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说“美德”?成人很容易陷入理性、严谨、刻板、说教的误区,孩子们也听得心不在焉、索然无趣。沟通的内容,变成两条平行线,没有共鸣。同样在谈“美德”,林良先生的“浅语”方式却让成人的沟通充满感性的温暖,没有华丽词藻堆砌的阻隔,让发自內心的真诚,透过浅语文字的娓娓道来传递给小读者,虽是日常生活中事,却小中见大、情中有理。
《会走路的人》一共收入30个短篇故事,均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作为例子来讲述的美德故事。
林良先生创作的《会走路的人》一共收入30个短篇故事,均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作为例子来讲述的美德故事。因为每个故事都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没有了戏说成分,增加了真实感和可信度,让孩子们在静静的阅读中便能懂得美与丑,善与恶,谦虚与骄傲等等的内涵,并让孩子学会谦逊,学会思考,学会辨别,为他们的成长为他们追求美好的人生和生命的崇高指出了一条明亮的道路。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清晨一点四十七分,台湾发生大地震,震中在南投县的集集镇。
在离震中四十五公里的东势镇上,赵先生在睡梦中被一阵强烈的摇晃弄醒。他定一定神,意识到这是地震。他伸手去开床头灯,但是灯不亮,知道断电了。
他在床上坐了起来,静等地震过去。凭过去的经验,地震总是房子摇晃一阵,力道从强转弱,一下子也就过去了。可是这一次却有些不同,房子是越摇越厉害,屋里到处是哔剥声,桌上、柜顶上的杂物纷纷落地。
太太也醒了,惊恐地坐了起来,喊了一声:“是地震!”
他对太太说:“坐着,不要动。”然后下了床,摇摇晃晃地摸到书桌旁边,从抽屉里拿出手电筒。房间里有了亮光,他顺利地回到床边,拉起太太说:“来,我扶着你,到孩子的房间去!”
儿子已经起来了,坐在床缘,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对儿子说:“扶着你妈妈,跟我走。”
女儿也起来了,因为房子摇晃,身子站不稳,扶着墙,哭着。他说:“没事,不要慌,跟我走。”
他带领太太和孩子,沿着楼梯往楼下走,在剧烈的摇晃中,从三楼走到二楼,感觉到房子好像已经变形了。从二楼走到楼下,他听到邻屋那座三层楼房倒塌的声音。太太的腿软了。他交代儿子:“扶好你妈妈。”
楼下安装了碰锁的公寓门被震开了一道缝,却卡在那里打不开。他叫女儿拿好手电筒,用尽全力把门缝拉大,带领一家人钻了出去,走到街上。街道并不很宽,四个人闪躲着从空中掉落的杂物,互相扶持,摇摇晃晃走到十字路口。
他们刚在道路交叉中心站定,就听到一阵一阵哗啦哗啦的声音。他用手电筒去照,发觉他们居住的那一排楼房全倒了。那条热闹的小街,变成一片空旷的瓦砾地。寂静的夜里,传来一声一声、此起彼落的哭号声。
他冷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天上的月亮,一句话也没说。附近地上散落的杂物很多。他走回街口,捡起一块从雨棚上掉落的条纹塑料布,拖回来对大家说:“说不定会下雨。雨大了就拿这个挡雨。”
十字路口聚集的居民越来越多。有好几个身上受了伤,流着血。地震好像已过去,大地不摇晃了。居民们刚开口交谈,地震又来了。大家又惊慌起来,语声停息,只剩孩子哇哇的哭声。
天色渐亮了,人力无法抗拒的地震好像已经过去。他开始注意到太太和孩子的脸黄黄的,而且脸形也缩小了。
太太摇摇他的胳臂说:“是你救了我们!”他摇摇头,表示否认。太太又说:“邻居的太太,都说你这个人冷冷的,像石头。现在才知道,冷冷有冷冷的好处。你真够冷静,难道你不惊慌吗?”
他拍拍太太的肩膀说:“这是因为我知道惊慌没有好处。惊慌比地震更可怕。人一惊慌,就什么事也做不成,还谈得上逃生吗?”
儿子也插嘴说:“爸爸,你真的从来都不惊慌吗?”
他说:“也不是。这是一次又一次的经验让我学会的。事情来了,不要只顾害怕,应该好好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光是害怕,能帮我们什么忙?你也该学学。”
有一个邻居听到他们的谈话,也凑过来请教他说:“赵先生,难道你心中就没想到房子会倒塌,自己会被压在水泥块下面,或者,自己的亲人会遭遇不幸?难道你不会越想越害怕?我倒想听听你的道理!”
他回答说:“比你说的更坏更坏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可是那又怎样?我当时想的是怎样帮一家人逃出险境,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可没时间去想那种没用的事情!”P17-20