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我的孤独癖》、《阴翳礼赞》、《树根》、《日本的庭园》、《秋的气魄》、《给老友的信》、《自然的哀愁》、《梅雨》、《琴曲》、《秋之野》、《刺刺》、《樱花》、《春将至》、《听泉》、《春昼》、《恶妻》、《雪三景》、《死别》……本书收录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散文数十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日本散文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谢大光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旅行》、《我的孤独癖》、《阴翳礼赞》、《树根》、《日本的庭园》、《秋的气魄》、《给老友的信》、《自然的哀愁》、《梅雨》、《琴曲》、《秋之野》、《刺刺》、《樱花》、《春将至》、《听泉》、《春昼》、《恶妻》、《雪三景》、《死别》……本书收录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散文数十篇。 内容推荐 日本人惯于从一滴水看大海,长于制作盆景式的艺术。散文不正是一种“微雕艺术”,通过那点滴事物,俯察仰观,透视人生的本质,宇宙的奥秘吗?那一篇篇短小精致的散文,不恰好显示了日本人的智慧吗? 日本语因其音节与语调的“贫弱性”,易于使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一位学者如是说。然而,一事必有其两面,有其弊也必有其利。那结果不就是促成散文的发展与繁荣吗? 早在十世纪,日本即有了一部出自女性之手的随笔文学《枕草子》,作者是宫廷女官清少纳言。她根据宫中生活的经历,将其所见、所闻与所想,然后记录下来,虽非有意为之,却成了日本随笔的鼻祖,千古不朽的名篇。 目录 序 枕草子 方丈记 徒然草 奥州小道 日本人的微笑 茶之书 小园记 火钵 苦境 风景画家柯罗 武藏野 落叶 草之情 被描画的花 虫声 出了象牙之塔 我的书斋 旅行 我的孤独癖 阴翳礼赞 树根 日本的庭园 秋的气魄 给老友的信 自然的哀愁 梅雨 琴曲 秋之野 刺刺 樱花 春将至 听泉 春昼 恶妻 雪三景 死别 南风初起 雅典 痛苦忍耐的日子 割雪的季节 天皇走下神坛之日 试读章节 我所画的“世界之画”,只有森林的峡谷,而且,森林延展的上方,依偎而立的是缨米和鸣典。“这算什么‘世界之画’?!”老师气呼呼地揍了我一顿。已经是战争尾声了,为躲避空袭从城市里疏散来的学生,都笑我这个土包子无知。为聊慰面颊火辣辣的疼痛和心灵的创伤,我跑到绿洲,横躺在那里仰望高耸的森林和狭窄的天空——但是,直看到天明,也没有等到天蝎座的下半部分出现——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希冀在天皇和皇后两陛下取消这里的民间传统之前,能够重温一次令人难忘的我的“世界之画”的美梦。我仿佛蜕变成鸣典,正依贴在缨米那樱红的巨乳之下。此后不久,我离开了山谷,步人东京大学攻读法国文学。从改写的罗宾逊的故事里——那孤独的壮年汉为恢复自己而需求黏土墙洞的那段插话中,总算圆了我孩提时分绿洲欢乐的现实一面…… 然而,1945年8月15日下午,躺在绿洲的我,冲击的余波与新的恐惧,却令我犹如抽掉了筋骨,瘫作一团,成了可怜巴巴的孩子。怯弱的我,此刻感到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避风港。于是,我来到绿洲。因为这一天的正午,我从广播里听到了天皇的凡人之声。 为森林拥抱的峡谷,接受电波的能力很差。特别是白天,要想听懂广播里讲的是什么,就非要一台性能良好的收音机不可。于是人们都集中到大户人家宅院里调好波段的收音机前。我去的那一家,收音机放在面向前厅的檐廓上。靠里微暗的地方,是主人和他一家,以及近邻有实力的头面人物,他们并膝而坐。面向朝阳前厅檐廓的,首先是成年男子,其次是女人们。她们的背后是挤挤轧轧的孩子们。青年男子都被驱赶上了战场,映人孩子们眼帘的是一片耀眼性感的娘儿们,男人们寥若晨星地夹杂在其中。 正当人们焦急地等待之时,广播里传来了天皇的声音,然而这分明是普普通通人的声音。虽说从来没有听过,充满了抑扬顿挫,但凡人之声是毫无疑问的。倘若有人问,山谷里哪位听过缨米和鸣典以凡人之声讲话?我肯定会情趣盎然地吹嘘一通。因为我曾憧憬孑然一身躺在绿洲之际,聆听到他们的声音,瞻仰他们的仙姿。这是一幅何等浪漫的梦境!几百年来,他们数度飞越林海回到这里,在我们的村落里耕耘,度尽劫波,迎来胜利。他们把这个世界的真谛和新技术告诉与传授给人们之后,又消失在森林的高处。这种民问传说令人感到亲切而温暖。因此,即使是今天,它仍然具有回味、憧憬的现实性,我们随时都愿意接受这种幻境。 但是,作为神的天皇以凡人之声对我们讲话,却绝非是什么幻境。现实的制度是,天皇是神,是国家强权的象征。军队、警察、社会阶级结构等等,所有万物的本源,是作为神的天皇。而且,宪法等法律和组织,构成一座高耸的现实金汤屏障,把我们和天皇远远地隔离开来,以至我们参拜神社,要向作为神的天皇祈祷给我们以胜利。 作为神天皇的玉照,就是大量洗印的天皇的照片,也供奉在我们国民学校的奉安殿上。若是发生火事,校长首先要舍身抢运出天皇的玉照。 作为神的天皇,给孩子们每天的生活带来某种活生生的威慑——当然,对于个别人来说,也许是福分。老师曾这样问我们:孩子们,天皇陛下如果让你去死,你该如何?正确的回答是:去死,切腹而死!我由于对这句套话回答得迟疑了些,结果挨了老师一顿痛打。我所以回答迟疑了,在于贫瘠的心里在自问自答:天皇何以得知在偏远小岛上为葱郁森森淹没的山谷里,有我这样一个少年?而且,天皇何以让这么一个一副肮脏相的小嘎豆去切腹而死? 老师说了,天皇是神,所以知道普天下的赤子——他的国民。这就愈加令人费解了:既然是神,让深山里的孩子为神——天皇而死,有什么意义?! 迫使孩子们在心灵深处做出决定性的抉择,是那个1949年仲夏的白昼。实际上,等待天皇广播讲话的同时,我对其判断的保留似已经解除了。如果广播里传出的是与凡夫完全不同的声音,对啦,是神的,即天皇说:去死吧!那么,笼罩在莫大恐惧和绝望之中的我,难道说不会拿出随时都放在口袋里的小木工刀,作一次切腹的尝试吗! 聆听天皇凡人之声的广播讲话之后,全场先是一片茫然的沉寂。尔后,大人们以丧失自信的口吻,各自开始解读天皇讲话的意思:战争结束了——日本战败了,天皇号召国民忍辱负重,寻求生存。当然,也有作不同解释的人,也是怯生生地没有一点自信。收音机的主人在房间里把宝贝机器收好后,出来送客。站在前厅的人们已经默默地散去,只有孩子中放荡不羁者,在模仿着天皇的声音:“受其所不能受,忍其所不能忍……”从而引起一阵哄堂大笑。由是再次传出从房里出来的大人的呵斥和孩子们的逃跑声。他们逃跑,是因为为自己惹起的哄笑声而后怕。我也为此不由地笑了,心里也充满了恐惧。但是,我并非跑回了家,而是来到河边,藏身于竹丛中,脱去衣着,让身体浸在绿洲之中。 在微温的河水里,仰望夏H白昼阳光灿烂的长空,让滑腻柔软的黏土蹭着躯干,我感到一种奇妙的自由和解放。从前,我担心自己年幼,当不成战士,错过了为天皇献身的机会。与此同时,又有一种心安理得的情愫,于是心里一直为这种可耻的希求所折磨。现在终于从那种折磨中解脱出来了! 尽管如此,我仍感到轻如鸿毛的死,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那是听说,战胜的盟军进入这个国度之后,让女孩子们并排地躺在马路上,坦克在她们身上盘碾而过。他们是非要把天皇的赤子扫荡干净,才放心啊!战争终焉——我们败了——炼狱成为现实之际,原本是神的天皇,却走下了神坛……我为被抛弃者们无能为力的情感左右了。 此时,成为我希望的火花、维系我的是,那本《哈克露贝利·芬历险记》(注:中国以往把它译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译音)。母亲尽管晓得这是敌国文学,依然斗胆悄悄地把它搞到手给了我。父亲和祖母相继过世了。由于滥砍滥伐,山谷受到河水暴涨的威胁。尽管如此,一个漆黑的夜晚,我还是耐不住家里的沉寂恐怖,逃到森林里来了。这种村里孩子们谁都想象不到的奇异的避难,自然成了人们的笑料。但哈克正是做了同样事情的孩子。而且,哈克按照教规在被逼非要背叛黑人奴隶这个朋友时,他毅然决定:好,我去地狱!成了站到吉姆一边的人了。我没有理由不去信任与哈克是一个国家的士兵们,那里绽开了生命的喜悦……P213-215 序言 日本是个好奇心旺盛的民族,对外部世界的种种信息无不充满关注。即使在历史上的锁国时期,尚透过荷兰这扇西窗,关注欧洲文明进程,吸收西方自然科学成果,形成所谓的“兰学”。同时,这个民族又是内向的,甚或有些自闭,不愿向外界透露自身的信息。无论是早年遣唐师华,还是明治维新以后,举国引进西学,其着眼点都在于实用,贯彻着重实践的“及物”精神;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小心谨慎得近乎执拗。有日本学者将日本形象地比喻为宇宙空间中的黑洞:它可以无限度地吸收周边所有物质的能量,但不允许任何光和热从自身散发出去,外部世界也就无法看清它。日本散文就是在日本民族独特而多面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上,生长起来的。 文学意义上的散文,都是在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中演变、发展而成熟的。被称为日本第一部随笔集的《枕草子》,就是在平安时代(794—1192)的宫廷女流文学,特别是日记文学的兴盛中脱颖而出。《枕草子》约三百段,原是作为中宫女侍的作者,“凭了自己的趣味,将自然想到的感兴,随手记录下来”的文字,大抵是“自己眼里看到,心里想到的事情”。作者清少纳言家学渊源,深通歌道,又熟知汉学,艺术趣味的高雅和体物入心的敏感都有过人之处。其文字简洁畅达,明快机智,自然率真的记述中透露出个性的伶俐好胜,甚或调皮任性。《枕草子》的表现手法是直观的,善于在十分细微的事物中,捕捉瞬间的印象和感受,发现日常生活琐屑的趣味,集中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品格。 镰仓时期(1192—1333),武家与贵族新旧势力角逐政权,战乱频仍。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人们借宗教取暖,求得对现世烦恼的解脱。文化精英们深感世事无常而出游各地,遁入深山静省为隐者不乏其人。隐者文学应运而生。鸭长明的《方丈记》与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便是隐遁者记录内心感悟的随笔作品。兼好这个和尚甚是有趣,《徒然草》243段,虽自叙为排遣无聊而兴之所至,漫然书之,却系以沧桑之心发禅悟之语,又并非释家万念俱灰的悲观,儒家和老庄的影响时有流露。作者并不回避自己对俗世欲望的理解和欣赏,于万物流转的无奈中品赏滋味,甚至超脱自家身份,对鄙俗的僧侣冷嘲热讽,显发出活泼泼的生趣。《徒然草》的文字结实劲健,朴素辛辣,超妙而不空疏,风趣而不油滑,和《枕草子》的细密率真堪称双璧。特别应该指出,《枕草子》和《徒然草》都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流传于世的。它们的作者将这些文字视为私人的空间,从没有公诸于世的意愿,因而下笔自由随意,了无避碍。这一点对日本后来的随笔文学影响至深。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开端,日本散文的发展,和儒家文以载道的传统,有着全然不同的路径。 明治维新(1868)以后,在“四民平等,开国进取”的旗帜下,日本开始走上近代化国家的道路。在引进西学的过程中,文化上的冲击、碰撞,以至吸收中的排拒,排拒中的吸收,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复杂情形,远比经济、政治领域来得曲折、漫长。小泉八云、冈仓天心、幸田露伴的散文,可以看作这个时期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侧面。 被认为“比西洋人更理解西洋,比日本人更理解日本”的小泉八云(原名拉甫卡迪奥·赫恩),出生于希腊的爱尔兰人,1890年以美国记者的身份来到日本,为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在松江中学执教时,和当地旧藩士的女儿结婚,后加入日本籍。他用符合东方审美特性的方法讲授英国文学,同时以英、日两种语言写作。他的散文有印象主义的色彩,特别突出视觉、听觉的官能感受,以西方人的视角传达出对于日本自然风情、社会习俗的理解和尊重,成为东西方文化之间双向交流的使者。据说,当年渡海来日本观光的英美人士,十之八九行囊中都带着一本小泉八云的作品。 冈仓天心终身从事艺术教育和研究,致力于日本乃至东方美术的再发现,再评价。在西风东进的大潮中,他的《茶之书》(1906)逆风而上,通过对于茶道的艺术描述,展示了受东方思维方法支配着的美的特征,从中“表现出我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全部的见解”。该书用英语写成,是针对只知道“施与”不知道“接受”的西方而写,被认为是“受西方冲击而开始的近代日本,一个觉醒了的知识分子重新发现了东方的价值”。(藤田一美)作者以犀利的语言质疑着西方至上的价值观:“你们以动荡为代价得到了扩张;我们却创造了无力抵抗侵略的调和。你们信不信,在某些方面,东方优于西方?” 幸田露伴被文学史家归入拟古典派,他幼时即热衷于中国古代典籍,在东京学习英文时,仍坚持汉学家塾的学习,专攻程朱理学。露伴文学以东方哲学和佛典的观点,对文明开化和欧化万能的时代风潮展开批判,“证明了在(日本近代化)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仍然有生存的可能性”。(《日本文学史序说》下卷) 变革的时代终究是年轻的时代。在新的社会现实面前,自古以来言文分离的写作,旧有的表现方法的约束,妨碍了人物的感情和语言功能的自然流露。时代对于新文学的期待,呼唤着自由而富于变化的文体。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汲取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文学营养的同时,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明治文学代表作家岛崎藤村,在回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欧洲作家对他的影响时谈到:“奇怪的是,当我对这些外国的近代文学产生兴趣之后,又反过来促使我重新阅读一些本国的作品。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发现感人至深的《枕草子》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吸收、反思、融合、尝试,经过几乎一代人的徘徊、摸索,日本散文终于实现向近代的转型。与小说以揭示社会问题介入变革不同,曰本散文的转型是以大自然的清新、包容、勃勃生机,展示出精神面貌的焕然,掀开了新的一页。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1900)、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1898)、岛崎藤村的《千曲川风情》(1912)的相继问世,是日本近代散文发端的标志。德富芦花面对自然那种仪式化的描述,国木田独步在武藏野寂寥的小径上富有象征意味的感悟,岛崎藤村对于自然和最贴近自然的底层民众诚敬素朴的感情,使他们的文字呈现一种圣洁的宗教感,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广阔的新世界。“大自然能使世界万物表现出绝好的趣味来。”这里面既有对传统审美趣味的承继,也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文学气息。他们的努力为日本现代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十世纪以降,随着各种文艺思潮的传入,日本文坛流派纷呈,转瞬即逝。相对于小说、诗歌的活跃,随笔文学一派波澜不惊。随笔在江户时期(1603一1867)曾盛极一时,各行各业均有写家,珍闻趣谈,奇风异俗,皆可入文,以至于概念泛化,良莠不齐,后世学者为之衡量规范颇为无奈。‘‘权且把过去已经站得住脚的文章称为随笔,而把今天尚难定论的文章,只好叫做杂文,以示区别。”然而,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压力,作为保存传统审美趣味的堡垒,相对保守的随笔,其贡献不可轻视。战前的永井荷风,战后的川端康成,将随笔与小说的特质融为一体,相互借力,倾心经营,成就卓然独立的文学风格。 永井荷风早年以自然主义的小说登上文坛,不久便赴美、法游历,接触到西方国家的近代文明与艺术,回国后目睹单纯从形式上模仿西方的日本社会,对浅薄浮华的明治文化感到失望,创作上开始从拥有深厚底蕴的江户文化中汲取美的营养。他以貌似落拓不羁的生活态度对抗社会的虚伪和鄙俗,内心深含严肃认真的思索和忧虑自国文化的拳拳之心。散文集《晴日木屐》“为变幻的世界立下存照”,细密感伤的怀恋中,不时冒出如匕首般锐利的语句,刺向“为了眼前利益,亟不可待肆意糟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国的宝器”的伪文明行径。今天看来,荷风文学远超出唯美主义的窠臼。 川端康成战前即以《伊豆舞女》蜚声文坛。战后他感叹道,“民族的命运兴亡无常,兴亡之后留存下来的,就是这个民族具有的美。”本着这一认识.他的作品着力追溯和展现日本传统美的特质。他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发表的讲演《我在美丽的日本》,集中体现了他对日本传统美的理解和追求。他的散文不拘泥于文体,描写清淡,叙事委婉,情绪节制而富有感染力,议论常缘事而发,从不强加于人,文字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和感伤,在感伤的底下透出温和。这些艺术特质和他的小说一样,形成完整的川端文学之美。 毫无疑问,无论社会的政治的变化产生怎样的影响,日本散文的发展始终有着自己的脉络。“在文化的表层,学习西方、尊崇独创的风潮已经形成,但在文化的深部,却潜藏着另一种思想。”(多田道太郎)这大概就是日本散文发展至今内在的动力吧。 谢大光 2010年3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自然的风情是一种哀愁感,和恋爱的哀愁一样是人们先天具有的东西。 ——西胁顺三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