻媒体非凡的力量。这力量,除了中央电视台,更来自团结在一起的地方电视台。

2008年,是地方新闻部成立十周年。出版《咱们电视有力量》一书,应该既是对部门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地方台工作的反映,更是一个历史记载。全书内容,大部分是围绕2008年一年地方部和地方台编辑记者所参与各项重大新闻报道的记者手记、札记、侧记和议论类稿件。

内容推荐

本书设计成以“篇”为核心的数个版块。“说事篇”包括白岩松、张泉灵、柴静、郎永淳等新闻中心知名主持人培训地方台编辑记者时的讲课记录所摘编成的系列文稿,本书主编的重要系列文稿,以此单辟为一篇,供广大同仁借鉴;“干事篇”(春、夏、秋、冬),侧重选编实际操作具体节目的记者手记、札记类文稿;“议事篇”则选列议论和观点类为主的稿件,主要是对节目和工作的感想、感言和观点;“往事篇”将回忆文章专设一个版块,从中可以一窥云烟深处的地方部一路走来的历史脉络;“大事篇”则把地方部2008年值得特别记载的大事做一个梳理,以方便今后查询资料。

目录

说事篇

 记者成名的时代开始了——白岩松讲课之一

 主持人在演播室要敢于“救场纠错”——白岩松讲课之二

 直播中记者如何不再紧张——白岩松讲课之三

 我心目中的好现场记者——白岩松讲课之四

 现场直播中的出镜记者需要具备什么——泉灵讲课之一

 出镜记者要做哪些准备——泉灵讲课之二

 突发新闻和大型公共信号直播现场,记者能做什么——泉灵讲课之三

 柴静答郎永淳问

 海峡两岸卫星连线之经验

 为什么要搞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打造中国电视新闻的利益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之一

 直播联盟能够做什么——打造中国电视新闻的利益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之二

 直播联盟有哪些原则——打造中国电视新闻的利益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之三

干事篇(春)

 凝冻凝聚

 “三巴掌”背后的“十分钟”

 拉萨:三月里的伤痛

 “3·14”的拉萨记忆

 战斗的早晨

 我在阿坝的日子

 我坐着防弹车采访

 2008:我的N个“第一次”

 一个直播“新人”的工作日志

 2008年春节的一场直播

 穿越“帆船之都”的梦想——2008年3月24日青岛火炬直播手记

 一次费尽周折的直播

 直播的收获

 杭州湾跨海大桥直播

 大桥跨越杭州湾直播跨越新阶段

干事篇(夏)

 抗震报道吹响新闻直播“集结号”

 当灾难瞬间降临

 在前线的后期

 我的联络员生活

 我们悲伤但是不绝望

 08小事记

 四川灾区三记

 三进北京城

 意料之外的惊喜

 “同声传译”秀一把

 火炬穿越红色的城

 新台址的奥运记忆

 在新台址工作的日子里

 鸣沙山下8小时

 四川地震重庆直播

 地震之绵阳杂记

 直播圣火传递“身兼三职”获历练

 宁夏行

 为了直播创造条件也要上

 四川在灾难中美丽着

 SNG直播侧记:连线央视抗震救灾

 抗震救灾一段特殊的日子——汶川特大地震报道速记

 一路奔波苦只为追祥云

 “忽悠”出的飞行营救大片

 奥运火炬广东传递

 “温暖灾区行”之映秀记忆

 灾难面前:我是女性更是电视人

 在堰塞湖下游抢险一线战场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题采访记

 “混”在地方部战线上

 延时的激情

 穿越生死的汶川之行

 趣事散记

 2007:我与香港“不得不说的故事”

 2007:在香港TVB工作的日子

干事篇(秋)

 我的好友马元江

 “歪打正着”做调查

 第一次亲密接触——记者首次同中央电视台合作的连线直播106当雄地震

 触不到的“草原之子”

 与残奥会零距离

 “神七”,我在现场

 我的第一次

 2008新手妈妈的工作辞典

 接航天员进“城”

 “神七”报道日记

 感受灾后四川

 路长情更长——灾区“藤编”北京漫游记

 台风,24小时

干事篇(冬)

 灾区的笑容

 《变迁的童趣》诞生记

 “喜耕田”的新故事

 有一种爱叫感恩

 2008:五味杂陈“直播年”

 辉煌三十年精彩十分钟

 航展我们携手报道

 宁夏台第一场新闻直播侧记

 南坝三分钟——《温暖灾区行》赴四川直播记忆

 寻找“杀猪人”——“温暖春节”直播花絮

 《我们的三十年》直播记忆

 “这次直播不容易忘”

 “双星”直播——央视《我们的三十年》直播特别节目有感

 郴州战冰雪

 永生难忘的风雪直播

 “开眼直播”诞生记

议事篇

 直播联盟是一道盛宴

 得传输者得天下

 资源就是力量

 约会机制与影响力

 EVS新闻直播初体验

 在风雪报道中重新审视地方部定位

 直播,不仅仅是直接播出

 直播联盟的巨大潜能无法估量

 一场没能实现的直播湖北台

 燕尾服下面的小汗衫——漫谈播出与准备之关系

 我的敬畏之心

 直播中的“糗事”

 态度决定成败

 在现场寻找细节

 “合”的力量——辽宁电视台对外新闻部奥运报道纪实

 说说我心目中的“直播”

 主题报道要“擦拭痕迹”——兼谈主题报道的可视性

 羌之殇城

 寻找新蓝海

 一个电话表引发的记忆

 印迹2008

 挂职

 打造全国电视新闻界的“黄埔军校”——由“全国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培训暨业务论坛”说开去

 局外人

 2008用镜头书写历史

 直播是电视的一种回归

 央视最“热闹”的地方

 天气报道的“约稿菜单”

 多工种协同是直播成败的关键

 恍如与新闻在较量

 我与拉萨有个约会

 水立方一代

 我和你共有同一份紧张(诗)——写给我身边的新闻同行

往事篇

 听老主任讲述地方部的故事

 从“联播”走向“联盟”

 悠悠岁月

 往事并不如烟——早年地方组杂忆

 忘不了睡在编辑机房的广西台记者

 “还是照片上的老样子”——亚运会火炬传递在西藏的片段记忆

 成长的沃土

 《新闻联播》播发第一条台湾新闻的幕后

大事篇

 2008年“全国优秀通联集体”、“全国优秀通联个人”获奖名单

 2008年度中央电视台“新闻协作系列奖项”十条好新闻

 2008年度中央电视台“新闻协作系列奖项”十场好直播

 2008年度中央电视台“新闻协作系列奖项”十佳出镜记者

 2008年中央电视台年度大事——中国电视新闻联盟人选2008年中央电视台十件大事之一

 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成立宣言

 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成员协议书

 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章程

 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成员

 新闻中心举办全国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培训

后记

试读章节

记者成名的时代开始了——白岩松讲课之一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持人 白岩松

关于这一部分记者培训,现在新闻中心在做,但是更重要的是地方部在做。我觉得这是中国电视一起往前走的事情。因为跟未来有关系。

未来主持人的诞生,包括评论员的诞生,有什么新的路径,这其实是非常有规律的。任何一个新的主持人的诞生、风格的诞生、栏目的诞生,都跟时代紧密相连。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主流是以新闻的主持人为主,暗流则是娱乐主持人的转型,观点开始成为新闻,这两点是媒体最大的变化,如早间节目明显加大了评论的力度,每一个媒体后面都会跟着评论,《新闻联播》也在跟评论,观点正在成为新闻。

在一个标题时代里面,意见和观点也成为新闻,你们打开一些主流的报纸、主要的报纸,你会发现它们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版面占据者,一版有的时候都有观点,然后是二版和三版,基本都被观点新闻和观点所占据,这在中国平面媒体的历史中估计没有。受这样一种冲击,电视能不提供观点吗?没法不提供观点。

比如说在奥运会期间,我发现我每天在说八个半小时,大量转载我的内容就是比赛刚一结束时我的评论,那是瞬间直播的状态,就是说媒体需要的是观点。因为资讯已经不成为你的饥渴,随便打开,到处都是资讯,也就不具那么大的吸引力。观点开始成为新的新闻。

过去观点是依附于新闻存在的,而现在来自于新闻的观点成为甚至超越新闻本身更大的新闻,这是一个新的变化。因此观点提供商、观点提供者,有可能成为未来名牌栏目、名牌主持人。这是第一点趋势。

记者成名的时代开始了。为什么?因为趋势是现场。电视的最大魅力越来越在告别时间、速度,最早的时候是广播强调速度,然后是互联网,都可以保证速度,电视用什么保证速度?电视只有用同步的现场来保证速度,现场也正在成为现在电视和网络竞争当中非常具有优势的一个领域。我举奥运会的例子,在美国、日本,包括在中国,最新调查数据显示,15岁到30岁之间的受众,绝大多数的比例选择的是电视,而不是网络。但是看新闻的时候,相当大的比例看的是网络,而不是电视。资讯本身,还是电视占很大优势。为什么?就是因为电视提供越来越多的现场,现场离不开现场记者。大家分析这几年,所谓新的主持人等大多与现场有关,新闻节目靠演播室成长起来的主持人几乎没有。

比如说张泉灵现象、闾丘露薇现象,你会发现,现在记者成名的速度快过主持人成名的速度表明:现场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地震,还是奥运会都是这样一种现象,将来更会强化这一点,因为你替观众此时此刻在现场,这个意义非常大。我也不会扔掉现场,我绝不会只守在演播室里。强调现场与记者之间的关系,不管在我国的台湾、香港,还是日本,我都会在现场做,“神七”发射我是去的基地,现场成为根深蒂固的东西,这就是记者。

现场变得非常的重要,可是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却存在不足。一个巨大的反差是,我们的现场记者在进行大量现场报道的时候,第一个,没有长期的语言训练,第二个,没有一个固定的岗位意识,因为来回更换,今天是你,明天可能是另外的人,没有一个准入的制度,没有一种标准。这种成就感有的时候体现得不那么明确,责任感因此也没有那么明确。这成为全国非常普遍的一种状况,你经常看到100分的记者和40分的记者同时存在于一个新闻栏目中。

地方台的新闻怎么建立起自己的新闻属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不管你是半个小时的新闻,还是一个小时的新闻,必须在这个新闻里面大量出现的是,我现在在王府井,我现在在香山,我现在在天坛,我现在在京沈高速,我现在在……《新闻联播》和真正的新闻区别在哪儿?《新闻联播》的构成全部是封闭的现场,记者到现场采制完毕,配上解说词,然后由我们的主播带出封闭的这样的行为,这是《新闻联播》的语音模式,当然《新闻联播》陆续开始增加记者出镜,但是大家仅仅把它作为一个补充。

那么,新闻频道怎么区分于其他的频道?怎么把新闻频道的新闻跟《新闻联播》的模式区别开来,这就需要不断地强调记者在现场的报道,几乎大比例都是记者先出现,我是在哪儿哪儿。

例举台湾新闻的例子,他们的新闻构成都是不同的,台湾也是两个人,一个现场记者,一个摄像。所有这样两个人的团队,编片子这个环节是由摄像完成的。编导是摄像,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理念当中,记者是采访和说话的人,是出图像的人,你只要完成了这个职能就可以了,这个跟大陆的新闻理念有天壤之别。

在我们的模式当中,记者负责采制、采访和编片子,摄像只负责拍摄。我们做得到吗?我是一个发现者,我像一个思想的构建者,我强调如何说,你就敢放心地交给摄像,整个需要一个大系统的调整,但是在海外这是惯例。这股浪潮正在前所未有地过来,我们能迎接它吗?没有这支队伍,没有这样一个人群,就很难去制造一次话语的革命。

其实,无能的人也能培训出一个有能力的团队。我原来当过一段制片人,在我当制片人的时候,玩命强调所有记者必须说话,必须出镜,我要求他们穿西装,现在在我那个团队里出来的人,我敢打保票,拉出来就能说话,形成一个大的团队,每天在灌输这些,每天在培训这些东西,我无能,但是这个氛围形成了。至于摄像,我明确告诉摄像,如果摄像在拍摄的过程当中,我们记者出现任何瑕疵,包括我们的编导,乱七八糟的脸,光线不好,对形象有损失,穿着乱七八糟的衣服就敢出镜,那就是摄像的责任。编辑过程中,如果记者出现说错了的话,但是编出来播出了,不是说错话记者的责任,而是编导的责任。

P3-5

序言

咱们电视有力量(代序)

杨华

2008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冰雪、地震、奥运、神七,大事一件接着一件,大报道也一个接着一个,非常时期爆发的惊人战斗力令人震撼,非常时期成就的非常之举让人感动。显示了中国电视新闻媒体非凡的力量。这力量,除了中央电视台,更来自团结在一起的地方电视台。

速度:集结超乎想象

如果说主题报道是比思想,那么突发事件拼的就是反应速度。“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台的第一支队伍当晚就赶到了都江堰,这几乎是我们最快的速度了,但对于在灾区的地方台记者,只要有摄像机就可以开始工作,因为,他们就在新闻现场。

中央台新闻频道的第一场视频直播,是依靠四川台在本台大院子里支起的卫星车;第一段来自北川的画面,是依靠绵阳台记者在光缆中断、传送设备被震坏的情况下,通过QQ传来的。

地方台记者与新闻现场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正是地方台的速度成就了中央台的速度。

2008年11月2日,云南楚雄州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道路全部中断,成了“孤岛”。云南台记者当天就跟随运送物资的直升机,赶往受灾最严重的西舍路乡新华村,通过航拍和现场报道,第一个在中央台新闻频道报道了重灾区群众生活状况,为有关部门了解灾情提供了及时的信息。

广度:网络覆盖全国

地方台的很多报道是中央台力所不及的。

比如,为悼念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三天全国山河同悲的场面必须依赖地方台来报道,而且地方台从本地角度所做的报道,对各地关心灾区的观众也是一种心理满足。

再比如,八方支援灾区的报道,无论是各地生产、抢运救灾物资,救援队奔赴灾区,还是从灾区转移伤员到外省救治,转移学生到外省就读,全景展示只有依靠地方台。

在抗击2008年初的罕见冰雪灾害中,地方台为中央台设直播点38个,播出新闻690条,电话连线报道20次。湖南、江西、贵州、广东四省电视台进行了8次航拍。浙江台接通了几乎所有监控设备的信号,观众不仅能看到大雪纷飞的杭州市区的行路难,甚至随时可以看到每一个角落的实时画面。

奥运“火炬传递”,地方部联合全国160多个地方电视台,对火炬传递所经过的100多个城市进行直播或全程报道,这是中央台有史以来与全国各地方台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动报道。

抗震救灾期间,四川境内最多时中央台调用的直播和传送装备达40多套,其中只有2套是中央台自己的。

抗震救灾期间,四川台开通了3条通道,全天候向中央台传送新闻,一条专为中央台传送约传的新闻;一条实时传送四川台不带台标的播出信号,中央台收下来就可以播出;一条传送成都台节目。另外,加上成都军区记者站的军用光缆,强大的输送能力成为中央台直播节目的有力播出保障。

深度:触角深入最基层

地方台的关系在基层,人脉在基层。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在一片混乱的状态里,谁先找到认识的人,谁能先进人现场,这是报道成败的关键。

最典型的就是拉萨“3·14”事件。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西藏、青海两个省级台的帮助,中央台的采访团队将遇到怎样的困难。  西藏台派出的摄像德尕,不仅是台里最棒的摄像,而且精通汉藏两种语言,又特别熟悉当地情况,能够比较好地和当地群众沟通,让中央台的采访团队避免了很多危险。西藏台还资源共享,从上到下派专人跟中央台对接。需要画面,有专人找;需要传送,专人保证24小时传。有些传送都是半夜,一传就是40分钟。

青海台则做了不少外围的报道。他们制作的声讨暴行节目,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一些藏族干部开始有顾虑,不愿意接受采访,青海台就派人一一去说服。

很多报道中的采访地点,海拔高,路途远,又下大雪,气候恶劣,做一条3—5分钟的片子往往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在抗震报道中,坚守时间最长的直播,是陕西宝成铁路的直播。从5月15日开始到24日,陕西台记者在宝成铁路109隧道抢险现场坚守了10天,从第一列列车被拉出到隧道贯通通车,共提供直播信号16场。

另外,地方台有一批非常优秀的记者和编辑。他们长于口述现场,拥有“草根”优势,组版偏重低视角,节目播出效果直达人心。

四川汶川台的记者徐光建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冲出房间拿起机器就拍,然后和灾民一起走了5天,直到漩口镇,才遇到了四川台的记者,搭上省台的车来到成都。

中央台新闻频道播出了他拍的片子,可是四川台不仅播出了他的片子,而且还把他蓬头垢面走进台门口和他狼吞虎咽吃方便面的过程,全部记录下来,然后把他拉进了四川台的演播室进行直播。

还有一个例子,四川台的记者汤军凯在德阳的废墟上出镜时,后面有一个人凑过来,第一遍播新闻时,四川台把这个画面删掉了,第二次播出时,四川台的组版编辑反而特意强调了这个画面,并让汤军凯在演播室里表达了一个愿望:播出这个画面,是为了让这个人的家人、朋友能看到,知道他还活着。

启示:“我播现场”比“我在现场”更重要

如果没有地方台的速度、广度、深度,抗冰雪、抗震救灾、奥运等,2008年这么多重大报道,中央台不可能做得这么好,新闻频道也不可能获取这么大的声誉,获得这么充分的肯定。

往更深层次讲,地方台速度、广度、深度上的支撑,推动了这一年来新闻频道在节目样态、辐射范围等方面的裂变。

“我播现场”比“我在现场”更重要。

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说:“不要怕新闻不是本台的,不要简单化地追求独家。对观众而言只要是中央台播出的他就认为是中央台的节目,英雄不问出处。”

从“我播现场”这个意义上说,地方台就是中央台的一个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地方台的力量,如何实现中央台和地方台利益的共赢,如何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打造“中国电视新闻的利益精神共同体”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后记

地方记者部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的一个部门,其前身叫地方新闻部,成立于1998年5月。比地方新闻部更早的名称,叫新闻部地方组,成立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迄今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

不管叫什么名称,跟全国各地方电视台打交道,组织、编辑地方台新闻在中央台播出,是地方部一以贯之的最重要的职能。截至2009年11月下旬的一项统计数据,中央台新闻频道所播节目的三分之一,来自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和城市台甚至县级电视台,而这些节目,都要通过地方部的联络、传送和编辑。

2008年,是地方部成立十周年。建部十年,地方部未曾出版过任何书。在出书盛行的当今,一个如此“闹猛”的地方部,居然没有出过书,似乎是个异数。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出版《咱们电视有力量》一这本书,应该既是对部门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地方台工作的反映,更是一个历史记载。

地方部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此前之所以没有写,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就是大家都太忙。地方部是新闻中心的一线节目部门,围绕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多个时间段、多种节目样态的不同需求,地方部承担着繁忙的日常节目采制任务,每天需要频繁联系各地方台,策划节目,筹划直播,编辑文稿,传送画面,赶抢播出。

中央台新闻频道24小时不停机播出,24小时就需要不间断地提供播出的节目内容,这些节目的核心生产基地,就在中央台主楼二层。地方部的新闻值班室,大概要算其中最热闹的地方,一天中绝大部分时候,这里都是人头攒动,不仅有本部门的值班人员,还有不时轮换前来中央台学习的地方台编辑。忙得前仰后合,是这里的工作常态。看着地方部的人跑来跑去,有人曾经戏说,地方部的人往播出线送片子,大概要穿上旱冰鞋滑行才能跑得更快。“在奔跑中调整呼吸”,还有人以此来形容地方部的工作节奏。

新闻传播界有句老话:“新闻是易碎品”,对于成天鼓捣“易碎品”的地方部和地方台的编辑记者而言,经手过的节目,当时可能感觉多多,顺手写点编创札记、手记、感想之类的东西应该是易如反掌。只不过由于平时没有一个载体把大家对于节目的心得体会系统地记载下来。因此,当部门要出版一本书的时候,已经时过境迁,这意味着要对很多过去的事情来做“追忆”。本书大部分的文稿,其实是需要重新约稿的。

本书的征稿范围,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曾经在地方组、地方新闻部工作过的老同志;一是“中国电视新闻直播联盟”的50家成员台编辑记者;一是地方记者部现职的编辑记者们。此外,新闻中心的有关人士也应约为本书撰写了稿件。

本书设计成以“篇”为核心的数个版块,用意是这样的:

“说事篇”包括白岩松、张泉灵、柴静、郎永淳等新闻中心知名主持人培训地方台编辑记者时的讲课记录所摘编成的系列文稿,本书主编的重要系列文稿,以此单辟为一篇,供广大同仁借鉴;“干事篇”(春、夏、秋、冬),侧重选编实际操作具体节目的记者手记、札记类文稿;“议事篇”则选列议论和观点类为主的稿件,主要是对节目和工作的感想、感言和观点;“往事篇”将回忆文章专设一个版块,从中可以一窥云烟深处的地方部一路走来的历史脉络;“大事篇”则把地方部2008年值得特别记载的大事做一个梳理,以方便今后查询资料。

全书内容,大部分是围绕2008年一年地方部和地方台编辑记者所参与各项重大新闻报道的记者手记、札记、侧记和议论类稿件。这样的选列,相信比较符合2008年全国电视新闻发展局面的实际。

每年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都有一个获奖者发表感言的环节,主要内容是感谢有关人士。时值本书出版之际,我们也怀着感恩的心情,鸣谢为本书作出贡献的各方人士。

本书组稿过程中,地方部的第一任主任陆伟昌先生在繁重的工作中,欣然接受了本书的特约采访;孙克文女士、马叶英女士、王建宏先生、叶小林先生、宋肪先生、万源先生等多位资深编辑记者,在百忙中给本书赐稿。他们的文章,如数家珍地回忆了地方部成长中的故事和细节,所谈到的当年地方部艰苦创业的情节,让人感慨良多。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地方部“老人”韩卫,把家中珍藏的当年地方组的一些资料(多是发黄的纸张表格和数据)仔细认真地复制誊写录入到本书文稿中。韩卫提供的这些独家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些文章所构成的《往事篇》,成为本书一个重要的特色板块,由衷感谢大家。

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的许多通联编辑,尽管这次没有亲自写稿,但为本书编者提出了很好的约稿建议,并热忱向地方台有关编辑记者约稿、催稿,没有他们施以援手,本书的成书难以想象。为此,特别向这些通联编辑表达衷心的感谢。

本书作者,很大一部分是地方各电视台的同仁,他们在超负荷的日常新闻采编工作中,应本书编辑之约,不辞劳累,写来了很多稿件,所谈所感,真情动人,感谢大家对本书的巨大支持。真心感谢所有TV。

举贤不避亲。我们还要向地方记者部多位同事鞠躬。在繁忙繁重的节目采编工作中,他们积极为本书赐稿,并提供了诸多照片。其中,张利箭女士提供的照片数量多,质量上乘,尤其是地方部工作团队2008年夏季在中央电视台新址临时编辑大厅参与奥运报道的多幅工作照,弥足珍贵;姚华、贾喜芝、田佳平三位女编辑,联合采访在地方部担任过10年主任的陆伟昌先生,期间所做的工作令人感佩;宋红梅女士提供了配好照片的6篇文章,因碍于篇幅,无法悉数选用,令人遗憾……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特约编辑武强先生,协助本书处理了部分稿件,他的诸多中肯的建议,是本书成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此表达谢意。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冯旭宏先生和地方记者部的赵增欣先生,为本书所提供的许多照片和资料,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十分感谢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的朱元亮先生和赵凤琴女士的悉心指点和多方协助。

本书特约责编刘立先生,处理本书文稿之际,适遇脚伤,是打着石膏、架着双拐完成了本书的责编工作。刘立先生对于本书的辛勤奉献,值得接受本书所有作者和编者的敬意。

无法一一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人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成为对于大家的最好回报。

本书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衷心期望读者诸公不吝指教,我们当有错必纠,心怀感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